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08 我所理解的Web2.0四大特性 » 未完成 - Incomplete
收集和学习了大家对于Web2.0特性的看法,加上这几天的思考,整理我对于Web2.0到底是什么的看法,清理自己的思路。在我看来,Web2.0之所以区别于1.0,关键在于以下四个重要的特性: 可重用的微内容:微内容的英文是Microcontent,微内容来自于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正如zheng所说的“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而我们在Web1.0中其实也产生不少微内容,比如在线相册、论坛发言等等,但Web2.0的一个重要特性就在于可重用的微内容,这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自由地使用这些微内容成为可能,从而可以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并可以进一步组合(remix and mashup)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微内容的可重用性就必然要求微内容的结构化(比如xml)、开放性(比如开放API)以及工具无关性(对于用户而言,可以使用多种工具来聚合和利用这些微内容,而不必局限于生成内容的原始网站),同时微内容的普及也必然导致的是非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以用户(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Web1.0中,网站关心的焦点是物,比如Amazon上的商品,Amazon对数据的处理是按照“买这本书的人还买了哪些书”,以商品为中心来组织数据,人是隐藏在背后的,没有得到呈现的。而Web2.0中是以用户为中心来组织数据,比如在豆瓣中记录你阅读了哪些书,哪些人和你阅读同一本书,虽然人依然是通过书这个载体而连接在一起,但人成为关心的焦点,与组织的中心。论坛与BBS虽然也是用户参与的,但为什么我们不将它作为Web2.0,一个因素就在于BBS也是以物(论题)为中心进行组织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来组织数据(比如Blog)。 社会性:社会性特征是Web2.0服务所普遍具有的特征,这不仅仅指UUzone这类的社交网站,而且像douban、seehaha这些网站都包含社会性的元素,甚至Bloglines、Rojo这样的工具性服务都带有多少人订阅这个Feed、推荐Feed给好友等社会性的特征在其中。由于Web2.0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社会性为网站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使网站服务的使用价值与吸引力都大为增加。不过如果更有效地激活社会性,发挥更大效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社会性同样也是Web2.0服务提高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在开放的情况下,成为减少用户流失和迁移的无形障碍。 用户参与的架构:用户的参与性是几乎所有人都提到的Web2.0的特性,Web2.0必须采用的是一种鼓励用户的参与和贡献的架构,改变了以往那种“只读”的属性,将网站变成可读写的服务。这种用户参与的架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网站内容层面,通过鼓励用户的参与构建正向的网络效应,使网站的服务更具吸引力,比如Flickr、豆瓣,另一个层面,是通过开放API,利用用户的参与和贡献,形成一个围绕网站服务的良性生态网络,增强服务的功能与竞争力。 用户的参与性隐含着一个潜在的前提,与一个潜在的特点。潜在的前提是用户参与的架构意味着对用户的信任,相信用户能够合理地为URL/书籍/图片标注Tag,相信用户能够聪明地用API开发出更有用的附加功能,相信用户所产生的群智的力量。潜在的特点是用户往往是在利己的基础上参与网站的服务,而无形中达到利他的效果,比如网摘服务首先是满足用户自身的资讯保存的需求,豆瓣的服务是满足用户记录自己的阅读历史的服务,发掘和充分利用用户这种利己的特性才是让Web2.0的服务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当然,强调这四个特性,并不是说Web2.0的一些其他特点并不重要,但我觉得那些特点往往并没有揭示Web2.0的关键和本质,或者是由上面的四个特性派生出来的。比如“注重用户体验”,注重用户体验其实本来就是许多服务性行业的重要准则之一,对于传统门户,用户体验同样十分重要;比如“病毒式营销”,经过适当的策划,Web1.0的门户应该同样可以利用病毒式营销和口碑来推广产品或服务;比如“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网络泡沫之前就已经存在,而现在重提个性化需求,是因为可重用的微内容为个性化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
Source favicon22:07 字體站也來Ajax » Jan's Tech Blog
Our Type這個Host在比利時的字體網站除了字體美觀之外,其Ajax效果也十分令人目眩!...
Source favicon19:33 Google Toolbar for Firefox » Jan's Tech Blog
Google終於推出Google Toolbar for Firefox。其Search Box更有Google Suggest的功能 (但我較希望有Yahoo! Instant Search功能),可是卻不兼容Firefox 1.5 Beta,要用1.0.x才行。幸而Jan有Nightly Tester Tools,所以才成功安裝。...
Source favicon12:19 中国未来精英应该如何炼成 » 安替博客
薛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书评
 
