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2:33 有趣的Pavatar,个人集中控制的网络化身图片 » 【刻录事·二零零七】
作为互联网基础服务的email,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至少一个,且每个人都能唯一的证明那是他/她自己的email,所以称为web应用验证个人身份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Blog带动的web2.0兴起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他们自己的Url,而且这些Url所对应的网页/网站都能被拥有者证明其所属,水到渠成的,人们会想到把URL作为验证个人身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OpenID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广为关注。 除了OpenID之外,从Url作为个人身份识别角度的一些有趣想法还有以前提到的MicroID,它是给其他Web应用证明自己归属的一种简单方式。 Pavatar(Personal Avatar) 类似于MicroID,使用它,人们就能在其他服务上,留下Url的同时,也显示出自己设定的个人画像,听上去很像许多网站用的在浏览器地址栏显示的icon(favicon.ico)。 不过后者是独立于页面,单独存放。而Pavatar,则是在页面的代码中,加入 。需要个人头像的Web应用,按照协议的方式读取即可。 目前,这个协议中所建议的图片大小是80 x 80 px,呵呵,好像有些大。 类似的想法,BRUCE 从openID的角度也提到过,那时候是在讨论如何通过api调用用户在wealink上的头像使用问题,bruce就想到把icon结合到openID的使用中。 有意思的是,也有许多人自然想到了Pavatar与openID的共同基础,建议它们结合起来。
Source favicon22:22 站内商品搜索三例 » laolu

联想中国网站有个产品搜索页面,如果输入查找到产品名称是“电脑”,还能搜到一些产品,如果查找“计算机”,那什么也搜索不到。联想不卖计算机?

永乐家电首页顶部的“商品搜索”中,查找“彩电”,有340多个结果,查找“电视机”,结果是“对不起,没有找到符合您的要求的商品。”

国美电器的“产品搜索”栏,查找“电视机”有16条结果,查找“彩电”有970条结果。

站内商品搜索只能这样,能否改进?

Source favicon22:05 第一个科学blogger会议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第一个科学blogger会议 这应该是第一个科学blogger会议。 The North Carolina Science Blogging Conference, Saturday, January 20, 2007. This is a free, open and public event for scientists, educato...
Source favicon21:18 对点击欺诈的补充 » laolu

感谢Samuel点击欺诈的一些数据资料后的留言,提供补充:

Business week Oct 2, 2006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toc/06_40/B4003magazine.htm
Source favicon21:06 网摘061225-061231 » laolu

