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和Keso开车进一家饭店,进门的时候,有一个横杆拦住,付了停车费以后,收费的人手工把那个杆子费力的搬起来,让车进入。以前我会说,真土。我们有高科技,搞个自动的,也要不了多少钱。其实,说不定这个设备一个月的维护成本就大于我们看到的那个人的工资,这自动的是适应美国和欧洲的高人力成本而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雇佣阿姨打扫卫生,我写过一篇文章,质疑声颇多,说我想帮她们为什么不捐款,而要“剥削”她们。我的回答是:Helping by Hiring。就是说,只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才是真正的帮助。有那么多的下岗工人,有那么多收入极低的农民,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从自己做起,给她们工作,从而使她们也获得更好的生活,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我可以捐款一天,两天,资助一个,两个下岗工人,难道我们的就业问题就靠捐款来解决?有时候,采取人工方式,不但在经济上划算,在道德上,也是有公益效应的。
我在中国。我从来不埋怨什么东西美国有,中国没有,所以我们做不成事情。而尽量努力去想,什么东西中国有,美国没有,这就是机会。我们没有完善的在线支付,没有快捷廉价的物流系统,我们的购买力低,但是我们有更多的东西美国没有。比如,我们有充足的劳动力,我们有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我们有广阔的市场。我们的互联网,估计人力密集型也是一条出路。
在2000年的时候,我干起了电子商务的,那是很幼稚,推崇B2B,推崇电子商务和业务系统“无缝”的集成,推崇一家企业下了单,另外一家企业的生产线的计划就在几分钟内改变,。其实,这个概念在美国热的时候,在中国步履维艰(在美国的现实也不见得好太多)。中国的企业,要的是客户,要的是生意,而不是节省那几分钟的时间。如果供应商能够联系上采购商,坐长途汽车,坐火车从东北跑到深圳不算什么,反而是那一个小小的电脑,将多少人拒之门外?这个现实,5年过去了,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电子商务的大潮里来,但还没有质的改变。
CTRIP是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去美国上市的,其实CTRIP是一家优秀的传统企业。70%的房间预订来自电话[1],他们位于漕河泾的上千人的呼叫中心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他们的雪片般的订房单,也是用简单的传真或者电话的方式往返于呼叫中心和各家酒店(当然也有互联网的联系,但不是100%)。互联网在哪里?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订单管理系统而已。当然,CTRIP在互联网上的业务本身也已经是非常漂亮的答卷了。当人们像用电话一样使用互联网,把它当做生意的工具而不是逃离现实世界的虚拟乐园,我们就离互联网的春天不远了。
51JOB是也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去美国上市的,其实,在五月八号发布的2005第一季度财务报表中的一亿四千万人民币收入中, 九千三百万来自于平面广告,互联网的收入不到35%。51job的成功,很大部分是因为占领了报纸,而不是先占领了互联网。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的未来,是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我们的现实。我们就处在从现实走向未来的过渡期。
我一直问我自己这句话:客齐集在中国,到底要一个成功的网站,还是一个成功的生意。其中的细微差别,就是看了这么多年的风云变幻后的一点心得。先想好我在做什么样的生意,再想我的网站在这个生意模式里的位置,而不是先上线,先烧钱,最后想生意模式。
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是跳跃式的发展。我们完成的很多跳跃,看起来不可思议,想一想到理所应当。我们的固定电话安装数3.4亿,而移动电话已经突破3.6亿,其中很多是从没有电话直接到移动电话的跳跃,而省去了其中的固定电话这一环。
与此同时,也有些跳跃,却不是那么容易。用户直接上网订房间,找工作固然好,但是这个跳跃,就不是从没有电话到移动电话的跳跃那么容易了,从买电脑,到连上网,毕竟电脑上的100多个个键,没有手机上的十几个键容易。这个台阶,就是CTRIP和51Job的机会。他们帮助用户先跳到电话平台或者报纸平台上,开始用起服务来;如果时机成熟了,用户可以上网了,这个在线的市场还是他们的。这是务实的电子商务。
我的一位名叫吉晖的朋友在MSN上告诉我,“网络游戏之所以那么快成功就是因为一开始就很快形成了类似快速消费品产业链的模式”。从游戏的生产,运营,渠道销售(网吧),到第三方媒介(相关的宣传),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在这个链条里,2000万的网游用户,数万的网吧,上千万台电脑,200多万的相关从业人员,都在这个链条里面生活。与此同时带动的电信,硬件,软件,娱乐产品等产业。网游是个很大的市场,这是在他崛起以后我们才后知后觉的,现在。但是现在更有意义的事情是在寻找有没有更大的市场,更新的市场。老百姓对信息的需求其实是很强的,人数是绝大多数的,现在就是在等有没有一种模式,产生一种产业链,让上万的公司,过百万的个人在这个产业里面可以有生意,有工作,有收入,我相信这是中国下一个成功的神话。引用吉晖的一句话,叫做“山雨欲来风满楼”。
总之,中国的电子商务,是中国自己的路,和美国的流行无关,和欧洲的模式无关。这条路,机会多多。
注一:就像盲人摸象中的那个瞎子,本人囿于自身的经历和视野所限,只看到了现状的一部分,绝不代表互联网的全部。至于自己看到的部分,也惶惶然不知是否正确。但秉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唯一正确的是多样的声音”的原则,才敢于贴于我自己的blog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抛砖引玉,请大家提出更多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头大象更加完整和细节的部分。
注二:机会太多,这可能只是其中的非常小的一块。我在探索一条路,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它的路行不通,不要说我否认技术含量就好了。毕竟对于做了n年技术,debug过Windows源代码的人,技术的重要性的认知已经在刻在我的骨子里了,没有专门写而已。
Che Dong posted a photo:
www.zoekzone.com/secretlab3.jpg
What is it? It's a lab of huma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China to The Netherlands, from Korea to Brasil) They are paid to check search results of Google every day. Most of the employees, called international agents by Google, were recruited through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aim is to avoid spam, to get the right sites at the top of the listing and to test new features, not shown to the public yet.
I call it Google's Secret Evaluation Lab, but the real title is less adventurous; 'Rater Hub Google'. The coming weeks I will reveal all I know about this lab. To keep you busy, here's a Flash-movie from a part of the site. Stay tuned, next posting will be on Wednes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