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2:07 自然杂志的开放同行评议尝试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自然杂志的开放同行评议尝试 今年6月1日至9月30日,《自然》杂志做了个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的尝试。在这期间,他们邀请文章通过编辑初期评价的...
Source favicon22:01 Santa 要回家 » 刀枪Blue
Santa at Queen and Spadina. 作者发表.
Source favicon20:59 新主题 » 刀枪Blue
哦,这个,又改版了。上次 Fresh 的冲动尝试证明不太成功,版式最终还是不甚满意,一些页面显示也有问题,所以寻找加尝试加决定加修改花了2周,转用 Tarski,这个主题比较优雅,看上去也算简洁,功能很不错。 把用了年余的右边的 sidebar 放到了左边--和最初在 BlogBus 时一样了--不过自己都有点不习惯。目前唯一的问题是,ajax-comment 的搭配有点问题,发表的留言不能显示,再说吧。
Source favicon19:03 Google在抢其他BSP的生意? » chedong's Photos

chedong posted a photo:

Google在抢其他BSP的生意?

原文报道:
www.seroundtable.com/archives/007054.html

除了搜索blog外,搜索BlogCity和BlogBus这样的BSP的名称时候也会出以下提示链接:
Tip: Want to share your life online with a blog? Try [Blogger]
注:只在英文界面中有效

