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40 IE Tabs Suck Memory Too » Jeremy Zawodny's blog
Adam Stiles notes that Microsoft's IE Tabs Suck Memory like there's no tomorrow: I never considered the possibility that each IE7 tab would have its own copy of 3rd party toolbars. But that's the direction Microsoft has taken. What's the problem with that approach? Every time you open a new browser tab (which tabbed browser users do much more frequently than single-window browser users), you have to create new instances of any 3rd-party bars. Ouch. Opening a folder of 25...
Source favicon20:32 Global Voices项目征求翻译 » CNBlog: Blog on Blog

Global Voices Manifesto目前已有英文、德文、日文等十种版本。项目组现急盼中文版及其它文字版本能早日问世,恳切希望对此项目有所了解的朋友能够挺身而出。如感兴趣请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Source favicon20:07 FeedBurner送佛送到西 » WebLeOn's Blog
FeedBurner提供很好的RSS增强服务,不过也会引来不少新的问题,文心车东都提到过使用FeedBurner服务潜在的危险性。FeedBurner的开发者也注意到了用户的这种担忧,于是为准备放弃使用FeedBurner服务的用户提供了一项新的转移服务



这项新的服务可以帮助你平滑的把Feed地址从FeedBurner转移出来。如果你删除了账户中的某一条Feed,FeedBurner会分三步来帮助你的读者转移他们的RSS订阅:



- 最早10天里,如果读者访问FeedBurner里原来被删除的Feed地址,会自动跳转到该Feed的源RSS地址,读者不会有任何察觉。

- 第11天到第20天,如果读者访问后会得到一个“redirect document”,也就是一个XML级别的跳转,支持此功能的RSS阅读器将会自动修改订阅地址。

- 第21天到第30天,如果依然有人访问被删除的Feed,FeedBurner将显示一个Feed已转移的提示页面,并提供源Feed的地址。

- 30天以后,FeedBurner的使命完成,访问被删除的Feed地址返回“Feed Not Found”。



另外在这30天里,FeedBurner的统计功能还将继续运转,以帮助你查看还有多少人没有更改订阅地址。FeedBurner的这项服务真可谓“送佛送到西”,在大家都在争抢用户的时候,FeedBurner却让用户能更方便的离开。这种开放的思想,真是很难学到的。
Source favicon19:20 易用性的三条原则 » 王建硕

第一次走到新的办公室门口,习惯的去推那扇巨大玻璃门,同时脚步并没有放慢下来。

结果。。。

“哐”的一声巨响,我差点整个身子就撞了上去,鼻子已经贴到了玻璃上。原来,这扇门是只能拉,而不能推的。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只能拉的门去推,只能推的门去拉,或者直接一头撞进那种左右滑动的移门上去。。。这个时候常会自责“真不小心”。其实,傻的不是我们,而是门的设计师。门的把手,遥控器,以及任何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用户界面。让人会犯错误的设计,是易用性出了问题。易用性差的门,就像给我们设计的圈套,等着我们掉进去。

易用性

易用性是一门学问。Donald A. NormanJakob Neilson是这方面的大牛。关于门的例子,就是在Donald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叫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第五页描述的。易用性,对于网站以及软件的设计越来越重要,常常是区分好坏网站或软件的决定性因素。我想通过本文,把我所了解到的易用性最基本的一些想法介绍给大家。

什么是易用性

这三条本身其实是冲突的,需要平衡。微软的Windows界面是这样设计的:菜单是统一的发现功能的入口,通过把拷贝和粘贴放在编辑菜单下是用户容易学习使用,而不像DOS一样,只有通过说明书或者书籍才能发现(discover)和学会(learn)。不过,如果每次拷贝操作都要通过指向“编辑”,然后选择菜单中的“拷贝”虽然易学,但是不易用,所以就设计了Ctrl+C和Ctrl+V的快捷方式,供学会的人更容易的使用。

相反的,在专业领域,可以为了易用而放弃易学,银行柜台终端只用小键盘而不用鼠标操作就是个例子。

有用和易用

我们常常混淆有用性和易用性。

分清了一件事物的这两个方面,在分析的时候会避免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易用性问题。

