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40 BOCTAOE » English - The Real Deal
我以前在介绍phishing的时候提到过Dilbert漫画。作者Scott Adams十分了得,除了漫画家的身份,他还是位作家,写过风格跟Dilbert系列相差十万八千里的God’s Debris和The Religion War。 去年十月底左右,Scott Adams也开始blog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的话,赶紧过去看看吧! 不是说“老徐”不好,不过她的blog跟Adams的一比,实在是逊色太多了。Adams的文章不但幽默,而且有内容、有深度,看了之后可以学到东西。而且他很擅长和读者互动,拼写和语法也都做出了好榜样,连带着回帖的质量都很高(至少没有“沙发!”、“板凳!”之类的无聊回复)。绝对可以当新浪那些名人博客的示范。 当然,推荐他的blog还跟语言有关。他是个很擅长发明新词的家伙,突出的表现是他在blog里常用的BOCTAOE迅速流传开来,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用语里。这个词是But Of Course There Are Obvious Exceptions的首字母,一般在大放厥词之后加上这么一句可以确保安全。比如: Women are so shallow. They will never forgive you if you forget to bring her flowers or chocolate on Valentine’s Day. BOCTAOE. (女人真是肤浅。要是你在情人节那天忘了送花或者巧克力,她们绝对不原谅你。当然,不是所有女人都这样。) Americans are extremely bad at mathematics. They will believe you if you say 500 is 30% more than 400. BOCTAOE. (美国人的数学奇差无比。如果你告诉他们500比400多了30%,他们会信你的。当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这样。) *我在美国目睹的真实事件:两个成年人在讨论一道数学题。题目是:某某上个月的工资是400,这个月的工资是500,如果按照同样的比例上升,下个月的工资应该是多少?他们争论了好一阵子,其中一位两手叉腰,来了句:This [...]
Source favicon23:31 Still pending. » Wangjianshuo's blog
So no update these days. Waiting for the restore, so the new entries won't be overwritten...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Source favicon22:38 歪批 Web 2.0 盈利模式 » DBA notes
前几天, 雅虎移动产业策略师 Russell Beattie 批评 Web 2.0 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从现在来看, 99% 的号称自己是 Web 2.0 的公司都找不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虽然国内有人爱拿"百万格子"说事儿, 其实"百万格子"是否是 Web 2.0? 我个人认为"百万格子"充其量是一场网络行为主义,完全是网络环境下催生的特定传播行为. 其实和"芙蓉姐姐","后舍男孩"们的行为如出一辙, 赋予这样行为价值的看客们绝大多数是"从动"参予者. 那么说回来, Web 2.0 是否有赢利模式 ? 国外的不好说, 就说国内吧. 盈利模式应该还是存在的. 在我看,至少就有如下生财模式: 圈投资人的钱. 三五个人, 靠着一个概念圈了一笔不菲的投资, 某种程度上已经算盈利了,难道非给投资者盈利才算? 让 Web 2.0 的运作者先富起来吧! 赚"擦边球"的钱 现在的一些号称 2.0 的网站, 登录一看满屏的色情信息, 还以为进了一个黄色网站呢. 这样丰富的"内容"想不赚钱都难--有色情内容就有人看,有人看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广告费,有广告费.....赚钱喽. 人家这都是"用户创造的微内容".我就奇怪,为什么 del.icio.us 也是书签收藏的站点,人家那里色情连接怎么就那么少呢?
Source favicon22:08 Statspack 的一些资源 » DBA notes
"大家帮我看看这个Statspack吧!" -- 如果你去一些中文的数据库论坛,你会发现这个请求出现的非常的频繁. 一些朋友可能知道通过 Statspack 来进行数据库优化,可面对报告的各项指标却不知如何下手. 在这里介绍一点关于 Statspack 的技术资源. Performance Diagnostics using STATSPACK data 作者是:Mary Crystal 与 Tim Gorman . (Tim Gorman 就是 The Search for Intelligent Life in the Cost-Based Optimizer 这篇经典文章的作者.这是 关于 CBO 的两篇最优秀的论文之一.) 该文档覆盖了 Statspack 的大部分内容. 并且介绍了一些如何有效挖取 Statspack 信息的技巧. Getting fast results from Statspack: How do you apply the YAPP method on a statspack report? 这个文档介绍了如何运用 YAPP(Yet Another Performance Profiling Method) 方法快速分析 Statspack. 在上面的连接中,还可以下载 YAPP 方法的 PDF 文档.
