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46 【学点天文】在南极洲建天文观测站 » 桑林志
上周五的午餐时间报告,有人讲在南极洲建天文观测站的事情。 南极洲有些地方似乎非常适合天文观测,报告中主要讲了个地点:Dome C(参考:Exceptional astronom)ical seeing conditions above Dome C in An...
Source favicon23:27 World Financial Center - Part II » Wangjianshuo's blog
Last Friday, I had important meeting at the Grant Hyatt in the Jin Mao Tower. I was told of the meeting in the morning, and directly rushed to the tower. (I was actually sent an email 22:00 PM or later the previous day, while I was at 5G Review). I found it is long before my last time taking random pictures while I move in the city. Maybe Dan Li is right. I suffer from burnout a little bit, so...
Source favicon22:44 渐入佳境的大众点评网 » 刻录事
星汉告知大众点评网3.0上线 3.0版的点评网推出了如下几个功能,相比于之前,变化颇大。 1、新版点评网,终于在意料之中的扩展了他们涉猎的对象,从原来单一的餐饮,增加为吃喝玩乐外加购物的综合性消费信息站。 2、用上了社会性关系来过滤点评的信息。人们会自己选择自己信任的人,也更愿意从信任的人中获得信息并相信。透过社会性的关系,信息没法泛滥,因为在其中,滥发消息的人将被孤立,从而失去他/她的消息的传播渠道。这应该是个正反馈,信任度高的用户其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广度也将更大。无须劳心费神的其他手段,一个良好的社群就可以建立起来。 3、除了点评信息之外,商户的选择也可以透过“好友”的收藏这种方式来获得参考。我喜欢这种渠道。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透过观察人们的收藏,是不是也可以看出这个用户的趣味和其他个人信息来;D 4、创建Group。星汉说这是“更Web2.0化的社区系统” 。 5、个性化的点评页面。采用ajax技术,看上去蛮舒服的。虽然是个性化,每个人在点评中所面对的内容不同,但是因为社会性关系的存在,这些不同的内容通过收藏、标签、好友关系等又组成一个疏而不漏的网。这就是SNS。 下面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对于Group: 我个人倒并不认为点评网引入Group是必须的。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应用Group或许更好:针对某个品牌,或者针对某个场所来组建,这样的社群粘性更强。 我觉得Group应该针对服务的内容来设立,而不是为了Group而Group。很多SNS网站的Group大家也看到了,join的人很多,但是仅仅join,帖子和活动几乎没有。相比之下,Flickr的Group和百度的贴吧却非常的成功,原因上,flickr是为了分享某个主题的照片而创建Group,它是在flickr的主业的一个延伸,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创建类似论坛的东西而设,百度呢,到贴吧的人都有着强烈的共同的信息需求,因此也能活跃起来。 Group很好,但它并不是一种可以到处复制的形式。用好Group,需要考虑自己的服务特点和如何为用户考虑。 关于Tags/标签: 和很多SNS类似,点评网把标签集作为系统的功能直接推给用户。 还好现在的标签不多,否则真的会让用户手足无措。 标签/Tags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但是因为词与物之间玄而又玄的特点,他们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层面之上的语义关系网。注意,因为首先是个人的,才是社会的,而后者,也只是从个人看到的社会,而非从个人之上的“社会”看到的社会性(这个应当是目录的角色)。 所以,我建议在公共的页面上,还是以目录为重,而在个人页面那里,主推标签(tags是一个关系,而不是内容本身)。 关于点评的物: 豆瓣、美味书签等网络服务平台,他们的物件来自网络,直接透过简单的工具就能采集到系统中。点评网在这方面不同。虽然也可以由类似的方式,可是大部分的商户都没有网站,所以,点评的物件还只能由用户自己输入。这是颇为麻烦的事情。 点评现在采取的方式似乎是由自己采集的方式(餐饮除外),在站内提供给用户点评用。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把服务分为两层,一层面向商户,这样他们会提供足够详尽且图文并茂的内容,一层面向用户,他们来点评。呵呵,只是一个想法,还没有细究做起来会有什么不妥。 对了,有个问题,是不是再深入一层,把点评的对象从店也扩展到商品?就坐消费品好了。
Source favicon21:13 本周言论 之 C2C模式 » DBA notes
淘宝网这种模式是自己和自己打架,我敢说4个月后,淘宝网会一分为二,不然大卖家会逃离到当当网。 --当当网.李国庆向《财经时报》作了大胆预测。(要不咱四个月后看看?) 全世界最糟糕的贫穷不是在农村,而是在城市。 --尼葛罗庞帝 出处 网络成为非常有效的盗版发行渠道,但没有人愿意关闭互联网 --苹果CEO乔布斯 2003年12月3日版《Rolling Stone》
Source favicon15:15 Google buys new algorithm? » Googling Google
Orion, an advanced method of searching created by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 Ori Allon,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in Australia has been getting a lot of attention lately.  It looks like Google may have chalked another one up by acquiring the creator and potentially the technology behind Orion.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public demo [...]
08:00 2006/04/09 08:00:00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排行榜 » 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
 搜索引擎  搜索力指数  排名升降  份额
1. Baidu  82648450     63.68%
2. 3721  14001750     10.79%
3. Yahoo  13512810     10.41%
4. Google  13122494     10.11%
5. Sogou  3067026     2.36%
6. Tom  1313126     1.01%
7. Zhongsou  849914     0.65%
8. iAsk  511054     0.39%
9. China  455202     0.35%
10. QQ  283574     0.22%
11. 163  30474     0.02%
Source favicon00:44 GTalk聊天界面应该是基于IE内核的? » Xerdoc Together
其实,晚上是想跟CCoffee和Elan Meng讨论一下如何使用CSS来指定Theme的机制,而正巧前几天发现GTalk可以使用CSS来设定Theme,所以就谈起来这样的Theme系统如何实现,结果发现GTalk聊天界面是基于IE内核完成的。 可以看看个人的目录,比如,C:\Documents and Settings\xxxx\Local Settings\Application Data\Google\Google Talk\themes\system\chat\BubblePicture\Contents\Resources\Outgoing,你可以把那里的content.html中添加一条script: <a href='javascript:alert( navigator.appName);>Test</a> 然后,打开聊天界面,在输出的方式中,就会看到一个Test的超链接。 点击那个超链接,会有一个IE窗口弹出,会执行上面的JavaScript,应该可以证明GTalk聊天界面是基于IE内核的。我们试验了很多,当然也有很多屏蔽的东西,呵呵。 希望广大Geek继续发现! Update:又跟CCoffee讨论了一番,发现这个问题不能这么轻易的下结论。有很多从Gtalk里面打开链接的都是从IE打开,即使设置了firefox为缺省浏览器。这是为什么呢。老外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究竟GTalk跟IE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也搞不明白了。 附上链接: www.revolutionwebdesign.com/blog/index.cfm/2005/11/1/gTalk-and-IE 在Gtalk里面对于链接的处理不会是Hardcode吧,就是写成IE的? © Winters Mi for Xerdoc Together, 2006. | Permalink | One comment Add to del.icio.us Search blogs linking this [...]
Source favicon00:25 交大110年校庆 » 王建硕

今天参加交大校庆。记忆中四年的细节都丢失了以后,剩下的是那种亲情一样的淡淡的却温暖的感情。

就像我们无法感知身边的伟人一样,我们无法感觉身在其中的名校。只有回过头,才发现,原来,当时无趣的生活就是“传说中”的大学时光,校友自传中的非同寻常的回忆,其实就在那时平淡和安静的生活中。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4-08

==> 200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