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比较:与其他文件比较或存盘前后比较代码浏览器:方便阅读程序代码,支持HTML、XML、PHP、JAVA、C++等ASCII代码表:直接选取ASCII代码颜色面板:从颜色面板上直观的选取颜色值颜色转换器:转换颜色值,HTML、RGB等格式转换屏幕取色:选取任意一点的颜色值,太方便了,尤其是做网页的时候。剪贴板监视器:多次保存剪贴板内容命令行:直接执行DOS命令MD5校验: 对给定的一段文本生成MD5,或校验文件的MD5Lorem ipsum generator:生成一段Lorem ipsum文字进制转换器:2、8、10、16等进制转换
表达式求值:放弃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吧
哥呀,愁死啦!花了20个小时好不容易把计算机作业做完,昨天又花了4个小时打刑法论文,去打印,可盘却打不开,我打字特慢,打得脖子都要折了,全完了
AJAX是我最近看到的最让人兴奋的思想。不过因为新名词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的接受程度,估计大家对新名词的那种热度早已经烟消云散,时间长了,就麻木了,只有当一件东西被三个以上自己认同的人提及才会引起一些重视,AJAX看似要沦为这个命运了。
AJAX是坛老酒,98年的技术,在7年以后,准确的是在2005年的2月18日这一天,被一名为Jesse James Garrett的男人提及,随口说:“啊,这美妙的东西,我赐名AJAX给你。世人从此将以AJAX称呼你。。。。”(这当然是我杜撰的说法)
从这一天开始,这个带有魔力的单词迅速席卷全球,我好似躲也躲不掉,想不看,随便收几封信,就有一封是关于这个的。刚刚一个客齐集产品组的人,还发了封信,为tag举个例子,那个例子,用的就是AJAX这个单词。刚刚Google搜索了一把,接近3百万个网页和一千多条热乎乎的新闻。当然其中也有些许结果是关于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或许是个地名;我翻看到第30页以后,看起来还是指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居多。
标榜自己比别人知道新东西早是一种向陌生人炫耀自己的好办法。所以大家先别忙着指责那些“不懂技术”就会跟风的人,忙着解释其实这个东东“我早在99年的时候就见过”云云。这98年就有的东西在今天的流行和4个月前的这一篇文章新造的一个单词的关系,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这种奇妙的关系,在最近的三年内上映了不止一次了。不信,我给你举例子。
这东东不是个人主页,也不是BBS。。。
曾几何时,有一种和个人主页很像,但是可以每天更新,没有太多技术门槛,还可以留言的个人主页;或者一种和BBS很像,但以人为主以事为辅,还可以trackback。不过还是没有人可以说得出来它跟BBS或者个人主页有什么不同。这个东东就在这种状态下慢慢的悄悄的存在着。很多人觉得这是个不同的东西,但就等着一个人来命名。
有一天,有人说,这个东东叫Weblog。
两年后,又有人说,这个东东是个新的词,名曰blog。
这迟到的名字就神奇的把这个大家感觉得到的东西变活了,期间因为各种各样机缘巧合的事件推波助澜,直到把它推到《商业周刊》的封面,推到尽人皆知的地步。
名字的力量
有了名字,喜爱者奉它的名聚会,奉着它的名字写文章,奉着它的名字吸引了眼球,拉到了风险投资。有了名字,不喜欢它的人有一个靶子可以打了,有一个词可以泄愤了。当正反的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了。
芙蓉,小资和BOBO
那天和郑子颖在人民公园附近聊起芙蓉姐姐,两人都大笑不已。郑子颖问:“建硕,你能说明白大家关注芙蓉姐姐的时候是什么一种心态?”
这还真不好说。超级自恋?无比自信?互联网的传播性?审美的多样性?看别人出丑的快感,还是对坚持敬佩?为芙蓉汗颜,还是为自己不是芙蓉而庆幸;或许只是看到太多完美的人的一种逆反心理。。。100个人心中会有100种心态,但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吧。这共性是种什么状态?什么心态?我的词汇贫瘠,找不出来一个现有的词来描绘它。
子颖说他就等着一个艺术家把这种就像火山爆发前的状态用一个词,一个小说形象,或者一种什么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天,就是引爆点,这个赋予的名字,就是更大规模传播开始。现在还不足以有人总结出来那种捉摸不定的东西,所以以“芙蓉教”来描绘了,但这还没有到实质,我们就在等那个名字,或许,我们没有办法等到那个名字。
这是另外一个命名的故事。在上海,淡淡的灯光,雅致的咖啡屋,桌上一瓶红酒。。。这种状态叫什么?多少年没有人说得清楚。有一天,有人说:这叫小资,并写了本书,从此,这种状态就流行了。同理,现在的BOBO族(那种非小资可以概括的状态),就是拜大卫•布鲁克斯2000年所赐。
命名常常就是Tipping Point
类似的,这种一触即发,却没有爆发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呢?2002年一月份,Malcolm Gladwell 写了一本书,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Tipping Point,讲的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和大众不同的时候,如何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像传染病一样在某个点爆发的故事,这个点叫做“Tipping Point”。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在2003年从毛向辉口中。他说:这个点就是火柴头划过火柴盒的侧面,一直很安静,直到一个引爆点。Tipping Point这本书的流行,也奇迹的遵循这种模式,在出版后的两年,非同一般的火了。他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噢,原来是Tipping Point”。
就等那一个名字
当有了AJAX之前,我们总觉得Google Map和Flickr代表着一种新的东西,那种拖一下就过去了,点一下就编辑了的用户体验。这种东西让人眼界大开,让人为之激动,但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临界点上,就等一个名字。AJAX这四个字母来的恰在其时。
那我要问一个问题了:难道是因为有了名字,某种状态才存在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是因为这种状态不管有没有人来命名他都在那里;但说不是的原因是,把所有人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王尔德说:"伦敦是没有雾的,因为惠斯勒把这雾画了出来,伦敦才有了雾。" 我同意。如果让我举个类似例子,我猜在凡高拜访普罗旺斯之前,估计那里也没有风中摇曳的柏树。鲁迅的祥林嫂出版之前,乡村里也不多见唠唠叨叨的老女人。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赐名,就像画家的写真,也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