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58 我关于blog的三点看法 » 王建硕

blog一千多天,经历了周围没有一个人知道blog,到blog火热,对于现在的blog,总想说几句,却又怕失之浅薄,一直没有动手。不过前一段在和《每日经济新闻》优秀的实习记者朱琳聊起来,无意间说出四点看法,觉得还是可以贴出来供大家指正的。

声明:在阅读完全文前,先不要得出结论:我对blog没有信心。更准确的说法是,我对三年后的blog充满信心。

观点一:不要混淆文化的热点和商业的热点

关于blog和传统的方式的不同,它的好处,它带来的变革等等,这些是blog现在热的原因。但这是在文化,或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热点,而还不是商业上的热点。比照Internet的历史,从70年代末的雏形,到1991年开始的商业应用,再到1994年底的商业上的成功,过了很多年。blog不见得要同样的时间,但也决不是3,4年就可以的。

很多东东,尤其是对大众产生影响的东东,文化先行,导致普及,再到有商业模式,这是常走的路。媒体和引领潮流的人总在追求新的东西,当一件东西在文化领域不是以新锐的形象出现的时候,是商业应用开始的好时机。很久没有人跑过来兴奋和憧憬向我讲一种神奇的叫HTML的语言,可以让人方便的发布信息,还有一种叫做HTTP得东东,可以让人方便的看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档了。这个时候,就是互联网取得据大商业成功的时候。

观点二:不要混淆blogger的数量和严肃的blogger的数量

现在被广泛引述的中国blogger的数量是3百万。我们无从查证这个数据。当BSP描述,如果其中1%的人愿意付费,那已经是3万了。每个人每月付5块钱,那也是15万了。然后转述,像你这样的blogger,每个月付5块钱,你在乎吗?

而事实是,这三百万blogger中,总共写过超过3篇的有多少?估计只有一半吧。试一下,发一篇,知道什么是blog了,就结束的大有人在。其中,写超过15篇的有多少?其中每周有更新的又占其中的多少?我估计全国可能是几万的数量级。中国坚持写blog一年的有多少?2年的呢?所以,当看个体的时候,觉得严肃的blogger愿意付钱,而算总数的时候,又拿来3百万的数字,这不见得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上的数据,纯属猜测,示例而已)

如果过了一到两年,当每周有更新的blogger的数量真的达到了50万,那时的blog有时完全不同的场景。

观点三:不要混淆BSP(Blog Service Provider)的商业模式和blog的商业模

当严肃的blogger达到50万的时候,围绕blogger的商业模式就会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人可以讲课吧?有人会来组织,并代理收费。这些人要出书吧?有书商会出书,有电视台会来稿节目。这些人要备份吧?有人会来做。这些人的方方面面,稀奇古怪的需求,就会生出商业模式出来。虽然BSP是第一种商业模式,但它远不是Blog商业模式的全部。当Internet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Internet的唯一模式就是互联网接入。AOL,MSN都在抢这个市场,中国的开创者则是瀛海威。就像那时的人想象不到现在网上拍卖也会赚钱,做网站会赚钱,连实名也会赚钱。这些,都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想得好的。所以,BSP先行,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来。

坚持

所以,互联网的神奇所在就是,坚持是网站成功的关键。当文化上热,尝试的多,实际用的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模式的时候,你就要进入。不但要进入,而且要做好等三年的准备(包括心理的和资金的准备),坚持三年。因为等到三年后,虽然市场成熟了,但已经有坚持三年的公司在那里享受这个市场了。互联网不是股票,盈利的迹象早,所以聪明不是全部,坚持才重要。

注一:这两天Andreas又到了上海,他说道:第一代互联网就是一堆计算机,用线连起来,并说着相同的语言。第二代,有统一的表现形式。而第三代,用户成了内容的创造者。有趣的概括。
注二:Wendy的MSN Messenger 显示名改为:“人的快乐有四种:呼吸新鲜的空气,被人爱着,放弃野心,创造”。有道理。
注三:客齐集的短消息服务已经做好,还没有发布。发信息到152838(移动)或者952838(联通)发布需求信息。包月的客齐集精彩商务套餐也调试结束。

