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编码习惯的必要性UED.Alimama.com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现在公司内的开发大都是团队合作的,代码往往一个人写,n个人看和用,也或者不同的时期不统的人的写…….因此培养良好的编码习惯成为让编码以及交流变得轻松捷径。良好的编码习惯的体现通过编码规范来衡量、来量化。公司有不少编码的规范,我在这也就不详细说明了。(  :p  因为亮亮同学会在以后的帖子里面贴出来的)我在这就整理下我觉得良好编码习惯中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
 

1.注释: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容,写好它可以让别人看的更清晰,时间长了也不会找不到,更不会忘记该段代码是写来做什么的。应该“注释随着代码写”不要企图回头再补注释,因为之后总会有一堆的理由告诉自己没时间补。注释要写得表意明确,语法合理,能让别人看得懂。有些人会提议“代码随着注释走”,这其实也是不错的方法可以作为编写代码时的思路和逻辑,让自己编写的代码不会写乱掉。
 

2.JavaScript良好的编程习惯:用双引号来给出字符串,并在整个脚本中保持一致;给if语句加上{},即使是单条语句;先定义函数,再调用函数;命名变量时使用_,命名函数时使用第二单词字母大写,这种标记方法称为Camel记号;函数里的局部变量使用var 关键字声明;慎用onkeypress事件处理函数Ajax开发过程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即使“退化”了的Ajax网页也能正常访问。JavaScript编程的三条基本原则:预留退路:确保网页在没有JavaScript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分离JavaScript:把网页的结构和内容与JavaScript脚本的动作行为分开;向后兼容性:确保老版本的浏览器不会因为你的JavaScript脚本而死机。
 

3.CSS:为它选定正确的字符集是很必要的,否则会出现出现乱码,例:网页使用的是GB2312那就在CSS文件的顶部加上一句@charset “gb2312″;。网页中常用的元素的基本样式先定义,遇到特殊情况再重新定义,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CSS文件的大小,也更有利于CSS的维护。

有规模才能有大规模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今天2月29日,四年才得一回,所以就勤勉一些,一日写两博。

先举个例子。

说一个人办杂志,办杂志核心三大块:内容、发行和销售(广告)。其中,发行更是重中之重。没有好的渠道,受众就无从接触杂志,那么,后面的广告销售就谈不上了,内容制作也不就不能长期保持一流的水准。

此人发现,把杂志放进咖啡馆、茶室是一个很不错的发行渠道。经了解,他得知这个渠道是被某些专业公司所控制的,姑且称为架子公司(因为这些公司控制的资源就是咖啡馆里放杂志的那个架子,一般官名叫什么什么传播公司)。于是他和这些架子公司接触。没想到由于他的杂志刚刚开办,架子公司们都端了老大的架子,让他感觉成本太高,杂志难以上架子。

于是,他想了个辙,自己办架子公司。意图是放自己的杂志,而且还可以接其它杂志的生意,多好。但架子公司也不好办啊,办架子得和咖啡馆、茶室谈。没想到区区一块小地方,后者和他要了天一般的价格。他深深感到放架子也是件麻烦的事情。

接下来,他又想辙了:我开咖啡馆就是了。我开了咖啡馆,不仅可以放我的架子,还可以放别人的架子,多好。于是,从办杂志一直做到了咖啡馆,美其名曰:产业链上下打通,垂直整合资源以求利益最大化。当然,开咖啡馆还有后道呐,也许哪天他去南美种咖啡也是拿不准的事情。

这个例子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太好找,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蛮搞笑的:这个人的思维还真够发散的。但事实上,一模一样的例子虽然没有,但本质上一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太多了。

业务A没搞好,错误地判断为由于B的因素造成,所以就涉足B业务。事实上,许多人都有这个逻辑。

垂直整合,的确能起到1+1>2的效果,但它是有前提的,要么是强强整合,要么是强弱整合。从来没听说过两个弱的整合在一起,倒变强了。

当年通用诸事业部,不做到第一就被卖掉,就是这个道理。搞了一堆二流的业务分线,只有牵制,而无整合。

今天的世界,垂直整合非常重要,商场上单一业务公司真得很难活。但是,正确的事情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去做才是正确的。

