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今天正式上线。根据CNET的报道,百度百科很明显是要和wikipedia竞争。
虽然走着wiki化的模式,但是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版权问题随处都是。其上的内容大多来自其他地方,而不像wikipedia原创,搞笑的是“中国国民党”已经不能编辑,“词条已锁定”。
最严重也最可笑的问题就是版权声明中cc-by-nc-nd和GFDL协议共存。要知道这两个协议之间根本不兼容,而且性质完全矛盾。cc-by-nc-nd不允许商业使用,禁止改作,而GFDL允许商业使用,允许改作,而且后续版本也必须遵循GFDL。
如果一个用户在cc-by-nc-nd协议下发表了作品,除作者外,其他人未经允许是不能随意修改这个作品的,而这个协议用在wiki模式下,完全是违背协议的。
上面关于版权问题弄错了。原文是:“百度百科的用户在百度百科上发布的内容引用自适用CC协议(“创作共用”协议,保证作者署名权。不得用于商业目的。保证作品完整性。参见http://creativecommons.cn/,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2.5/cn/ 中文版)和/或GFDL协议(GNU自由文档协议,必须注明该文章是在GNU自由文档协议证书下发布的,也不得阻止别人自由取得该文章或其他GNU FDL所赋予的权利。参见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保护的作品的,应按照上述协议的规定,合理使用他人作品。”
精简一下就是“百度百科的用户在百度百科上发布的内容引用自适用CC协议和/或GFDL协议保护的作品的,应按照上述协议的规定,合理使用他人作品。”也就是说,并不是使用CC协议和/或GFDL协议,其版权规定是这样:“百度百科用户发表、转载的所有内容及其它附属品(如示例代码、图片等)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版权声明的或发表内容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作者无专门声明或者转载时无附带声明的内容及其它附属品(如示例代码、图片等)以下原则为准:1)在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性目的时需注明作者及出处“百度百科”;2)在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作者姓名、授权范围及出处“百度百科”;3)在百度百科之外,对百度百科用户发表、转载的作品,进行任何修改与部份删除均需应保持作者文字原意 ,并征求百度百科同意。”
baidu关于cc和GFDL的那句话说得非常绕嘴,很容易把人绕进去。
-----------------------------------------------------------------------------------------
baidu的用户协议非常狡猾,用户如果侵犯版权,责任在用户,“由于用户的相关帖子引起的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其责任在于用户本人,与百度百科无关。”而用户的贡献都为baidu所拥有“对于用户发表到百度百科上可公开获取区域的任何内容,用户同意百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和许可,以使用、复制、修改、改编、出版、翻译、据以创作衍生作品、传播、表演和展示此等内容 (整体或部分),和/或将此等内容编入当前已知的或以后开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中 ;用户同意百度百科的其他用户对其发表的可公开获取区域的任何内容进行任意修改和删除。”真的厉害!责任在用户,好处归自己。
此外,baidu百科和wikipedia最大的差别就是缺少一个社群内的良好沟通,管理人员更是在幕后,缺乏透明度。
------------------------
更新:测试了一下关于侵权问题的处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条目原文复制自新华网资料,新华网版权已经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我在这个条目上说明了这个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查后,把我写的给删除掉了,仍然是原来的侵权内容。倒是我在评论中提出的“新华网资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给发布了出来。可见其对著作权是完全漠视的。而且与一般wiki系统不同的是,他们删除的时候连历史资料都不留。
算一算时间,胡锦涛应该刚刚抵达华盛顿不久,而在今天晚上,也就是美国当地时间20号的上午,胡布会正式登场。
中美两国的领导人,相互之间已经不陌生了。2002年,胡锦涛还是国家副主席的时候访问美国,两个人已经在白宫进行了首次的会面。之后布什访问中国,多次的国际会议下的双边会晤,这次已经是第十次了,同时也是最近九个月来,双方的第五次的会面。
这次的胡布会,也就是胡锦涛首次用国家主席身份对美国的访问,原本是在去年的九月,但是美国遭受的一场风灾,使得这次访问一再推后。不过,对于中国来说,这倒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布什政府正给风灾搞得头痛不已,哪有心思来面对外交问题。还记得去年九月,因为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的关系,在会议期间,两国领导人还是进行了会面,当时给媒体十五分钟的拍摄时间,结果胡锦涛的发言有十分钟,布什的发言只是短短一分钟。而美国的媒体对于自己的总统和其他国家首脑的会面并没有给与太多的报道版面,因为大家的精力,全部都放在了风灾上面。
这次就不同了,胡锦涛一行刚刚出发,美国的媒体已经给与大篇幅的报道,像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都发表专门的文章,对胡锦涛的这次访问进行前瞻性的分析。尤其是对于星期四的胡布会,纽约时报在十七号的头版头条报道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私下坦诚相见,交换看法,有利于解决两国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舒缓美国的忧虑。华盛顿邮报则引述中国学者和官员,指出胡锦涛在访美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而这一切都显示,发展和美国的平衡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优先权,华盛顿邮报认为,这显示胡锦涛已经决心不让中美贸易,知识产权,人权和台湾问题等摩擦,来冲淡他和布什会谈时,将会发出的中国愿意和美国合作的讯息。华文媒体的重视度更是空前,除了美国当地的华文媒体的高密度报道,这次随行报道的仅仅是来自香港的媒体,就超过了四十家,可以说创下了一个记录。