Source favicon23:42 求证:Weblogs.us是一周内的第三个,遭屏蔽了? » CNBlog: Blog on Blog

我在上个帖子《TypePad被封后续跟踪》中提到了我正在重建基于WP系统的blog,但没有说出是哪个。这不是无意的疏漏,而是有意将这个名字保留到后天重建的blog上线时。(两个原因:一是不想让人看到一个没打扮妥当的面孔,二是心里暗暗担心此服务不日被封。)

但是在这里,我得提前说出来了,一个原因是有人在前面提到它和问起它,更有可能的:可能很多人根本没机会看到它了——它看起来有可能夭折,不,是流产了。

看了标题大家也应该想到了,没错,我在没日没夜,每天学习工作到凌晨四点钟,耗费心血熬夜建设的新家园就在weblogs.us。然而,我担心的事情可能提前出现了,家园还没建成,即遭浩劫——我发现在weblogs.us上的blog已经无法打开了。

在我今天在这里发的上个帖子中,我说到:“现在我在花大量心血重建的这个blog系统,真也不知道能捱多久,哪天就又被封了。”在跟帖中,Blanting问:“大家说说Weblog.us会不会被封?”,shunz建议我“申请一个虚拟主机的空间,换用Drupal”,KDolphin问“我想知道这次新站是用谁的服务呢?”,所有这些问题都和weblogs.us有关。

现在一切的担心好像都马上兑现了。在刚才大约晚上9点之前,weblogs.us上的blog还能正常访问,我也在上面修改模板,而10点左右后,发现不对了,情况和刚刚持续遇到的TypePad和BlogSome完全一样,都是在正常情况下无法打开,而通过代理可以打开。

难道weblogs.us也被GFW屏蔽啦?这是一周来的第三个国外BSP遭受厄运?那些人究竟想干什么?!

真的希望我所说的情况只是个意外,是我心理对当前局势的过敏。但是,现实会是怎样?在这里,希望看到帖子的朋友都试试情况如何。测试方式是,访问www.weblogs.us网站,随意打开一些Recently Updated Blogs,看看能否打开?

Source favicon23:28 badge: FlickR胸卡? » Che Dong's Photos

Che Dong posted a photo:

badge: FlickR胸卡?

今天看到很多FlickR上的朋友都用这个Badge maker制作了FlickR胸卡。
flagrantdisregard.com/flickr/badge.php
不过图片必须是已经上传到FlickR上的。
胸卡搜集:
xerdoc.com/blog/archives/161.html
www.flickr.com/photos/asiapan/22177124/

Source favicon23:02 Beijing@Google.earth » 车东[Blog^2]

googlemaps_beijin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keso.
有点君临天下的感觉吗? 又被Google玩了一次颠覆游戏。
Source favicon22:17 My Flickr Badge » Xerdoc Together
:)
Source favicon22:01 Buil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Java Brand, Java平台版本名称改名了:去掉了缩写J2SE => Java SE 6 » del.icio.us/chedong
简单明了的命名是好的产品的第一步,当使用J2SE这个缩写很久以后,终于回归了Java,版本号也去掉了".0" 直接使用 5, 6。
Source favicon17:26 资讯过滤与传播 » 博客
-只说  sayonly.com
 
jeph那里看到"资讯过滤器"这个概念,这是"海峡对岸"的说法,大概是从Information filter翻译而来,国外称 del.icio.us这样的folkonomy应用为human Information filter,一个有趣的翻译是"人肉筛选机",就是通过网络浏览的人来打tags,把网络内容通过tags摘出来,联系起来。国内又称为"社会化标签",或者是"标签的社会化应用"。仅从资讯、信息集中这个角度看,那么wiki也算"过滤"的一种。不过"过滤"这个说法应该是不确的,过滤是选择让什么内容离去,而筛选是选择什么内容留下。

