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华闻大直播做关于农村代课老师的话题,说来有点点惭愧,虽然做新闻也作了很多年,但是说到农村的代课老师,说实话,我自己一点点感性的认识都没有。去过很多次农村,包括经过那些真正很穷的地方,但是从来没有留意过这个问题。
原本打算请一个代课老师上节目,比如电话采访,结果发现这个想法难度太高,环顾周围的同事,在真正的农村还有点点联系的,真的没有。用电脑google一下,发现有关农村代课老师的报道其实并不是太多,而其中有两篇深度报道,让我大开眼界。于是我们决定,找我的同行,南方周末写报道的记者,节目做下来,发现我们的选择没有错,我的这位报纸同行,看问题的深度,以及分析的角度,在我看来,比我们请来的专家还要专业,还要有说服力,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走到了真正的农村,和那些在最穷困的地方工作的代课老师们有过交流,亲眼看到了那里的情况是怎样的。
清退代课老师,其实并不是新的政策,只不过,一直在讲,却一直出现。而现在,教育部认为是一个契机,因为未来政府的工作重点,会放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于是在这个时候出来重申这个政策。其实说了这麽多年,却执行不了,除了执行力,更重要的,是代课老师确实有存在的必要。我在这里讲的并不是所有的代课老师,我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乡僻壤的农村代课老师,他们可能学历不高,他们也并不符合一个老师的业务要求,但是他们让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我的这位同行提出,清退是一个正确的大方向,但是需要避免粗暴落实,他们收到了很多农村代课老师的求助,里面很多的涉及到粗暴清退的问题,想想这些代课老师,他们的青春都留在了当地的学校身上,几乎免费地在教育孩子们,现在,却不但不给他们应有的报酬,还借口政策,把他们踢了出去。其实昨天的教育部的记者会上,也有记者关心代课老师的合同以及拖欠的工资的问题,教育部认为,那就是地方的责任了。其实这是谁的责任呢?地方政府,不也就是应该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吗?教育部说,估计农村的要清退的代课老师有三十万,民间的估计有六十万,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们不是倡导和谐社会,处理不好,会不会出现上访潮的现象呢?因为地方政府解决不了,这些人只能到北京,找个说法了。
清退之后,空缺怎麽办?教育部说,从城市调配。让大批的城市的学生毕业后到农村教学,连今天我们请来的专家都说,官员们太天真了。
官员们也许以为,现在是五十年代,一个口号,一场运动,会有激情燃烧的青年们热情参与。时代已经不同了。曾经我也想过,要像苏联小说里面的女主角一样,做一个乡村女教师,但是中国现实里面的穷困的农村不是电影,没有那些浪漫的场景,要真的下决心在这些地方呆下来,不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而现在,真正在这些地方教书的,也就是当地村民里面有些文化,愿意承担这个责任的个别人。那些村子的孩子已经很穷,让他们走几十里地,到镇上,到县城去正规学校读书,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留在地里面干活,这就是农村的现实。
其实教育部为什麽不多点投入来培训这些老师呢?确实他们里面质素参差,但是其实小学初期教育,我们都知道,并不需要太高学历的人。当然,未来的目标,是要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同等水准的教育,但是那是应该,我们讲的是现在。
也有人说,政府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城市的老师来填补那些代理老师清退后留下的空缺,这倒是一个办法,但是成本要增加多少,而且,当农村老师成了肥缺,会不会又出现了很多,有正规的职称和文凭,却并不合格的正规教师。现在不是已经有很多,学校的编制都是满的,但是却会出现,教课的人还是不够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这又如何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