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03 第三类SNS » 刻录事
Designing for Social sharing 是一个关于如何设计社会性网络服务的不多的幻灯片儿。 其中,他谈到了两代SNS的:第一代以Friendster、Linkedin为代表,他们显然不是是SocialSharing类型, 真正的SocialSharing应当以物为中心,有物为依托,这就是第二代SNS,比如Flickr、Yahoo answer。 幻灯片中谈了许多对架设SNS有价值的建议,这个暂且不表。 类似的,这几天也有两片中文blogging谈到wealink这样的SNS,一篇是Wangtam:社会化网络 ,一篇是方军:Digg无所依的产业链 。 前者说“LinkedIn 和其国内的翻版 Wealink 是 SNS 其中的一个形态,强化了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通过个人实际经历的描述加上关系人的评价来充实网络中的社会角色,同时通过方便的搜索来强化人际关系的”触角 “,但是还不够,网络能体现的社会角色还不够丰满。另外通过 LinkedIn、Wealink 等类似服务找到了关系人之后,很多人便无从下手了,关系网上的链接指数不是拿来炫耀自己的人脉的,仅通过站内消息来达成联系,实在有点降低互联网本来的效 率了。” 后者很直接“我以为,像若邻(Wealink)这样的以社交目的而社交的社会网络服务,也是无所依的,我们不会为交友而交友,无所依,形不成社区。对比而言,豆瓣则在 浅的层次,是有所依的,它所依的是书、碟、歌;但在稍深的层次,它是不是有所依还难说,因为根据我所做的小调查,它的用户交互目前似乎并不很高。” 以上三个blogging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看法,Wealink没有内容依托,无法长久。 真的是这样么?如果以Friendster和Linkedin的模式来做,确实会如大家所说得那样。不过,以物为依托的SocialSharning服务,也只是SocialNetworking中的特例而已,并非全部。 其实,在这两种模式之外,存在以实在的需求为基础的基础SNS服务。只是大家还都被局部的社会关系所限制看不到而已。 Google现在加强了社区、六度理论的研究,强调了未来search  people的重要性,正是感觉到了这种基础SNS的存在,这是我所担心的Wealink的最大竞争对手,不过,或许Google再次课题上依旧相信程序/机器的能力而忽视社会性计算的力量也未可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或许其他朝向基础SNS的服务还有胜出的希望;D
Source favicon23:03 Google in the ATL » Official Google Blog


Check it out: Google's quiet presence in Atlanta is becoming less so, since our engineering and sales teams in Atlanta have recently teamed up. We couldn't be more excited about our brand new (and very Googly) Midtown office. The Atlanta sales team is in its sixth year and continues to grow. The newer engineering team has been hard at work developing the Google Web Toolkit, which launched recently at JavaOne.



When it comes to recruiting great people, Google doesn't let a silly little thing like geography get in the way. In addition to Mountain View, New York, Sydney, Kirkland, Santa Monica, Dublin, Zurich, London, Belo Horizonte, Trondheim, Bangalore, Hyderabad, and Tokyo, now you too can be a Googler in Atlanta.

Midtown Atlanta is an exciting place to be these days, so it's no coincidence that we set up shop next door to Georgia Tech, Technology Square, and Atlantic Station. Oh, and of course, The Varsity — because who can resist a naked dog walking?

We're hiring, so please let us know if you're interested in becoming an Atlanta Googler in engineering or sales.
Source favicon22:25 媒体怎么了? » laolu

前天贴了digital deliverance的《美国报纸网站的用户调查》,看到还有一篇《What's Wrong with Media》,反思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公司12年来的网络策略。问题和解决思路都有。(下面是粗略的翻译,详情还请看英文原帖)。

在历经12年努力web出版后:

