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53 技术应用的七年之痒 » 王建硕
从新技术的诞生,到对大众的普及,是不是都有一个六年到七年的延迟呢? 又是坐在颠簸的飞机上面,我喜欢的6A座位,开始写些东西。这次到北京出差,我第一次从公司票务代理那里拿到了电子客票。这两张电子客票是和三天前,也就是2006年10月16日中国民航总局的一条新闻分不开的,就是从那一天起,纸质机票将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逐渐由电子客票代替。这虽然距离我第一次使用电子客票已经过去四年了,不过还是让我感觉到了极大的兴奋。从2000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推出中国的第一张电子客票,到电子客票在2006年真正普及,一晃六年就过去了。 无独有偶。我太太上个礼拜去医院看病,回来后不停地向我描述她去的医院有多么先进。现在很多医院都开始用起了磁卡,但是大多还要用纸来记录病历,化验和拿药。而她去的医院,却已经更先进了。拿着医保卡挂号以后,什么都不用拿,直接到门诊室,电子显示屏上就已经自动排好队,显示了姓名和等待时间。等到了自己,按照上面显示的房间号码,进入一个单独的格间,和医生交谈。医生要她化验,什么也没给,她就拿着磁卡,在化验室的窗口一划,化验师就知道要化验的项目,让她伸出手来……。之后让她回到医生那里(这里没有化验单这样的东西),医生的电脑里面就已经有了她的化验结果。 看来没有人比她对此更感兴趣了。倒不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原因恰恰相反。整整六年前,就是2000年太太还在读交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的时候,她的研究课题就是HIS(History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系统),并且主持为上海某一中心医院开发了一套这样的系统。“我们当时脑子里面设想的,就和今天我看到的医院一模一样!”她开心地对我说。显然,她们当时的那套系统虽然是这样想的,但实际实施出来,因为“具体实施环境限制”就变成现在大家在众多医院看到的那样,老医生还是用龙飞凤舞的字迹写着谁也看不懂的病历,药剂师依然找着处方拿药……,唯独这些动作前刷磁卡的步骤显得有些多余。 这倒是一件很有讽刺意味的事情。我太太这位六年前推广HIS系统的先锋六年后却开始惊讶于科技的进步了。其实,进步的不是科技,而是使用科技的人。 六年中能有多少变化呀!以前不会打字的护士开始用起了QQ和MSN;原来不会用鼠标的老大夫现在已经退休;原来的Windows 98配组装电脑动不动就死机,到现在也用上清一色的品牌机了;而原来习惯了一定要人工排队的病人经过了各大商业银行的训练,也知道拿号排队了。六年中,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还是那个概念,但是实施的土壤不知不觉地成熟了。 这件事情倒让我想起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从新技术的诞生,到对大众的普及,是不是都有一个六年到七年的延迟呢?   随便举些例子。从1999年上海第一张公共交通卡的诞生,到2006年世纪大道站全面启用无人售票:七年。从1998年GSM网络诞生,也就是短消息的诞生,到大众开始广泛使用短消息的2004年:六年。从搜索引擎作为单独的公司出现,到成为大众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大约也是六年(Google从 1998年诞生到2004年上市,百度从1999年诞生,到2005年上市)。六到七年,真的是一个巧合吗?   对于在2000年开始就推广电子机票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公司和先行者,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敬意,他们承担了用户教育的工作,虽然六年间可能倒掉了很多公司,赔了很多的钱,做了很多没有结果的项目,但这些钱和时间没有白花,他们都固化在建成的基础设施和改变的用户习惯里面,变成滋养后来者的养料。 如果从理论上分析,新技术和用户习惯,总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博弈。如果没有大量的信用卡终端,就没有大量信用卡用户;反之亦然。科技就是在不断的左脚走一小步,右脚再走一小步,然后左脚才能再走一步的小步快跑中不断走向更广泛的应用。 从科技的诞生到应用的这六年到七年,不但需要我们努力推动,更要耐心等待。 P.S. 首发在《互联网周刊》第37期(10月30日)...
Source favicon23:41 有目的性的实践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有目的性的实践在任何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则是那些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目的性的实践”上的人。“有目的性的实践”指的是一种有目的地改进成果的活动...
Source favicon23:14 没有窗户的房间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没有窗户的房间(提醒一下,如果你想到的是牢房的话,)这里没有窗户的房间指的是实验室。 我现在做实验的地方在地下室,空气流通靠一个日夜不停,嗡...
Source favicon23:01 Windows Media Player 11 » 刀枪Blue
Windows Media Player 正式发布了版本 11。 从 beta 里就发现很多好玩的地方和新特性,现在总算正式发布。总得来说,我对软件的态度和小时候老师宣称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差不多,现在好不好不要紧,只要你一直在进步,用户就会很欣慰。从版本7,到 XP 自带的 8,到后来的9,10,我看到的 Media Player 是在不断进步的,和 Windows Mobile,MSN Messenger 一样,Microsoft 总能证明他们有够聪明的家伙,够成功的执行,在新兴的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下,迎接竞争对手,拓展自己的空间。 你说,这样的优质青年,你能不喜欢? 不需 WGA,从 Microsoft 下载 32位版本 64位版本
Source favicon22:45 靠近我三年 » 刘润
三年前建成“靠近我”,写下第一篇blog的时候,没想到可以坚持三年。今天以这第298篇blog,谨以纪念博客三周年。

