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0:05 关于 Blog 版权的闲言碎语 » DBA notes

I) 车东发布了"便于复制/粘贴的版权声明" -- Chedong Copyright。版权声明的一个限定词很有意思:"务必",在 CTRL+C, CTRL+V 流行的中国互联网,这个版权声明可以说绝对具有中国特色,也几乎是技术 Blogger 作出的最大的让步了。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转载技术文章是对互联网的一种伤害"。现在看来,这句话还必须要"天天说,篇篇说"才好。

II) 今天在 CSDN 的 数据库频道,又看到有人在抄袭我过去写的东西,而且一下就发现两篇(见最后的附图)。

刚好在线上看到韩磊在线,我向他反映这个情况之后,他的一句话令我很惊讶:

Fenng: 这篇抄袭的文章还是编辑推荐里的,晕
365hanlei: :) 编辑哪儿知道是抄袭的呢,:)

作为"编辑推荐"栏目里出现的文章,Google 一下不算太麻烦吧?

前几天有网友在我的Blog上给我留言说:

看来你对 CSDN 有偏见

CSDN 毕竟还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中文技术门户,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看到了不少次搞笑的专题之后,我只希望编辑们不要出太多 "失误" 而已。

III) "以遵守版权为荣,以剽窃抄袭为耻"

CSDN 数据库频道网友抄袭截屏


--EOF--

Source favicon19:08 從部落客的角度看 CC » Jedi's BLOG | Jedi.org
這一篇是我給創用 CC 電子報的稿件,刊登於第八期。
Source favicon18:55 [spam] 想找个房子,离单位近点的,装修好点的,环境静点的,最主要,房租便宜点的 » chedong's Photos

chedong posted a photo:

[spam] 想找个房子,离单位近点的,装修好点的,环境静点的,最主要,房租便宜点的

MT系统已经经过anti spam的升级后:
www.chedong.com/blog/archives/001237.html

发现了很多中文留言spam:从搜索结果看,还有大量的BBS和允许匿名发表的留言系统也中着了。
雅虎结果:
search.cn.yahoo.com/search?ei=gbk&meta=vl%3Dlang_zh-C...
Google结果:
www.google.cn/search?q=%E6%83%B3%E6%89%BE%E4%B8%AA%E6%88%...

但作弊者的目标不是ganji.com本身,而是作者链接中指向的一个spambot软件(BBS群发器)制作公司。

关于链接群发:雅虎搜索和Google搜索都是明确反对的
ysearchblog.cn/2006/11/post_46.html
googlechinablog.com/2006/11/search-engine-anti-spam.html

