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03 June, 2005

Source favicon17:07 Google Sitemap » WebLeOn's Blog
Google新推出Sitemap,是对原来robots.txt的扩展,它使用XML格式来记录整个网站的信息并供Google读取,使搜索引擎能更快更全面的收录网站的内容。

(Via Google Blog)



Sitemap的作用就好像为网站提供了整站的RSS,而Google就是这些RSS的订阅者,只要网站有更新就会自动通知Google。这样一来,搜索引擎的收录由被动的Pull变成了主动的Push,辛苦的Google爬虫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不过就目前来说,Google Sitemap还不是一个能让每个站长都方便使用的东西。其要求的XML格式虽不是很复杂,但要手工制作还是需要费不少功夫。虽然Google提供了Sitemap自动生成器,但目前只有python语言的版本, 能用上的也是少数。



不过Google Sitemap是按照创作共用协议发布的,Sitemap生成器也是开源的,所以相信相关的工具会很快出现,到时候站长和Blogger们就可以方便的使用这项服务了。
Source favicon15:11 永久地址 » 桑林志
对网上和网下的地址体系做个类比,发现现实中的地址相当于网络上的ip地址,都是物理上相对固定的。而现实中缺少类似域名之类的东西。 如果在现实世界中也引入“域名”,那每个人都能有永久地址了。如果搬家,你只需要去“域名服务器”更改一下你的域名指向。有人想访问你,只需去“域名服务器”查询一下,不会联系不上你。
Source favicon13:36 读书《Blink》 » Owen's Blog - 文心
最近读完了Malcolm Gladwell的《Blink》,老实说读这本书比起《The Tipping Point》要费力得多。我喜欢读Gladwell的书,因为读起来不枯燥,作者经常是通过Story Telling的方式将读者渐渐的带入思维世界。听他的演讲其实更精彩,SxSW上他讲了1个小时的故事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刻。 Blink更多的是一本探究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书,其中谈到最多的是我们的自身意识或者说潜意识(subconscious)在偶然判断(Instant decision making)中的作用。如老练的厨师能够准确把握烹饪的火候,考古学者能够一眼判断出文物的真假。这些都是自我感知作为第一时间参照物进行判断的例子。而这种直觉判断在商业和市场中同样重要,准确的分析,客观的愿景和理性的判断是创业者渴求的能力。但此种类似第六感般的潜意识并非来自先天的赋予,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和思考。 和一切有可能的谈话对象交谈,尽量多的与人交谈,交流是平衡和丰富自身意识的方法,我喜欢读建硕的blog,因为他保持着一种很好的心态与人沟通,谈话的积累为他的blog带来丰富的素材。 阅读一切与需要相关的读物,广泛的阅读,这些读物能够帮助我们构架认知系统,也是我们作为Story Teller的基础。Keso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看他的Blog不会感到枯燥,因为他把自己所有的阅读视角融汇在一起,然后向我们娓娓道来。 不要吝啬自己的能量,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着丰富的表达能量,好的东西会喜欢,不好的东西会厌恶,但是过分压抑这种能量会动摇自己的判断,不如像王翌那样做一只勤劳的蜜蜂,无拘无束的体验释放能量的Chemistry。...
Source favicon13:00 Links for 2005-06-02 [del.icio.us] » 互联教育体系-博录(CES Blog)
Source favicon11:07 Webmaster-friendly » Google Blog


We're undertaking an experiment called Google Sitemaps that will either fail miserably, or succeed beyond our wildest dreams, in making the web better for webmasters and users alike. It's a beta "ecosystem" that may help webmasters with two current challenges: keeping Google informed about all of your new web pages or updates, and increasing the coverage of your web pages in the Google index.

Initially, we plan to use the URL information webmasters suppl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verage and freshness of our index. Over time that will lead to our doing an even better job of delivering more search results from more websites. (Danny Sullivan interviewed me about this if you want to read more.)

This project doesn't just pertain to Google, either: we're releasing it under the Attribution/Share Alik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so that other search engines can do a better job as well. Eventually we hope this will be supported natively in webservers (e.g. Apache, Lotus Notes, IIS). But to get you started, we offer Sitemap Generator, an open source client in Python to compute sitemaps for a few common use cases. Give it a whirl and give us your feedback.


Source favicon10:17 誰英語好啊? » ilyagram
誰說「標準」英文?小慧腦中浮現的是來自北美、英國、澳洲,有著白皮膚的英文老師。但所謂「標準」英文、「正統」腔調從來是一個權力競逐的場域,十七、八世紀移民到美國的英格蘭人,所說的英文被英國人譏諷為窮人不入流的發音與腔調,所謂「美式英文」的正當性,要到美國經歷成功的國族打造工程、躍身為世界強權後方被確立。 語言不是中性的媒介,所謂「標準」是歷史建構的結果,「正統」是象徵權力的行使。台灣人對於英文老師的期待,經常無關教學能力,而混雜著國籍、腔調、甚至膚色的迷思。我認識的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台灣人,回台尋找英語教學工作時,經常因為他的華人臉孔而碰壁,後來得佯裝聽不懂中文(所以是「正港」的ABC),才找到理想的工作。 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其實質功能不在於腔調的優美,而是相互的了解。就地緣位置來說,台灣其實與亞洲諸國有更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相對於模仿美國腔或英國腔,更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目標是,我們能不能聽懂菲律賓、印度的英文,甚至是日本、韓國人的口音。 藍佩嘉,英語與番話,中時電子報論壇新聞。 我曾經有一次在舉辦活動的時候,跟我的荷蘭主講人提到:我的英語不好,很擔心聽不懂他接下來放的南斯拉夫紀錄片(當然也擔心活動效果不好)。他笑笑地跟我說,他們英文也不好啊?他們都是南斯拉夫英語(Yugoslavian English)。這對我來說,應該算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當頭棒喝吧。 誰英語好啊?
Source favicon06:49 Millions and millions served » FlickrBlog
Not that we're keeping score, but this photo of the Bulgarian Parliament Building is our 17,000,000th photograph....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5-06-02

==> 200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