这话学究了,因为过滤和筛选是在信息流向中的操作方法,这个操作前后的状态是一致的,前面是无序杂乱的内容,后面是分类或者排序好的信息,如果无需深入到细微的操作层面去观察,那么无论怎么说都是一样。看看"在互联网上,完全缺少信息过滤是可怕的"。

jeph谈的仍然是媒体,在blog的世界中,每个blog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从网络上浏览,也在网络上记录,事实上他们充当了一个"信息筛选"的 角色,无数个筛选信息的blog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因为你筛选的并不只是非blog的信息,B-blog筛选出一篇,C-blog可以会对B-blog 这篇进行再筛选(为什么不用A?因为A-blog是表示顶级blog)。不过我们别考虑这么复杂,任何一个写blog的人都会把自己的blog当作核心的 焦点,如果愿意,总能以之作为金字塔的顶尖,画出一个金字塔出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信息过滤模式,或者是资讯累积过程,然而传播则全然相反,你同样可以画这样一个金字塔,可是它的方向是反的。这就是网络版手口相传模型,性喜夸张的我们称之为"病毒式传播",每个blog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nnd,敢这么说我们,看我不回复骂你),它 赋予了blog媒体特性

事实上不存在传统的媒体"守门人",没有任何人阻碍你成为媒体(指媒体的实体),媒体的门槛在有影响和没有影响之间,商业化或者利益的驱使使得不满足于 "病毒式"的blog媒体这种不稳定或者随机的因素,于是最先萌芽的是使用传统媒体的操行方式,而blog沦为内容的无偿提供者。blog的启蒙者们,并 没有强调这种blog媒体特性,而是"聚合"(aggregator)。因为聚合使得批量盗文)变得简单方便,聚合使得微弱的blog力量得以以某一种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展现,它不是靠激发blog的本身特性而成为媒体,它破坏了 blog与媒体的这场恋爱。它侮辱了它的先辈们,AlwaysOn BoingboingSlashDot(以上链接均链接到模式介绍)。
 
 
 
        (订阅RSS频道:文儿 feed.sayonly.com   收藏  tag.sayonly.com
Source favicon16:32 TypePad被封后续跟踪 » CNBlog: Blog on Blog

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来自各方的信息,现在确定的情况是,全球著名BSP服务商TypePad所提供的blog服务中,采用*.blogs.com二级域名的blog自6月21日起已被中国大陆屏蔽,如同之前长期遭屏蔽的*.blogspot.com的blog一样。TypePad的主页、后台管理界面、TypePad提供的另一个二级域名*.typepad.com仍可正常访问。

就此事件TypePad的运营商SixApart公司于24日已在其网站上发布官方新闻,确认了此消息。由于我的blog正好是托管在TypePad的*.blogs.com域名下,所以自21日起也就无法正常访问了。在等待观察的几天之后,我昨天刚致信服务商TypePad相关服务人员,反映了这一情况,并想听取对方意见,TypePad工作人员回复道:

“We are aware of this problem and are looking at things we can do to help. However, since these blocks are put into place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e honestly do not have very much control over the situation.

Right now, the best suggestion we have is to try accessing your blog through either unipeak.com or proxify.com.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on this issue, so thank you for letting us know you're experiencing this problem.”

