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17 上海浦东的路名规律 » 王建硕

今天中午买了一份新版的上海地图,好好研究了一下,发现上海的地名,就像每个城市的地名一样,很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特点。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地名,很明显的看出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地方的命名规律,也就代表了这个地方的特点。

碧云国际社区

我最喜欢碧云社区在杨高路罗山路西的西南角,路的名字好象一幅油画:

东西方向三条小路:

蓝——天——路
碧——云——路
明——月——路

南北方向,是四种树:

黑 白 蓝 红
| | | |
松 桦 桉 枫
| | | |
路 路 路 路

整个碧云国际社区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夜景图了。

外高桥富特新村

富特新村在上海最东北角,并不显眼。

东西方向四条路:

春——晖——路
夏——碧——路
秋——霞——路
冬——融——路

南北方向,一条横批一样的路呈“丰”形状贯穿着四条路: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景就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角落悄悄展现。

张江高科技园区

至于张江,显然就不像那些居住为主的地区那么有诗情画意,全都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牛 居 哈 高
| | | |
顿 里 雷 斯
| | | |
路 路 路 路

东西方向就用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命名:

李——时——珍——路
郭——守——敬——路
祖——冲——之——路
张——衡——路

这个张江的大学气氛倒是非常相符。软件,微电子,制药,生物等产业就在这里安家。张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举动就是,在我还在交大读书的时候,同一天开出了两条公交线路:大桥五线通往复旦大学校门口,大桥六线通往交通大学门口。。。

金桥出口加工区

碧云社区的东边,金桥路以东,就是制造企业云集的金桥加工区。这里的路太多,结果就用了简单的办法,南北路一概叫做“金X路”,东西就叫“X桥路”。X就是一个中国省份的简称。比如: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 | | | | | | | | | | | 
藏 新 沪 滇 湘 港 豫 皖 京 吉 苏 穗 
| | | | | | | | | | | |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东西路就有:

秦——桥——路
榕——桥——路
冀——桥——路
宁——桥——路
鲁——桥——路
云——桥——路
川——桥——路
桂——桥——路

好在中国的省份多,这区区十几条路还是排得出来的。而且,大概的分布也和中国地图上的相差不多。

外高桥保税区

如果其他的新区还是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路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像外高桥这样的大型港口,横平竖直的在同一时间建成的路就显然多得多了。比如港区里面可能还有网格一样的二三十条路,到现在还没有名字。因为在港区里面,估计大家都会用集装箱泊位的名字直接标记地点,不需要名字。如果真的要起名字,估计也用A1, A2, B1, B2这样的方式了。而港区外面的路,就必须无论如何起个名字,以便非港区的人们可以找得到方向。于是,就用国家和城市和城市的名字命名。

马——吉——路 马来西亚吉隆坡
菲——拉——路 菲律宾马尼拉
奥——纳——路 奥地利维也纳
日——京——路 日本东京
华——申——路 中国上海
美——盛——路 美国华盛顿
泰——谷——路 泰国曼谷
加——太——路 加拿大渥太华
荷——丹——路 荷兰阿姆斯特丹
德——林——路 德国柏林
华——京——路 中国北京
爱——都——路 爱尔兰都柏林
希——雅——路 希腊雅典
新——灵——路 新西兰威灵顿
法——赛——路 法国马赛
英——伦——路 英国伦敦
德——堡——路 德国汉堡
澳——尼——路 澳大利亚悉尼 

加 美 日 芬
| | | | 
枫 桂 樱 菊 
| | | | 
路 路 路 路 

如果教小学生学世界地理,拿着这一小片的地图,也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载满集装箱的货车在这样用世界地名来命名道路上川流不息,把货物运到外高桥港区准备从长江口驶入太平洋的巨轮上去。。。

上海的快速命名法

在最近的20年的浦东开发过程中,常常就是在一片广袤的农田上按现代化标准迅速的拓展出几横几竖的道路,原来连村子也不曾有过,命名也就不像随人口缓慢增加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那样每条路名的后面都有很多的典故。于是这样的快速命名法,就应运而生。

我前几天用Google Earth看了一下浦东,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而今天又花时间来好好的看了看不曾留意的地图上的细节。奇怪,它们十年前就在那里了,我怎么今天才发现呢?