  • 更少的人——和更少充分、更少经常地——阅读或浏览我们公司日益衰退的祖传产品(印刷版的报纸、杂志或电视、电台节目)。当然,有少数例外,如《纽约时报》和《卫报》。但当你分析服务器日志、翻出来自web spiders的可疑流量时,你会发现,报纸、杂志和广播网站被利用的平均水平,不会超过四分之一,因为人们仍然在阅读印刷版本,或收看、收听模拟广播、电视。
  • 就每个用户的营收(revenue per user),我们网站的收入只有祖传产品的二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报纸网站平均每年每个用户的收入介于5-14美元,而印刷版的订阅者和每日一份拷贝的订购者,每年每个用户的带来的收入有250-900美元之多。
  • 大多数媒体公司从新媒体获得的营收不足5%。当然,有例外,McClatchy和Knight Ridder,都从新媒体得到了大约7%的营收。但对大多数媒体公司,这个百分比要低得多。即使在线广告保持35%的复合年增长率(compound annual rate),媒体公司也将在我们的新媒体努力能支撑它们之前,由于传统产品的发行量、读者数及收入的持续下滑而爆掉。
  • 我们的努力依然全部依赖于祖传产品的内容,还有很大程度上的财务补贴。我们经常说,我们对新媒体的努力,就像1920年代的电台或 1950年代的电视的兴起,但电台和电视在出现大约五年后,就完全独立并能自我维持。我们12年努力web出版后,却仍然还要完全依赖。而且,美国报纸网站总收入的75%,来自于汽车、物业、招聘这三个传统的印刷版报纸分类广告类别,且这些收入的一半,来自印刷品的“upsells(向上促销)”(注 1)。
  • 我们认为自己是本地市场(local market)的网络之王,因为这个市场里我们有大约43%的在线广告份额。然而,Google和Yahoo!在过去的5年来,已拥有28%的本地在线广告市场份额,百分比的增长速度是我们的十倍。

对以上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

  • 大多数我们的网站,尤其是报纸网站,需要从汽车、物业、招聘这三个传统印刷报纸分类广告类别之外获得广告。尽管这三个类别贡献了我们目前收入的75%,但三者仅占本地在线广告开支的10%。直接奔向另外的90%吧!
  • 经过我们12年的web出版努力后,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维持“封锁”的企图是灾难性的、代价极大的商业策略。你不应该试图向用户只提供你自己拥有的内,而应该提供所有的内容。你不是在做提供一种产品(比如报纸或杂志,或甚至一个品牌)的商业,而是在做提供一种服务的商业。例如,我曾为《USAToday》在其RSS feeds中提供非Gannett报纸的内容而喝彩(注2),还有为《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每日邮件也有竞争对手的报道而叫好。让你的网站满足用户的一切目的。
  • 同样地,找出每个个体用户的需要。向所有用户提供相同内容的时代已经结束。他们提出,你们公司的传统产品,向他们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提供相同的内容,不再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联了。这并不是因为相关的报道不存在,而是因为个体的用户没有得到与他们个人生活相关联的特定报道。你可以把这叫做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尽管实际上是个性化(individualization)。你会误解地提出,一些糟糕的编制和实现的个性化实验,多少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策略——很像100多年前马房主人声称噼啪作响、经常熄火的早期汽车,说明汽车没有未来——但未来趋势很清楚。< /li>
  • 你公司祖传产品数十年的衰退,早在Internet向公众开发之前就已上路,要知道,解决方案与你还没有在线的祖传产品的内容没有关系,把这些传统产品的内容放上网,也不能简单地扭转颓势。把报纸、杂志或广播搬上网,不是解决方案。把它们凑起来上网不是解决方案。改变内容的类型和发行才是解决方案。
  • 如果为你祖传产品的内容付费的用户越来越少,为什么你会认为他们愿意为在线的同样内容而付费呢?为了使你的网站得到订阅收入——如果你的网站打算支持或超过你公司的祖传产品,这就是你需要的收入类型——你要用各种方式改变你所提供内容的类型和发行。对于提供能与个人相关联内容的服务,可能出自各种来源,人们也许会愿意支付一个月的费用。重复一遍,用你的品牌提供一种服务,而不是一种产品。
  • 最重要的是,你们需要开始在你们的内容中提供元数据(metadata)和元数据编码(metadata coding)。你们中的大多数很少在报道中加入链接,更不要说元数据了。比如,你们中有谁为报道编写XML或NewsML?如果机器无法说明这些报道有关什么,那么个人怎么能收到相关的报道呢?你们注意到用户自己正在为相关性而做tagging吗?因为你们没有提供。你们需要提供语义tagging,要不就会当这一趋势形成时,在这个世纪早早地落后。