对于这种问题,对方也没什么办法。

Source favicon16:20 P2P的游击战和持久战 » Xerdoc Together
前段在Keso讨论“语言”和“Web沉没”的Blog中看到了imeem,迫不及待的跑到他们的网站结果发现需要邀请才能够参加。先给Keso写了封信要个邀请,因为着急又迫不及待的找到了在Indiana的同学(使用他们学校的信箱登陆可以直接拿到该软件的使用权,:P)。最后终于被邀请,可以下载,可以开始使用了,而且中午的时候没想到Keso也邀请了我并成为了Contact。试用了一阵子就卸载了,总有些话憋在肚子里,今天伴随着拉肚子也一股脑放出来算了。:) 之所以看到Keso对imeem的介绍就开始迫不及待,主要是因为他跟我们Xerdoc DShare的思路太一致了,呵呵。P2P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影响往往就是IM、文件共享等等,可是P2P更多的还可以做到知识分享、团队共享、协同工作等等。imeem作为“一种基于P2P技术的社会网络服务”提出,“它可以让你成为网络上一个有个性、有性格、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社交圈子的节点”。他支持照片、文件的共享,支持P2P的Blog空间。这个设计思路同我们确实不谋而和,可是他们设计实现和运作却也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借鉴。 1,既然是社会网络服务,imeem却把人们圈在了他自己的圈子里面。他不支持RSS、不支持空间的开放,人们无法同外面世界的人群交流,也许向企业内部使用推荐倒还有些市场,可是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失去了互通性,简直就是致命的。虽然MSN Space推出比较晚,但是他就明确的知道市场需要的是什么,社会网络,当然首要需要的就是连通,然后才能有交流、交换、共享等等行为的。 2,客户端只支持MS Windows。虽然在国内使用Linux或者Mac的用户不是大多数,但是Linux和Mac的用户也无情的被拦在了外面,这种情况在imeem的家乡应该很难搞吧。选择使用客户端本来就是一个成本很高的行为,可是作为P2P的客户端如果不能够支持多平台,市场运作更是举步艰难。 3,meem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概念。非常类似于QQ的群,只不过他不要求用户必须是会员或者是几个太阳几个月亮才能够建立长久存在的。只要你选择公开你的meem,你就可以邀请朋友来参加,而且一直是存在在那里的,QQ相比起来真是太小气了,:P 4,P2P的搜索。不仅仅局限在对于资源的搜索,还包括整个平台上的用户、meem、blog、照片等等。可惜有价值的信息太少了,以至于我很难真正找到我感兴趣的人或者物。这点我们的想法还是有很大突破的,使用tag来标记用户、标记自己、标记任何一个资源…… imeem在我的感觉就好像是所有东西的大杂烩,东搞一点,西搞一点,可惜都做的不精。一些人在评论中提出了前景还是很不错的,比如面向企业的协同平台…… 今天看到“星期一美国最高法院以9:0的票数一致通过了对P2P软件提供商Grokster和Smartcast诉讼案的裁决,认为两家公司均有诱导(induce)用户通过其软件产品进行侵权文件交换的动机(intent),并将该案移交洛杉矶的地方法院继续审理”。呜乎哀哉啊,虽然如Keso所说,短期内,Web自然不会沉没,可是P2P也很难成为网络的官方语言,在这种情况下,P2P恐怕更容易变成街头巷尾用来交易的黑话行话了,除非真正有成功的P2P软件出现,引导一个成功的P2P方向。也许,P2P面对的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和持久战。
Source favicon15:49 Google Earth » Xerdoc Together
Google’s free 3-D service brings views of Earth down to the PC 虽然早就被Google Map震撼,但还是被这个3D的Google Earth所震撼了。酷就一个字。。。这就是Google,做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同凡响,创意无限~~~
Source favicon14:21 My Web 2.0: Social Search » Jeremy Zawodny's blog
You know, life would be a bit less crazy for me if we weren't trying to launch new stuff at work when I'm supposedly out on vacation. Thankfully, the world doesn't revolve my schedule. Over on the Yahoo! Search blog you can read about My Web 2.0, our new "social search" product. When I was tr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explain it to other folks, I came up with this. Luckily, I wrote it in advance and can post...
Source favicon13:53 在Windows下用Cygwin,J2SE到Java SE,Eclipse 3.1发布了 » Andy's blog

越来越觉得Windows不适合进行Java开发了,尤其是用JAVA大部分都是Server端开发,而Server端大部分都会选Unix或Linux,用Windows可能遇到很多问题,比如“Program Files”之类的变态目录名和“\”、文件格式等。以前几次尝试放弃Windows,直接装Linux(Debian、Fedora、Mandrake、Archlinux等)或者用VMWare虚拟机,但最后还是换回Windows:(,在Desktop方面,Linux还是不行,VMware虚拟机速度也很慢。也许Apple的OS X是个JAVA开发的好平台,因为OS X就是基于BSD的类Unix操作系统。可惜没足够的银子买Power Book或Mac:(。