2006-12-31

2006-12-30

2006-12-29

2006-12-28

2006-12-27

2006-12-26

2006-12-25

Source favicon18:00 如果20年后上海和天津被海水淹没,你现在开始有什么打算? (评论: An Inconvenient Truth) » 车东@DouBan的最新评论
车东@DouBan评论: An Inconvenient Truth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74405/) 评价: 力荐 我愿意花钱请你看:《An Inconvenient Truth》 (被忽视的真相) 。片尾有个比喻:将柏林墙的倒塌和人类登陆月球,战胜小儿麻痹,消除种族隔离的类比,可能使得这部片子很难在国内上映。 看了片子后我问了一个在荷兰的朋友:如果20年后荷兰被海水淹没,你打算现在怎么办?他的说法:政策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从去年开始,他不开汽车了(荷兰的汽油相当于13.8...
Source favicon17:52 URL不用了,ID属于谁 » 【刻录事·二零零七】
OpenID 这东西很好,不过,要大规模的被接受并被应用,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作为openid的url的每次所属者的全球唯一性。 具体来说,是这样:我用www.klogs.org作为openid的url,现在它属于我;但是,有一天,我放弃了这个域名,它被另外一个人注册了。按照openid的使用方式,这个人能够证明www.klogs.org属于它,自然就能够用它来登录我以前登录使用的各种服务。 怎么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1、如果是openid服务商来说,它可以控制每个被使用的url,一旦被申请,就不再被第二个人使用。不过要每个服务商都这么做,似乎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方法对独立的顶级域名的Url无效。 2、在这方面,i-names的方式倒是值得参考。每个inames,除了人可读的名字之外,比如=zheng, 它的背后对应的还有一个全球唯一的数字ID,这个ID只被使用一次。对于inames的验证,实质上是通过数字ID完成。这样,即便明年我不对=zheng续费,有另外的人注册了这个名字,因为它对应的数字ID和我所拥有的已经不同,所以无法通过它登录我曾经使用的服务。 openid的url是否也可能采用这种机制呢?在每次生成一个有效的openid的时候,提供一个全球唯一的id来作为背后的验证,比如表面上是www.klogs.org,实际上背后用的是一个数字ID来辅助? 不知道在openid2.0的规范中,是否有解决此问题?回头仔细去查查…
Source favicon17:31 对于损失一个胳膊或者1000块钱的看法 » 王建硕
人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同,而最近发现,这也是要看话题的。比如,对待砍掉一条胳膊的痛苦就惊人的相似,而对于损失1000块钱的看法,就千差万别。 任何人对于损失一条胳膊的痛苦,无论他是一贫如洗还是腰缠万贯,无论他是无名小辈还是鼎鼎大名,都是大同小异。不因为这个人的年龄,种族,财富,声名而有所不同。追其根源,就是每个人在身体的结构上面,都很相似,没有谁多几条胳膊腿什么的。因为基数一致,大家对此的看法也常常一致。 而对于损失一千块钱的痛苦,却显然不同。有的人耿耿于怀,有的人不屑一顾。如果把每个人拥有的财富比作身体的大小的话,有的人可能像蚂蚁一样大,有的却像大象一样。以为人们对待钱的态度天经地义的应该相同,这是幻觉。 归其原因,有这么几个心得。 人和人原本不同 人类血液有种类,ABO这个106年前的发现,解释了不同的血液不可以混合输血的医学问题,这已经是常识。而人的性格的不同,却不被大多数人认知。当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描述,这种描述,从文字中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总是成对出现可以看出来。 世界太复杂,认知能看到一部分 当作一个判断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这些资料,我们都以为对方知晓。当讨论的时候,一个前提条件是,我说的,你应该听到,我没有说出口的我的过去的十几年的经历,你也是应该知晓的。显然,后面的假设并不成立。 Common Sense 最近我自己造了一个英文的句子: 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 and it does not always make sense. “Common Sense"是常识,Common是"共同"。不同的人之所以会被别人气得半死,就是应为别人不懂“常识”。而不同的人的常识在我看来,很少有望全相同的。 "Make Sense",叫做“有道理”。美国的很多常识,对于我来说,就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对于我们的常识,也是这样。 -->...
Source favicon16:55 嗯,帮助寻找印尼坠毁飞机 » DBA notes

看到 Virushuo 在说这个活动,挺有趣的。

请大家都推开窗户,确认一下窗外没有印尼坠毁飞机的踪迹,也许这样能比印尼政府的寻找方法快一些。更早的让乘客家属们放心下来。

我的寻找报告:
时间:2007.1.7 16:48
地点:杭州文三路华星时代广场
报告:晴,能见度一般。太阳快落山了。从22楼的阳台望出去,天上看不到任何飞行物体。往下看,远处不少车辆在路上。附近好几个建筑工地钢筋林立。

参考:这个活动的背景

点几个名字:
btsb 没准这个飞机在日本。
Zeal 现在他似乎在美国。如果能看到类似的飞机,估计是第二次 911 了.
Zola 没准他开着飞机在卖菜。

--EOF--

Source favicon16:42 2007年,什么年? » We make art not money

Ideas Factory 群组中发起过讨论“2007年是Widget年”,可以说是有点赶时髦,其实Widget 并不新鲜,可以说从2004年就已经有很多隐现的机会(还是归功于Blog)。但是无疑,说Widget(小插件)是2007年大放光彩是因为它会被很多1.0的网站采纳,这也是2.0的开放撕开传统的一个佐证,其实Sina 已经在2006年作过这样的尝试(好像是一个在网页中可以让同时在线的人可以聊天),不算是创新,而是算会学习。