附:访问量最高的我的10篇博客
我个人最喜欢的10篇博客
靠近我博客更新数量排名
主要来访城市(最近两个月)
  • 上海 5648  18.5% 
  • 广东 3711  12.2% 
  • 北京 2951  9.7% 
  • 江苏 1945  6.4% 
  • 浙江 1608  5.3% 
主要搜索引擎来源(最近两个月)
  • 百度 7122  47.5% 
  • Google 5657  37.7% 
  • 雅虎 810  5.4% 
  • 腾讯SoSo 561  3.7% 
  • 3721 323  2.2% 
最常被搜索到的关键字(最近两个月)
  • 时间管理 2843 19.4% 
  • 刘润 504 3.4% 
  • 辛弃疾 471 3.2% 
  • 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 457 3.1% 
  • 出租车司机 407 2.8%
Source favicon22:37 Photo Album: gbase/s2 » laolu

gbase/s2


google_base_s2_display_rank

google_base_s2_mobile_brand

google_base_s2_mp3_brand

google_base_s2_querybox

google_base_s2_querybox_icecream

google_base_s2_querybox_icecream_more
Source favicon22:22 Ubuntu 6.10 » 刀枪Blue
6.06 头一段时间用得比较多,后几个月就闲置了,最近 6.10 出来,想了想,还是试试吧。 总得来说,有点让人吃惊的是,界面响应速度确实比 6.06 快了,比如菜单的弹出和启动应用,算个进步,以前 Fedora 每次升级带来的都是“没有最慢,只有更慢”,还真是邪了。上次 6.06 是 DVD 装的,走字符界面,这次从 LiveCD 安装,在划分区的时候觉得有点弱智,非得先删掉原有分区才行,否则下一步即便指定了 root,也会报错来个没有 root mount point。另一个被注意到的变化是 vi 被链到 vi.tiny,不是熟悉的 vim。 在上次一篇文章里,我说现在有种感觉,对发行版的升级有点疲了,因为再没有那种很新鲜很振奋的感觉了,所以不会催促自己赶紧去试试。新 Gnome?XGL?升级了的系统组件?。。。不,要么只是修了bug,要么就是只能眩目而不实用,要么就是和 end user 没关系--也不该有关系。在层出不穷的新变化中,已经不太容易发现那种前几年总能出现的创新了。 当只有 Linux 内核的时候,人们渴求内核与应用打包好的发行版,当发行版百花齐放日渐成熟的时候,仅在发行版自己的角度上扩充和完善已经不太够了。当 Web Application 要取代 Windows 的嘈杂声越来越响的时候,有人开始叫好 Linux 桌面;当 Vista 眩目的表现特效被扣上增加成本浪费计算能力以及华而不实的帽子的时候,又有人开始狂热的追求 Linux 上类似对等的东西;这个世界总有些人的价值观如此混乱--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有点混乱。 持续使用了数十年 *nix 目录树结构至今未变,这在一个被看作是鼓励创新的平台上,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或许是说,至今,这个安排的初衷亦未变,有人说,为什么要变?怎么可以去变这个?有一万个经典理由说这个“祖制”不可变,我只能说,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僵化。这样的目录安排首先考虑的对象是开发者管理员等专业人士,以系统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实践已经证明,工程师们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确实很适应这种结构,因为这里的 usage model 就是不太变更目录框架的,而 average 的最终用户喜欢直面他们的硬盘,他们有自己的目录安排习惯,他们喜欢体会到这块硬盘是“我自己的”,“我作主”,而暴露一堆奇怪的 /bin, /etc, /usr 等等实在有点鸠占鹊巢的味道,好比把 Windows 目录里的东西统统提升一级放到根目录下,实在是嘈杂无聊。所谓用户自己的目录则得偏安一隅,放在 /home/dude 下,似乎有点鄙视这台计算机的主人。抽象出分区的概念有点像伪命题,已经被证明在桌面用户上没有用处,因为这也差不多意味着绑定了目录安排,至于再上 LVM [...]
Source favicon22:07 Spot on » Official Google Blog




OK, I can finally blurt it out: JotSpot is now part of Google, and I couldn't be more excited.



