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21 众议:告别盖茨后的微软 » blog中文翻译
原文:http://www.betanews.com/article/The_Buzz_Microsoft_After_BillG/1150479551。 周三(编者注:6月15日),微软总裁和首席软件设计师比尔•盖茨作出了要在2008年让位给雷•奥齐(Ray Ozzie)的惊人声明。尽管盖茨仍将作为总裁留在董事会,他的新焦点将转向慈善。 我们搜集到了如下一些片断,有盖茨和鲍默尔给员工的信件,还有一些网络决断者们的反应。有人说这是早有征兆,公司急需变革。你怎么想? - 比尔•盖茨(Bill Gates):致微软员工的一封电子邮件 过去的31年来,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和一些世界上最聪明、最热情的人们一起工作。我们一起建立一个伟大的公司,它的产品授权给全世界的人使用。我们仅仅处在软件业的开端,所以我对微软将产生的影响感到兴奋。 - 史蒂夫 鲍默尔(Steve Ballmer),另一封致微软员工的电子邮件 无论对于比尔还是我来说这都不是一个轻易作出的决定。我们有一个可靠的移交计划,因为高层领导人的洞见和未来强大的产品渠道,微软对于这次移交准备充分……比尔和我有信心这个计划将给微软的未来足够的保证并且将是建立在我们已采取的措施上的。 - Joe Wilcox, Microsoft Monitor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亲力亲为的创始人——这些人能使小公司成功地成长——在后来变成一种威胁而不是财富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开始能使公司收益的管理者们在业务扩张后会反而会危害到它。比尔显然没有掉到这个陷阱里。当微软壮大时他便退居幕后,扮演一个却疏离却仍然有很大影响力的角色。 - Mary Jo Foley, Microsoft Watch 没有了它赋予竞争性的、顽强的领导者进行日常决策,微软还会是那个将竞争者赶出行业的勇敢而无畏的公司吗?还会使全世界的政府调查人愤怒吗?还会获得“邪恶帝国”这样的绰号吗?我说不会……奥齐和穆迪——还有CEO史蒂夫•鲍默尔——领导的微软世界将和微软过去三十年间为之奋斗的世界大不一样。指挥一个垄断的桌面操作系统并不能像它曾经做到的那样,给你意想中的辉煌。 - Michael Gartenberg, 市场调查机构木星研究(Jupiter Research) 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他为了待了这么久”而不是“他为什么现在就离开”。这是一个很久前就应该采取的行动,而现在还需要再等两年多才会实现转交。总的来说,尽管这会产生影响,但是不太可能是破坏性的,奥齐先生显然将接手盖茨的角色,而穆迪先生是领导研究和策划工作的理性选择。没有什么疑问,盖茨会被当作偶像追念,Vista(或者随便什么新东西)会发布,生活也将继续。 - 奥姆•马立克(Om Malik), 印度著名技术专家 已经有很多关于盖茨要离开的说法,但是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是史蒂夫•鲍默尔将被解雇。盖茨的离开在很多方面都对微软有好处,因为公司需要学会没有“比尔会怎么说”这个的问题。微软在许多前沿领域战斗,对于公司来说要赢得这许多场战役并不容易。它需要一些新的血液和战略。 - 提姆•巴扎林(Tim Bajarin),创意策略咨询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 尽管这是一个重大的消息,我相信雷•奥齐某天将接手这个角色并不令人吃惊。在一个很重要的行业会议上,从我们和盖茨的简短讨论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他对奥齐的信任。我相信盖茨感到有奥齐担任这个角色,他终于可以转而管理他的基金,那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罗伯•恩德勒(Rob Enderle), 恩德勒集团(Enderle Group)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因为web2.0的概念变成现实和Google成为下一轮大浪潮的接班人,权力正在从软件转向网络服务。不像仍旧聚焦于过去的IBM,微软正在试图以更换关键人物的方式拥抱未来,最明显的便是让被认为是新模式专家的雷•奥齐作为微软首席设计师上位,而比尔•盖茨则进入到他人生中的另一个阶段。 - 保罗•艾伦(Paul Allen),微软的共同创始人 如果没有将公司交到可靠的人手里比尔肯定不会这样做……在早些时候比尔就已经移交了一些他的责任,我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会完成最后的转交接。 - Niall Kennedy, Windows Live division 的员工 我认为比尔•盖茨淡出微软对他自己和全世界都是一件好事。微软对内对外都将失去一些名人效应,并且需要围绕新的执行官们重新修订营销计划。现在微软的员工可以写“思考周”报考来给执行官们提供新产品的建议和创新思考。比尔曾经在每季度一次的一周休息中阅读这些报告来制定新的商业战略。我希望雷•奥齐和克雷格•穆迪在将来也负起能这种领导内部思考的责任。比尔•盖茨是闻名世界的名字和面孔,现在那些赞誉可能要被更平均的分摊了。 - Mel Sampat, Windows Mobil的项目经理 象许多人一样,我从小很崇拜比尔•盖茨。我带着有一天能进入微软的梦想成长,到现在“为比尔工作”仍然是成为微软员工最酷的事之一。我们爱比尔,也希望他永远不要离开微软。但是这是自私的想法,要知道盖茨基金会能为这个世界作多少好事。 (Exstasis Jo投稿翻译,欢迎访问:http://exstasis.yculblog.com/ 和《环球企业家》(www.gemag.com.cn)网站)