补充:

Source favicon21:29 V 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 DBA's notes

如果 50 年后有人撰写世界电影的编年史, 2006 年的代表电影应该有 《V 字仇杀队》的一席之地。

这部电影注定要和《1984》扯上关系,那个无所不在的"伦敦之声"让你没办法不和"老大哥"联想在一起; 没有人知道真相是怎样,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真相也只为少数人所知",这又彷佛和《黑客帝国》一脉相承(监制就是沃卓斯基兄弟)。

可能很多人会把"恐怖分子"的帽子戴在 V 的身上。或许革命就是暴力与牺牲。在 9.11 之后,整个西方世界太敏感,殊不知他们受到的一点点伤害其实也是由他们自己导演间接完成的么?(去看看中东的 Vendetta,如果没有美国,真的会导致现在的局面么?) 电影中那些学校里被毒害的孩子的事实被巧妙的嫁接,掀起整个民族对异族的愤恨,仇恨使得他们暂时忽略了集权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仇恨凌驾于自由之上。

或许被绿色长城"保护"的我们,也应该有权利知道真相。《V 字仇杀队》, 国内 Blogger 都应该看的电影。

-----------------
V 的扮演者 Hugo Weaving ,就是黑客帝国里的那个 Agent Smith,从头到尾带着面具。
女主角扮演者Natalie Portman。(《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那个小姑娘,她已经长大了。)

豆瓣上关于《V 字仇杀队》的更多信息.

--EOF--

Source favicon21:11 Dreamhost 又掉链子了一回 » DBA's notes

刚才我的 Blog 所在的服务器宕机, 两个多小时才恢复正常.以往的宕机都是在我不更新 Blog 的时候,倒也不是太烦人, 不过这次有些火大.

刚才登录进去看了看, Load 高达 150 ,权限不够,看不到系统在做什么. 决定监控一下 Dreamhost 的可用性:

http://www.dbanotes.net's SiteUptime

刚收到 Dreamhost 管理员来的邮件:

We apologize for the inconvenience that you have encountered. However, we have resolved an issue with your server and dbanotes.net is working now. It appears that the server was rebooted, which usually means a high load or configuration problem. Fortunately, our admins were on top of it and have corrected the problem.

火气小了很多 :)

Source favicon17:29 HP开始支持Debian » Blog on 27th Floor
Debian是个自由项目,也就基本上属于乌合之众--如果组织得好,那是惊喜--一直也没有正式的支持,现在这个大大的IT公司,开始支持Debian了。这个服务主要是Sarge,以及12月将推出的Etch,不知道价格如何。

不过,软件公司还没有表示,像Oracle之类,这方面的应该还是得靠管理员自己了。
Source favicon15:49 恐怖液体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恐怖液体 British aviation bans all hand-luggage 划时代的“出行告诫”? ----------------- 加入 del.icio.us,阅读更多时事分类下的文章...
Source favicon13:34 Web 2.0 世界地图 [Flickr] » DBA's notes

dbanotes posted a photo:

Web 2.0 世界地图

有人根据CNN 的文章做了一个地图.
中国居然也是一个热点.

Bokee 现在不那么热了,老外的信息也不一定总那么及时,毕竟隔着一个太平洋啊

business2.blogs.com/photos/uncategorized/web20map1.jpg

Source favicon10:55 国内 C2C 三甲 流量趋势 [Flickr] » DBA's notes

dbanotes posted a photo:

国内 C2C 三甲 流量趋势

www.alexaholic.com

traffic.alexa.com/graph?w=725&h=370&r=1y&y=r&...