Source favicon20:44 说域名 » Cero's Weblog
域名投资做的好,一本万利,这谁都知道,但这东西就像赌博,除了想象力和创意,出手快以外,运气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废话…域名投资火了这么长时间,我基本没去关注,因为我总觉得我不是干这个的,从小到达就没中过什么奖,做事情也优柔寡断。这是域名投资最忌讳的,好域名可不等人。不过最近有一天晚上失眠,突然想起去注册域名,打开电脑就开始胡思乱想了。 首先想到的当然是web2.0站了,打开techcrunch网站,把所有最近新兴的web2.0站点的中文域名查了一篇,老天,基本都让人注了,什么flickr.cn delicious.cn riya.cn rojo.cn根本想都不用想了,连一些不太知名的也被注册了个精光,查了半天发现有2个没注的simpy和techcrunch,simpy这个站人气太差,虽然有一些亮点,但是系统很难用,感觉前途不大,techcrunch到是可以注册下来做个中文版本,但是boingboing流量那么大.cn都没做起来,自己估计也没时间,干脆放弃!比较可惜的是newsvine.cn是3月3号注册的,我晚了一步,我觉得这个新闻站点还是很有前途的! 然后就开始玩相似了,最先想到的当然是google,一些基本肯定是没了,想到一个非常好的就是900918.com查了一下也被注册了,然后是自己最喜欢的flickr.com 发现f1ickr.com还没被人注册,正好这个域名头2个是热门的F1,就注了来~另外发现了一些比如www.t0m.com.cn z63.cn www.s0hu.org也都还可以,不过单独拿出来意义不大。 看来好域名跟我这种反映迟钝的人是无缘了,最后一个办法就是象形了,我最字母O和数字0比较敏感,别说我思想不纯洁,我发现这个域名其实不错 就是www.o0o.com.cn这个完全看你怎么想了。另外一些比如www.1×1.cn www.o-0-o.com也都挺有意思,无聊的时候看看字母发明一些有趣的组合也挺不错的,域名这东西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种艺术来着。 虽然我菜的很,不过我仍觉得现在域名这么便宜,闲暇时间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每年花500-1000元投资几个域名还是挺有意义的,也算是一个闲暇是的爱好吧,这东西说不准的。当然我想大部分it界的人都在做了,还没有这样做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有好的经验也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Source favicon16:00 终于,Google桌面可以用了 » 一个藏袍
Google 中文桌面第 3 版 Beta 今天发布 身为一个小小的有点挑剔的用户的我,之前曾经用过Googld Desktop,不幸的是,后来把它卸载了。原因是索引文件达到2G多,把我的C盘给占满了,还不给换地方。 这次我小心翼翼的盯着安装过程,还是没发展给我设置程序安装位置或者是索引存放位置的选项。但是还不死心,装好后到处点,想找出设置索引存放位置的设置来,并且在索引创建过程中提心吊胆的看着C盘的容量。后来还是没找到设置索引存储位置的选项,但C盘空间也没增长。 怎么回事?翻了半天C盘,没找到索引,后来终于在E盘发现了一个叫Google Desktop Data的目录,原来放在这里。还好,E盘足够大。不过我E盘用完了呢?现在没时间试,以后再说吧。估计是Google想把桌面搜索做的足够傻瓜,所以没提供诸多选项。可能这个feature早就加了,只不过我过于担心害怕而没有安装后续版本而已。 唉,有时候智商太高也不好啊。...
Source favicon15:57 AdSense launches new AdSense Help Group » JenSense - Making Sense of Contextual Advertising
AdSense has finally announced their new AdSense Help Group at Google Groups. It is a community driven help forum, with an AdSense representative also posting helpful advice and answers for publishers. We're excited to announce that the new AdSense Help...
Source favicon15:47 Making sense of celebrity relationships » Danwei RSS 1.0

