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07 May, 2005

Source favicon23:29 Gmail Indexer for GDS » Jan's Tech Blog
Google Desktop Search不能直接搜寻Gmail,不紧要。只要下载这个Gmail Indexer的Plugin,GDS就可以搜寻Gmail邮件了。 其他插件,请参考:Larry's GDS Plugins。...
Source favicon21:41 Claim your site if you are Chinese [Flickr] » 互联教育体系-博录(CES Blog)

Isaac Mao posted a photo:

Claim your site if you are Chinese

from chedong(http://www.chedong.com)

Source favicon18:53 History for Search, Search for History » Jan's Tech Blog
Google推出搜寻纪录的搜寻功能,旧文一则。大概大家也用过了吧。搜寻自己的纪录固然不是新东西,A9.com一早就藉你的Login Name来纪录你搜寻过甚么。无独有偶,Yahoo!推出的My Web又有History功能,不过它不是记载你搜寻过甚么,乃是你到访问甚么网站。...
Source favicon18:50 Where does Google the Description come from? » del.icio.us/chedong
1. Use the DMOZ Description as default 2. If the terms appear in both descriptions, use DMOZ 3. If some terms appear in order (exactly) in DMOZ but not all, use DMOZ
Source favicon15:02 “专业余”的时代(二) » 互联教育体系-博录(CES Blog)

Wikipedia 是“专业余”(Pro-Am)时代的一个必然产物,证明了业余参与对权威控制的冲击。尽管几个月来,围绕Wikipedia是否有学术引用价值和权威性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既有网志空间的积极参与,也有传统媒体和学术界的介入:

首先有人直言Wikipedian 都是乌合之众(Mobs),他们的作品当然也就没有学术价值和权威性。“Wikipedian 已经过度宣扬反精英主义(anti-elitism),这一点必须得到摒弃,才能够消除其问题”(Larry Sanger,Wikipedia的早期共同创始人之一)。Larry 似乎没有看到,透过信息网络,Mobs 已经变成Smart Mobs,正是开放的参与和相互协作的编辑方法,才有可能让Wikipedia达到日增的规模,而且让很多Wikipedia 的文章变成了大师级的作品(Masterpiece)。

Wikipedia 还被挑战的是内容的不完整性。“我看到信息中的漏洞,差劲的写法,不完整而且不准确的描述始终存在于Wikipedia中”(Robert Eiffert,一位中学图书馆员)。不完整,没错。Wikipedia正好符合一个网络上无所不在的规律,那就是永远没有完结,也就是我和很多创业团队所建议的“永远Beta版”(Always Beta)。Beta不代表没有价值,而是代表了一个有价值的方向和不断完善的路标。当我们开车到高速公路的尽头之前,下一段路已经完工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Wikipedia有个非常大的诱惑,即使我在其中找不到一个可以参考的资源时,我还可以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在这里分享给更多人,至少下一个人不会遇到同样的难题。这样的细微工作衔接起来,就形成了“不完整中的完整”。

还有对Wikipedia 准确性的指责。因为缺少传统的审核机制,Wikipedia 似乎缺少内容权威性的认证,而且还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同时又因为群体疏忽而得不到及时纠正。“这样的百科全书更像一个公共休息室,明显可能产生肮脏”(Robert McHenry,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前主编 )。听上去有道理,却忘记了一个“无绝对完美”的公理。指责者所说的准确性、权威性都是“昨日”概念,今天的权威性可能来自于社会性的检验和认可。当看到某大百科全书中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各种有色调的编纂,不禁让人怀疑所谓来自权威审核的内容该有多么大的偏颇。Wikipedia的很多内容确实还不完备,有的文章即使经过数百次的协作修改仍有疏漏。但是与不完整性的道理一样,使用者可以看到一种渐进的“准确性”和公平性。至少Wikipedia还有任何大百科全书难以做到的NPOV,拿这个来衡量准确性的时候,往往还有说服力。

研究社会性软件后,我们已经有信心去理解和反击那些指责,而且还可以告诉人们更多Wikipedia带来的好处和很多在传统的百科全书上不能体现的优点,例如时效性。恐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等都难以捕捉“印度洋海啸”这样的事件和与之相关的相关各种知识;传统百科全书的年度、哪怕是季度的增补本也都难以做到这一点,更不用说还有耗费巨大的所谓“权威性审核”。

谁会为Wikipedia 担心和烦恼呢?我想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微软的Encarta,还有自诩为“专业和权威”或者看不起草根互联文化的人们。他们真正烦恼的的不是其中的不完整性、不准确性,而是社会在发生的撕裂性变化。Clay Shirky说“这个世界有两张地图,一个是辐射主义的地图,另一个是笛卡尔主义的地图,用他们去观察和探索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出现错误,辐射主义的人们习惯于高估渐进的价值,同时低估局部和整体完美的差距;而笛卡尔主义的人们习惯于低估从现实到下一个想象状态的成本,同时又高估他们预测整体完美的能力...”。这样的根本原则差别,也正说明微软再去模仿Wikipedia去改造他的Encarta,怎么也不像那么一回事。

我不知道在国内的Wikipedian 大都是基于什么样的兴趣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但是我猜想大部分都了解过其发展的艰难历程和每时每刻每篇文章背后的各种论辩(只是在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内容间就曾经有相当次数的争论)。如果你是一个Wikipedian,而且真的在参与中更加理解了“专业余”的精髓,应当对那些只是投机而为的Wiki行动有更多的发言权。

Wikipedia权威性争论的还无法结束,任何社会趋势的出现无不来自于反复的争论和实践,争论不意味着在绝对意义上谁对谁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所以虚假的和谐是无意义的。尽管权威专业主义的一方仍然为寻找更多的论据而烦恼着,“永远的Beta版”的Wikipedia却在24*7的进步中不断地走向合理化。“专业余”(Pro-Am)时代的来临,已经显而易见体现在Wikipedia的成长中。

当然,在今天的中文Wikipedia 的部分还没有充分证明这一点,但是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Wikipedian 也渐渐驾驭了业余参与而达专业的协同工作方式,这从今天逐渐增长的中文文章可以看出,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编辑之外的草根拓展能力而已。但是从辐射主义来看,这种暂时的不完美和未来的方向来比又算什么呢?

Source favicon13:00 Links for 2005-05-06 [del.icio.us] » 互联教育体系-博录(CES Blog)
Source favicon04:33 How much does anchor text matter? » Jeremy Zawodny's blog
One of my all time favorite web searches is for the words "click here." Whenever someone asks how much anchor text matters, I tell them to search for those two little words. on Google on Yahoo! The results always contain things like the download site for Adobe Acrobat, Flash, Quicktime, and so on. I hope nobody ever tries to launch a serious on-line business named "Click Here." They'd never make it onto the first page! More recently I've discovered that...
^==Back Home

<== Yesterday Digest@Che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