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Windows下用Cygwin。这样,既保持了和Unix或Linux兼容,速度又快,可以执行常用的Linux命令,比如vi、tar、ssh、ftp、perl、gcc、wget等,甚至可以用cron、Apache、PostgresQL、CVS、Subversion、rsync等,还可以调用Windows下的java、mysql、tomcat(没错,除了strartup.bat外,也可以执行startup.sh,现在我就把d:/work/tomcat目录mount到/usr/local/tomcat,和Server端一样)。

默认安装只装基本的命令的,我另外装了这些:more、vim、clear、ping、wget、openssh,当然可以选择全部安装。

默认情况下c:被mount成/cygdrive/c,也可以自己mount,比如mount d:/work/tomcat /usr/local/tomcat

日本人写了篇《基于Windows XP的Web数据库构建》写得不错,不懂日语的看汉字和图片就明白了,主要讲的是Windows下装Apache, PHP, PostgreSQL, (Cygwin)。这是篇是专门讲Cygwin的安装

Sun终于决定去掉了让人迷惑的“2”了,同时,以后将采用单数字命名法,比如不说6.0而直接说6了。新命名规则将应用到以后发布的版本中,所以Tiger为J2SE 5.0,Mustang则会称为Java SE 6。

Eclipse 3.1发布了,测试报告(我看的是Win XP Sun 1.4.2_08 (2 GHz 512MB))中,我关心的除了OpenAntEditorTest差一点儿,其他的部分都比3.0提高不少。JDK 5.0 Update 4已经出来好久了,是时候升级Eclipse和JDK了。

Source favicon12:25 Since Blogspot is beyond the Great firewall » Xerdoc Together
没办法,找到一篇文章,可惜就算是在Delicious里面留个名都没用,只好先贴在这里再说。网络不是完全互通的,不知道HTML有没有那种 Load/Reload的框架机制,比如可以在某个网站访问别家网站的冬冬。我看Hotmail好像就是这样的,如果打开邮件中的链接的时候,MS Hotmail的外壳还恶心的保留在那里,唉,跑题了,贴文章,原文信息如下,作者看到了如有版权问题请找我律师谈。(作者原文中一个关于Spring Framework的链接错了,我也没改,如果需要的话,自己在theServerSide上搜搜吧,还是挺有名的。) 原文链接:http://maba-j2ee.blogspot.com/2004/06/ioc-containers-and-dependency.html 感谢Martin Backschat对IoC和DI的基本信息总结,毕竟抛开Spring不说,这方面起码我是没找到太多的资料。 IoC Containers and Dependency Injection Today I investigated the state of 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J2EE and Java in general) and quickly was tied to the not-so-new but very promising approach called “Inversion of Control” (IoC) and its specific implemention via “Dependency Injection” (DI). There are a huge amount of talks, blogs [...]
Source favicon12:20 看看新的 » Xerdoc Together
Eclipse 3.1 正式发布了 Sun Java One大会,其中包括一项Announcement,好像叫BigIBMDeal。嘿嘿
Source favicon12:14 MGM vs Grokster 诉讼 - 保护版权还是保护创新 » Owen's Blog - 文心
星期一美国最高法院以9:0的票数一致通过了对P2P软件提供商Grokster和Smartcast诉讼案的裁决,认为两家公司均有诱导(induce)用户通过其软件产品进行侵权文件交换的动机(intent),并将该案移交洛杉矶的地方法院继续审理。 关于MGM vs Grokster的诉讼案是继2001年Napster侵权案之后最令人注目的互联网诉讼案,而这个案件的最终判决也将对未来的电子文件交换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次诉讼结果中,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了“Induce”和“Intent”这两个词的表述,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有诱导用户进行侵权行为的意图,那么该电子文件交换产品将被视为违法,而该公司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次案件本身已经脱离了P2P文件交换是否合法这个议题,而将焦点集中在公司的产品意图和导向上。 美国企业一直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在大环境中为创新企业和产品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从风险投资系统,市场竞争机制到法律保护手段,应该说创新是他们引以为毫的财富。但这次诉讼案的裁决却给为未来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发展泼下了一盆冷水,当人们开始怀疑在自家车库日夜倒腾的想法未来某天会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时,首先考虑或许是先去请一位律师。 而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谁将成为一下互联网的牺牲品?我曾经和六翼讨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Google索引其他网页的内容提供搜索,并根据搜索结果投放的广告进行盈利,是否属于侵权?在Google检索的数亿计的网页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受到版权保护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没有得到创作者的允许而被Google直接收录保存,Google通过搜索算法对内容进行Re-Production应该属于什么行为?而通过Google搜索而诱使(Induce)他人的侵犯版权Google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当时的讨论并没有结论,我想总会有某些神经质的公司出来搅局,揪揪Google的辫子,但是我并没有找到过往主流内容提供商诉讼Google的侵犯版权的案例,而实际上,作为内容的创作者,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内容暴露给搜索引擎,甚至使用SEO的手段来提高身价。而Google与Grokster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复制自己,而Grokster将自己复制到成千上万的个人电脑里,诱使了用户的“犯罪”。 回顾整个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20年前Sony Betamax VCR的案例是知识产权历史上的分水岭,当法院认定Sony的录像机(VCR)的“substantial non-infringing uses”,即认定如果一个产品本质上是非侵权用途的合法使用。自那以后,MD,CDR,DVDR,TiVo大量的信息创新产品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Sony作为当时数字创新的典范引爆了无数的新兴科技和产业,但这20年后的活跃随着Grokster案的裁决而蒙上阴影。 正如《We The Media》的第三章标题:The Gates come down. Related Reading: 关于Grokster侵权案....
Source favicon12:00 Search,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your friends » Yahoo! Search blog
Almost two years ago, one of our engineers was interested in buying a plasma TV and tried using web search to find a good site for reviews --- a quick search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hundreds of sites offering to...
Source favicon11:00 My Web 2.0 Beta » Yahoo! Next
Search,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your friends. A brand new way to find and share knowledge on the web.
Source favicon06:28 Search gets personal » Google Blog




