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23 排名與虛榮 » Jan's Tech Blog
今天在雅虎香港搜尋「Blog」這字,發現自己這Blog排名第二,算是對自己一點的肯定,也算是今年生日的一份意外禮物吧。 早前老友Wilbert說,他在MSN香港找「Odeo」時,這Tech Blog也排名第二。而自己試用MSN香港找「Blog」這個字時,也排名第三。 至於Google香港呢,也排第六。滿足了自己的一點虛榮,也推動自己做好一點。當然要多謝你們每個讀者的支持吧。 (沒有放上Search Result的結連,因為這些排名隨時改變。) (我會試開Comment,直至Spam的情況再不受控制。)...
Source favicon22:36 Cover the earth » Google Blog




Last October Keyhole and Google joined forces to integrate satellite imagery with Google search technology in a single product. Now we've landed on Google Earth. You can fly from space right down to any place on the planet and take in spectacular 3D views, and for major US cities you can now see 3D city models. And more: where Google Local works today (the U.S., Canada, and the U.K.), you can search Google Local from within Earth for points of interest, businesses listings, driving directions, and lots more (like some of these excellent locations). True to Google form, there is now a free version. Ready to explore?
Source favicon22:22 RSS阅读器LiteFeeds » WebLeOn's Blog
RSS在线阅读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LiteFeeds也是这其中一个。“Lite”的意思除了说明它是一个非常轻便的在线阅读器外,更代表着它的特色,可以和大部分移动设备进行无缝同步连接。



即使没有移动设备同步的功能,LiteFeeds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RSS阅读器。输入输出OPML,并可以直接输入Bloglines用户名导入;有剪报功能可以可以摘录喜爱的文章并且提供RSS和Javascript两种方式的输出;在Feed列表里可以选择只显示有未读内容的Feed,这是一个很贴心的设计;在添加Feed时,不但Blogger、LiveJournal、Flickr、Buzznet可以直接通过用户名来添加,而且还提供了输入关键字直接订阅Feedster和Blogdigger搜索结果的选项,方便!



移动设备同步,才是LiteFeeds的特色。LiteFeeds所支持的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alm、Blackberry PDA以及Pocket PC。只要在移动设备中打开http://litefeeds.com/m,就能下载客户端并自动安装。另外在Feed管理里,你还能够选择哪些Feed在移动设备上显示。你可以挑选你最不想错过的内容,而不必在狭小的屏幕里阅读所有的信息。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是从截图来看,LiteFeeds在移动设备里的阅读效果还是不错的。



听说keso用不惯Rojo,可以试试看LiteFeeds。面对Microsoft的冲击,FeedLounge的Ajax、Rojo的Tag、MediaTuner的Flash和多媒体,以及LiteFeeds的移动设备支持,都是他们在RSS阅读器市场得以生存的法宝。而目前RSS在线阅读的王者,Bloglines的辉煌,不知道还能延续多久。
Source favicon17:30 关于模式的总结 » 博客
-只说  sayonly.com
 
不打算再继续"模式"的话题了,这里小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总结"模式",本来并非只说擅长,因为只说是个理想化的人,"理想化的人是不适合来谈论一件事情的细微之处的"。缘起是只说在写关于blog媒体特性 折叠)的文儿中,争论目前blog和媒体的关系,将已经存在的blog相关的模式拿出来作示例,于是拖拖沓沓,写了这么10来天,见笑方家了。
其实, 苹果不是只有一种吃法,blog将成为什么样子,blog媒体将成为什么样子,都不是一定的,方刚兄不也盛赞了林永青的给博客发期权的做法么,其实这跟Weblog.Inc签协议后共享利益的做法是相似的,不过不是协议而是发期权的形式,只说建议林不要范围那么大,否则显示不出来效果,优秀的人反而不会去;方军他们的 思维的乐趣,类似于AlwaysOn,典型的精英博客群;keso的昨日新闻,只说都应该当单独的一个模式来写,因为在blog中使用纯链接是典型的门户形式,有点像Fark.com的链接,又完全不同,不过可以再丰富点,A-List blogger的 秘密不是短链接么。我们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模式,而不仅仅是从国外学一个皮来。

这样说只说是稽越了。即使只说的这些文儿,除了视野之外,还有只说理解的客观歧义。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大都背景和内容都不丰富,只是描绘的概貌而已,客气地说法是点到为止,不客气地说法是就这点东西,也拿来显摆。呵呵,不管怎样只说是都写了,顺便附上一份清单在本文儿后。