Some kind soul has prepared a chart to help navigate the complicated world of celebrity gossip:

JDM060323chart.png
Beijing music scene soap opera.

Yeah, it's old news - the original text version purported to prove that Faye Wong and Zhou Xun were 妯娌. A later black-and-white version was a little hard to read. This latest version has been making the rounds of blogs and forums lately probably in reaction to the news earlier this month confirming that Dou Wei and Gao Yuan had separated a couple years back. And Dou Wei and Dou Peng aren't really related at all - they just share a surname.

Still, it'd make a pretty good TV serial, don't you think?

JDM060323chart2s.jpg

Another chart is needed to outl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n Zhang Yimou's new movie, Golden Armor, particularly for star Jay Chow, who reportedly didn't know what the movie was about when he agreed to do it after Zhang saw his performance in the music video for Fearless.

Golden Armor takes the Cao Yu play Thunderstorm and sets it in Tang Dynasty China. The chart helpfully show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roles played by Chow Yun-fat, Gong Li, Jay, and the other actors, and the Zhou and Lu families of the original play.

What it does not do is lay out the conspicuous similarities that have led to accusations that Golden Armor is stealing from Feng Xiaogang's The Banquet.

Links and Sources
Source favicon09:09 當Blog 泛濫的時候 Part II » Jan's Tech Blog
前陣子,豬欄發了一貼《 [博落豬格] 當blog 泛濫的時候》的文章,談《蘋果日報》幾個叫Blog的欄目。有Blog之名,沒Blog之實。 這兩天看Boing Boing,又看到台灣有些生意人以Blog這個字來作招徠,吸引人的眼球。真的怕了這些人這樣用「Blog」。小弟希望見到Blog不是一個潮流,而是一個讓我們記錄自己大小事情,所見所想的媒體。拜託不要再擺這個字出來,但搞些完全沒有關係的東西吧。 In Taiwan, a condo project called "BLOG" (師大Blog) (Boing Boing) Blog condos, part 2: better than a home page. (捷運Blog) (Boing Boing)...
Source favicon09:05 做大事,成大业 YOU AND YOUR RESEARCH » blog中文翻译
这是大科学家Richard Hamming的著名讲演,于1986年在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给200多名Bellcore的科学家们所做。在google上一搜,还未见中文翻译。在享受到Hamming闪耀的智慧的同时,禁不住要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的只学了法语、德语、和柬埔寨语还未来得及学英语的同胞可以分享。思维是独特的,任何人的翻译都加上了译者的“思想”。所以,要知道Hamming到底讲的什么,请看原文。要看我是如何听Hamming讲的,你可以继续了看这篇“翻译稿”了。尽管我本人从不是自然科学学者,其中的科学名人大多不熟悉,很多术语也不懂,但我仍作出努力。我的时间有限,抽空为大家效劳,恕我不字斟句酌了。不当之处,请您补上。而且Hamming是大家,我也没亲耳聆听过其教诲,我就不“直译”了。遇到一时没译好的,希望后来者补我的缺,以免误人子弟。有明显的错误或需要的补缺,请大家贴到Comment里面。如若承蒙厚爱引用本译稿,敬请高抬贵手标明出处:中文翻译:老马 引自染缸。 演讲者介绍:Richard Hamming,前贝尔实验室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in Monterey教授。1968年因其在“数值方法,自动编码系统,错误检测和纠错码”方面的贡献获得图灵奖。 我演讲的题目是“你和你的研究”。这不是有关研究管理方面的,而是关于你如何独自做研究的。我也可以作别的方面的专题演讲–但是不,今天是专门谈你。我不是谈什么平常的“车轱辘转”(run-of-mill)的研究,我是谈重大的研究。并且,为了描述重大的研究,我将时常要谈及相当诺贝尔奖那一类的“大事”。这和获奖不获奖无关,我指的是我们认为有重大价值的事情。如相对论,香农(Shannon) (信息理论之父,译者注)信息论,以及其他杰出的理论 —- 这就是我要讲的。 那么,我是怎样搞起这样的研究的呢?还在Los Alamos(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所在地,1943年由能源部为研制原子弹而建立。译者注)的时候,我负责运行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事,以便那些科学家们、物理学家们可以去干他们的(大)事了。我无非是个“跑龙套”的。尽管我在身体上与他们无异,但我还是与他们不同。说实话,我挺嫉妒的。我见过Feynman (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注),我见过Fermi和Teller,我见过奥本海默,尤(里乌斯)·罗伯特(Oppenheimer)(1902-1967美国原子物理学家, 原子弹计划主持人。译者注),我见过贝蒂(Hans Albrecht, 1906-, 美国物理学家, 曾获1967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注)—他就是我的“老板”。我见过不少非常有才能的人,我于是有兴趣去了解自己与那些正在做事和已经成事的人之间的差别。(瞧瞧那龙套跑的,啧啧。译者注) 当年我刚到贝尔实验室的时候,我进入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部门。Bode是那时的部门头,香农(Shannon)也在那里。我一直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和“差别是什么”。我于是去读有关的传记、自传,去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干起来这样的事的?” 我试着搞清差别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谈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话题重要呢?那是因为,就我所知,你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即使你相信来世,那也无助于你对待来世的“来世”!为什么你不在这次生命中就做一些意义重大的事呢,不管你是如何定义你的“意义重大”?