讨论完Widget,我倒是觉得另外两项技术有可能在2007年大放光彩,当然也可能推后,不过总是在潮流之船上,大趋势已经把它们吹上航程。一个是RSS,另一个是OpenID。对RSS,当然不是陌生的事物,却总是在过去几年中时隐时现于最终用户的理解之门外,让人们无法透彻地应用它。随着三大趋势(始终在线/AlwaysOn、无限存储/Unlimited Storage、终身存档/LifeLog)的跨进,RSS将有机会帮助更多人享受到信息定制与混合的价值,这是Web走向3.0的一个方向;而OpenID则给Web 一种新的粘合剂,让所有的网站都有机会和个人的门户融合在一起,用个人的社会新标识来建立自己的数字存在,从而让实名制等无聊的结构彻底瓦解。

伴随着RSS 和OpenID的采纳,更多的特色服务和工具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围绕着这两种技术的新兴创业机会将有更大的成功机会。所以让我们为2007年的趋势中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 Widget
  • RSS
  • OpenID

当然,还有zheng提到的Social Software,则更加有区别性。这几个杀手级的应用技术和领域当然都基于2.0的思想,所以环环相扣,丝丝入味,让我们拭目以待。

Source favicon16:33 Fiji,Vienna,更多 » 刀枪Blue
在这个大风不止,气温骤降的周六下午,我抱着一桶冰凉的1.5升光明鲜奶望嘴里灌的时候,眼前出现了炎热的Fiji和宜人的Vienna字样。 你得承认,Microsoft产品引起的大众兴趣,有时候并不少于Google的产品。关于 Vista 的后继者的消息,目前的已知内容,就是 Fiji 和 Vienna。 Fiji可能是Vista的升级版本或者根本只是service pack,不过八成也就像Windows Me和98的关系也说不定,估计一些本来预计了的但在Vista发布时候还是来不及完成的东西会放到Fiji中。Wikipedia上的Fiji词条(貌似此条目已删)说有这么些个变化: 本来计划在Vista中的不过可能没有完全到位的UI会在Fiji中完成,比方更强大的Sidebar,将不会只是个widget的容器 .Net Framework会升级到版本3.5或4 一个 NTFS上的WinFS实现,支持虚拟文件夹等――这是Vista本来最大的许诺之一了,能带来更好的搜索和组织功能 升级所有Vista内置的软件 Windows Live的更紧密集成。可能会有一个代号为Nemo(Finding Nemo?^_^)的应用出现,集成Messenger,Spaces以及其他Live服务 代号Monaco的音乐创作软件,类似Apple的 Garageband 缺省支持HD-DVD(Microsoft和Intel都是HD-DVD联盟成员),目前的Vista可以识别HD盘片,不过没有外部解码器不能播放 更高级的语音识别 系统更安全――别像UAC那么烦了,求你了 新主题,图标,墙纸,游戏,各种其他改进 Fiji预计2008年发布。 相比之下,Vienna算真正的新版本。或许2010发布。 那些自start Microsoft up的Windows 95以来就定型的东西可能会在Vienna终结,比如开始菜单,任务栏,Explorer shell。本来Vista似乎就打算把这些东西打入地狱,不过西雅图的神童们发现时间似乎不够了…… Vienna的渊源可以追溯到Blackcomb的时候,大概在2000年初开始。它是本来计划替代XP(Whistler)的Windows,包括client和server全线版本。不过在2001年8月,Blackcomb的release被推迟数年,Vista(Longhorn)出现在日程表上,成为Vista和Blackcomb之间的Windows版本。Blackcomb从此推举焦点之外,自然也经历多次计划修改,曾经被完全毙掉,又曾经作为下一代server产品,直到最后,2006年,再次回归client和server。2006年1月,Blackcomb被重命名为Vienna。 据内部人士仍砖头儿说,Blackcomb从一开始就不光计划为一个Windows的主要版本,而是一个全新的和传统的普通用户感知的电脑交互方式上不同的Windows。Vista在这个方向作出了一点动作,不过Vienna是真正毫不留情地计划对PC交互方式进行革命的版本。 