Source favicon23:17 Blog搜索与微言的力量 » 未完成 - Incomplete
在上个月,Technorati宣布了与公关公司Edelman合作开发国际市场的消息,将在今年开始陆续拓展包括中文在内的5个本地化市场。Technorati要发展海外市场并不让人奇怪,有些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个计划的合作方是一家国际性的公关公司。 Edelman积极地参与这个项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blogger营销以及公关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他们对于利用搜索引擎来实时地了解消费者的声音有着强烈的需求,而Technorati正是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工具。 在美国的公关界与web2.0领域都颇有知名度的Steve Rubel的blog的名称是MicroPersuasion,直译成中文是“微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网络,每个人的言论都有自己的读者和听众,都对他们产生着潜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要远大于来自广告和公关行动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Influence 2.0(影响力2.0)。散落的小范围内的“微”影响力汇集起来就成为影响公众意见的强大力量。“微”是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要认识、了解和理解这些“微”,就需要各种有效的工具,比如Technorati这样的blog搜索工具,类似Techmeme的blog聚合工具,Edgeio这样的专门聚合工具,甚至Digg。 尽管国内也已经有公司开始进行blog营销的尝试,也有CIC Data这样的公司利用各种工具监测国内的BBS与Blog,收集消费者的意见,为企业用户提供服务,但整体而言,对于“微”言论的认识与了解还才刚刚起步。不过最近国内一些新服务的出现为更好地了解“微”言论提供了新工具,比如功能看起来不错的blog搜索引擎Souyo,Qihoo新推出的Blog搜索,新版博搜的上线等等,利用这些搜索工具以及对搜索结果的RSS订阅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来自用户的声音。这些工具的出现从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获得有效的监测用户意见的渠道,但同样也让公众有机会和渠道了解到其他用户的反馈,有助于“微”言论的传播,对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之剑,需要更加重视它们,而且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
Source favicon23:16 结构化内容的复用-博客与图片博客 » 一个藏袍
博客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交流方式,革命性的为互联网内容引入了结构化数据。虽然xml的应用在之前的几年已经被炒的很火,但真正的基于xml的互联网应用还是少的可怜,无论是基于soap的web service还是xmp-rpc都应用不是非常广泛。而博客带来的rss,atom随着博客的大潮,已经慢慢的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无论是rss阅读还是博客搜索,一下子将xml的应用普及开来。 实际上博客输出的rss不仅仅可以阅读,不仅仅可以搜索,还可以做更丰富的处理,应用到更多的网站中,更好的实现去中心化。我们认识到基于结构化的数据可以进行复用,当时举的例子主要是在网站内部的复用,而通过rss,我们可以实现跨网站的内容复用。例如一个景点:东方明珠,不仅仅有自己的图片,文字,还将Flickr上的照片和博客的内容重新以景点为中心重新进行组织,构成一个新的内容结构,从而给用户呈现展现更丰富的内容。同样的道理,在各种行业网站中几乎都可以使用这一模式,而不需要提供自己的博客,自己的图片博客,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信息,避免信息的过载与冗余,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 在这个过程里实际上博客搜索和rss托管服务都可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对信息重组要求不高的应用可以直接使用博客搜索输出的数据,而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则可能需要自己抓取数据建立索引。后一种方式需要大量的rss源,而且是本行业内有针对性的rss源,而拥有这一资源的,应该是rss托管服务商,似乎这可以成为rss托管服务商一个不错的服务项目。 最近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赢利模式),博客的发展不被看好。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博客是未来互联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基础的一环,它将为一系列的网站提供基础内容服务,绝对不能因为目前短暂的赢利困境而放弃对博客的信任与坚持。当年QQ要以100万卖出的时候,谁会想到它今天能值40亿美金?我们之所以想信博客会产生类似的增值是基于对未来互联网结构的充分分析,是有理论依据的。...