Source favicon10:22 PWNtcha - captcha decoder » del.icio.us/chedong
图形验证码识别工具
Source favicon07:04 新思维VS旧思维 » blog中文翻译
原文地址:Oldthink vs Newthink: Spelling Out the Media Shift 原文作者:Mark Glaser 新思维VS旧思维:阐明媒体变迁  媒体世界正在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新科技、互联网用户的增长、逐渐厌倦于大众媒体的人们感到与现实脱节,等等这些都促成这种转变。试问一个大型连锁报纸、一个广播电视集团、或一个形状切割(cookie-cutter)类无线广播系统如何能解释你领里关系怎么样呢?在这个娱乐世界,大公司更关心的是对文件侵权者的上诉,而不是帮助客户创造容易的数字渠道以使客户需要时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 媒体变迁不仅仅指以小搏大。它是一种新思维,或者也可能是一种旧思维,在大型媒体兼并时代中失去的和只关注从所服务的用户中赢利而失去的旧思维。媒体的民主化就是让亿万花朵盛开,把新闻分析、评论、专家见解、戏弄的权力交给大众,现在大众已有了廉价的博客技术、数码摄像机和宽带上网。 随着这种转变而来的是大量测试性的和错误性的实验,有些也确实从大肆宣传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有些不够合格。有时这些新创立的站点只是穿着新媒体衣服的旧点子。所以我决定试着从思维模式和实际的真实世界出发,来阐明一下媒体如何变迁。 旧思维:利用专向研究小组和客户调查了解人们需要什么。 新思维:用实时在线反馈循环如在线坛、博客评论和维基捕捉人们的输入。 旧思维: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品牌试图用有限的社会网络站点使他们看起来很酷。 新思维:一个社会网络站点如Xanga列明这种危险而不是预先过滤(掉这个内容)。 旧思维:视频服务如MTV Overdrive要求装有IE浏览器的Windows PC机才可使用,限制了用户基数。 新思维:而像YouTube采用Flash技术的视频服务不会把苹果机和火狐浏览者拒之门外。 旧思维:建立了一个数字摄像机不能使人们快速通向商业化。 新思维:TiVo推出“产品观察”使订阅者可以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服务信息。 旧思维:让人们在酿酒处(grocery lines)和电梯等公共场所看电视广告。 新思维:开放创意流程让人们创建自己的电视广告,如Chevy为Tahoe SUV所做。 旧思维:强迫人们注册以阅读新闻站点或观看视频服务,然后再投放目标广告予以淹沫。 新思维:让人们不用注册即可看站点,并献上用户感兴趣的目标广告——如a.k.a的行为广告。 旧思维:依赖主流媒体电视覆盖频道追踪战争和冲突事伯。 新思维:阅读博客、目击战争的公民记者、或参与其中的能分享他们话语或视频的士兵记者(的报告),观看他们用可拍照手机所拍的现场照片。 旧思维:阅读、听、观看由执行层和程序员设置的时间表上的媒体。 新思维:当我们需要时可用商业或非商业的装置获取我们想得到的信息、新闻和娱乐。 旧思维:打开车内广播电台收听我们喜欢的音乐或广播剧。 新思维:获取卫星广播或可移动MP3插件到我们车内的音响系统,来收听成百上千的非商业卫星站台或成千上万的从因特网下载的播客。 旧思维:以为主要的新闻机构总是会得到重大情节,且永远不会犯错。 新思维:追随可以信任的博客们。他们能够揭示用Photoshop制作的战争图片、不实的或怀有偏见的报导、以及主流媒体文章中伪造的故事来源。 旧思维:认为只有专业编辑才能够决定每一天的重要故事。 新思维:意识到我们有权力选择什么才是重大新闻,不管是通过像Google News这样的聚合服务,还是由人们挑选新闻的站点如Digg,抑或是如My Yahoo这样的个性化站点。 我邀请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新思维对旧思维观点加到下面的评论中。如果有足够人的贡献,我会返回到此,以大家的想法和思考更新。 [感谢StephenZhai翻译]
Source favicon04:35 Local Chat Gadget v.4.0 » Googling Google
I just finished working on the latest version of my Local Chat Gadget for Google Personalized Homepage and Google Desktop Sidebar.  You can use the gadget on either of the two product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in the same area as you.  By specifying your zip/postal code (or one near you), you will be [...]
Source favicon02:45 激光钢琴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激光钢琴 ----------------- 加入 del.icio.us,阅读更多简讯, 激光分类下的文章...
Source favicon01:17 物理学博士的一个出路:)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物理学博士的一个出路:)可能你还不知道,一物理学博士获扑克大赛季军,赢得奖金四百万美元。格志上的报道。 ----------------- 加入 del.icio.us,阅读...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8-13

==> 200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