Source favicon18:19 长尾年代: 《长尾理论》的评论 » 豆瓣blog
1897年夏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在研究英国社会分配的时候发现,百分之二十的人控制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后人在现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分布里也看到了类似“少多众寡”的现象:大段文字里单词出现的频率、都市城镇的人口、沙粒的大小,甚至林火烧过的面积。比如,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只是一直不为大众所知。但是有一个简单的版本一直在商业世界里传诵, 就是今天的“80/20原则”。      1982年春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登岸。我们刚开始憧憬大工业生产的时候,托夫勒就不识时务地预言它的灭亡。“不再有大规模生产。不再有大众消费。不再有大众娱乐”。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到每个人的生产、创造和消费。为什么要有重样的产品?难道生产和消费不能是一件事吗?遗憾的是,大家激动过后,发现还没有见识过真正大众消费的时候就琢磨它的消亡实在需要太多的想像力。二十年后大众娱乐终于到来的时候,托夫勒早已经被多数人抛在了脑后。      到了2004年的秋天,终于有人把这两件事扯在了一起。美国《联线》(Wired)杂志发表了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文章:长尾。副标题是“别老掂着从榜顶的几个巨无霸里多榨几百万出来。娱乐的未来在码流低浅的那头无数个细微市场那儿”。“低浅的那头”,其实就是帕累托分布的尾巴;“无数个细微市场”,其实也就是托夫勒的全民个性化消费。安德森的神来之笔,是在极其正确的时间,在极其正确的媒体上,用一个简单响亮的词向大众描绘了互联网下面高涨涌动之中的暗流。安德森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在Long Tail Blog上公开编撰书稿。两年后,《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问世了。      沿袭记者擅长的悬疑开局,安德森用真实发生的几件事向我们直接勾画出了长尾现象:一本六年无人过问的冷门书突然窜上《纽约时报》的排行榜,因为有人在评论类似话题的新书的时候提到了它;在线音乐店Rhapsody里下载排行十万名以后的那些歌,在任何一家最最专业的唱片店都找不到,每月下载次数只有几次、几十次,加起来却占了所有下载次数的15%;在线DVD租赁店Netflix销量占末尾21%的碟片在任何一家线下碟店都找不到。这些“多出来”的冷僻产品每样都卖得可怜,但因为品种数目庞大,加起来却能带来不小的销售。这就是长尾了。      如果你想在一刻种内比较精准地把握可能是下一个流行的谈资,读到这里也就差不多够了。对更好奇或者多疑的读者来说,有些个问题还是值得探究的。比方说,为什么线下商店没有长尾?长尾和以前说的80/20原则有什么关系? 那些长尾产品既然不畅销,会不会都是垃圾? 长尾对畅销排行榜有什么影响?长尾的泛滥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吗?还有些更功利的问题:长尾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怎样去利用它?这本书剩下来95%的篇幅里,用简单直观的方式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总的来说,长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有了网络以后,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大大降低,长尾的东西才有了广泛产生、传播和获取的可能。      和《引爆流行》、《世界是平的》一样,作者倾向于在讲清楚核心命题以后,开始多角度、多行业反复引申和描述。要是你和我一样对渲染容易感到困倦,看到第六章的时候我建议你提起神来。承认长尾里鱼目混杂以后,安德森用“过滤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直到现在长尾才开始重要起来。长尾里选择过多,所以要为每个人挑出合适的东西,需要更强大的过滤器。编辑、星探、营销者、广告是传统的“事前过滤器”。博客、评论、推荐、草根意见是“事后过滤器”,只有这些能应对长尾的低信噪比和极端个人化的兴趣取向。网络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搜索、推荐这些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单个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过滤。这是长尾现象和Web 2.0产生在同样年代的原因。      《长尾理论》生动、易读、及时,面面俱到,这些决定了这会是一本对很多行业影响深远的书。期望更深入理解和指引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不过瘾。不过长尾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机会参与其中,比起任何单纯的脑力享受来,我认为是更加幸运的。