Source favicon23:13 好莱坞与传统媒体新交易 » blog中文翻译
原文:http://www.patriotpictures.com/press_3.htm January 9, 2006 从来没有这么多钱从华尔街流向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保险箱,使这两个戏剧性的世界交织在一起。美林和摩根斯坦利也对大荧幕上的悲欢离合着迷了吗? 2005 年初的某一天, Avi Arad ,Harley-Davidson-riding的前设计师,Marvel Entertainment 的现任CEO, 站在派拉蒙Sherry Lansing 剧院200个座位前面,在他面前的是一些和传统戏剧生涯完全不搭界,对戏服也不感兴趣的经理主管人员。 他们是几十年来对好莱坞敬而远之的华尔街投资家们。这是一场路演, Arad 的目标是说服这些人借给他5亿美元,或者更多。他用来说服他们的砝码是Captain America 、Nick Fury 和The Avengers一样的超级英雄角色。 “我不知道你们当中谁是谁。”他对底下一帮来自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代表说。”但我知道你们拥有我需要的钱。” 他说得没错。五一过后, Marvel为其接下来的 10部大片融资 5.25亿美元—— 10部喜剧动作大片,每部约1.65亿美元。”金融界慢慢认识到了这个市场的无限潜力。” Arad 说。这个交易如成功达成,华尔街将帮助Marvel获得独立的创造力,从一个只拥有电影制作许可证的空壳公司变为一个真正的制片者,并建立起一座电影博物馆。 这证明了,长久以来因缺乏互信而保持距离的电影工业和金融界关系开始冰释,彼此之间的信任正在慢慢建立。这信任正在改变电影的融资方式,而且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改变电影制作的方式。于是Bizarro World 在现实中上演了,投资界为投资基金经理们准备的路演在制片厂举行,在曼哈顿南部玻璃大厦里面的会议充斥着关于并购问题的讨论;身着休闲装的投资银行家们极力鼓吹电影大片的重要性,而一身阿玛尼的制片人们热切地谈论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美妙。 这种融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同的只是融资规模和融资主体的范围。去年,几个九位数的交易加起来交易额达 20亿美元,来自华尔街的美林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为迪斯尼、派拉蒙和华纳兄弟等与顶级私人股本投资者们牵线搭桥,成功为其部分电影融资。 华尔街也介入了并购领域。 2004年索尼和康卡斯特联合并购 MGM时,也是在三大私募基金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Texas Pacific Group和DLJ Merchant Banking Partners 加入后才在当年9月成功达成交易。维亚康姆竞购梦工场时也是得到了来自私人股本的资金支持才得以成功,the Weinstein Co.也得到了类似基金的注入。私人股本吸引了大批天才精英,最近的案例是沃顿商学院的毕业生Suhail Rizvi为ICM募得7500万美元,他管理着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一家私人基金。 此时时机正好,持续上升的制作和营销成本令电影制造商们对资金如饥似渴。华尔街过去对电影工业敬而远之,然而 DVD销售和版权海外转让带来的稳定收入让该产业值至少500 亿美元,这太值得投资了。拿《刀锋战士》 和《蜘蛛侠》等电影来说,Arad说,”我们可以保证首映周的票房,接下来大量DVD 销售收入也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当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电影公司也会被投资者抛弃。当 2004年梦工场上市时,他们曾承诺《史莱克 2》将卖个好价钱,然而随之而来的DVD销售低迷让投资者失望,并导致其股价大跌。 但是一般来说华尔街的天性就是使他们的资本回报最大化,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熟悉一个从前陌生的产业。毕竟电影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其他行业,例如房地产和IT 业大相径庭。 “制片厂很传统,这些华尔街的公司也很传统”, William Morris Independent的 Phil Alberstat说,”但是他们的传统有所不同。而融资过程让这些文化差异面对面。” 失去全部财产 一直以来,无数投资者携明星从纽约到日本兜了一圈回来后,只落得荷包空空——他们都是缺乏理性决策和精密预算的受害者。但是这些人并非只是想飞黄腾达的头脑发热者:传说中精明如Joseph [...]
Source favicon22:54 GVO中文版 » CNBlog: Blog on Blog