中方一直说,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特别是这次的访问,正是在陈水扁宣布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之后。外界特别关注,布什这次在胡布会的时候,会作出怎样的表述,会不会和上次,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面的时候,点名表示美国的不满。面对这样的局面,陈水扁也开始了动作,就在18号,在胡锦涛出访美国之际,陈水扁透过接受法国媒体的专访,抛出了他所定义的“两岸统一五条件”,似乎是准备在胡锦涛抵达华盛顿前,先摆好台湾的阵势。对于台湾问题,中方肯定是不满意美国只是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到底两国会有怎样的共识,真的要看看胡布会上,布什怎样说。
不过美国方面和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重点的看法还是有点点不同,美国的舆论,只是关心贸易,人民币汇率,以及伊朗,朝鲜核问题。对于台湾问题,几乎是只字不提。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各有所求,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倒是一件好事情。说到伊朗问题,纽约时报认为,伊朗核问题正在导致国际石油市场的不安,而中国在伊朗有巨额投资,加上中国是安理会成员,中国对伊朗的态度非常关键,而竞争国际石油资源也是这次胡布会的重要议程。提到美国的媒体,华盛顿邮报昨天的头版有一个关心朝鲜人权的报道,当中涉及到中国是否有义务为朝鲜的难民提供庇护,而布什已经对于报道中涉及的朝鲜女孩的命运表示关切,相信在这次会面当中,在谈到朝鲜问题的时候,布什也会向胡锦涛提出。
不过,胡布会,到底大家出什麽牌,只有到最后一刻才能够见分晓,一起关注,再和大家分享。
我写过,我最喜欢的一个词 - 启迪,却没时间讲一讲为什么喜欢。我喜欢它,当然不仅仅因为它的发音。这里有几个关于启迪的例子。
个人摄影展
我是个土人,典型的理工科思维。偶尔拍些照片,却从不觉得“艺术”和自己有丝毫联系。
“那是那些不正常的人才搞的东西。”我是这么想的。
直到有一年,在西雅图的Live Girls Theater后面的破屋子里面,发现一个像模像样的画廊。我很喜欢里面的照片,演出的那个粗壮的女人指着一些画,得意的告诉我,“这是我老公画的。”她老公是个建筑工人。
这个画室给了我启迪,让我知道,原来,一个普通人是可以搞画展的。这个浅显的道理,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把触摸得到的实物放在你的面前,才能真正触动自己顽固的习惯思维。
我回来以后,立刻拉上了Claire,Edward,在华山路梧桐树下的一个真锅咖啡筹划起了摄影展。一个月以后,我们自己的摄影展《旅行的邀约》在苏州河艺术区的一个破旧的仓库里面开张了。Edward说,“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自己的摄影展门口拍一张照片,几十年后告诉自己的孙子,说爷爷在30岁以前也办过自己的摄影展了。”我的想法也差不多的。在30岁之前,一个想都没有想过的主意,就这样付诸实施了 (1, 2, 3, 4, 6, 7)。
在摄影展的前言中,我写道:
这不是一个摄影展。这是三个blogger的行为艺术展。就像blog启迪了普通人,即使你不是作家或记者,你也同样可以表达自己一样,这个个人摄影展启迪每一个人,去做那些疯狂的事情,一些原本以为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做的事情。我们把它叫作,上海的草根艺术。(照片)
启迪,就是这样,在一个人身上闪现,被另外一个人看到了,打破了另外的一个人自我限制的坚冰,同时闪现出更多的启迪的火花。
很多朋友要来看,还有媒体报道,我说,不用来看,只要知道这件事情,并在习惯的生活中稍稍停一下脚步,想一想,“连不会摄影的人都可以办一个个人摄影展,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这省略号中的部分,说不定又会启迪更多的人来做些疯狂的事情。
这,就是我说的启迪。
Confluence Project
我参与的另外一个项目是Confluence Project.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访问地球上所有整数的经度和纬度点。这样的点,在陆地上的,全球只有几万个。
这个项目,也是给人无穷的启迪的。它给了每个人一个旅行的理由。我的一个目标是东经119度,北纬30度的一个还没有被访问的点。在上海图书馆,我查到了,他在浙江,安徽和江苏三省交界的深山中。
于是,在一个懒洋洋的周六,我带着借来的GPS坐上了梅陇开往杭州的火车。然后乘长途车到淳安县(千岛湖附近),换小巴,到了文昌县谭头村。在那里,我住上了10块钱一晚上的“豪华套房”(标准间是五块钱)。第二天,接着坐长途车,在秋原换乘到隐将的乡间小车。车在深深的山道尽头停下来的时候,GPS显示,离我要到的点,还有不到三公里。
下了车,一头扎进了大山里面。从GPS上显示里那个点还有两百多公里,看到距离越来越近,只有一公里左右的时候,有时都能听到心跳的声音。
对于生活,我们有很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在上海的床上消磨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末,同时抱怨这万恶的日子,也可以选择为自己找一个理由,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其实,这两天的花销,还低于在上海的两天。
Confluence Project,给人的就是一种没事找事的启迪。那个点其实并不重要,但寻求的过程,却让我经历了原本不可能经历的48小时,让我对那遥远的浙江,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口的本来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群山感兴趣起来。
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限
生活的可能性,就是因为自己经历的局限,给自己添加了很多限制。当我们受到启迪的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原来,没有任何人禁止你做一件起曾经非常想做的事情,唯一对自己说不行的,就是自己。
这个自己为自己设置了一个限制,就像一个无形的玻璃盒子,把自己圈在自己已经在的那个角落。启迪(Inspiration),就是外面的一个亮点,让自己发现,自己,和要到达的那个地方,只隔着空气,而不是一个玻璃的盒子。
如果没有哈佛大学Harry Elkins Widener纪念图书馆以及Harry的妈妈的故事,我估计不会想到在交大建立一个自己的基金会,来帮助一些学生。那个自己给自己设的限是,“基金会是只有有钱人才干的事”,但事实是没有人阻止你在没有很多钱的时候为公益贡献出一点点的力量;如果没有Winter的Starbucks Everywhere项目,我也不会想到,在一个冬天,从美国西海岸,到中部,再到东海岸的跨越美国之旅。以前,我以为,“跨越一个大陆的旅行,是只有没有工作的有钱人才做的”,而事实是,没有人,没有一个人,阻止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告诉我这不可能的,就只有自己。
