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17 May, 2005

Source favicon00:55 Filangy的社会性搜索服务 » Blog之【刻录事】
看到Ken提到filangy,忍不住又想多做点介绍。 http://www.filangy.com 我把它称为社会性搜索服务,因为它首先是为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再次基础上,用户能用filangy建立一个社群,在社群内共享彼此可以搜索的内容。 使用它,需要下载一个工具条,目前IE和Firefox都支持。 用户通过这个工具条,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收藏起来(不仅是网址,还包括了对整个页面的收录),它叫做Webmarks,这个Webmarks的内容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因为它类似furl.net那样,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存放的空间。 filangy提供的标签(Tags)功能来标注所收藏的内容,并且可以对内容作笔记存放起来。同时允许用户对收录的内容设置私有还是公开,如果是私有的话,只能自己看到,即便自己的联系人也无法查阅。 filangy能够将系统内有趣的用户添加为自己的联系人,此功能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扩展自己可靠搜索的范围,也就是说不仅能够搜索自己的收录,也能够搜索联系人的公开的收录。这种基于兴趣、信任以及人的智能判断的搜索,在用户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应当会比搜索引擎来的更准确,这点上有点类似eureskter。 除了联系人功能之外,还能创建群组,这有点像给联系人分组,为什么要分组呢,因为我兴趣的联系人非常多,有些侧重软件开发,有些侧重童话,有些侧重科学探索等等,分组以后,就能够针对具体的搜索内容包括进特定的群组,比如我想搜索童话的,那么就只选择童话群组进入搜索范围内。 除了Webmarks之外,目前测试的还有一个叫做Webcache的功能。这个部分是绝对私密的,通过工具条,filangy能够收录浏览过的页面,用户借助Webcache,就能在浏览的历史中搜索了。不过它上面好像有个Webcache的联系人,估计可以自己设定Webcache的开放程度。 据说在未来几个月,它还会推出更多的功能。 试用之后,我觉得不足的地方在于过于重视通过邀请建立的社群,而多少忽视了filangy用户群体内社群的建立。因为它的页面呈现的公开的收录非常少,也没有一个页面让大家去浏览,就像del.icio.us、furl.net或者365key.com那样,通过浏览某个标签或者最新的内容,发现自己的同好。或许在将来的版本中他们会改进吧。 ------------ 如果你也有兴趣试用/使用filangy,可以留下email(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次数限制)收取邀请。...