台湾的Portnoyilya等人组织了GVO翻译计划,将英文的Globla Voices Online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从地方语言到作为Lingua Franca的英语,再返回我们的母语,我们在语言上绕了那么一个圈,那么视角和效果又如何呢?

他们的中文简体版目前由CNBlog提供支持,繁体版则在Yam(大陆须代理)。令人佩服的是他们有效地利用社会性交流工具来进行翻译工作的协同,包括WikiGoogle Group

Source favicon22:44 Hackathon III - Leader of the Hack » Burning Questions - The FeedBurner Weblog

The developers at FeedBurner have been acting like a bunch of kids in the back of a station wagon lately ... "When's our next Hackathon?! Tell Chris to stop touching me!" After our last two successful endeavors, the Hackathon has become the anticipated event of the season here at FeedBurner HQ. One day spent exclusively working on pet projects that aren't on the Gantt chart. It's just like a Google engineer's "20% time," except, well, this is our third one in about a year, so let's call it "FeedBurner's 1.41% time."

This past Friday, June 16th, we all showed up in the conference room early in the morning, proposed our ideas, and came up with the gameplan. We then went immediately into "can't talk now" mode, frantically coding for an end-of-day presentation. When the buzzer sounded, the pizza and beer went down fast as everyone showed off their hacks, captivating the room and eliciting tears of joy from the business team who no longer had to run customer support for the day (if somebody answered your question on Friday using the word Adam instead of Atom, please resubmit your question).

While all of this is a lot of fun for us, it's usually a lot more fun for publishers when we get to unveil a bunch of new features, tweaks and services all at once. Here they are, as described by the developers themselves:


Follow the story link to read more...