易用性原理


让我一条一条的慢慢解释。

易见 Visibility

单单凭观察,用户就应知道

关于门的例子,就是易见出了问题。通过观察它,让我没有办法判断我可以做哪些操作,推还是拉?有很多门上贴着“推”或“拉”,其实当一项设计需要用标签的时候,就说明设计本身已经失败了。

与消防相关的设计通常要求比任何物品有更高的易用性要求,以保证任何人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几秒内可以准确地使用它。看一下这扇门:这是我原来办公楼的紧急出口的门。

shanghai-door-metro.jpg
王建硕摄于美罗大厦

即使那个“推”字不写,估计也不会有人尝试去拉它。而那个开的小窗,是为了逃生的人判断这个设备的状态:外面究竟是浓烟还是安全的撤退通路。

映射 Mapping

知识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

  1. 每个人的脑子里。这些知识对高效的使用一样东西非常有用。
  2. 环境中。这些知识当第一次遇到时非常有用

shanghai-water.machine.jpg
© 王建硕

关于上面的这个饮水机的两个水龙头,大多数人不加思考就知道红的是热水,蓝的是冷水。这就是产品的设计和我们脑子里已经形成的火是红的,水是蓝的映射。这简单的映射,让大家对一个产品的接受度大大增加。

微软的DOS,就第一次采取了DIR(目录)作为目录的结构,而不用ls这样Unix的命令行,而且第一次使用了形象的C:盘,D:盘,而不是一股脑的mount到一个以/为根的庞大的文件系统中去。到了Windows时代,把目录干脆变成了文件夹的样子,文件变成了一张张写着字的纸。而Windows 95更加开创性的第一次引入了桌面的概念,反而把我的电脑变成桌面的一部分。这种种变化,都是把产品映射到了大家熟识的生活中的概念。

我曾经用过红颜色代表冷水,蓝颜色代表热水的饮水机,就算有再多的标签告诉我那个是热水,我还是会搞错。顺便说一句,blog对于上网时间不长的人来说,倒是用日记的概念成功的隐藏了个人主页中对文件名,index.htm,超链接等等,这一点点门槛的降低,让成倍的人有可能加入进来。

因为每人脑子里的知识都不相同,易用性也是针对与不同人的,设计者无法知道该产品是否对别人同样易用。不信,如果你用惯了Windows,去用用苹果的Mac试试。首先就受不了那只有一个键的鼠标。而对于一个Mac用户,Windows也是需要不懈的努力和适应才可以用得来的。对于3岁的小孩子,因为脑子里没有太多已有的知识,所以整个世界都这么的不好用,筷子,门,以及衣服,和电脑,手机对于他一样的难用。

反馈 Feedback

反馈对于产品的易用性至关重要。通过不断的迅速的反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的结果。比如,Windows的应用中的那个“沙漏”的鼠标,就是让用户知道需要等待,而不是开始挥舞拳头来砸键盘。产品中“正在。。。,请稍后”就远好于死机一样的一动不动。

关于反馈,多数的投影仪做的非常不好。看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个人拿起投影仪遥控器,按开的按钮。等了三秒钟,他开始不耐烦,因为投影仪虽然已经开动,但是需要非常慢的时间预热,看似没有反应。我们会以为没有作用,再按一下。这回更耐心一点了,但是投影仪已经被关掉了。十五秒钟以后,接着按那个开关键。如此反复,直到愤怒的离开。。。

没有反馈,会让初次使用的用户非常的苦恼。比如Windows的登录框,输密码时,因为反馈被星号屏蔽了,多少次按了大写键以后没法输入密码就是一个易用问题。好在从Windows XP以后,用一个“大写键打开”的提示框作为反馈,好多了。

易用性和功能

产品设计是个取舍的问题。易用性和功能就存在冲突。更多的功能,可能使用户无所适从。

我讨厌那种好像4x6阵列似的遥控器,还有复印机的面板。很多时候,我被复印机的功能搞得发疯。其实,我理想中的好的复印机就是在面板上只有一个大大的可爱的绿色圆按钮,按一下,复印一张,再按一下,再复印一张。。。