本来只说还有几个关注的站点和方向,也不再写了,都列在这里吧。
InstaPundit,创始人Glenn Reynolds,自由意志者,这个站点激发了N多人开始写blog,Glenn Reynolds在2002年给出过一个list,见 这里,并称之为InstaPundit Inspired,之后Jeffrey A. Wolfe一直维护这个list,见这里,好长的一个列表呀。
Dooce.com,这是个momoirs(妈妈们)写blog的典型,都是些"孩儿他妈"在写blog,都很有意思。
有一个美国人在日本的blog站点,我找不到链接了,写在日本的生活和经历,这很有趣,虽然本身跟我们的主题"媒体特性"相关不大,但是这正是一种blog的模式,向不熟悉的群体介绍另一种生活圈,发生的事件。例如,可以专门对外国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象Oh My News一样。象只说这样,不也是介绍美国互联网的模式给不算十分熟悉的国内么?
shinyshinytv,这个站点国内访问不了,所以我在链接里面加了代理,不在国内可以使用这个链接访问。DailyKos希望他的blog能成为一个 每日必须品,这个站点似乎就是定位在成为有用的blog。
BlogAds,blog的投放广告的模式,一般很少有blog能自己作 广告,基本都是简单放个google adsense,因为研究自己blog的受众和人群其实是很麻烦的事情,事实上,blogosphere中可以专门有人来研究这种事情,指导有意向在 blog上投放广告的人和希望自己blog能投放广告的blogger。

一系列写"模式"的文儿,以"媒体"相关为主:
boingboing模式 18日
AlwaysOn模式 19日
SlashDot模式 20日
KYOU Radio模式 21日
德拉吉模式 22日
Denton模式 23日
Contagious模式 24日
NowPublic模式 25日
Fark模式 26日
DailyKos模式 27日
 
 
 
        (订阅RSS频道:文儿 feed.sayonly.com   收藏  tag.sayonly.com
Source favicon16:52 stuff » English - The Real Deal

又收到一封问我stuff到底怎么用的邮件,看来有疑问的朋友还真不在少数。

用最简单的白话来说,stuff就是“东西”,和thing在意思上没什么区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stuff是不可数名词,thing是可数名词,所以只有things,没有stuffs!把这个当作公理去记。相信我,没错的。(Stuff偶尔也可以当可数名词,但机会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不可数名词形容不可数的东西天经地义。Stuff的特殊性在于,它还可以形容可数的东西。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但它就是这么用的。打个比方,你桌上堆满了东西——书,笔,电脑,杂志等等。这些东西都可数,但合在一起,它们叫stuff,而不是stuffs。给个例句:Dude, how can you do anything with all this stuff on your desk? (兄弟,你桌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做事啊?)

另外再介绍两个stuff很常见的用法。第一,and stuff。在字典里居然找不到解释,可能是太口语化了。类似的用法还有and so on/everything/all that (jazz)/whatnot/things like that等等,表示“诸如此类”的意思。举例如下:

When he started talking about DNA,genes, chromosomes and stuff,I felt like my head was gonna explode. (当他开始谈论DNA,基因,染色体一类的东西时,我觉得自己的脑袋就快裂了。)

把句子里的stuff换成so on/everything/all that/whatnot/things like that,意思不变。这些用法都很普遍,不过感觉上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一族)最喜欢说的还是and stuff。

第二,stuff it/them/you etc。这大概是我第二常说的British slang(bloody hell第一)。Stuff在这里基本可以看作the F-word,无非干净点。^_^ 举例如下:

She's saying things behind my back, and she expects me to be "all friendly"? Stuff her! (她在背后说我坏话,还指望我对她一团和气?去她的!)

Bonus video: Destiny's Child - Cater 2 U (They will be missed.)