Source favicon18:23 女人、服装、潮流、嗯 » blog中文翻译
原文链接:Michael Arrington 翻译:hidecloud 转载请保留以上信息 有一种并不怎么光鲜的潮流正在互联网上流行开来。嗯,也许它应该是很光鲜的一件事,只是对于我们这种对潮流一无所知的人来说不是而已。 我觉得《The Devil Wears Prada》中的女主角在没穿那些最时尚的衣服之前更加漂亮,对,我就是这类人。但很明显,有很多人并不赞同我的观点。并且根据类似PopSugar和Glam这类站点流行度来看,这种潮流正要迎来它在互联网上的黄金时代。 有三家新公司正在测试一种新型的社会网络—— 关注女性时尚信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站点的内容主要来自他们的用户对自身时尚的见解。这些站点都鼓励用户们穿上自己最时尚的搭配,然后将照片上传到网 站上。用户间彼此评论其他人的服装搭配,或添加趣味相投的好友,社会网络就这样在用户间扩展开来。 这个领域中最老的一家公司应该是于2005年5月在洛杉矶创建的StyleDiary。该公司CEO Patricia Handschiegel与她的合作者William Kapke在时尚界工作多年后开办了这家公司。StyleDiary拥有大量的忠实用户,并且Handschiegel告诉我,在近期他们将会推出一系列 新的社会网络功能。这个站点唯一的问题就是照片的质量不高——用户大多数时候都是对着一面镜子或者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用手机拍照。这样出来的照片往往不如人意。这家公司宣称他们正在研究如何自动改善图片质量。 ShareYourLook是一家近期才创办的公司。他们模仿了StyleDiary中大多数有趣的功能,并且添加了更多”web2.0″的应用,如照片评分或个人简介。这使得该站点看上去更具用户友好性,虽然照片质量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他们。 最后一个站点,即将上线,Shoutfit。这是一家我们在十一月提到的Y Combinator投资的公司。关于该站点的信息并不太丰富,但就我所得到的消息看来,它将与StyleDiary和ShareYourLook看上去很相似。
Source favicon17:00 对于未来信息科技的四个假设 » 王建硕
彭梧问我关于科技的未来有哪些假设。科技这个范畴太大了,不仅仅包括信息科技,还包括医药,化学,机械等等很多。我只能尝试一下信息科技这个方向。 既然这是一个天马行空,不加任何限制的假设,那就让我也放开思绪,想一想未来的50年。 对于未来的四个假设 2000年到2001年的时候,曾经到处演讲,“布道”微软的.NET。其中微软对于未来有有四条判断。我是直到现在还是相信的,虽然这四条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丝毫成为主流的可能性。 这四条就是: 所有信息数字化 一个多网合一骨干通信网络 互联网的带宽无限增加 互联的芯片无处不在。我来解释一下其中的每一条。 所有信息的数字化 在现在的数字化的世界,还有大量的不可数字化的部分,我们数字化了视觉,数字化了听觉,但是触觉,嗅觉,味觉的数字化还远没有走入普通的老百姓的家庭,虽然他们已经在实验室里取得了进展。 就像用着IBM黑底绿字的显示器的时候,人们很难相信图像的数字化,和视频的数字。这些遥不可及的数字化,在过去的10年里面完成了。对于更多的数字化,我持相同的假设。 除了感官的数字化,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业务数据的数字化交换等等,一定是将来的20-50年的主流趋势。 我们有一个网络 电话网络,电视网络(还包括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各种企业对企业的专线网络,最终会被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取代。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当有了同样的硬件(光纤,交换机,接口,无线)和统一的软件和协议(从底层的TCP/IP到上层的应用层协议),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将不断加强,或许用1995年很热,现在觉得很土的一个词形容最佳:信息高速公路。 带宽无限扩展 我们能不能想象100G的信息一眨眼就能下载完毕?我也一样觉得是不可想象,但是我坚信这个时刻一定会到来,这种信心来源于历史。 爱迪生时代还在使用几伏特的直流电的人们如何可以想象现在几千万伏的高压电网?曾经满足于电灯照亮夜里的屋子,而现在电能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从几伏到几千万伏,从几瓦到几亿瓦,使用量的增加导致了基础设施的投资。现在互联网就算是停了,会给人们带来不便,但还不至于毁灭性打击,但是如果城市里面,我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了。 电力推动的20世纪大概的能够告诉我们信息网络推动的21世纪是什么样子。 互联的芯片无处不在 灯泡,马达,喇叭,晶体管等等是电力时代的终端。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芯片之于信息网络就如同灯泡之于电网。 芯片无处不在的世界已经有些雏形了,从宾馆里的磁卡门,到公交系统,到家用电器,最近的RFID技术已经快让联邦快递运送的每一件包裹上面都贴有一个芯片,我们周围已经有足够的芯片了。 不过,这些芯片还没有互联。当芯片互联的时候,想象一下,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我习惯于从编程的角度来思考未来,如果我可以些一个程序,就像这个: objLight = new Light(“2001:db8::1428:57ab”); objLight.Status = On 如果上面这两句话可以让我的IP地址为2001:db8::1428:57ab的灯泡点亮,或者关掉,这个世界可以方便的从一个芯片联系到另外一个芯片,这个世界将会怎样?(IPV6有足够的地址给每一个芯片一个永久的IP地址,这个现在正在慢慢普及的技术甚至可以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指定一个IP地址)。 美丽的未来 对于未来,我充满憧憬,就像8岁的时候憧憬那遥远而美好的二十一世纪。 对于未来所需要的技术,其实现在都已经有了,就像互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在1970年以后就已经诞生。这个世界不是由发明技术的科学家,而是由使用这些技术的普通人推动的。 对于我的这些憧憬,如果5年,10年没有出现,我不会失望,因为比尔盖茨说的那句话一次一次在我的经历里面被验证:我们总会过高的估计科技五年的发展,而会远远过低的估计科技十年的发展。我相信科技长期的发展。...
Source favicon14:32 混沌状态 » DBA notes

周五凌晨到公司干活,三点多做完,回家休息,睡了一觉起来发现感冒了,洗了个澡,上班。周六凌晨强打着精神起来,三点多的时候做完,开始睡觉。这一睡可不要紧,从 3 点睡到了 18 点半。

做了很多个梦,都是和一个主题有关:关于重新构建一个复杂的系统。整个系统有很多个小环节构成,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循环往复的,做完了一个往往还有一个类似的系统,但是又复杂无比。如果不是老婆好几次把我推醒吃药,估计我在梦里就崩溃了。

梦里似乎每个细节栩栩如生,当然醒来我就全然记不得了。

大约 19 点的时候起来喝了一点粥,又准备睡。但是怎么也睡不着,还特别渴,要可乐喝,老婆说喝了可乐更睡不着,不给。只好喝几口开水。看一会儿电影吧,把笔记本电脑旋转 90 度,看电影,《黑色大丽花》,经典重拍,挺好看,不知道看了多久,我又睡着了。