With the launch of Personalized Search, you can use that search history you've been building to get better results. You probably won't notice much difference at first, but as your search history grows, your personalized results will gradually improve.



This whole concept of personalization has been a big part our lives since some of the team was in grad school at Stanford. We shared an office, which happened to be the same one Sergey had used before, and we were pretty familiar with the research he and Larry had done. Related to their work, we thought building a scalable system for personalizing search results presented an interesting challenge. We've still got a long way to go, but we're excited to release this first step. So check out this latest addition to Google Labs and tell us what you think.
Source favicon03:53 Google Earth,全球在手 » Jan's Tech Blog
Google Earth之登場已經引起了Blogosphere多番討論,而似乎讚賞之聲佔大多數。無他,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應用軟件。 其實Google Map已經夠好玩,現在Google Earth提供更多的功能,讓我們利用Google手上的衛星圖片,作多角度的瀏覽及搜尋。而且搜尋得來的資料更可以輸出成XML格式與其他人分享。另外,我們更可以在立體衛星地圖上不同的地點,令這地圖更切合我們的需要。 此外,我們可以直接從Google Earth輸出圖片,十分方便快捷,而且清晰。以後還用到Google Map做Screen Capture嗎? 另一個喜歡Google Map的原因就是它十分流暢。即使在Jan的陳年舊機(只用Intel Celeron 1.3GHz)上跑也無窒斷的感覺。即使是飛翔的動畫效果也十分流暢,這自然令用戶用得開心。 相關報導: Google Earth Flies Free (Search Engine Watch) Google Earth Launches For Free (InsideGoogle) Google Earth 地球一覽 (天佑的自由天地)...
Source favicon00:34 Google Earth:酷! » WebLeOn's Blog
Go to Google Earth Home



Google Maps已经很好玩,但是还未能有一览全球的感觉。最新推出Google Earth却完全能给你这种快感,3D的世界地图配合卫星图片资料,一个字“酷”,现在有些妒嫉生活在美国的人了,宾馆、医院、博物馆,所有信息一览无遗。对于所有好奇心大于0的人来说,免费的Google Earth是绝对值的一试的软件。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5-06-28

==> 200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