下面这个复印机功能非常少,只能复印,你喜欢吗?

screen-copy.PNG

这一个复印机功能非常多,该有的都有,你喜欢吗?

screen-many.PNG

如果设计师发现如果他面对的复印机群体80%的操作只涉及复印一张纸,而其他时候还有别的要求,大概会设计成这个样子:

screen-copy.more.PNG

物理世界的“高级选项”可能是一个小盖子,让面板上尽量简洁,也可能是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区分。

一些原则

常常记住以下的原则可能会对我们有帮助。


易用性的评价

知道易用性好坏,最好的办法是让用户来做易用性试验。大公司的做法是有隔音的单面透光玻璃,一边是用户和电脑,另外一边是大量的摄像机,记录仪,更有甚者使用心跳,汗腺等生理监控一起来感觉用户的愤怒。而我建议的方式很简单,找到合适的实验对象,给他一个任务,比如写一篇blog,然后站在他身后,看他操作,同时切记放弃自己帮忙的冲动,只当自己不存在。然后记录两个指标:

通过对这两个值的监控,就可以知道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版本的易用性是越来越好了,还是越来越差了。

注一:本文的理论来源,出自一下书籍:Design of Everyday Thing, Usability Engineering, Useit.com。表示感谢!
注二:一些观点在《软件的易用性设计》中讲过。这是我在三年前写的一门课程,也是我最喜欢讲的一门,在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和上海的软件园和开发者大会上讲过。
注三:关于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引起一些关注和争论,比如keso(I, II), xiaobo (I), Vazi (I), 莫烦 (I), 冰刀 (I), xucx等等。他们的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中国的互联网需要高端应用,也需要低端;有快速跟进的群体,也有还没有入门的;需要领航者,也需要低下头做基层的应用;这头大象,是够大的,大到没有人可以看全,大到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明白。或许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加一个注释说,“这只是我看到,或者现在这个时间段关注的部分”。只有更多人,更多的文章,探讨这个话题,才可以帮助我们有更正确的判断。