Microsoft花大价钱的养育的Research可能会再次排上用场。早先他们的研究项目,GroupBar和LayoutBar估计能出现在Vienna中。 其实很多概念的beta版本实现都可以从Microsoft Research上下载到,大家也可以试试的。 Vista曾经考虑到sandbox方法可能在Vienna中实现。所有非托管non-managed代码都会在沙箱环境中运行,对外部的访问由OS控制。从沙箱中访问Raw socket,文件系统和HAL的直接访问会被disabled。如果这个方式能成功发挥作用,能在security和safety上获得很大回报。 Vienna的消息目前少之又少,很显然,或许Microsoft的团队们都还在忙着分析和定义自己在下一个几年内要为这个代号填充些什么东西。和Apple的产品设计在用户中激起的兴趣一样,也有人在设想Vienna的样子。 Tags: fiji, microsoft, vienna, vista, windows
Source favicon15:58 最近的几个更新 » 抓虾日记
下面跟大家汇报一下抓虾最近的功能更新情况: 针对IE做了性能的优化,“我的频道”页面的速度在IE浏览器中的速度有很大的改进; 阅读区(我的频道页面)增加了快捷的“阅读设置”; 记录用户未读数的功能模式做了调整: 对于“默认显示全部文章模式”的用户,点击频道后未读数会清空; 对于“默认只显示新文章模式”的用户,未读数不会一次清空,会按页递减。 在个人页面中,增加了“订阅它”的按钮;(只对有博客地址的用户会出现)。 遇到问题或有任何建议,及时和我们联系,你有3个办法和我们联系: (1)可以发mail到zhuaxia@gmail.com; (2)可以在这里跟帖; (3)也可以到“抓虾的建议和bug”小组发帖讨论。
Source favicon15:13 Blogger.com支持域名绑定 » 【刻录事·二零零七】
在继去年底告别beta版之后,blogger.com在今天推出一项新功能:域名捆绑。尽管它并不是第一家这么做,不过对于我这个喜欢blogger.com的人来说,还是颇为兴奋得。 此项功能的设置很简单,首先需要把域名作CNAME设置到 ghs.google.com. 然后再blogger.com的控制台内,选择设置-〉发布-〉自定义域,填上域名即可。 设定后,原先的blogspot.com二级域名自动转向新的域名。 现在的blogger.com,速度颇快,加上Google.cn与政府的关系,相比于以前,应该算是稳定可靠了,加上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真可以算是blogger的首选。
Source favicon14:15 Fedora 规划 » 刀枪Blue
自Fedora从版本4开始鄙视我家里的PC以来,和Fedora的接触就越来越少了,笔记本上换Ubuntu,工作机有SuSE(短暂地用过Fedora 6),不知Fedora 7能不能带来点变化。 在Fedora开发邮件列表上,RedHat的 Bill Nottingham总列了规划中的Fedora 7。 最大变化是,不再有Fedora Core和Fedora Extras之分。将会只有”Fedora”发布,只会有一个repository――这下子大家不用讨厌地改yum配置加这个那个类型的repo了。目前的工作是,Core Steering Committee要和Fedora Board和FESCO协作,确定如何完成对将来统一的repository进行监控和管理。 下一个版本,Fedora 7,代号待定,不过八成不会是 Bride of Zod ^_^ 预计最终发布在今年4月26号。28个新feature规划如下: - Modify the build system to support this new paradigm- Merge Core and Extras in source control- Use the new pungi tool to spin all releases- A Fedora Desktop spin:希望有点新面貌- A Fedora Server spin- A Fedora KDE spin:希望别太丑,别老拿bluecurve做挡箭牌- Make [...]
Source favicon11:59 网络平台底层-通过API可以获得什么 » 言多必得