我不会去定义它 —- 你懂我的意思。我将主要谈论科学,因为这是我研究的领域。尽管就我所知,别人也多次告诉我,我所讲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很多领域。尽管杰出的工作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我还是将我自己限定在科学的领域。(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说,他要去当总统或“政协委员”的话,实在是大材小用,驴头不对马嘴。译者注) 为了让你感觉到专门针对你个人的,我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我必须让你抛开谦逊并对自己说:“对,我想做一流的事。” 我们的社会会对那些着手去做像样的事的人皱起眉头,他们会怀疑:“你是那块料吗?运气会光顾你吗?或许你侥幸做成某件大事。” 好吧,随这些闲言碎语去吧。我要说的是: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动手去做一点大事呢?!你不用告诉别人,但是你可以告诉你自己啊:“对,我就是喜欢做一些重要的事。” 为了达到第二个层次,我自己也得放下谦逊并以第一人称来谈我见识了什么,我做了什么,以及我听到什么。我会谈及一些人,其中一些你们认识,但我相信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会把我的话当成“话柄”到处说事儿。 请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而不是逻辑的。我主要不赞成人们认为重大科学成果是因运气而成。要说什么事情都和运气有关。但是,想想爱因斯坦,看看他做了多少不凡的事,那全都是运气使然吗?难道就没有一点可重复性?想想香农,他不仅仅搞了信息理论,多年以前他就做了一些别的有益的事,还有一些防卫密码系统。他可做了不少的好事。 你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一个“好”人不只做一件“好”事。但有时一个人一生就做一件事,关于这一点我们一会儿再谈,只是更多时候是存在可重复性的。我坚持认为运气并不推及所有的事。我在此引用巴斯德(Louis Pasteur,19世纪法国化学家。译者注)的话:“运气只光顾有准备之士。” 他的话说出了我心里所想。的确有运气的因素,同时也有没有运气的成分。有准备之士早晚会找到重要的事并去做它。所以,的确,是有运气。你去做的那件特定的事是偶然,但是,你总归要做某事却并非偶然了(The particular thing you do is luck, but that you do something is not)。 举一个例子,我当初来到贝尔实验室,和香农共用一个办公室。他在那间办公室搞出了他的信息理论的同时,我也做出我的编码理论。真有点奇怪,我们两人居然在同一办公室、同一时刻做了这些“事”——在某种气氛中。你可以说:那是运气。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问:“但是为什么那时所有在贝尔实验室的人只有我们两个做了这事呢?”是的,那里面部分是“运气”,部分是“有准备”。“部分”一概念也是我后面要谈到的另一问题。所以,尽管我会不时提及“运气”这个问题,但我不会把运气这东西看成与你的工作出色与否有没有关联的的唯一砝码(谢谢海涛帮我“掰斥”这句。译者注)我主张即使不是全部你也要对“运气”有部分掌控。最后我引用牛顿对此的原话:“如果别人也和我一样努力思考的话,那么他们也许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译者注:问问自己,用一卡车苹果往你头上砸,直把你砸晕看能砸出个什么来。) 包括许多(大)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所具有的一个特质,如你所见,就是通常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具有独立的思维并有勇气去追求。举一个例子,爱因斯坦,大概在他12或14岁的时候,他问自己:如果我有光速那么快,那么光波看起来是个什么样子?现在他知道了光电理论告诉你不可能有稳定的局部极大(local maximum),但是你随着光速移动,你就能看到局部极大(local maximum)。他能在12或14的时候就难能看到这样的“矛盾”——所有的事物在光速条件下看起来不一样。是运气使得他最后创造了相对论吗?(那是由于)他早就开始积累对此问题的思考。这,就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有这些就是我要谈论的“运气”和“非运气”。 那么,把很多聪明的头脑都凑在一起会怎样?这主意听起来不错。这屋子里的听众们大概都具有从事一流工作还富余的头脑。“有头脑”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衡量。在数学、物理、天体物理方面,一般来说,头脑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那些“信号”有关。因此标准的IQ测试足够给他们一个高分。但另一方面,在其他领域里有点不同。举个例子,Bill Pfann,此人发明了区域溶化(zome melting)理论,有一天走进我的办公室。他那时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了一些想法和提出了一些问题。当时我非常清楚此人不太懂数学,而且有点“茶壶煮汤圆——有话说不明”的意思。但我觉得他的问题挺有意思的,于是我就把他的问题带回家琢磨了一下。我最后教他如何使用计算机以便帮他计算自己的答案。我给他提供了用数学计算的动力,他于是走了下去,悄无声息地在他自己的公寓里干了下去。终于他收获了在此领域里的全部声誉。只要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他的胆怯、他的不熟练、他的含糊不清都会消失。他会用用其他而更具成效的方式。当然,他变得更加融会贯通(articulate)。(译者注:也许你对articulate会有不同翻译,对我,articulate就是“融会贯通”。其实翻译,即understanding + articulate,和做任何一件事一样,关键在于你融会贯通。) 我还要举另一个人的例子,希望他不在场。一个叫Clogson的家伙。我遇到他的时候正值我和他一起在John Pierce(贝尔实验室研究总监,在通信理论、电子光学和行波管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译者注。)小组一起攻克一个难题,我那时可没觉得他有肚里没有什么料(I didn’t think he had much)。我问那些和他一同上过学的同事们:“他在学校里就这德性吗?”“是的”,他们回答。那好,我还是把他辞退了吧。但是John Pierce明智地把他保了下来。Clogston最终做成了Clogston [...]
08:00 2006/03/23 08:00:00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排行榜 » 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
 搜索引擎  搜索力指数  排名升降  份额
1. Baidu  409754242     65.42%
2. Google  70796310     11.30%
3. 3721  61834282     9.87%
4. Yahoo  53909950     8.61%
5. QQ  10120786     1.62%
6. Sogou  10047782     1.60%
7. China  3911546     0.62%
8. iAsk  2659342     0.42%
9. 163  1690146     0.27%
10. Zhongsou  1021110     0.16%
11. Tom  600778     0.10%
Source favicon07:02 同年同月同日生 » 桑林志
来德国之前,我们就在摇篮网发现慕尼黑有个小宝宝和然然同年同月同日生。艾米发 email 联系,但没有回应。到慕尼黑半年后,一次在超市碰到位中国人妈妈带着孩子,搭话聊了聊。分手前互...
Source favicon06:15 Mac Gmail Notifier update » Official Google Blog