投资学里有句俚语,叫有钱才能赚钱。套用一下就是:有规模才能有大规模。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Share This

...
14:09 群体虚拟化:电子邮件网络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小容在上一篇将群体在网络空间的出现用“群体虚拟化”这个新造的词来概括,这个词表示群体正在逐渐地出现在网络空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群体在网络空间表现得很活跃,而有些群体在刚刚开始接触网络空间。

在上一篇里,小容在谈到“联系的界面”时指出:

因特网(Internet)包括万维网(Web)在内,还包括桌面客户端等等其他的界面。

现在热门的SNS社交网络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电子邮件网络(e-Mail Networks)和即时通讯网络(IM Networks) 早已经是成熟的社交网络。只是,电子邮件网络和即时通讯网络它们大部分情况下以桌面客户端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在Web(万维网)空间里出现。(就电子邮件而言,小容相信大部分用户依然使用客户端收发电子邮件。而Web界面的IM工具也仅仅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少数用户使用。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其实历史悠久,Christopher Allen 在2004年10月写的一篇文章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oftware回顾了社会性软件的演化。

电子邮件是最早的互联网应用之一,每个人通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和拥有电子邮件地址的其他人通讯,不同类型服务商的电子邮件通讯地址可以互相通讯,可以说,互联网上的所有电子邮件地址自然组成了一个电子邮件网络。在互联网的早期,人们就已经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开展网络社交了。目前许多以Web为界面的(SNS)社交网站,也是通过电子邮件地址来注册,以电子邮件地址来识别用户,创建用户的身份,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类在线社交活动。对于用户来说,几乎每个上网的用户,都至少拥有一个电子邮件的地址,许多人都是从电子邮件地址开始他们的在线生涯。

有了电子邮件地址,人们就活跃在电子邮件网络中,从实体世界走到网络空间中,开始和其他的人开展在线交际。

• 企业电子邮件网络

随着电子邮件的发展,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以公司品牌名的电子邮件地址。这时候,电子邮件的功能开始从纯粹的通讯功能扩展到品牌识别功能。个体的在线活动通过一个群体属性的电子邮件地址,开始和群体联系起来。原来以个体组成的电子邮件网络中,开始出现了群体的身影。

在整个电子邮件网络中,使用共同的企业电子邮件地址后缀(例如:people@abcGroup.com)的人们组成了一个企业电子邮件网络,这个网络覆盖在整个电子邮件网络中,并且和其他的企业的电子邮件网络和个人互相渗透联系在一起。

由于规模和信息化程度的不同,有的企业每个员工都拥有企业电子邮件地址,有的企业则只有部分管理人员才拥有企业电子邮件地址,有的企业则还依然在使用服务商所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而不是企业专有域名的电子邮件地址。小容在前文提到:

成员虚拟化指数=存在比例×活动技能×活跃程度

就电子邮件网络而言,某个企业使用电子邮件的员工数量多寡,这些员工使用电子邮件的频率,以及这些员工使用电子邮件技能的技巧,这些就是衡量企业电子邮件网络成熟度的关键指标。

• 从信息通讯到品牌识别

从功能上看,企业电子邮件地址和非企业的电子邮件地址,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发送邮件达成信息通讯而已。影响通讯功能的是电子邮件服务系统,而不是电子邮件地址。企业使用专属品牌的电子邮件地址,将电子邮件地址的功能从信息通讯扩展到品牌识别。

对于企业而言,对内使用专属品牌的电子邮件地址,在用户名的管理上可以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进而将员工的个人身份直接地反应到电子邮件地址上。许多公司在公司内部制定一个统一的电子邮件地址用户名命名规则,这样员工就不需要记忆其他员工的电子邮件地址,只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发送电子邮件,邮件就会准确地到达目标人员那里。