Source favicon21:09 从 "手机煮鸡蛋" 看常识的丧失 » DBA notes
最近有一则耸人听闻的"新闻"在网络上流传:手机65分钟煮熟鸡蛋. 很多网站很多 Blogger [eygle 也转载了] 纷纷转载。读者的第一感觉恐怕都是震惊手机的危害, 但对这个"试验"提出质疑的怕是少之又少. 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果然实际上是一个高科技笑话. 看罢不禁哑然失笑, 暗自思量,其实不过是中学的物理学知识而已。怎么就这么多人深信不疑呢 ? 互联网的传播让大家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也使得大家深信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在这个享受眼球被刺激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丧失了基本的科学常识. 与"煮鸡蛋"新闻类似的新闻在以前也是不少见的,比如"不要和陌生人喝酒", 一个假新闻能变化出多个版本, "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国外换到国内,每次出现还是能吸引无数人深信不疑, 也很容易使判断呢管理弱的社群陷入网络恐慌。 现在的假新闻与读者的关系就好比垃圾邮件与电子信箱的关系--垃圾邮件逐渐的涌来,即使邮件系统再智能也有把垃圾遗漏的可能,如果有一个专门收集假新闻的黑名单就好了. 愚人节虽然好玩, 但是最好一年只过一天。 如果没有判别真假的"黑名单",提高我们自己的识别能力--仅仅是常识就足够了. --End.
Source favicon20:24 brant、xyb、胖子(正式)加入豆瓣团队 » 豆瓣blog
对豆瓣的老用户来说,brant应该无需介绍。他一直是豆瓣社区里的活跃成员,今年春节开始为豆瓣兼职工作。一个月之前,brant单枪匹马从武汉杀到北京,准备投身互联网事业。豆瓣近水楼台成功拦截,Brant欣然成为团队正式的成员。他将继续负责社区和服务,也会协助开发团队规划新的内容。 xyb, 豆瓣第70号用户,UNIX、Python、邮件、高性能系统的高手,本周起加入了豆瓣的开发团队。xyb之前率先解答了我们的长尾数学问题。他还一直是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xyb正在汇总整个地球的地图数据,准备豆瓣新服务的推出。 历经整个春天的筹备,胖子也如约加入了豆瓣。胖子是豆瓣的“第一周用户“(37号)。从他读过的书和写出的书评里,你断然不能看出他是一个算法和优化专家。几年前一个寒冷的夜晚,我曾经拉着他紧随送奶的冷藏车开过上海的大街小巷,记录到每一个便利店的距离和时间, 直到天亮。然后胖子用了几个月时间做出一个庞大的数学模型来计算中转仓库的最佳数量和位置。目的是为了用更低的成本把更新鲜的牛奶送到早班的人群手中。在豆瓣,同样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胖子面临许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为此他和整个团队都激动不已。 欢迎brant、xyb、胖子! 春困已过,整个夏天豆瓣会不断有好的消息传出。 (豆瓣寻人1, 2仍在继续)
Source favicon14:04 维基百科将死 » blog中文翻译
维基百科将死 原文来自Martin Fowler’s bliki June 19, 2006 翻译:Neverdoright 博客圈近来有个争论,起因是Nichole Carr写文章宣称“维基百科将死”。(是的,我的回应有点慢,不过当时我在旅途中没时间写。)他最初发表的文章就让我吃了一惊,说是维基百科就要完蛋了,因为0.01%的文章都被适当地保护起来了。这么说的意思就好像镇上请了个警察,民主就终结了。 他陆续发表的文章进一步说明了他的理由。Carr的观点是说维基百科的完全开放是虚幻的,从来就不是事实。大家应该摆脱这种虚幻来讨论其造成的影响。 这样的讨论我觉得有点意思(还有点娱乐)。因为,和我的读者们一样,我对维基的熟悉不是一天半天了。他们就是软件开发社区里出来的东西。很多的我碰到的团队,ThoughtWorks内或者外的,都用它来进行沟通,并形成集体的笔记。 还记得很多年前,Ward邀我一起加入他的一个实验,一个讨论模式的合作空间-最初的维基。在90年代末我是那儿的常客,那时Ward的维基成为了极限编程的讨论中心。 Ward的维基曾是,我了解到仍然是,完全开放的维基。任何人,任何时候,可以编辑任何的页面。连注册和登陆都不需要-唯一留下的痕迹的是你的IP地址。早期的维基没有版本控制-就象是块白板。没人负责维护或者编辑。Ward告诉我说有时他会去做点“修剪”的工作,但人人尽知仅是非常轻微的编辑而已。 出来的东西整个成了大杂烩。会有一些不错的总结的页面,但大多数页面常常是长篇大论,天马行空。然而结果是:相比当初Ward把概念解释给我时我的想像,它要有趣并且有用得多。不说别的,至少它把极限编程介绍给了很多早期的接受者,是他们使极限编程从启蒙发展到发扬光大。 所以相对Carr维基百科的虚幻,我对维基百科的兴趣在于相比Ward的维基,它有多少的结构和控制。可以看到的是页面按文章和讨论区分,版本控制,用户注册,监视列表,仲裁委员会-这是和Ward的486完全不同的。 但是这样的结构管用。维基百科相比Ward的维基是有用得多的资源。把讨论和文章页面分开看来效果不错。编辑们会注意保持文章都是相关的。整体说维基百科已被证明是有用的资源-从那些我知道的东西来看它也还是比较准确的。 尽管相比发源于俄勒冈的创始维基,维基百科显得封闭一些,但它仍然本质上是不同的- 甚至是开放的- 比较很多其他的在它之前出来的维基。任何人可以编辑99.9%的页面-不包括编辑们自己的页面。我确信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修改大多数页面上的拼写错误。但是如果需要对页面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就会有编辑来问问你为什么了。有趣的是这样的控制都是在已经既成事实以后的。你在开始更改页面时无须经过允许,而是你在做完了以后,有可能要进行调整。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个很大的观念上的改变,尤其是习惯了公司环境的人。 然而我们的社会却是按事后控制的法则来运转的。 比方说我早晨开上I93号公路逆行,几乎不会遭到什么阻止,但是假设我这么做了是会有后果的。当然也会有措施防止发生糟糕的问题,但大多数时候更宽松一些,并且明了违规的后果,这样效率会比较高。在Thoughtworks我们就遵循这样的原则,给人们相比大多数组织要多得多的自由 -但会去跟进哪些人滥用了系统。 敏捷软件运动很多时候都在要求更加放松控制,不要事事都要经过允许,而是更多地向事后的请求原谅转变 。但松弛的控制不等同于无政府状态和没有控制-通常对敏捷主义者也有这么一个错误的认识。 它实际上是在想怎样尽可能少地控制,才不会断送我们要避免错误的良好意愿。
Source favicon13:27 造梦机器 » blog中文翻译