For 读书人
 
《南方周末》最近有一期闹了笑话。原来放在头版的文章因为惹了谁而被临时撤稿,然后在救急的情况下,几乎是美编作主,把原来放在后面的所谓新旧贵族口水战的稿子移到了头版。这件事情反映出在管制条件下一个曾愿为天下弱势代言的媒体,其堕落的速度有多快。
 
2月份在天涯有个“易烨卿”(一夜情)的上海女网友,不断炫耀她的上流社会,然后认为不上流的人基本就等同下流,这样的态度最后惹来“北纬67度3分”自称是真正贵族的周公子对她的嘲讽。然后基本就是在比富,比贵族心态。如果看过《大狗》的人,就知道这个周公子就是抄袭《大狗》,外加百度一下,就轻松搞定这个上海暴发户的。可是南周的记者竟然当真了,整个封面故事都在颂扬这个真正贵族的上流心态。
 
难怪。有人说,南周的典型记者是这样的,一个小县城的农村学子、考取了城里的大学、然后希望把关怀送给和他曾经一样的人们。至于上流社会,不要说中国没有,就是有,他也没有机会看到。但这不妨碍他和同事们也会做出专门给想像中的上流社会看的杂志(比如《名牌》),或者在媒体中描述中上流社会的美德(比如这期南周封面)。
 
说中国有没有贵族,这个话题太沉重点。贵族说的是血液,1949年所有的阶层都重新翻牌,最后的贵族都写在《往事并不如烟》里了。所以只能说精英。中国的精英阶层正在艰难形成,虽然社会对它的抨击一直没有中断过。中国的精英,似乎各个都有原罪:政治精英权力来源不正当、商业精英除了IT之外原始积累不正当、文化精英大都拥有的是一个虚幻的、在未来会被击溃的知识体系。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未来会有一个新的洗牌过程,现在的某些部长以后成为平民、现在的某些巨富会被清算,现在的某些教授一生所学会瞬间成为废品。有人最近一直谈保守主义,可是面临洗牌、命运不知所终,精英如何保守?
 
但也不都是这样。常识告诉我们,和这些不正当的来源离得越远,越有机会跨越洗牌,而保守住精英地位。互联网的新富们,富得显然比任何其他产业的都心安理得,而读西方经济学的人,也显然比读政治经济学的人能把握自己的未来。而这些人,隐隐约约都有一个美国联系。这么说,赤裸,却接近事实。
 
薛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基本上也算作希望成为未来精英的人的参考读物。薛涌和林达算是我们中国人在美国的南北两大卧底,一个努力做北方教授,天天告诉我们什么是精英;一个甘心做南方农民,篇篇传递出保守和自由的价值。
 
此书详细介绍了精英阶层在美国的演变,以及美国人对精英教育的争论。这不是说中国可以就这么学。中国没有精英教育,从小背诵一些绝对垃圾课程然后一路高分,这不是精英教育,这简直是反精英教育,只有很少的精英能从这种教育中生存下来。这种教育体制背后的东西一天不消失,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怎么改革都是痴心妄想:因为精英价值只要面临洗牌,就无法保守。
 