Source favicon17:08 从“个人门户”到“个性服务” - PartI » Owen's Blog - 文心
Technorati的Beta版本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如果你加入了Technorati设计师网络,对这次的新版本酝酿应该不会陌生。五月份在旧金山由O’Reilly和Adaptive Path牵头举办的Ajax Summit上,Kevin Marks曾对未来Technorati与Ajax的应用结合有一些讨论,具体细节我也记不大清楚了。而这两个星期我与David的Email沟通中,他只是很神秘的强调即将出现的新惊喜,却没料到惊喜来得如此之快。 个人门户(Personal Portal)过去一年里在中文博客圈中有许许多多的精彩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车东,Keso,Webelon的文章。关于个人门户的概念,是在去年六月“群智基金会”牵头举办的第三社会性软件在线研讨会上所做的演讲之后,得到更多Blogger们的认同和推广。当时Isaac邀请我做一个关于社会性软件与Blog的演讲,因为时间匆忙,便将去年4月为UC Berkeley-中国数字未来会议准备的演讲稿拿出来加工了一下作为演讲内容。 个人门户的并非我们的首创或者发明,最初的想法是我们三(和卢亮,老冒)为了准备加州演讲酝酿而来。去年4月间的一个下午,和卢亮在家里讨论问题,突然冒出来的一个词,后来又跟老冒在电话里商量,最后大家都认为Blog与Social Network之间的结合的个人门户应用将非常有吸引力,将它定义为了个人门户(Personal Portal)。 注:博客动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老冒的优友地带进行的合作,给我们都带来了很多想法,并且发现作为独立的两个服务之间的不足。在那段时间里那些令人兴奋的头脑风暴令人回味无穷。 个人门户这个名称,我个人觉得是一个很没有创意的名字,比较俗。但它所以得到一定的认可,一个原因是因为中文互联网对“门户”这个词比较敏感,吸引了不少眼球。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个人门户的概念将互联网上流行的个人应用Blog和Social Software忽悠到一起。因为它源于个人用户可以体验的层面,增加大家的参与和认可程度,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大家都能够去“接触”它。 但“Personal Portal”这个说法在国外并没有太多人谈论,从后来的一些体会,包括我们自己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我和卢亮都认为仅靠我们这样的小公司来开发个人门户这样一个“模糊”化概念是很难说服投资者的。特别是在美国,VC们对Start-Up的评估更重要的是Focus和Niche,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一个好的想法,更是一个在初期市场不会被轻易复制的模式,做为竞争优势衡量的指标,在这一点无法说服的话,投资风险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在后来的许多实践中,我们把更多的尽力放到了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而将个人门户的一些应用放到了未来与优友互补性开发的进程中考虑。 去年底到今年,MSN,Yahoo,Google这三个大头的一系列产品和举措令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这种个人门户的取向,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R&D和研发能力上,小公司将很难与他们抗衡,即便是已经拿到投资,从商业角度来讲,仍然需要避免与他们在产品重叠的直接碰撞。 去年八月,我北上旧金山开会,在斯坦福大学旁的SandHill大道,这条Start-Up的梦想之路上,有机会到几家知名的VC Firm会面,其中包括投资Google的Sequoia,之后去了Six Apart和Technorati。这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求投资,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与他们的会晤来了解市场态度,包括资本和用户两方面市场。 这些会晤之后我发现,他们并不完全接受个人门户的概念和说法,而其中争议最大的一点是个人门户的Competitive Advantage?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个“模糊”化的概念必将需要增加更多产品组件,这些组件无疑增大了公司的开发成本和执行力度,而对市场而言,也缺乏明晰的产品定义。Six Apart是对个人门户概念最有兴趣的一家公司,不过Andrew直言,如果6A在美国走这样的模式,他们很难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模式。 如果一家个人门户公司与用户的对话。 “我们是个人门户公司。” “什么是个人门户?” “个人门户就是…(作者省略231个字)。” “哦!” 市场就是对话,如果我们与用户的对话以这种形式进行,如果我们需要用超过3句话的长度来解释我们的产品。对不起,You are out! 待续…Technorati Tags: personalportal, 个人门户...
Source favicon15:39 Asa Dotzler on firefox, cats, mars, and more: ie's tabbed browsing is an embarrassment » del.icio.us/tag/chedong
原来IE的新TAB浏览功能:实际上是伪装的新窗口,
Source favicon15:04 奋特:连FT.com上都有隐藏的spam链接 » Che Dong's Photos

Che Dong posted a photo:

奋特:连FT.com上都有隐藏的spam链接

我今天到:
news.ft.com/home/asia
检查了一下:没有看到
www.linkingmatters.com/hidden-links-financial-times.html
这篇文章提到的那个隐藏的链接。

Source favicon12:04 Examples of Really Bad Lock-In? » Jeremy Zawodny's blog
It seems that Jason is annoyed because he's run into something that's rampant in the on-line services world: lock-in. I get a lot of inbound email and I like to upload those contacts to LinkedIn every couple of months so I can figure out which of my contacts are in there. However, as best I can tell (and I could be wrong here) the only way to get your contacts out of GMAIL is to cut and paste the “All...
Source favicon11:54 Financial Times Using Link Spam » Jeremy Zawodny's blog
Oh, great. This is exactly what we needed now. While doing link analysis on behalf of Debtcounsellors.co.uk, I discovered something very surprising - hidden links on The Financial Times website, FT.com. The links were placed on prominent pages and pointed to one of the major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rs in the UK, Moneysupermarket.com. Jesus Fu@%ing Christ! Are even respected media companies no longer able to resist the quick buck that shady SEOs offer? At least when individuals do this, we...
Source favicon11:35 Tech Recruiting is Hard » Jeremy Zawodny's blog
Gretchen, a Microsoft recruiter, wrote the following on her jobs blog recently and it cause quite an uproar: My latest tirade revolves around Hiring Managers (and I'm referring to Microsoft Hiring Managers … but I know this problem exists in other companies) not "getting" the talent landscape. Not only do they not seem to understand that brilliant software engineers don't grow on trees (you don't, do you?) … but they can't seem to get it through their heads that 1)...
Source favicon11:12 IE's Tabbed Browsing Embarrassment » Jeremy Zawodny's blog
Asa is smacking someone on the IE team pretty hard today: It's obviously a hack that's actually based on new windows for each tab. I can crash it at will. It's so flickery as to be completely unusable. It's filled with serious dataloss bugs. It's just crap, plain and simple. Anyone that makes any excuse for this embarrassment, please trackback me because I'm very interested in hearing how anyone can defend it. Yikes. At least there's a semi-amusing trail of...
Source favicon11:09 Backseat Driver » Jeremy Zawodny's blog
Today I gave Andrei his long-promised glider ride. We met down at Hollister this morning and before too long were on tow in BASA's DG-1000. I hadn't flowin the DG-1000 in at least a month, and hadn't flown it from the back seat in even longer. But you know what? It didn't matter in the slightest. I was very comfortable and even managed to land as well as a typical front seat landing. I really need to get over...
Source favicon09:46 TWiki的安装备忘 » 车东[Blog^2]