It's high time for us to release a small update for our Gmail Notifier for Mac (OS X). We've added a few things of our own and got some ideas from users too. Some of the changes are:

  • - it's a universal binary, so it will run natively on PowerPC and Intel Macs;
  • - it will notify you when a new version is available and automatically upgrade itself; and...drum roll, please...
  • - it has new icons (we know it's what you've asked for!).
Also, as many of you know, the Gmail Notifier supports plug-ins, and one of our users wrote a cool plug-in called Gmail+Growl that displays visual Growl notifications when new mail arrives. Very cool and worth checking out. So download the Mac Gmail Notifier once again, and we'll take care of the rest.
Source favicon05:53 Local Chat 2.0 for Google Personalized Homepage » Googling Google
Version two of my "Local Chat" module for the Google Personalized Homepage has just been released.  Based on a lot of user feedback, a few important features that enhance usability have been added.  One of these requests was the need for a list of cities and easy switching between them.  This feature definitely gives the [...]
Source favicon01:12 普京,俄罗斯印象 » 闾丘露薇 ROSE GARDEN
普京去了少林寺,可惜没有以武会友,大家没有机会看柔道黑段高手的出招。
 
说到普京,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00年,那个时候的普京,站在江的旁边,真得显得非常的年轻。他还很会做,江到莫斯科大学演讲,原本没有普京在场的安全,他却全程陪同,最后还把江亲自送上车,看着他离开。这样的表现,让我和当时在场的一些同行觉得,这个人不要看他年轻,做事情绝对考虑周全,不能够小看。
 
确实不能够小看,回想这些年,拥有个人魅力的领袖,普京算是一个,当然还有那个时候刚刚当上首相的布莱尔,只是现在,政坛已经把布莱尔当年那种fresh的感觉一扫而空,不过好歹也过了这末多年,人也应该老了。
 
第一次觉得普京老了,是在2003年,当时胡总第一次访问俄罗斯,两个人穿着便装在普京的郊外别墅门口拍照,发现,两年前和江站在一起,显得是两代人的普京,站在胡总的旁边,两个人的年纪显得差不多,三年前那种充满了朝气的眼神,已经变成了常常充满了思考的感觉。
 
不过这个时候的普京,在俄罗斯的人气觉得很旺,因为走在莫斯科的街头,可以听到当地的一对女子乐队组合那首歌“要嫁就要嫁普京这样的人".
 
