BugFree的使用:开发过程的量化统计工具


上海互联网同行经常能有一些很务实交流,比如:VeryCD博客大巴介绍过Google的免费企业邮箱的注册方法和CDN服务商, 而同客齐集的交流中我向王建硕请教过:微软是如何量化开发人员的工作饱和度,评估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鼓励开发者按时完成任务的?从后来通过对BugFree这套系统的使用交流中了解了一些考核机制在任务跟踪系统中影响这些因素的方法。

如果说GTD是一个人的目标管理,那么任务跟踪系统就是帮助实现团队的目标管理: 而且一件事情同时被多个人跟踪,还是非常有助于减少任务的被跟“丢”几率的,一个任务的角色有任务的创建者(甲方)和任务执行者(乙方)两个角色; 而开发团队一般会有3个角色来进行任务的跟踪,项目的发起者(产品经理),项目的执行者(开发人员),项目的确认(测试人员),而一个任务按照进行中,完成确认,关闭这几个状态,也有发起时间(创建者),解决时间(执行者),完成确认时间(创建者)这几个关键时间点, 利用这几个时间因素结合创建人,创建原因等因素,通过BugFree的查询生成器可以完成很丰富的开发过程指标统计甚至完成一些初步的KPI考核指标统计;

开发人员的工作饱和度
就是简单的任务量累计,按照每个需求的预算时间进行累加,比较开发人员的工作时间;

任务的平均关闭时间
总工作时间 ÷ 关闭的任务数,用于评估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
1 开发人员不要将手边积累过多的任务,从而让大量的任务处于等待状态;
2 开发人员会要求需求人员尽量将任务分解: 不要有超过2天的任务,便于及时的确认进展;
3 开发人员完成任务后主动告知需求人员,尽快确认完成并关闭任务;

项目响应速度
项目无更新时间不得超过一定时间(比如: 24小时) ,就是统计:项目状态不等于关闭, 最后更新时间相比现在大于24小时的任务,每天统计:被发现就要发出警告相应项目的执行者; 即使项目没有完成,也要通过编辑项目向项目的发起者进行反馈,避免任务被长期无响应状态;

为此: 项目的开发者还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1 跟踪系统本身只是用于备忘和时间的统计,任务完成还是需要同事间直接(最好是面对面的)交流;
2 项目的执行方不能关闭任务,只能由创建者关闭;
3 执行者另外需要其他开发人员帮助的时候,需要开启新的任务作为咨询;
4 任务类型只计算新增需求,旧需求的错误修正,不计算为工作时间;

设计以上的规则的目的是:
开发者:作为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启动后应及时的解决并要求创建者关闭任务,开发者会尽可能多和任务的创建者沟通,尽可能在项目进入任务跟踪前将项目的需求细化并在完成后及时提交测试并关闭,从而达到满足工作工作饱和度的同时,减少单项目完成时间指标;
需求人员:细化需求合理估算工时避免返工,因为项目的执行者是不用对项目需求的合理性负责的,按时开发完毕后因为需求设计错误为开发者计入工作时间,让需求的提出者(产品经理)成为项目风险的承担者,从而避免产品经理即无责任也无权利的状态;

此外: 什么指标可以体现开发者除了完成任务本身外还在不断找新方法提高效率呢?

补充介绍:关于BugFree
BugFree是先后由刘振飞王春生李玉鹏刘立川等人从2004年开始开发的一个基于Web的精简版缺陷管理系统:借鉴了微软公司软件研发管理理念、将测试用例(Test Case)到测试结果(Test Result)到缺陷(Bug),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同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免费下载且开放源代码,是目前“克隆”微软内部Bug管理工具Product Stuido(以前叫Raid)的最成功的系统。相比BugZilla(Perl+MySQL,原先雅虎内部使用)Bug跟踪系统,BugFree的安装,维护和使用都方便了很多。经过了几年的不断改进,最近发布了BugFree 2.0版本

BugFree的简单界面修改:
BugFree原有很多信息都是必填的,可以通过修改lang/下相应语言版本的_COMMON.php文件,修改缺省选项和一些自定义字段,我在实际使用中就将:缺省的需求类型都设置为了新增需求,版本号变成了预估开发时间(h)和实际完成时间(h)字段,单位都是小时;

对BugFree一些建议:
1 后台统计用的是flash,反而不利于导出到其他应用中:最好是提供XML和CSV接口提供给其他程序调用;
2 周期性的任务能否作成定期启动;
3 Case.php似乎还没有调好权限认证部分就发布了,我修改了一下,把权限认证部分的去掉了;
4 导航栏中的Bug, Test Case, Test Result在语言配置文件中还不能修改,我手工修改成了: 项目,需求,期望值;将我的修改配置附后: 点击下载文件 供参考。

作者:车东 发表于:2008-03-13 22:03 最后更新于:2008-03-15 17:03
版权声明:可以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 的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版权声明

Comments

什么指标可以体现开发者除了完成任务本身外还在不断找新方法提高效率呢?

2点想法:
1. 这个指标要求企业或者员工的平台能够提供足够的时间。比如google著名的20%自由时间。

2. 如果前面“只统计新需求”的假设成立,则只能通过一定周期内解决新需求的数量变化来判断方法是否得当。
不过我想,需求有难易,原来的解决方法可能会有反复,工作中很难完全不考虑这两个因素。
以前曾经想过用小组评定的方法。不过在中国,很多问题无法轻易用理论解决。
Google内部有类似论坛一样的平台,每一个项目、Idea都会展示在上面,所有人都可以打分,我觉得在一个相对公平且样本足够充分的环境下可以尝试。

我认为Microsoft的做法基本是:找到聪明的人,严格的进度,尽可能少的限制,三权分立(PM, Dev, Test)的方式驱动。

对Dev的量化统计并不是那么明显。

如果一定要看量化统计,india或外包公司的做法会更有参考价值

嘛呢嘛呢哄~
现在的code主力应该是玉鹏和立川

2.0的确比1.x好很多,
可是作为BugFree的发源地,我们还在用1.0 内部版,连1.0都不是。

升级的需求并不迫切吧,
只是bugfree1.0 依赖register_globals有点郁闷

发表一个评论

(如果你此前从未在此 Blog 上发表过评论,则你的评论必须在 Blog 主人验证后才能显示,请你耐心等候。)

相关文章

关于

此页面包含了发表于2008年03月13日 晚上10时10分的 Blog 上的单篇日记。

此 Blog 的前一篇日记是 各种社交网站的入口dashboard比较

此 Blog 的后一篇日记是 [博客大巴招聘] PHP程序员,工作地点在上海 欢迎大学生暑期实习

更多信息可在 主索引 页和 归档 页看到。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 Blog 中的日记遵循以下授权 Creative Commons(创作共用)授权.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