TWiki是一套基于PERL实现(为什么又是perl?)的WIKI系统:功能强大/速度很快,核心存储使用纯文本实现,不需要数据库的支持,因此非常适合企业级的大规模应用:在很多公司都有了成功案例

最早开始使用TWiki的时候:发现TWiki中很多的配置居然也是用WIKI页面管理的: 真正将模板技术用到了及至。
具体的配置位于TWiki/TWikiPreferences
以下是在blog.cnblog.org安装时的备忘:(不断更新中)

Source favicon07:00 2005/06/12 07:00:00TraC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排行榜 » TraC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
 搜索引擎  搜索力指数  排名升降  份额

1. Baidu

 
 44309258

  
  

 41.50%

2. 3721

 
 32955814

  
  

 30.87%

3. Google

 
 17065266

  
  

 15.98%

4. 163

 
 2539022

  
  

 2.38%

5. Sohu

 
 1936082

  
  

 1.81%

6. Yisou

 
 1851366

  
  

 1.73%

7. Sina

 
 1533978

  
  

 1.44%

8. Yahoo

 
 1433398

  
  

 1.34%

9. Sogou

 
 1258786

  
  

 1.18%

10. QQ

 
 967838

  
  

 0.91%

11. Tom

 
 735058

  
  

 0.69%

12. China

 
 100390

  
  

 0.09%

13. Zhongsou

 
 73842

  
  

 0.07%

14. iSou

 
 10278

  
  

 0.01%
Source favicon00:15 伊朗Blogger回国报道选举 » CNBlog: Blog on Blog

Hoder 是伊朗在海外的一个知名网志作者,勤勤恳恳地记录着伊朗的国内草根阶层的权利和声音。他最近决定回到伊朗,去观察和用Blog还有Podcasting 去报道即将进行的选举活动。不过也略有担心,毕竟他从前在自己的Blog上对当地社会的问题作过很多评论,而且也有另一个Blogger被拘禁三个星期的先例。

因为Blog,我认识了Hoder,也真心期望他平安,也祝福伊朗七月份的选举。

Source favicon00:11 Boingboing中文版 » CNBlog: Blog on Blog

PPTlo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Isaac Mao.
飞:“Boingboing的三个中文版”:
BoingBoing是一个非常有趣的blog,专门收集一些搞怪有趣的事。目前国内已经有三个中文网站要么模仿其风格,要么直接翻译上面的文章。分别是:

Pose Show:独乐不如众乐 、Boing Boing in China和BoingBoing中文版

关于poseshow和boingboing in China,主要都是模仿BoingBoing的风格。而根据的消息,两个网站即将合并,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两者风格实在太接近了,合并有利于“整合资源”。具体可以参考poseshow创立者horse的两篇post:

poseshow与boingboing in China即将合并
poseshow来龙去脉以及现状

而BoingBoing中文版是我今天才注意到的站点,相比前两者似乎更“正统”一些,这里甚至还贴出BoingBoing的许可。该站点由BoingBoing爱好者John Kuang创立,内容都翻译自英文BoingBoing。----[SNS/KM研究]


(第一次从Flickr发布过来,不知道在这个模板上效果如何)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5-06-11

==> 200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