翻译原文:Dream Machines 原文作者:Will Wright, The Sims 和其他一些游戏的制作者 现在,整整一代人在一套与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游戏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玩这些游戏。只要看看一个玩新电视游戏的小孩就知道了。他们最后才看使用指南。相反,他们抓起游戏手柄就一通乱按,直接看会发生什么。这可不是随机乱碰,而是科学方法的精髓。通过游戏中的试错,玩家建立起基于实际经验的潜在游戏模式。当玩家对模式进行提炼改进时,他们就开始掌控这个游戏世界。这是一个假设、试验、分析的快速循环,与他们父母的“先阅读使用手册”的线形思维比起来,是根本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 在一个结构化教育和标准化测试的时代,这代人的差异或许还不那么明显。但是这些游戏玩家的思维方式——他们以一种完全新式的方法学习的事实——意味着他们将把世界视为一个创造之地,而不是消费之地。这就是电视游戏将对我们文化产生的真正影响。 然而,社会只注意到了消极的一面。大部分人处于割裂这代人的边缘上——看到游戏就看到一连串的缺点(它们是暴力的、成瘾的、幼稚的、不值得的)。这些标签中一些是理所应得的,但是游戏的积极方面——创造力、团队精神、自我肯定、解决问题——对非游戏玩家来说多少是被忽视的。 我认为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在于看别人玩游戏和真正拿着手柄自己玩是不一样的。相当的不一样。想象一下,你对电影的全部所知仅来自于观察电影院里的观众——你却从来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你自然会得出电影枯燥无味又象垃圾食品般毫无节制的结论。这可能是对的,但是你错过了真正的大银幕。 所以是时候重新思考游戏了,认识到它们有何不同之处,又是如何有益于——而不是毁掉——文化。考虑一下,比如,它们的“可能性空间”:游戏通常始于一个明确的状态(就好像国际象棋里的开局),然后当某个特殊的条件实现了(国王被将死)就结束。玩家以他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操作这种可能性;每个玩家的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 游戏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好的培养——并且开拓——可能性空间。在线形的故事叙述方法中,我们只能围绕叙事想象可能性空间:如果Luke加入黑暗势力会怎么样?如果Neo不是救世主怎么办?而在一个交互式的媒介中,我们可以自己探索。 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一样,现代的电视游戏也依赖于玩家主动参与。我们受邀创造精巧的虚拟世界,人物,故事情节,并与之互动。游戏不仅仅有待探究的幻想世界;它们确实扩大增强了我们想象的力量。 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大多数科技都可以看作是我们某部分身体功能的提高(汽车/腿,房子/皮肤,电视/感官)。这样说来,电脑就被视为人类大脑的延伸;第一台电脑被当作人工脑和分析引擎。我们认为它们的首要价值是远胜于我们自己计算能力的自动数字处理器。 但是互连网使我们原来以为的超级计算器变为拥有电子邮件、聊天群、即时通讯和博客的超级电话。结果我们不再用电脑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我们用它们拓展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样的转变正发生在游戏身上。早期的电脑游戏不过是图像粗糙、问题简单的小玩具。玩家得自己把屏幕上的小点点想象成,比如说,人群或坦克。随着电脑绘图技术的进步,游戏设计者开始让好莱坞嫉妒:他们加入了精巧的场景剪切,史诗般的情节,当然,还有细节日益详实的绘图。他们开始相信世界建造和故事讲述最好留给专业人士的理念,并将玩家排挤出去。但是就在他们为电脑处理欣喜若狂时,游戏设计者忘记了还有第二个处理器在运转:玩家的想象。 现在,比起去好莱坞,一些游戏设计者正致力于这第二种处理器,以打破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这堵墙。远离媒体是由少数人(电影和电视工作室、书籍出版商、游戏公司)制造开发出来的和一种模式适合所有形式的观念,我们打开了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与其将玩家的创造力关在门外,不如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建造、设计,并移居我们的数字世界。 现在更多的游戏包含让玩家自己发明虚拟世界某个方面,从人物到汽车,的特点。并且更多的游戏诱使玩家成为建造世界的具有创造力的伙伴,让他们自己决定所有的外观和感觉。由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活动构建的在线社区是网上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对于这些玩家来说,游戏不仅仅是娱乐,而且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游戏有包含所有其他娱乐媒体形式的潜力。它们能向我们讲故事,为我们提供音乐,给我们挑战,使我们和其他人沟通互动,鼓励我们创造事务,使我们和新社区建立起联系,并且让我们玩乐。不像其他大多数媒体形式,游戏天生就具有可拓展型。玩家的参与建造只是这条路上的第一步。 很快游戏就会开始建造关于我们玩家的简单模型。它们会学会我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什么让我们感到有趣并且有挑战性。它们将观察我们,记录我们做出的决定,思考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并且评价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的技能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游戏将能够修改自己以更好的“适应”每个玩家。它们将调整自己的驾驭难度,引入新的内容,并且创造故事情节。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是由别的玩家创造的,然后系统把它们传送给它认为最能享受这些东西的人们。 游戏进化为娱乐,教育,并且使我们作为独立个体参与进来。这些个性化的游戏将反映出我们是怎样的人和我们喜欢什么东西,就像现在我们对书和音乐的选择标示出来的一样。它们将允许我们表达自己,会见其他人,并且创造出只能朦胧想象的东西。它们使我们能将这些创造分享及合并,建造出巨大的游戏平台。比以往任何时候,游戏都将成为人类想象的可见的、外部化的拓展。 4月给《环球企业家》(www.gemag.com.cn)翻译的 Exstasis 翻译 (http://exstasis.yculblog.com/)
Source favicon09:20 网摘060617-060620 » laolu