Mon 16 May, 2005

Source favicon23:55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出台 » Blog之【刻录事】
新华网: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公布 5月30日实施 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说,经国家版权局局长石宗源和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签发,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已于4月30日发布,将于今年5月30日起正式实施。[引自该报道] 可是我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该保护办法的法律文本:国家版权局网站上有这个发布会的新闻标题,标题而已,还有一张照片,连点报道的文字都没有,更不用说法律文本了。信息产业部的网站更是一点相关文字都没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愿意让被侵权者了解法规的具体内容而有意规避? 现在还只能从新华网的这篇报道得到些比较详细的信息,报道中说“这个保护办法主要规范的对象,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根据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指令,通过互联网自动提供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内容的上载、存储、链接或搜索等功能,且对存储或传输的内容不进行任何编辑、修改或选择的行为。” 我现在兴趣的是,5月30日之后,百度等提供mp3搜索的站点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对于百度mp3搜索还有其他类似网站强盗式的链接,不少人已经愿声载道,可是由于应对的成本,还有法律的模糊以及百度的“非道德”,使得他们的服务依然红火,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法规的出台,使得情况看上去对被侵权者有利:“而造成对他人互联网著作权的侵犯,除没收违法所得外,还将被处以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处10万元以下罚款。[雅虎新闻]” 相信对百度们会是个很大的约束。这种约束之下,我估计百度会采取与mp3等内容提供商合作的方式继续提供搜索,并且在界面上应当会有所改变,不会在出现直接链接的情况。 只是,这种改变会在多久之后出现?会以什么方式推出?主动还是被动?...
Source favicon17:48 FeedChoice面临的挑战 » 未完成 - Incomplete
一个多星期前,在herock的blog中看到他提出FeedChoice的概念,当时就从这个名字依稀联想出背后的含义。今天终于看到herock公开地阐述自己的想法,与我的猜测大同小异,也与herock交流一下我对FeedChoice的一点想法。 RSS作为信息传送的一种革新,相信日后将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资讯获取方式,因此对RSS源的事先筛选就成为必需,因此我与herock一样相信类似FeedChoice这样对源的管理和筛选的服务一定存在着需求。我所开始尝试的Feed Cannot Miss就是希望通过对自己平时所阅读的RSS源进行梳理而给别人提供一点帮助,尤其是对于众多的英文Feed,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希望能够有人告诉我哪些源比较好,值得订阅,哪些可以忽略(ps.其实我的想法中不仅仅包括Blog,只是非blog类的Feed往往来自大家所熟知的传统媒体或者服务商,而众多的blog RSS恰恰是大家所不熟悉的,而且我还有很多Feed还没来得及写)。FeedChoice正是想将我现在一个人所作的事扩展成为所有用户共同建设的一个平台。 按照我从herock的文章中产生的对Feedchoice的理解,用豆瓣来类比FeedChoice的确很合适,它也有点像早期的品网(或评网)类型网站的Web 2.0版,用来自用户的参与和评论代替了以前的品网网站的评论,用tag与folksonomy代替了以前的分类,或许还加入Wiki的元素,让用户来逐步完善对Feed的评价。只不过RSS毕竟不同于网站,以类似品网的方式来运作一个Feed精选的平台,它需要面对在线RSS阅读器、Spam等等的一些问题。 FeedChoice与在线RSS阅读器:传统对网站的浏览依赖于PC端的浏览器,无论是IE还是火狐,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们难以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发现,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依赖品网网站或者是分类目录来找到自己喜欢的网站。而在线RSS阅读器将所有用户连接在一起,通过分析用户的订阅以及阅读的习惯和行为,它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深化出有价值的数据,包括最受欢迎的Feed,相关的Feed,Feed推荐等等,而这种用户以脚投票的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较每个用户的评价更为直接也更为客观。Rojo已经在这方面进行着种种的尝试,通过Tag、社交网络功能以及用户数据的挖掘,Rojo有可能能够为用户提供比较精确的Feed推荐服务。不少国内的IT blogger都对Keso的RSS阅读比较感兴趣,甚至全盘照搬他的opml,不过你可能没有keso那样的阅读精力,要选出你感兴趣的Feed会比较困难,但如果keso为每个Feed都加了tag,甚至加上用户的评价(rating)系统,你就可以缩小范围了,如果再与你感兴趣的其他人的订阅结合,恐怕就不难找到一些你想要得Feed了。因此,在线RSS阅读器对用户数据的掌握与挖掘使我们对FeedChoice这类精选服务的需求会有所降低,尽管它没有详细的Feed的介绍与评价,但我们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ps. 1、Bloglines中也包含有Feed Recommendation,但我每次进去,总是说没有推荐,让我下次再来,或许是因为用户的数据挖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与Ken的想法不同,我认为与Rojo相比,似乎Feedtagger有的功能,Rojo基本都有,而Rojo所具有的为RSS中的内容加tag,社交网络等重要的延伸功能,Feedtagger都还不具备; 3、从哈斯日记的Furl中得知Share Your OPML!这个RSS的发明人Dave Winer的一个OPML分享平台,不过我似乎觉得这个平台所作的事,Bloglines都能够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FeedChoice与Spam:FeedChoice作为2.0版的品网平台,无疑也需要面对Spam的挑战,Spam一方面来自于tag(有关tag的spam问题,只说近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另一方面来自对Feed的开放评价。Spam的问题可能会让FeedChoice在选择开放的程度、平衡质与量的问题上有所顾虑,处理好Spam或许也会成为FeedChoice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其实在herock提到FeedChoice概念的时候,就有兴趣与herock聊聊,不过一直没有找到时间。不知道我上面对FeedChoice的理解是否正确,等待herock的反馈:)。
Source favicon13:00 Links for 2005-05-15 [del.icio.us] » 互联教育体系-博录(CES Blog)
Source favicon13:00 Links for 2005-05-15 [del.icio.us] » Blog之【刻录事】
Source favicon12:03 P-51 Mustang at Hollister » Jeremy Zawodny's blog
I finally got the filters for my Canon Digital Rebel and decided to bring it down to the airport today. Before and after flying I shot over 150 pictures, but the P-51 shot below is my favorite of the set. There's quite a variety of planes you can see there on any day of the week: biplanes, war birds, business jets, gliders, and even ultralights....
Source favicon10:37 Final release of the product formally known as MSN Toolbar Suite with Desktop Search » msnsearch's WebLog

It now prefers to be called the “MSN Search Toolbar with Windows Desktop Search”.  Respect!  

 

Getting this release out has been a crazy 11 months for our Silicon Valley & Redmond based team.  Here is what I remember (I’ll admit some of it is a bit blurry…):

I could go on for a quite a while, but needless to say one of the highlights for the entire team has been the tremendous feedback and community around the product.  From easy changes (not so many butterflies in the deskbar) to hard ones (rich previews are tricky!) we were able to make a great product because of the detailed feedback and bug reports we received.  I’m really stoked we were able to deliver the outlook folder picker, the updated deskbar UI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improvements requested – supa suhweet!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o all of our users inside the company (dogfood rocks!) and on the outside (bloggers, beta testers, family & friends, and more).  While I’ve failed at being a regular blogger, I hope the following will make up for it…a quick preview of two things we are working on right now:

  1. Tabs in MSN Search Toolbar for Internet Explorer: This was leaked a while ago but we haven't commented because our plan to release it is still coming together but it’ll be out soon.
  2. Corporate Desktop Search: Desktop Search (and specifically email search) 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and we are working on a version that supports deployment and use in the corporate IT environment.

Well enough yap from my trap….please download the final release, use it, and share your comments here on or via our feedback form!

 

- Bubba Murarka, Program Manager (and math geek)

Source favicon00:39 社会性软件论坛直播活动 » CNBlog: Blog on Blog

社会性软件研讨会将尝试采用直播方式,今后一段时间将利用周末时间邀请正在社会性软件领域进行创新的团队介绍自己的理念、研究和创业活动。首次直播研讨将于本周六进行,除邀请的人士之外,也欢迎公共注册参加(考虑直播效果,先限制60人参加)。

时间:2005年5月21日晚8:15-10:15
网络直播地址: http://17.whaty.net (需提前注册用户名,并下载IE插件)
活动网站:http://www.socialbrain.org/socialsoftware

主讲人: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5-05-15

==> 200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