小容觉得最好的企业电子邮件地址用户名命名规则就是将员工的名和姓用.隔开,这样的命名方式适用于规模庞大的企业。许多跨国公司都使用这样的命名规则:

oliver.ding@ourcompany.com
名.姓@公司名.com

而在外部,统一的企业电子邮件地址清晰地在网络空间建立企业的形象,人们在和企业的员工通邮件的时候,会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在和一个企业打交道,而不是和一个个人打交道。许多企业都严格要求员工仅使用企业电子邮件地址于工作事务,而不能用于私人事务。熟悉电子邮件使用的人们,也非常积极地将使用私人邮件地址处理私人事务。这不仅仅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部分公司的信息系统非常发达,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器,会备份所有的往来电子邮件),而且也因为企业电子邮件地址会随着雇主的更换而变更。

然而,有趣的事情是,在一些商务网络中,有些人喜欢使用公司电子邮件地址注册,而不是使用私人电子邮件地址。例如在Linkedin.com,小容就发现这个现象非常普遍。

前文回顾:

1、《从个体社交图(Individual Social Graph)到群体社交图(Group Social Graph)

2、《呈现群体的在线共同身份有何价值?

3、《群体的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外在宣传 V.S. 内在实况》

4、《网络组织:外在宣传 V.S.内在实况

5、《从社交网络结构看群体:显性结构 V.S.隐性结构

6、《群体虚拟化

09:37 信息聚合 以人为本 » WebLeOn's Blog
接连写了两篇post都和信息聚合服务有些关系,处于半潜水状态的老冒同学竟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我就来说说自己对于Lifestreaming/Social Aggregator发展的简单理解。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信息流记录和社会化聚合相关的在线服务正经历着飞快的变革。而我认为引起变革正是去年两个非常热门的服务TwitterFacebook。Twitter这个2007年最成功的Web2.0网站配合内容输出服务TwitterFeed,成为了最原始却非常有效的的信息流聚合方式,这种聚合也让Twitter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RSS阅读器的功能。而作为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络Facebook,其推出的NewsFeed一方面是把Feed这个概念推向了大众,另一方面也让社会化聚合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

TumblrSoup.io则是把这类服务引向了专业化,例如增加了评论和再发布等一些功能。同时,这类服务也开始出现了发展方向上的分化。其中Tumblr偏向于一个以Microblogging为基础的信息流服务,而Soup.io则更注重信息的聚合。

而之前写到的FriendFeedSocialBrain,可以说是更新一代的信息流及社会聚合服务。他们都有鲜明的特色,把简单的记录和聚合演变成更有实用价值的平台或是工具。

其实,不管是叫Lifestreaming还是叫Social Aggregator,不管衍生出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不同,除了信息本身以外,发布及传播信息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FriendFeed也是在突出“Friend”的概念,其功能上种种的设置也是首先帮你梳理你感兴趣的人,然后才是他们发布的信息。SecondBrain虽说更加注重于内容管理,但是每个用户只能管理自己的内容,人还是最初始的条件之一。

所以,我并不是很担心信息的冗余问题。我反而觉得这些新兴的类Social Aggregator服务能够改善过多信息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当互联网上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搜索引擎这种基于内容本身呈现信息的方式再怎么改良,也无法避免冗余的信息给我们带来的。而Social Aggregator跟搜索引擎比起来虽然还很不成熟,不过通过对信息背后的人的筛选来帮助我们过滤信息,的确是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可能。

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说,很多公司和组织的努力也让信息过载问题的改善越来越成为了可能,Google Social GraghOpenID以及各种各样的API都是很好的尝试。大家也都开始慢慢明白,要解决信息过载要做的是“疏”而不是“堵”。

曾经谈过,网络广告会从内容定向慢慢变成用户定向,信息传播不也正如此,慢慢的走向以人为本的道路?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2-28
  三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