原文作者:Alex Iskold
原文链接:Web Platform Primer - what's available via API?
译者:hubin

       
今天的网络计算平台包含了很多功能,其中许多是通过APIs(应用程序接口)实现的。从相对简单的书签服务del.icio.us到功能更复杂如Amazon S3的完全虚拟化的数据存储,通过网络APIs实现的功能让人们感到惊喜。
   在这篇文章中,我把网络平台划分为6大基础设施模块并简要列出每个模块的一些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一个API,因此面临着被整合到其他服务的危险。

center
存储服务
   存储服务致力与抽象和虚拟化记忆。Amazon S3是这一领域的领先者,在我的article in Web 2.0 journal一文中有进一步的讨论。S3给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类似基本哈希表的最简化的API,它允许你轻松地存储和提取信息。
   另一个有趣的服务是openemy,它提供了一个类似文件系统的API,而且还可以给文件添上标签。今天早些时候TechCrunch profiled也提供了在线存储服务。但是我们至今还没看到谣传中最有震撼力的存储服务-GDrive(来自Google)及 LiveDrive(来自Microsoft)变成现实。二者都很可能有APIs。
消息服务
  消息服务类似于一流的中间件原则。由于商业及技术上的复杂性,至今它们还没广泛开发出来。未来可以看到的,基于web的通讯服务一个例子是 Amazon Simple Queue Service。这项服务简化并且使任意应用程序间安全、大规模基于队列的通讯变得容易。
 计算服务
   目前web上由API提供的黑盒子计算服务尚且没有典型的代表。然而,很多技术指引着这个方面。首先是Alexa Vertical Search platform,在下面的搜索服务部分将进一步讨论。其次是网格计算服务,如Sun GridDataSynapse's GridServerPlatform's Symphony
   将任意计算量压缩到一个API中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也许几年后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服务能够广泛地出现。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服务于大量特定信息,包括地理信息如流行的Google Maps API和产品信息如 Amazon E-Commerce Amazon Historical Pricing Services以及最近的Yahoo! Answers API。这些服务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为大量数据提供了一个简单的API,使得以前封闭固定的信息前所未有的交互作用。
   搜索服务
   由于搜索是网络基本的、普遍的组成部分,搜索服务成为新的网络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Google Search API已成为搜索服务的典型代表。另一个例子是挑战Google的Alexa Search Platform,用于引导一系列垂直搜索应用程序。从技术角度上看Alexa Search Platform特别有趣之处在于它本质上是一项黑盒计算服务,只不过专注于搜索领域而已。它暗含着其他类似的服务,如为数据排序及传输问题提供黑盒解决方案。
“Web2.0”服务
  API的最后一类被人们称作Web2.0服务。尽管有些误称,但它囊括了del.icio.usFlickrBasecamp。John Musser在
ProgrammableWeb上已经聚集了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APIs。
  这些特别的服务将变成上述模版的应用者。现在他们的巨大价值在于提供清晰、特别及简单的APIs以供查询和更改信息。即便这些服务可能也是其他服务的集合,但在今天的web它们如此基础,所以有必要把它们组合成为了一个基础模块。
   新网络平台的应用
  新网络平台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基础模块的就好比杠杆一般,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时间框架内产生相当复杂、智能的应用。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开发者不必担心大量数据的可测性。如今,亚马逊在大规模分布计算的10年专业技术突然以很低的成本向关注它的人们开放。
  现在构建基于浏览器及桌面的利用网络服务的应用程序变得可能。因为应用程序不必担心程序的主体,它们可以更加关注可用性、易用性、背景及语义。
  Alex Iskold--adaptiveblue的创建者和CTO,blueorganizer(Firefox的一个智能浏览扩展)的开发者。同时他还为WEB2.0 Journal和AjaxWorld magazine撰稿。

  

添加评论

相关文章:

  雅虎的“花生酱宣言”

  你眼中的web2.0?