Source favicon16:34 幻想世界中的 Top 10 电脑 » 刀枪Blue
人们一向不拒绝这种充满童趣的,较真和搞怪的混合物。 Servers in the Movies - Our Top Ten 目前 digg 了842次,还是很受欢迎的。这其实可能是作者 Erick “Hudson” Jensen 为了好玩的产物,对应他的同伴 Corey Donovan 的那篇认真的 Ten Serve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Corey 那篇文章挑了些他认为对现实世界有影响的机器,这活儿不是谁都有资格干的,所以其实看看也罢,不用当真。Hudson 这篇则历数了电影中的魔影,有些片子我还真没看过或者看过没注意,所以显得更有意思些。 1. Teletraan 1 – Transformers (1983 – 2007) 变形金刚,哇,这台电脑我还真不知道的,虽然零零散散看过不同的几部变形金刚。跨度超过20年的金属怪物们仍然拥有热情不减的 fans(并见官方网站) ,我算之一。Wikipedia 也有了这个词条。Teletraan 差不多类比到当今术语 server,这个俗人的词似乎有点对那个时代--哪个时代啊,哥们?--的这台天皇巨机有点不敬……他能控制谁是一台跑车而谁是一台磁带机。 2. MCP – Tron (1982) Master Control Program,没听说过这玩意儿。片子也没看过。 3. UNIX environment - Jurassic Park (1993) 侏罗纪公园里,一反常态,斯皮尔伯格用了最贴近现实的玩意。。。因为这台机器实在很写实,电影出现的画面几乎全是真的-- SGI 的 IRIX。可惜 InGen [...]
Source favicon12:38 还会有新的 Axim 吗? » 刀枪Blue
在我还是个口袋里没钱却又喜欢琢磨电子产品的家伙的时候--当然这话现在也适用--最吸引我眼光的玩意儿就是 Dell 的 Axim 系列 PDA 了。 那时候PDA市场还没被 SmartPhone 蚕食的如此厉害,而且稍微发烧一点的人都不会考虑那个能打电话的东西的孱弱的处理能力,当时 PocketPC 2003 Second Edition 的巅峰之作算 Dell 的 X50v 了,我几次三番在 Dell 网站上转,浏览 50v 的配置和价钱,就是下不了手。同组的 小A 却不知什么时候冷不丁地搞了一台到手(他的其他举动还包括买了一辆至今没有拼完的烧油车模),弄得我那个火啊,当时我唯一能恶毒地安慰自己的方法就是冥想 Windows Mobile 5 马上就要上市了,这家伙的东西马上就会过时。 后来Windows Mobile 5 ,以及 Axim X51V,WM5 的新王子果然都上市了,配置自然升级了,世事却也变迁了,手机圈子里的疯子们开始用疯狂的配置武装他们的产品,收割每个发烧友的票子。这些 SmartPhone 里 PXA 的频率也开始追击至 51v 等这样 PDA 的水平。而且,Microsoft 和 ODM 们配合无间确实做得很不赖,你可以得到一台拥有所有 PDA 功能同时还能打电话,支持 GPRS 等等特性的东西,而且如此小巧漂亮。51v 的印象慢慢淡去… 如今小A的50v估计在 Atom Exec 面前该抬不起头了,问题是,51v 会不会是最后一代 Axim [...]
Source favicon11:15 扬我中华龙威,在网页里添加个多哈亚运金牌榜 » Ikias.com
简单作了一个多哈亚运金牌榜的script插件,你只需将下面红色的代码粘贴到你的网页上的适当位置就可以显示每天多哈亚运金牌榜的排名情况,只显示前3名。 奥运会也许中国还不能算是老大,亚运会可以说是我们的天下了。记得读书的时候,同屋的校友开玩笑的比喻亚运会如同我们的全国运动会,不如两者合二为一算了。玩笑归玩笑,但是每天看着金牌榜中国的数字在上升,心里就是高兴!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www.ikias.com/doha/doha.js"></script> 这个script里没有添加任何的CSS修饰成分,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网页自由调整。...
Source favicon06:49 可以粘贴便条的Firefox插件「Internote」 » Ikias.com
可以直接在网页上粘贴一个小便条的Firefox插件「Internote」真的很方便。即使你关闭了粘贴了便条的网页,等再打开这个网页的时候,便条还是会自动的出现。对网页的一些小注释,一点小纪录等以便于将来打开这个网页的时候免于再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很实用的小功能。 安装完这个插件之后,会在Firefox的右下方出现一个黄色的小Icon,在它上面点鼠标的右键就可以选择追加便条了。 下载从这里http://internote.sourceforge.net/...
Source favicon00:54 Mplayer键盘操作快捷键 » Blog on 27th Floor
最近在看《越狱》第2季,确实比第1季好看多了。Mplayer也确实是太厉害了,这里是从手册页里摘出来的一些键盘操作快捷键。在Win下也用KMP了。