2006-6-20

  • 东拉西扯:从注意力稀缺到注意力旁落 #
    极好!“参与式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长尾经济。”
    众多像Flickr这样的有意规避注意力的特色网站,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让互联网变得多姿多彩。这些网站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壮观的长尾。

2006-6-19

2006-6-17

Source favicon08:33 Encore, Encore! » The Ask.com Blog
If you're a sports fan, you may have had your TV plate full this past weekend. Maybe you missed out on our debut? NBC will be offering two encore presentations of Treasure Hunters premiere episodes this Friday and Saturday at...
Source favicon06:02 New Click-To-Call information discovered » Googling Google
Click To Call is one of those features that Google freely admits to working on -- but is still considered an experiment.  This feature provides more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s and advertisers by creating a direct phone to phon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when an icon in the advertisement is clicked.Last week I blogged [...]
Source favicon02:30 Coming soon: Windows Live Search now inside Windows Live Messenger » MSN Search's WebLog

Very soon, we will release a feature of Windows Live Search built into Windows Live Messenger that we think will help you while chatting with your friends. Tell us what you think! You can try this new Search feature from the activities menu of conversation window, it includes our three most popular scoped search features – Web, News and Images. These scoped results are based on Windows Live Search, so you get the same results as if you were searching on live.com.

Have you ever been chatting with a friend, decided to see a movie together, but had to open up a new browser window to see what time the movie was? Now, life is easy. You can preview a result within Messenger and send the result link to your friend by clicking one button.

For image search result, you can drag/drop it to set it as your conversation window background or your Display picture, or even send this image to your friend.

We use Atlas framework (Microsoft AJAX technology) to build up this feature, which makes our UI more smooth and comfortable. Since we use asynchronous call to get the search results from backend web service, we can render our page layout dynamically. That’s why user won’t feel any page refresh while loading the results. Best of all, the user can preview the first result while other results are still loading their content.

       In our future release, more exciting features are planned. When a new search scope is launched for live.com, it will be automatically available for our Messenger users.

 

If you have more feedback than you want to give in the comment section of this blog, please go to the links below….

 

      For web:

http://feedback.live.com/eform.aspx?locale=en-US&productkey=wlsearchweb&p1=powernoresultsliveweb&searchtype=Web+Search&Optl1=1&p2=dvd

 

For news:

http://feedback.live.com/eform.aspx?locale=en-US&productkey=wlsearchnews&p1=powernoresultslivenews&searchtype=News+Search&Optl1=1&p2=dvdqewrqewrqwer

 

For image:

http://feedback.live.com/default.aspx?locale=en-US&productkey=wlsearchimage&p1=powernoresultsliveimage&searchtype=Image+Search&Optl1=1&p2=dvdqewrqewrqwer

We are reading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we receive and will response to comments as soon as we can. So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r feature suggestions just post below or use the feedback link

 

-- Joseph Yao, Program Manager

On behalf of the Search Pane team

 

Betsynote: 5:40 pm June 20 - we had to edit this post after submitting because, well, we jumped the gun in our excitement. When the feature is properly live, we will confirm it is live on the blog...but in the meantime, be watching for it.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6-20

==> 200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