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入境以来,我每天都在倒时差,又赶上北京倒春寒,不是特别爱动弹……所以作业交迟了。
熊猫猫:Hello,my name is xiongmaomao,here is my passport 。
海关官员:……You look tired,dark under-eye circles,Had a big night?
下榻Sofotel hotel。我在抽屉里发现一本厚厚的圣经,姐姐说国际性酒店都会在房间内放圣经。那为啥没有佛经?古兰经?道德经?不过我又听说,酒店放圣经仅是用来镇鬼的,吼吼.矿泉水3.5一瓶,而2升装的一桶牛奶才1.93,
咖啡……haha,I feel like a new man.
但我想,还是例汤要来得舒坦些,当然如果能再加上一个葱油饼和一筷子“老干妈”的话。不过唐人街的例汤,哎,I can’t complain too much.
当然也有例外,irish coffee,就是咖啡里加了威士忌和厚厚一层奶油,用高脚玻璃杯装着样子很漂亮,味道独特。欣欣嫂子说,如果3刀就是假的(不放威士忌),7刀就是真的。姐姐找了很久,终于在悉尼唐人街附近一家有很多很多人的咖啡馆喝到了,6刀,但不知真假。这张照片是在邦迪海滩边,姐姐给我点的卡布奇诺,很苦很难喝
澳洲的点心和冰激淋都太甜太浓,我不是很受得了,姐姐也每次都吃不完。澳大利也位居世界冰激淋消费大国排名第二,年消费人均17KG,位居美国之后。欣欣嫂子说,刚去都受不了,多吃两次就离不了。
爱喝橙汁儿,无奈杯子太高,只能踩着盘子上了,我踩,我踩,我踩踩踩~!澳洲奶油和芝士剧便宜,1斤装纯奶油只要2.19元,1斤装芝士(切片装)只要2.89元。姐姐买了几十种干酪带回来,还专门用衣服包裹着以保证低温。但回来的飞机上广播反复说不让带奶制品和肉制品入境,姐姐吓坏了,不过最终机场安检很松,这些干酪终于带进来鸟~~~~
今天依旧去了附近的大学,上次看到大学前右边的那个湖,这次去看左边的那个湖。小容早些时候就在Google Earth上看过大学的地图了,所以上次回来后有些念念不忘,一定要去第二个湖那里看看:)
照片已经发到Yupoo上,这次去河边的时候,还看到了河里的鳄鱼。
这周同事买了美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送给小容, 于是在办公室椅子背后的那面墙上挂起了美国地图。
地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让你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有多少地方你还没有去过;它让你很清楚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的位置在哪里;如果你要去一个地方,它会告诉你,现在你所在的位置距离那里有多远,有多少种方法去那个地方;如果地图放久了,你还会逐渐发现,多年以前,你认为自己没有可能去的地方,现在那里已经留下你的足迹;在两代人之间,地图还可以成为一种传承,成为父与子的感情纽带之一;地图还会帮你铭记下一段又一段的旅程,打开地图,旧日旅程中的种种细节就跃然纸上,你甚至可以回忆起那个地点,那个时刻,你在想着什么,想着哪个人……
当硕大的美国地图贴在墙上的时候,小容惊讶于美国西部州界线如此规则,以致像是用直尺画出来的,同事说的确就是用直尺画出来的,因为那里鲜少蜿蜒的河流作为天然的分界线,更多的是险峻的高山和荒凉的沙漠,人迹罕见,这样用直线划分势力版图也不错:)
同事还告诉小容一个有趣的地理典故,就是下面这个相片所图示的地方,叫做四方(four corners), 这是美国地图上唯一四个州交汇的地方。
这四个州是亚利桑州(Arizona), 犹他州(Utah), 科罗拉多州(Colorado), 和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由于这四个州的州界线都很直,所以这个四角就像坐标一样看起来非常整齐。同事打趣说,站在那里,你可以一转身轮流踏在四个州的土地上。(关于四方的更多资料:英文1,2,中文1,2)
小容立刻想起中国大陆的一个异曲同工的地理典故——鸡鸣三省。这个典故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是三省汇集的地方,也因为长征路上发生的故事而显得特别令人铭记在心。不过,它并不是像“四方”一样是一个确定的地点,而是泛称。当然,在小容的脑海里,鸡鸣三省还是有一个具体的位置的,那是关于长征的电视剧里伟大领袖站的那个地方,他站在一座高山的山顶上说:“这里就是鸡鸣三省了!”,而后他就眺望远方,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样子。(更多鸡鸣三省的资料1,2)
这两个地点因为稀少,而为世人所瞩目。地理位置表达出物理世界不可分身的基本原理,所以位置和位置的交会点显得异常稀缺。而在虚拟世界里,分身已经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典型特征之一。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研究员David Weinberger在2007年出版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这本书中讨论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David Weinberger认为,世界存在三种秩序。第一种秩序是实体的秩序,一本图书,一片树叶。它们在各自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之中,一次只能摆放在一个位置。 如果放错了地方的话那就很难找到。第二种秩序则是科学的理性的秩序,如图书目录卡片。这样的秩序有用而且聪明。图书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用元数据来表示和组 织。获取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第三种秩序则是混乱无序,是互联网上的无组织的混乱信息,如flickr中的图片。David Weinberger认为,混乱是一种美德。越混乱越有意义。
David Weinberger认为Tag标签就是这种新的秩序组织工具。当我们在del.icio.us里为网页加注标签时,我们加的标签越多,对我们的好处就越大。我们不仅可以按照多个容易记忆的标签找回原来的网页;而且不同的网页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多,这样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积累越来越关联,而不是零零散散;而且,每个人都在加标签,这样大家对信息的标注也将群体智慧注入万维网中。Weinberger 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越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hyperlinked)的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的”数位之树”。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配音幻灯片,作为导读很好。
我们的知识积累也何尝不是这样。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学习需要专注,需要专精,而现在,博学和通才却开始重新回归。知识从来就是关联的,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分类中。许多大师级的任务,尤其擅长从其他领域中获取灵感,并将它们运用到本身所在的领域中。所谓触类旁通说的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
周五的时候,一位律师来公司,他从事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事务,却对互联网非常精通,对于搜索引擎、用户贡献内容、社会化书签等等内容非常熟悉,让小容有些膛目结舌。或许八面玲珑会成为知识工人的新标准,我们不仅要熟悉形形色色的知识,还要将他们融会贯通共冶一炉。
上周回顾:
3月24日:《周末絮语:明湖;OLPC电脑;“曾经的好事” 》
四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