听说,普京当年上台,中国政府对这个人完全的不了解,事先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个人,成为了俄罗斯的总统。
 
不得不承认,这些年,俄罗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俄罗斯的经济。从六年前第一次到莫斯科,到去年已经记不得第几次到莫斯科,从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身上,看到了莫斯科正在发生的变化。
 
这个司机叫做alex,其实这是我们给他起的名字,他也乐意接受。我们是在2000年在莫斯科的一家外资酒店的门口找到他,看他的样子老实,反应却快,虽然只会几个英文单词,却也能够用其他的方法沟通,于是整个采访期间,都用他做司机。
 
之后,每次去莫斯科,都会找他。他会告诉我们,换了新车了,妻子开了美容院了,孩子要上学了,而最近的一次,也就是去年年中,他来接我们,其实他已经是一个小老板了,手下有不少员工帮他接客,因为我们,他才来客串一下,他和太太刚刚去了越南,尼泊尔旅行,在他的车上,放着一本关于瑜伽的书,他说,很快和太太要去印度,感受真正的瑜伽真髓。
 
虽然被莫斯科的历史,文化,建筑所吸引,但是每次去俄罗斯,只要一下飞机,心里面就开始打鼓,因为过关,那些官员的态度,尤其对中国人,总是让人担心会出现问题,因为虽然自己每次都顺利过关,但是总有我的同行,在海关被刁难很久。也没有原因。自己有过的经历,就是车在莫斯科的街头被警察截停,结果警察和司机开始讨价还价,讨论到底交多少罚款,还好最后警察又发现了下一个目标,于是接受了司机的价钱,放了我们。
 
不过最近一次去莫斯科,至少在机场已经觉得官员的态度好了很多,虽然谈不上亲切,但是至少没有无故刁难,海关过关也没有出现那种看着猎物一样的目光。算是有了进步。
 
经济发展总是会带来一段无序的时间,但是如果文化,道德,历史的底蕴能够充分发挥的话,一个国家的强大是迟早的事情。只是,我总是觉得,俄罗斯是属于欧洲的,走在圣彼得堡的街头,或者和俄罗斯人聊天,总是会有这样的感觉。还有,我总觉得,普京太聪明了,也很有野心和手段,现在我们是朋友,但是即使这样,似乎也应该防一防。想一想过去那段历史。
 
 
Source favicon00:08 Google ID » Blog on 27th Floor
这里有个照片服务网站,Zooomr,直接点它的“登录”,可以看到,它现在支持5种登录方法,其中有一种是Google。在Google认证方法中,输入自己的Google账号,也就是Gmail账号,它会生成一个“临时密码”,这个密码可以发到Gmail信箱或是Gtalk上面,或者两个都发,这只有自己可以取得。再输入这个临时密码,就算是认证成功,可以进入Zooomr了。

之所以看到这个,是因为BBS上有网友指出Gtalk的官方客户端并不加密,它只是在登录阶段采用HTTPS的安全连接,保证这里输入的账号和密码不会被别人看到,认证结束之后就走普通路了。

我看过点XMPP的协议,它的要求是必须实现TLS,也就是传输层安全协议,它在TCP之上实现安全的连接,而之后XMPP的通信就全部走这条路,是相当地安全。

在Google到这篇文章之后,我认为那位网友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修正一下刚刚的回复吧)。在这里,Gtalk用的是Token令牌的认证方法,认可之后发给你一个令牌,凭这个牌子就可以使用Gtalk的服务了,用客户端也行,在Gmail里也可。Zooomr的Temp Pass就相当是发来的令牌,它只会发到用户自己可以看到的地方。Zooomr不知道你的密码,也得不到这个临时密码,这个工作应该是需要Google配合实现的。

这种服务一直以来是互联网的理想之一,微软有Passport,我记得Adobe在某个地方用了这种服务;Sun的自由联盟(Liberty Alliance Project),没见到应用。还有OpenID。现在加上Google。其实Drupal社区也实现了一个类似的东西,可以在自己的Drupal网站上接受统一的Drupal ID认证。

当然,普通的Jabber客户端都不认得token认证方法,它们会再发请求,然后Gtalk服务器会告诉它们Plain的机制,全部走安全的TLS。

对这些东西,我实际上半懂不懂,有说错的地方,请随时指出

[update]同一位网友确认官方Win版客户端在认证之后不加密。其他客户端全程加密。https连接下的Gmail界面内的聊天是加密的。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3-22

==> 200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