有机会认识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启迪。报纸上经常看到的人物,在成为很好的朋友以后得到的最大的启迪就是,原来他们也是非常平常的人,有在所有平凡人身上似曾相识的优点,也有各种各样的弱点。如果他们可以做到以前不可想象的成就,自己离那一个点,虽不是一蹴而就,却也不是遥不可及。
传播启迪
我很认同Junior Archivement的口号:让他们的成就成你的启迪(Let Their Success Be Your Inspiration!)。当一个毕业n年的年轻人出现在大学的讲台上的时候,一句话不说,这个活生生的人本身,就足以成为对学生的一种启迪。这种启迪,付出最少,却回报最多。所以我乐于做大学的活动。我们至少还是能够贡献出来一点点东西的。
这就是我喜欢启迪(Inspiration)这个词的原因。
It turns out that not everybody is quite ready to ditch the old Inbox just yet. People like to be notified when their favorite publishers have something new posted, but a large audience still finds the familiar setting of email to be the most comfortable and reliable way to receive updates. We initially announced feed-by-email support back in October. Since then, we have been asked by a number of our publishers to integrate our own feed-powered email update service, and we are the kind of people who do what is asked of us, if the question is asked nicely, in lower case, with a minimum of question marks.
Today, we launch...are you ready for the catchy name? FeedBurner Email. There are a few specific questions we want to answer about our mail service, not the least of which is where can you find it and who is the branding genius that came up with the reflexive moniker?
There are several feed-to-email services in the marketplace. Ours has a very specific focus that is different from some of the other offerings. FeedBurner Email is strictly a publisher service. There is no subscriber landing page at FeedBurner, no dashboard for subscribers to login to and manage their emails, and so on. Just easy-to-read, plain text or HTML email containing the latest posts. The messages that go out are largely "brandless," by which we mean that a) the emails are delivered as "from" the publisher, not FeedBurner and b) there is no FeedBurner header and only a very light "delivered by" footer. Publishers have access to the email addresses that subscribe to their feed, and they can export these addresses and move from FeedBurner to another service at any time. View a sample FeedBurner Email.
As we continue to build out email capability, we want to give publishers options.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our partner services, FeedBlitz and Squeet, and we may add further services as well. FeedBlitz provides a robust set of both publisher and subscriber tools, and we added Squeet to the lineup because some publishers wanted to offer a much more subscriber-focused experience where the subscriber is in full control of the delivery schedule, etc.
This version of FeedBurner Email is — the tension builds — free! To activate this service, log into your FeedBurner account and make your way to the "Publicize" tab. We will be adding a premium version of the service that will provide publisher-selected delivery scheduling options as well as branding capabilities. We also will be adding a number of other enhancements to the premium version, but as the service's chief architect is on vacation right now, it's probably not fair for us to publicly announce deliverables while he's at the beach. By the way, always a good idea to launch a new service when the chief architect is unavailable for questions. That's a little something we like to call "rolling hard s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