Source favicon22:42 时间与空间的漫游 » 刻录事
时间 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TimeLine吧? 现在,人们可以用它来呈现自己的Blog了:刻录事的时间之矢。 它采用的是MyTimelines.net 的服务,只需简单的输入自己的RSS源,设定好高度、宽度,然后把生成的代码放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了。 这个服务实际上融合了两个程序,一个是Mytimelines.net的rss转换,一个是SMILE.MIT.EDU的tIMELINES。 很可惜,Mytimelines.net的转换程序不支持中文,所以再刻录事时间轴上看到的是乱码了。 我自己希望把近4年来的Blog内容全部以Timelines的方式来组织。不过,整理起这些数据来可是颇为麻烦的事情,慢慢来吧。 空间 其实下面要介绍的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由相互关联纠缠的词组成的思维的空间。 不知道什么时候 .museum 这个顶级域名已经可以使用了:http://www.steve.museum/ 注意页面下方那些向你涌过来的词语。虽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表示,不过我的意愿却通过它走得更深了,我看到思维空间的可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智慧的思维。 Steve.museum是一个试验项目,试图用Tags/Folksonomy来组织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人们在注册后,可以对他们提供的艺术品进行标注。 不知道这个Social Tags项目会走得多远,走到什么有趣的地方。
Source favicon20:31 我们的医疗条件 » DBA notes
最近一期《收获》刊载了姜丰的小资文章《女英国病人》,比较详细的记载了在英国普通公民的医疗待遇。在英国,只要医生确认病人需要住院,病人什么都不用拿都可以在医院住下来,不用给医生送红包,不用忍受护士的白眼,不用一大早排队挂专家号,而且,不用掏一分钱。相比咱中国国内的医疗条件,真是有天壤之别。 当然,国内的医疗水平倒也并非一无是处,杨振宁不就是考虑到以他的身份,在国内能享受到很多医疗特权,才回到国内定居么? 当然,国内好的医疗条件是给有"突出贡献"有钱有权阶层享受的,我等普通公民自是无福消受。 "人民医院为人民","人民医院为人民--币" --End.
Source favicon00:01 推荐Danwei TV:Sexy Beijing » Blog on 27th Floor
danwei tv
已经忘了为什么会订上这个名叫Danwei的Blog了,有时候看看他们对中国的理解还有趣。后来发现他们还做了视频,但一直没看过,直到最近的Sexy Beijing

这个剧全面模仿Sex and the city,从片头的音乐到整个架子。包括女主角要在街上走来走去,在片头那里还要被滋一脚的水,然后定格,镜头转过来,不是一辆做广告的公共汽车,而是一个中国邮政的大卡车

不过内容是独创的。前一集是苏菲问中国人怎么交朋友,还在大街上问一小伙子要了名片,不知道她会不会打电话。好像我们不习惯这种交往方式吧,没见过看见人就上去搭讪的,一般总要有点故事才行,起码问个路,或者一起坐几个小时的火车之类。

目前这一集是有关中国人的外文名的。真难为他们,哪里找这么多奇怪的名字啊,sarmanfar,nono,smacker,还有一小伙被领导派了个susan的名牌,当然还有叫苏菲的女性用品。

很好看,甚至还提供Quicktime格式下载,太厚道了!最后让我们感谢制作片子并放到网上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观众里中外人士的比例是多少。

最后再感谢Flash,Macromedia,Adobe,没有Flash Movie的技术,使用Firefox的用户就看不了这些视频了(起码不能很顺利的看),尤其是Linux桌面用户。

Youtube上也能找到。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7-15

==> 2006-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