Three years ago my friend Graham Spencer and I set out to start a new company. We'd both recently left Excite, which we co-founded, and we had spent a few years starting a nonprofit together. We brainstormed scores of ideas, debated late into the night and ultimately exchanged a mountain of email and documents. We realized we needed a tool to help us organize our thoughts or we'd quickly become overwhelmed. So Graham set up a wiki. I was hooked because it immediately changed the way we worked together. Everything was kept in one place, not locked in email threads or on different computers. We could both make changes to the same document, without having to know HTML (well, without me having to know HTML). After twenty minutes of using a wiki, I was convinced that they were like the Internet in 1993 -- useful, but trapped in the land of the nerds (which both Graham and I proudly inhabit). So we set out to start JotSpot as a way to bring the power of wikis to a much broader audience.



As we built the business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Google consistently attracted our attention. We watched them acquire Writely, and launch Google Groups, Google Spreadsheets and Google Apps for Your Domain. It was pretty apparent that Google shared our vision for how groups of people can create, manage and share information online. Then when we had conversations with people at Google we found ourselves completing each other's sentences. Joining Google allows us to plug into the resources that only a company of Google's scale can offer, like a huge audience, access to world-class data centers and a team of incredibly smart people.



Our first order of business is to move JotSpot to Google's software architecture. While we're doing so, we've turned off new registrations. But if you're interested, sign up for our waitlist and we'll keep you posted.



Finally, I feel a deep sense of gratitude for the support, feedback, grumbles and praises of our users and customers. Thank you. That's the only way great products are built.
Source favicon21:54 搜索偏方:当翻译 » laolu

尽管Google和Yahoo!都有翻译服务,但有时搜索结果能给出更好更全面的翻译。以“brand awareness”为例,在Google Translate中,翻译为“品牌意识”。

如果在Google.com中输入“brand awareness 品牌”(输入中文“品牌”才能看到中英混合的结果),浏览一下前几页搜索结果,不用点击最终页面,从每个搜索结果简短的描述文本,就能看到“brand awareness”除翻译为“品牌意识”之外,还有翻译为“品牌认知”、“品牌知名(度)”等,此外还能看到“品牌资产”、“品牌忠诚”、“品牌联想”等相关词语。

如果想知道哪种翻译更为普遍,试试搜索“"brand awareness" 品牌认知”(1220个结果)、“"brand awareness" 品牌意识”(1210个结果)、“"brand awareness" 品牌知名”(868个结果),说明前两种中文翻译使用更为普遍。

Source favicon21:30 优化网站设计的五种方法 » blog中文翻译
原文链接:five ways to optimize your design 原文作者:Neil Patel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网站被创造出来,这些新网站不是基于浏览者的需要而是基于网站所有者的需要。浏览者被忽视,是大多数网站不成功的最大原因。这里将给出5种方法来优化您的设计。 1. 成为浏览者中的一员 把自己放在浏览者的地位。浏览者到您的网站来,他想要什么?您的网站的目标不仅仅需要满足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需要满足浏览者的需求。要得出浏览者想要 的,有一种好的方法就是,对对您开发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的人做个调查,并调整您的设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您自己的需求。这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比如您可以问 问身边的朋友们。 2. 简约是最终的目标 假如您看了比较成功的网站,比如 Google、Flickr 和 Blogger,他们都是简约的。为什么要加上臃肿的内容呢?尤其是当只有80%的浏览者使用了20%的上述的内容。当加入每一个特征时,请考虑浏览者的需要!把它当做您的目标吧。 3. 内容为王 确保网站的内容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排列。如果您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网站的视觉及其引起的感受,而忽视了内容,那么由浏览者转化为忠实的会员的比值,您认为会 很高吗?如果您想浏览者购买您的产品或服务,就需要一种简洁的、令人心悦诚服的内容和立体化的信息结构。同时最重要的是,内容要通俗易懂。 4. 细节是大的区别 网站的每一个方面的细节都需要仔细考虑。有一些元素,比如颜色、形状甚至梯度改变后,在整体上就有可能给浏览者很大的冲击。使用蓝色、绿色、青绿色和银白 色,能给人一种平静的氛围。在您的设计中,使用圆角比使用尖角更能给人一种柔和的、个性化的感受。通过适当的混合颜色、图形、图片,您可以创造出强烈的氛 围和感受,这将对浏览者产生深刻的映像。 5. 指导浏览者 您并不想要浏览者为了寻找一个产品而点遍您的网站。避免混乱,通过链接、导航菜单指导浏览者,是可行的。在页面上”告诉”浏览者,以便他们仅通过几次点击就可以买到产品和服务。通过降低浏览者点击的次数,可有效的降低浏览者的挫折感,提高从浏览者到会员的转化率。 这些优化您的设计的方法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被忽视了。试着用用,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优化您的设计就能节约很多广告费用,这些将震撼您! penguin 投稿翻译 - 欢迎访问他的BLOG(qianjin@Health)
Source favicon19:41 网志年会之赞助商 » DBA notes