<- and ->
前后10秒
up and down
前后1分
pgup and pgdown
前后10分
[ and ]
增减速度10%
{ and }
半或双速
backspace
速度回正常
< and >
播放列表中前或后
ENTER
播放列表中前进
HOME and END
next/previous playtree entry in the parent list
INS and DEL (ASX playlist only)
next/previous alternative source.
p / SPACE
暂停
.
单步前进
q / ESC
退出
+ and -
声音延时 +/- 0.1秒
/ and *
增减音量
9 and 0
增减音量
m
静音
# (MPEG and Matroska only)
换音轨
f
全屏切换
T
切换最上层
w and e
增减屏幕幅面
o
切换屏幕显示
d
切换丢帧模式
v
切换字幕显示
b / j
切换不同字幕
y and g
Step forward/backward in the subtitle list.
F
Toggle displaying “forced subtitles”.
a
切换字幕位置
r and t
字幕上下移动
S (-vf screenshot only)
开始/停止抓屏
I
屏幕上显示播放文件名
! and @
前/后一节

Source favicon00:23 谁是规则的制定者 » 王建硕
前言:对于中国和美国的差异,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关于中国社会的未来,哪一种方式最适应中国,我一直在思索,却没有什么结果。有的时候就写点东西,记录下零星的想法,只存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偶尔翻出来看看。现在觉得不如把其中的一些贴出来。毕竟我没有任何的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常识,,请大家指正一些可能是幼稚的想法;我也没有在美国居住过,道听途说的一些事实估计也会和事实有些出入。如果大家有更有趣的事实,或者纠正其中的一些说法,还请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当前一段在讨论中美的差异的时候,对待规则的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异。一些人活在规则里面,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另外一些人活在规则外面,规则是最好遵守的。这个差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最近几次在美国一直思考的问题。最近的几次观察的对话,似乎让我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原因,核心原因可能就是:谁是规则的制定者。 说不的权利 以前曾经考虑过私有财产,发现每个人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面,拥有很大的制定规则的权利。比方说,在美国,我见到的”NO”比任何地方都多,无论是”No Parking”,“No Trespassing”, “No Smoking”, “No Entrance”,各种各样的No。在小学的时候,就曾经考虑过自由到底是什么,显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想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还叫自由么?后来发现,在美国自由权利的限制比在国内还严重,但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贴出这些牌子限制别人的自由的人,不是政府,不是有特权的人,恰恰就是这些私有财产的主人。 在一个普通的商业街道上溜达,发现每间商铺都有各种各样的牌子,有的写着”No Pet Beyond this Point”,而可能隔壁就写着”Pets welcome”,随着所处的位置的转移,规则的制定者在转移,规则也在变化。在自己的家里,你可以贴出牌子,在我的地盘上不允许戴眼镜;无论多古怪的规则,别人如果进入这个领地就必须遵守。每个人有不进入其他人的私有地盘的权利,但是一旦进入,就必须按照主人的规则办。(当然,有一些基本权利,所谓的基本人权,比如生命权,是随着人走的,在任何地方都必须被尊重的)。在上周三的一个晚餐会上,我和朋友谈起这件事情,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就是如果你的私有土地大得足够修一条路,你是可以规定在这这条路上左行的,并且你的孩子在这条自家的路上开车,是可以没有驾驶执照的。这些,好像都是我的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朋友都熟知的常识。 自由,或许就是在自己的底盘能上说不的权利。 公共土地的规则 说完了私有土地,那么公共的土地呢?比如一个城市,决策的过程是什么样呢? 美国的城市和中国还有些不一样,或者都不应该翻译成城市。比如Mountain View,2000年数据:70708人。现在随着Google迁入,应该大于这个数字,但应该也差别不大。斯坦福大学所在的Palo Alto是58598人(2000年数据)。这些数据都让人觉得美国的一个城市的大小,和上海的几个小区的总人口相当。 上一次在Carroll家里,和Sarah花了一个多小时探讨关于美国的市政规化。那时候天色已经很黑了。