Source favicon06:19 几个可以印刷Calendar的地方 » Ikias.com
虽然「Google Calendar」等网站能简单方便的管理自己的各种预定,但是桌上用的小型月历对我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
Source favicon02:03 1月6日病毒遭遇 » 龙哥日记
今天下午浏览新闻的时候,winxp sp2突然遭遇某病毒袭击,用最新更新病毒库金山及瑞星均不能查杀,只好搜遍网络,借助各种资源修理,实在不想重新安装系统。 大致症状:    点击cmd.exe想进入dos窗口,窗口一闪后迅速关闭,开始-运行程序也同样,按Ctrl+Alt+Del也迅速关闭窗口,无法kill非法进程,几秒钟后蓝屏,系统dump内存后重启。重启后故障照旧。 无效尝试一:    这几天正好中国国际出口光缆还没修好,借助了金山毒霸和瑞星免费30天的机会,分别下载最新版本并升级到最新病毒库,进入安全模式安装后杀毒,均未检测到病毒和木马的存在。 无效尝试二: 在安全模式下检查注册表,删除了自动启动的可疑项后回到正常模式,只要打开资源管理器,病毒重新现身。同时在C:\windows\temp以及C:\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name\Local Settings\temp下出现可疑文件svchost.exe,C:\Windows\temp下会出现win1.exe,win2.exe…winX.exe删除会立刻出现下一个编号。 病毒会修改注册表,不论你是否设置“显示隐藏文件”,目录中的隐藏文件均不会显示,因此删除可疑文件有点困难。 最终解决办法: 最终经过百度搜索,在某论坛发现可行的解决办法,下载瑞星的“橙色八月专用提取清除工具”并查杀全部文件,几个小时后,终于搞定。 具体病毒特征参考http://it.rising.com.cn/Channels/Service/2006-08/1154786729d36873.shtml 在此郑重感谢瑞星,在危难时刻挽救了我、挽救了我的电脑、挽救了我的数据。 不能显示隐藏文件的解决办法: 进入regedit: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Hidden\SHOWALL下将Checkedvalue的键值由“0”改为“1”即可。
Source favicon01:32 A field trip to Google » Official Google Blog


[We often host visitors in Google offices. Just recently, as part of a Chamber of Commerce program, a group of Seattle-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visited our Kirkland office. The point of such visits is to inspire teens to think about working in technology some day. Here's a firsthand report from Jenna Warman, a student at Lake Washington High School. - Editor.]

I had no idea there was a Google campus located in Kirkland, but recently 35 of us filed off the bus and into the large brown building. As the large metal doors slid open, we all fell out of the elevator and took in our very first sights of Google.

What I liked most about the Google building were the different Google Doodles all along the walls and the lava lamps in the reception area that were Google colors. Then we met some of the Google workers, who showed us their current projects they had been working on, such as Google Maps and Google Talk. I had never known about Google Talk or Gmail until then. After that they each grabbed a small group of kids and led us up and down the hallways showing us the different offices and mini kitchens. My tour guide explained that at Google the employees do not just sit in their offices all day -- they walk around and visit each other. The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seemed warm, welcoming and friendly.



When the tours were finished we all piled into the reception area again and we all squished together to take a group photo so we could always remember our wonderful visit to Google. But wait, it did not end there -- we got back on the bus and were driven to Carillon Point where we would be eating lunch with many different people with many different and interesting jobs. We had the privilege to listen to Dr. Bonnie Dunbar talk about her exhilarating adventures up into outer space and the Museum of Flight. Listening to this amazing and courageous woman explain about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s she had in space, about the telescope they were working on the space station, it kind of made me want to become an astronaut.

After that, it was time to go back to school and brag about what an amazing opportunity we'd gotten, and all of the wonderful things we saw and learned about at the Google campus. The last thing that I have to say is thank you to all of the people that gave me this wonderful opportunity. I hope other young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like this during their high school career.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7-01-06

==> 200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