这段期间的梦都是和《黑色大丽花》情节相关的,挺恐怖。这次睡到了 今天 12 点半。

--EOF--

Source favicon11:04 七年(三) » 刘润

……2000-2001年是最拼命的一段时间。第一次连续55小时工作不合眼(3天2夜),第一次用睡袋睡在会议室,第一次身怀3个手机,第一次……(康鸿:刘老师,你说了一百遍啊一百遍)……

业余时间,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逛超市,几近偏执,尤其是对价格的换算深深着迷(好吧,这和我是数学系毕业有些关系)。当我看到一管160克的牙膏12.1元,一管110克的牙膏8.8元的时候,我就兴奋,有挑战,呵呵,开始启动默认算法,哪个更便宜。超市有时打包110克+80克的牙膏,价格更优惠,有挑战,启用升级算法!有时160克的牙膏再加送口杯,有挑战,没关系,算法套算法。有时超市还能买到100元就参加抽奖,接着算,再套再算、再算再套~~~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块多芬的香皂,我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了~~~

那块改变我命运的多芬香皂标价4元钱,而旁边3块多芬香皂绑在一起的促销装却要14元。我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促销装会更加贵呢?于是算法陷入死循环,内存溢出,脑袋开始越来越热,最后,crash了。等我清醒过来后,我义愤填膺的打电话给多芬的产品经理(这个经理是我的朋友),激动的投诉:你们怎么可以没有逻辑到这种地步。

为了避免这样事情的再次发生,为了更好的生活,再也不用如此精打细算,我要更好的工作。有一天公司叫我上台领一块玻璃,我拿着这块玻璃,无限感慨的说:“玻璃啊,我等了好久……”老板一听,噢,原来等了很久。很快地,我的头衔前面被加了一个“资深”,又很快的,把“资深”拿掉,改为“项目主管”,再后来,我被叫进一个人的办公室。

这个人叫华宏伟,人称华老板。2001年夏天。“我们要做一个社区,你帮我去研究研究吧”。敬仰的人物交代的艰巨的任务,我激动而踌躇满志。我找了不少网站合作,还特别邀请了一位记者到上海来和我们讨论讨论、给些建议。这个记者临行前在论坛里写:微软邀请我去上海谈合作,大家看看我要怎么谈?我们后来也做了朋友。他还送了我们一人一本他的新书,叫《数字英雄2.0》。我们在一个论坛里开了个专区,这个论坛有一本杂志很出名,叫《程序员》。后来我们这个社区认证了第一批最有价值专家,其中一位我们今天是好朋友,他做了一个网站,叫“博客堂”。

接着开始共事的,不少都是后来叱咤互联网风云的数字英雄~~~

(待续)