Carroll的家,在硅谷靠近海一边的山顶上,向东边望过去,硅谷从旧金山到San Jose连成一体的灯海让人觉得好似在科幻片里面,这是美国人口非常密集的区域。 Sarah指给看,就在这一片璀璨的灯光之中,有一片整齐的圆形的区域,却没有丝毫的灯光,我还以为这里是一个公园或者山头,Sarah告诉我,这是一个城市,名叫Saratoga。 Saratoga是个有个性的小城市。这个城市的居民投票决定,Saratoga应该是一个美丽的,田园式的小城市。在这个城市,他们禁止任何的商业,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商业部分。没有商业,也就没有足够的税收可以支撑每天的路灯的消耗,于是大家决定,Saratoga不设置路灯。晚上,开车经过Saratoga,就恍然如进入了田野,倒也别有一番风味。Saratoga人口两万九千人,是个富人区。 像Saratoga这样的有个性的城市美国很多。当一户人家搬入这个城市的时候,就必须认可这个城市的规范。这种规范,其实就是这个城市的法律。每个城市的法律,看起来有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本来就几万人,倒还真不至于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法律体系来,但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构成了这个城市的规则,是每个人都必须,也愿意遵守的规则。不同的性格的城市吸引了不同性格的居民。美国有那么多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法律体系,每个人有选择在任意州居住的权利,但同时迁入一个州,城市或者小区(neighborhood)也就必须遵守这个地方的一些约定。这就是公有土地的规则。 规则的制定过程 Palo Alto也是个小城市,市长和9个市议员可以全职,也可以兼职,每一年换届一次。在听证会的时候,任何一个对议题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到场旁听,并且后面有一段发言时间,每位市民5分钟(不能超时),市议员必须听完,并作出反应,这些都会影响决策的结果。这是一天晚上,在Palo Alto的Coupa咖啡馆里,Tina将给我的故事。她也正好在这方面做研究。比如最近的一次就在讨论,Palo Alto是不是也要在全城安置无线网。在听证会上,有的市民动之以情,说自己家中的隐私会因为无线网络被邻居窥探;有的市民晓之以理,举例“Mountain View”就因为这件事情让它在全球多了很多的媒体曝光机会,带动了城市的繁荣。这样的讨论持续进行,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制定一个城市的法律。 Campbell也是这样的小城,在Saratoga和San Jose之间。那天和Sarah探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提到了当地居民和当地高科技公司的矛盾。居民在十年前的城市规划里面规定了不能有任何一幢新建的房子,当地的自然部分必须被保存,而几百家硅谷公司组成的商会在抱怨房价的不断上升,导致高科技公司的人力成本过高。规则就是在两种声音的冲突,讨论,妥协中达成。 城市和小区 上周五晚上,一个人在加州Monterey南部的一个小城市Carmel By the Sea溜达。这是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天蓝的太平洋就和美丽的沙滩在小城身边伸展,美丽的西班牙式房子藏在绿树后面。总之,真的很漂亮。我刚刚查了一下,2005年的人口:4000人!估计全美一万九千个城市中的很多都像这个城市一样。我信步走到了City...
Source favicon00:06 SideShow 终于出世 » 刀枪Blue
SideShow 是 Vista 的亮点之一,也是 Microsoft 和 ODM 在发掘需求,开创市场上的一个不错范例。 简单地说,SideShow 是在不用打开笔记本的时候也能查看信息/简单操作的技术(可能会不限于笔记本产品),在支持 SideShow 的笔记本外壳上会加一块小屏幕和一些按钮,显示今天的日程安排,email 等等,可以进行媒体播放。对一些不需要开机完成的工作--那种扫一眼就成的--非常实用。这次出来的是一直与 Microsoft 进行合作的华硕,当然,我们活在一个“产业链”无处不在的世界,背后的故事中更多的 ISB 和 IHV 应该都有自己的角色,比如那个被人踢来踢去的 PortalPlayer。华硕的产品应该已经定型,能出现在明年的 CES 上。 其实我想,如果 UMPC 多块地方,也可以不用开机--或者不用从 S3/S4 中回来--就可以查看时间,日程,email,短信等就好了。那么,现在看来,在“最mobile”--上帝原谅这个词--端,用户有手机,智能手持终端;往上一点,有 UMPC,虽然成不成功难说,不过至少已经有尝试了;再往上,是笔记本/Tablet;再往上…在往上你就该坐办公室了。如果手持的精巧的 smart device 电池足够强劲,那我愿意用它取代 MP3;如果 UMPC 实现了许诺的尺寸和电池续航时间,我也愿意让他常驻我的背包,并不再单独买 PMP 和GPS设备;如果 SideShow 经证实可用有用,那…嗯,我还真没相好我会怎么样。 此前 SideShow 被成为 Auxiliary Display ,Engadge 有过多篇报道。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12-02

==> 200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