但这不妨碍我们自我培养。在转型社会中,自我培养也许是唯一拯救自己的路。我一天没有学过中国的新闻学,但这不妨碍我从《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学起,成为一个好记者;而且脑袋里面一点垃圾没有,白纸才能更加学得更快。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成本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掌握一些20年后中国依然有用的知识,而不是面临洗牌之时,茫然失措,重蹈父母辛苦一辈子却下岗的覆辙。
 
不过薛涌有些过狂,在《美国媒体的高产》一节为自己在中国媒体频繁写稿而辩护,说自己虽然如此,但每篇都是高质量,在国内的辩论中还没有遇到过水平和自己相当的。国内虽然没有成熟精英阶层,但人口基数这么大,13亿人根本不缺乏精英。不是没有高手给媒体写稿子,而是媒体还不敢让高手写稿子,这点还望薛涌教授明察。
Source favicon11:13 State-owned irony » Danwei RSS 1.0
xinjingbaointernetbansmalls.jpg

Today, The Beijing News dutifully reports on new regulations to control the internet, saying that the incitement of demonstrations on websites will now be banned. Juxtaposed with the story, however, is an admiring photograph depicting the thousands of anti-war protestors gathered in Washington on Sunday. We like to think that the irony was conscious.




Source favicon03:51 物以类伤,伤而忘终——悼念影评人王崴 » 安替博客
 
泡网网友王崴走了。昨天到今天我一直心情忧郁。泡网的朋友在悼念他(http://paowang.com/news/12/),我们也都在为他的遗孀捐款(http://paowang.com/cgi-bin/forum/viewpost.cgi?which=paowang&id=563266)。
 
物以类伤。任何人的离去都是我们身体一部分的离去,彻底平等,不分贵贱。周国平在我做学生的时候就打动过我:他说我们都是在排着队,在和自己告别;只是由于排队的时间过长,无聊的人们有了打发时间的生活。所以,即便我们很多人甚至一篇王崴的文章都没看过,但也无法克制对自己同类离去的悲伤。因为这个悲伤也是对自己、对亲人的悲伤。
 
伤而忘终。泡网的朋友正在努力帮助家属、出书纪念,悼念仪式会热热闹闹。外公走的时候,我和长辈为他守夜。这是家族男人的一个义务,用刻骨铭心地方式目睹人的最终命运,完成男性的成熟过程。之后每年还有很多次祭奠。中国人希望通过这种周期性的仪式,重复又重复对自己命运的悲伤,最终减轻心理痛楚,甚至能平淡接受他。
 
可是我不可能这样容易释怀。那一夜之后,我没办法不走向宗教。既然有堵无法通过的绝望之墙竖立在命运的末端,人实在需要一个内在的力量去解释,为何要来,为何要去,如何走下去。这种不安和紧张,事实上成为我人生奋斗的动力。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只生活在历史的其中一个小阶段,那么让生命有意义,就变得极端重要了。每一次同类的离去,只会告诉自己,要坚持,要继续,无论多么难都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走到底。
 
爱也变得极端重要了。正因为我们都是软弱的,因此相互才能温暖。甚至我的猫咪,也进入了我的生命共同体,同悲共喜。当然最好是一个女人肯嫁我,我会忘记她所有的缺点,爱她,尊敬她,记住她所有的好,化成文字、化成事业、化成传奇。因为,我需要在我稍微软弱的时候,有一位女人能紧紧握住我的手。这个女人在我心中,早已倾国倾城。
 
是以为悼。
Source favicon03:36 The Sacramento Bee covers Gliders and Soaring in the Sierra Nevada » Jeremy Zawodny's blog
The Sacramento Bee recently published an article titled In the Clouds, which does a good job of describing why some of us spend our summer weekends flying gliders around Lake Tahoe. It may be the closest thing to flying like a bird: catching thermal lifts and soaring, rising or descending at will over breathtaking scenery. It also does a reasonable job of explaining our sport to those unfamiliar with it.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the Truckee...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5-09-25

==> 200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