Source favicon06:06 Firefox holiday wallpapers » Ikias.com
圣诞节用的Firefox壁纸两张。下载到这里。 Firefox holiday wallpapers ...
Source favicon01:29 超越用户创建的模式:Web 2.0 和语义网络 » blog中文翻译
原文链接:Going Beyond User Generated Software: Web 2.0 and the Pragmatic Semantic Web 原文作者:Dion Hinchcliffe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目睹一些公司网络服务能够自动的帮助用户进行网络导航,将不同的在线信息重组成全新的、有用的结果。更有胜者能够按照当前的环境动 态的产生 Web 应用,与 Web 生态系统产生完全的交互。就像那些能够自我组装的应用程序,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假期计划、管理个人日程、甚至编制更加复杂的商务应用流程,和在现实世界 中完成项目一样。这种景象有点科幻,但是我们拥有内容如此丰富的 Web,通过数量繁多的开放API接口、那些大量而且原始的数据,完全有打开这扇通往未来大门的可能性。 背景阅读:看看 8 个最终用户的混合应用平台(mashup platform) 我最近写了不少关于用户创建软件(user gernerated software) 的发展趋势的文章,利用 Web 2.0 时代的开发性,与各种 Web 服务进行交互,有价值的应用就能够被最终的用户所开发出来。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下一个趋势的浮现:软件自己可以智能的创建应用和完成任务。Tim- Berners Lee 自己也预见了这种语义网络(Semantic Web)时代的到来,他在几年前的《科学美国人》上就提出了对这个概念的支持,也有不少的公司在以此为目标,但直到到现在这种模式的网络还是没有在大范围内被成功的实践。这个原因很复杂,但似乎在于我们从 Web 1.0 那里所学到的;一个首选的解决方案通常不是最正确,但那个备选的却是。 很多人可能会说现在已经有超过1200多个“混合应用”(mashups)被列在 Programmable Web 的趋势表上,它们之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用户创建的,只要看看那些在 MySpace 和各种主流的社会网络上广泛流行的小徽章(badges)和小组件(widgets),看看人们每天不辞辛劳的在他们的blog和空间上耕作,修改内容、 调整代码、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寻找 RSS feeds,并把它们放在里面。虽然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么多活跃的最终用户的”混合应用”,但这些都比较浅显,并不能够体现更较深的层次上的功能性,不过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新的工具正在一天天的变强大,允许用户更加深度的控制,创建出一个真正的“混合应用的生态系统”(mashup ecosystem)。 开发者和程序购买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难以发现你所需要的应用 这里有一个很显著的事实,你可以看到现在虽然有大量的专业的软件开发者,但是他们在为数众多的最终用户需求方案面前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有趣的是,同样的数量问题也存在于那些能够被控制用来创建程序和完成我们所需任务的电脑系统上面。 如果你仅仅只看那些企业的IT部门,你通常都会发现一份常常软件解决方案清 单,但是传统的购买和定制开发在大多数组织里面都难以满足需求。所有的 CIO 们都在为从列表中选中那个工具而苦恼。但在 Web 上,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几乎没有软件能够帮助用户去从头到尾完整的完成一件事情。就像 Steve Borch [...]
Source favicon00:57 Venice » 刀枪Blue
不是那个梦里水乡。 在后来声名不佳的 KaZaA 以及迄今清白的 Skype 之后,Niklas Zennström 和 Janus Friis 的下一个目标是 Venice --不,不是去那儿度假,显然这对瑞典丹麦组合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不知道是不是 Skype 卖给 eBay 后让两人觉得完成阶段性任务可以交棒了,Friis 的最新 startup 来了,The Venice Project,利用 P2P 技术进行视频内容的发布,特别是电视和电影。目前 Venice 还没有任何的公开产品,beta 测试也控制得范围很小很谨慎--虽然 Ars 的文章说他们在做 large-scale beta test,珍贵的服务试用邀请还是像媒体上的真话一样缥缈难得--不过 GigaOM 有份独家消息外加试用,很有意思--不,他们也没得到试用邀请,是些另有门道的家伙贡献出了自己的 30 分钟试用时间。 登陆之后是下载页面,目前 Venice 软件只支持 XP SP2,安装包本身 size 不大,在 DSL 等宽带线路上下载非常快,1 分钟内即可完成。 不过后面似乎就没那么好说了,安装过程本身需要大量数据,1 小时内可能会下载 250M,据说 Janus 对此有点担心。显然这是个为宽带而生的产品。 软件安装完成,使用等在文末图片中均很明白。 Om 的试用是在一台 ThinkPad T60 15.2 寸屏幕的笔记本上进行的,和曾有人发出的传说不同,他看到的图象质量非常好--“stunning and [...]
Source favicon00:26 Where on Earth is Santa? » Official Google Blog




As you know, every Christmas Eve Santa Claus gets busy on his tricked-out sleigh, soaring around the globe to deliver presents to (presumably deserving) children the world over. This year, even if you don't have a reindeer team of your own, you can use the Google Earth Santa Tracker (That's earth.google.com/santa.) Follow along on every step of Santa's travels with Donner, Blitzen, and of course Rudolph, in all their 3-D satellite glory. And to all a good flight -- er, night!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12-23

==> 200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