Source favicon14:09 Searching in Times Square » Yahoo! Search blog
Curiosity is natural, whether it's online or off. In fact, curiosity fuels many of the searches we perform. We all love to know what the people around us are doing and thinking. On a daily basis, we examine these little...
Source favicon13:33 In Utah for the Week » Jeremy Zawodny's blog
I've been in Parowan, Utah since Saturday and don't head back home until July 3rd. Hopefully we'll have some good flying weather out here! I've already taken hundreds of pictures of the amazing scenery (and some little airports) but won't upload them until I have broadband access. I'm "roughing it" on 128kb via my bluetooth phone for the week. That means very limited web, email, and so on. In other words, I'm on vacation. :-)...
Source favicon13:25 FeedSky终于露面了 » 未完成 - Incomplete
吕欣欣的FeedSky在经过多位知名Blogger以及三联的预热,且几次跳票之后,终于揭开了庐山真面目,也第一时间去申请了测试账号,一来是想看看这个中文网络中的Feedburner到底是什么模样,二来对于由WebLeon担任产品总监出来的产品的还是充满期待的。 不过上午申请内测账号的时候就出师不利,收不到邮件,在MSN上找到吕欣欣,说正在处理。不过这不是大问题,不久后就收到了内测的邀请邮件。 整体上说,FeedSky就是一个中文版的Feedburner,同样提供了Feed订阅统计,文章点击统计,RSS页面的友好呈现,网摘集成,广告集成(这个功能好像尚未开放,也不知道准备集成谁的广告服务)。 简单说说试用半个多小时后的感觉,没什么逻辑性: 1、系统不稳定,多次出现点击某个功能后跳到FeedSky主页的情况,第一次添加Feed时也没有成功; 2、不知道是否先入为主的原因,我感觉在操作性和易用性上,还有很多可以像Feedburner学习的; 3、在添加Feed页面,最好可以学习Feedburner一次性选择是否添加网摘/广告等功能; 4、不喜欢强制性的改变blog内容的永久链接,采用跳转的形式,尽管这样是为了进行blog点击阅读统计,不过这样无疑增加了集中化的风险(我也在考虑取消Feedburner的点击统计功能,因为感觉作用不大,不过有点担心是否可以平滑地取消); 5、友好呈现的RSS页面好像在Firefox中不但不起作用,而且变成一堆更乱的乱码。目前这个页面有很明显的Feedburner的痕迹,甚至包括一个还没来得及改掉的链接:); 6、订阅统计最好与Feedburner一样区分阅读器、浏览器与爬虫; 7、网摘的集成方式最好也能够类似Feedburner那样按日集成,现在FeedSky是按条目集成到Feed的最后,似乎也不是按时间,我还没弄清楚如果新添加网摘后,feed会有什么变化。 8、FeedSky似乎与Feedburner一样都不能将多个blog的Feed聚合起来,尽管Datou的评论中提到这个功能,其实如果提供这个多Feed聚合的功能倒是不错; 9、添加Feed的时候需要强制填写tag,不过把tag写作“自建目录”似乎有点怪,而且也未标明哪些是必填的内容; 10、添加Feed的时候,新地址还不如就固定http://www.feedSky.com/feed/,在后面有个输入框让用户填写,类似Feedburner,现在这样的方式一来用户反而一开始不知道那里该填什么,二来填写后,下面的实时显示地址功能有点小bug,会显示不完全。 当然,Feedsky现在还只是Alpha,在功能和稳定性上不能有太多的强求,我也相信吕欣欣和WebLeon会持续地改进产品,期待着Feedsky日后为我们带来惊喜。
Source favicon09:23 43things.com 为什么是43 (Why 43) » 搜索引擎研究

关于 43things.com 有很多的讨论,无论是模式还是概念都有合适的人给了很多合适的解释,但是见到解释为什么是43的却很少,这里做一下解释:

为什么是43而不是34?

1. 人类学家经过大量的统计表明,人的一生中大约能够完成43件相对比较重要的事情,例如求学,换行业,结婚生子等。

2. 人类学家又认为,现代人类的青春期大约为43年,也就是说如果18岁开始创造财富的话大约到61岁就可以/应该休息了。

3. 统计学上表明,人类大约能够比较清晰的记住43本书/电影的剧情。

还有很多,这也就是43thing 选择43 而没有选择 34 的原因。

当然:

4. 似乎Bush现在刚好是美国的第43任总统。43 这么恰当的数字给了Bush,大概是比较无奈的事情。

Source favicon08:37 blogsome是否遭到屏蔽? » CNBlog: Blog on Blog

从昨天下午开始,blogsome这个基于wordpress的免费blog服务提供站点无法连接。跟其他用户交流的结果是,一些国内用户都无法连接此站点,但是从海外或者使用代理可以正常访问。

这个位于爱尔兰的网站近来得到越来越多中国blogger的青睐,但是没想到它遭到封杀的日子来得这样快。

有人安慰说也许只是技术问题、网络问题;我也希望只是多虑。但是前有blogspot,近有typepad,后有“6.30”备案大限将至,凡此种种,怎不令人“遐想联翩”。