这次雅虎中国是赞助商之一,从北京来了六个人。带来了好几箱子小礼品,每个 Blogger 做一份调查问卷即可获赠一个小礼品:书签夹。这个是为雅虎收藏+特制的,不过外包装上有个小 Bug 。有一个参会者说,我填了调查问卷,那个"如意"给我一个。还别说,书签夹还真是个如意形状。雅虎收藏+ 的作者张月也来到了现场,和不少朋友做了交流。

Yupoo 也是这次年会的合作伙伴。几乎是全程图片直播。估计年会过后流量又该有不小的增长。平阳要乐坏了吧?

其他一些赞助商没怎么了解,有个赞助商提供无线接入点,可惜那个 Web 页面我始终不能打开。

零零散散写了好几篇流水帐。这是最后一篇。

这次年会最辛苦的是志愿者们,向他们表示一下敬意!

--EOF--

Source favicon12:20 Attn. China watchers: interpret this black-and-white color photo » Media in China, Chinese media, advertising, and urban life - Danwei
A photo in a Chinese newspaper is half black-and-white and half color.
Source favicon12:10 Bootleg faith » Media in China, Chinese media, advertising, and urban life - Danwei
A pirated Bible (圣经) sold by a roadside bookseller in Jilin, China.
Source favicon11:25 封杀还是不封杀,这是个问题 » laolu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置身于法律诉讼中的“邪恶”Google,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有因网站被封杀而起诉Google的(KinderStart诉讼案),也有要求被封杀而起诉Google的(比利时新闻编辑协会诉讼案法新社诉讼案)。拉扯之间,Google的法律部门,已经从2001的一个人扩大到现在近一百人。如此锤炼,一定能诞生出互联网知识产权领域的顶级专家。

人怕出名猪怕壮,拔几根毛总可以吧。

Source favicon08:32 Site Explorer Update: Authenticating Yahoo! Stores » Yahoo! Search blog
First, thank you to those who are using Yahoo! Site Explorer to keep tabs on how your site is indexed by us, and especially to the folks who are using the forum to ask questions and suggest new features. Your...
Source favicon06:16 抱抱团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抱抱团原来 free hugs (自由拥抱,或者免费拥抱),已经有了个很好的中文名字“抱抱团”。本来有“抱成一团”的成语,团又有“团队,团结”的意思,“抱...
Source favicon04:05 Firefox 2.0按Ctrl+Shift+T打开最近关闭的分页 » Ikias.com
看Firefox 2.0的帮助的时候,发现Firefox 2.0追加了一些键盘操作的快捷键。比如Ctrl+Shift+T这个快捷键就很好,可以打开你刚才关闭了的分页(Tab),对经常冒失关错Tab的我来说是个很方便的功能。 打开最近关闭了的分页(Tab) Ctrl+Shift+T 重新建立一个分页(New Tab) Ctrl+T 上面是一正一反的功能,和起来记的话会很方便的。...
Source favicon02:55 The Domino Effect » Official Google Blog




A good viral video sets off a chain reaction that continues until nearly everyone has seen it, including your mom. The mad scientists known as EepyBird know a thing or two about chain reactions. They first rocketed into viral video fame by turning the explosive act of mixing Diet Coke and Mentos into an art form. Today they're back with a chain reaction like none other: 500 liters of Diet Coke and 1500+ Mentos, all triggered by the pull of one string.



Don't miss The Domino Effect -- a Google Video exclusive. In addition to being very fun, it demonstrates another interesting application of our Sponsored Video program -- this time with user-generated content. This helps producers like EepyBird earn revenue by pairing them up with our advertising partners.



We're excited to help compensate these independent producers for their creativity, and we can't wait to see who the next stars will be. If you have very compelling videos and are interested in this program, please get in touch.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10-30

==> 200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