这一年来,自己的blog风雨飘摇,曾悲叹四海为家,何其郁闷。不知是否算研究我国互联网管制的一个小小个案了。

有人会说,这就是集中的弊端,一刀就拿下了。可是分布式呢?自己建站了,备案了,有朝一日人想办你,还不是举手之劳。你必得被人“管理”着,主宰着,统治着。

或许有一帮人要偷笑了,他们不是对这些“非法”传播blog内容的国外“垄断者”咬牙痛恨吗?不过就算我不写blog了,也不会去这些人挂羊头买狗肉的地儿的。

Source favicon06:31 当RSS走进Windows » WebLeOn's Blog
Longhorn和IE 7将支持RSS,绝不仅仅是Microsoft要抢RSS桌面阅读器那么简单的事情。一个在个人用户市场占有率超过90%的操作系统能够支持RSS,将给这种格式的应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RSS将会像HTML那样成为标准的网络浏览格式。现在,支持RSS的大部分还是blog和少数一些Web 2.0网站,难得有普通的主流网站如果能加入RSS,似乎都算是先人一步,要被大家赞誉一番。但当RSS成为标准,对它的支持就成了对所有网站最基本的要求。到了那个时候,没有RSS的网站才会被笑跟不上时代。而由于任何使用IE的用户都能方便的读取RSS格式,我们所担心的RSS普及问题也变得不复存在。就像我们现在不知道Flash,Java为何物,照样可以享受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功能一样。



其次,Microsoft将有一次成为标准的主宰。在Microsoft的公告中提到了Simple List Extensions,这是一种对RSS格式的增强组件,包括发布相册、音乐列表和排行榜等功能。虽说SLE和RSS 2.0都是基于创作共用协议发布的,但它和RSS 2.0以及其它的XML格式显然还是有所区别。当RSS走进Windows,RSS 2.0格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MS会不会推广新的Podcast、VBlog标准,用SLE来占领RSS 2.0的市场,谁都不知道。这有点像WMA和OGG,这两种音乐格式都有着比MP3格式更好的性能,而且OGG也是一种免费的开放性格式。WMA凭着WMP的支持而能和MP3在市场上互较高下,而OGG却只能落得个默默无闻的下场。不单是RSS 2.0,没有太多的平台支持,Google所支持的Atom格式,如果不及早动作,恐怕也是要夭折了的。



Windows Longhorn支持RSS,也让RSS/XML的相关应用和服务能够得到更广泛、更有深度的发展。既然Windows都支持了,开发者们就可以不用再为市场有太多担心了。RSS CalendarFeedBurnerAdSense for Feeds这些基于RSS的特色服务,只要作好适当的调整,而且MS自己也不涉足,就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而根据Simple List Extensions开发的各种新的一应用也将大量产生,Blog、Podcast、网摘,我们现在所能想象到的全部,在那时可能都只是沧海一粟。不过另一方面,在线RSS阅读器和BSP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无论是已经成为最大BSP的Spaces,还是MSN未来的个人门户,都已经是非常强大的竞争者了,如果再把它们植入下一代的Windows,那更是难以逾越,没有显著的过人之处,只有死路一条。



RSS走进Windows,对很多初级用户来说,RSS会成为他们新的阅读方式;而对高端用户来说,也可以更随心所欲的利用RSS来方便自己的网络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Microsoft又一次悄悄的成了最大的赢家。
Source favicon03:09 Google Video. Now with ... video! » Google Blog


A couple of months ago we launched a video uploader so you could add your own videos to Google Video. Well, now we're ready to start displaying all that stuff.

I've been amazed by your cool videos. I had never seen a robot dog harassing an iguana before, or a monkey doing karate, and I had no idea you were such good dancers. There's more than home video, too - like this UNICEF story featuring David Beckham.

The clips play right in the page using the brand new Google Video Viewer, which was created by our engineer Aaron Lee using code from the open source Videolan project. It works great in both Firefox and IE, and we've designed it not to fight with any other video plugins you might have. We're releasing the Windows version first, with Mac coming soon.

A feature we're especially pleased with is search within a video, which means you will get a result pointing to the precise spot in the video that matches your query. Try looking for sergey brin and you'll see what I mean. There are even more people getting creative with video here. So have fun watching, or shoot your own videos - and keep sending them in!

Source favicon02:59 Google Video播放用户视频 » WebLeOn's Blog
Google Video

从今天开始,Google Video将开始可以播放用户在Upload Program中上传的视频。首先被允许播放的是被用户标记为免费的视频,而那些被标注了价格的视频内容,将在以后和Google Wallet结合共同推出。Google Video将使用的在线播放器是基于一个开源播放器VLC media player开发的。而播放器的源代码也将在Google Code公开。

(Via InsideGoogle)



Google使用开源的媒体播放器,在Google Code上开放代码,必然会引来众多的第三方开发。会不会有一天,打上Google标签的播放器也抢了Windows Media Player的饭碗?



Update:播放器已经提供下载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5-06-27

==> 200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