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43 microID,你在Web物件上的印记 » 刻录事
tECHNORATI可以让人们申领自己的bLOG,可是,如何证明那个bLOG是你的呢?和许多类似的服务一样,他们要求用户把一段特殊的代码嵌入到你的bLOG的首页的某个位置,让后告知该TECHNORATI,让它去读取该页面,如果读到的话,那就证明是你的了。 其后的想法很简单,每个人唯一的拥有它自己的东西,并且只有他自己能够更改或者增加某些东西在上面,比如代码等。 但问题是,不同的服务要求贴不同的代码,服务越多的话,贴得东西越多,挺累人的一件事情。 另一方面,随着个人在wEB上的内容的增多,以及个人对于wEB身份标识和个人档案的觉醒,有越来越多类似的服务涌现,他们的一个功能,就是让用户罗列和他们有关的内容,可是带来一个问题,怎么证明那个声言的内容属于用户自己呢? 比如Wealink的个人档案里面,人们可以写上自己的Blog,可是,那个Blog真的就是申明的那个人么? 这些问题的浮现,让一些人动起了脑筋来解决它。MicroID就是这个问题的一个轻巧的解决方式。 http://microid.org/ 通常情况下,email的验证比较简单,因此,在对Web物件的验证上,需要借助email,另外一个需要的,是该物件的URL(唯一的网络地址)。 好了,现在我可以对我的EMAIL做个特殊的sha1_hex变换,对url也作同样的事情,然后把两个合并,再做一次sha1_hex变换,于是得到一个称之为MicroID的字符串。 比如我要在某个服务上证明klogs.org是我的,假设我在那个服务上用的已经被验证的email是 zheng@email.com,那么,我就把这个email和www.klogs.org得到的MicroID放入到首页的meta中。 第三方服务根据我注册的email和我申明的URL,这里是www.klogs.org,做同样的换算,得到一个ID,如果这个ID和www.klogs.org中发现的Microid一致的话,那么,声言就被证明。 关于mICROid,可以有许多有趣的应用。不过,似乎对于文章来说,MICROid还是无能为力?或许结合MICROfORMATS之后,可以得到解决? 现在已经有服务方和内容方支持这个简单的协议了,比如MA.GNOLIA和claimID,也有不少插件出现,会有越来越多支持和参与的,正如ClaimID的Blog中提到的: Can you hear it coming? Decentralization is afoot!
Source favicon22:11 企业blogging有没有用 » laolu

Hendry Lee写了很多企业博客的文章。有篇《How blogging can help your business》主要内容如下:

博客已在明显地影响到商业。如果利用和设计得当,博客有助于管理你的网站,并使你现有的内容获得更多的商业关注:

  1. 与你潜在和现实的用户保持接触。让交互变得流畅,让他们了解你更多。说明在你的生意后面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网站。
  2. 在你的利基市场中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专家。经常就公司业务发帖,分享思想、创新,甚至提供客户服务。
  3. 捕捉(商业)机会。把这些结合到内容中,通过blog、RSS feed和e-mail经常地传送。
  4. 产生收入。销售广告空间、产品、服务,或建立关系和达成预售。参与文本关联广告(contextual advertising)的程序,如Google AdSense、Yahoo! Publisher Network等,你能通过内容获得收入。
  5. 扩大业务的生产力。在内部使用博客,作为信息沟通、项目管理,或者仅仅是释放想法的个人领地。

传统的企业网站主要用于充分的传递信息,但如今用户需要更多。他们正在开始改变信息消费的习惯,对媒介想有更多的控制,更愿意主动选择在什么时候,以及所处理的是什么信息。作为这种转变的一部分,用户产生的媒体(consumer generated media)正在冲击老的web模式,尤其是用户希望参与这个市场,而不仅仅是作为被动的阅读者。

利用博客的一个有趣之处,是它会使人们互相分享。记住,如果你不允许人们在你博客上说话,那并不意味着对话的结束,因为他们能很容易地自己开博,或者它评论发到其他人的博客上。

John Jantsch去年对488个小企业主做了一个企业博客的调查,表明有很多企业尚未理解如何把博客作为一种营销工具:

  • 27%的企业博客每月发帖少于1次。因此,也就不用惊讶,有36%的人表示他们的blogging在营销上毫无用处。
  • 对于每周发帖3次到每天发帖1次的企业,营销效果显著。39%的人表示搜索引擎的流量上升,18%表示有商业机会产生,11%把销售的活跃直接归功于博客。还有一个多次被提及的关键点,他们在各自行业里的“专家地位”得到了提高。

上面是小企业的情况。对于Fortune 1000的公司来说,也只有30%对博客有真正的了解,不甚明了的占了过半。

对Internet 'blog'的了解,2006年2月,单位:%
  % 
有彻底的了解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30%
有些模糊的了解
Have some vagu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51%
听说过这个词但不了解
Have heard of the term but do not understand it well at all
15%
没听说过这个词
Have never heard of the term
4%
数据来源:Mmakovsky+Company: 2006 State of Corporate Blogging Survey
样本:150 Executives in Fortune 1000 companies

去年4月,HP做过一个小企业调查。该调查显示,16%的小企业主也许会在未来的2-3年内尝试博客。这看起来并不踊跃。John Jantsch的调查中,那些目前还没有博客的业主里,57%的人表示在短期未来没有计划开博,或者说,打算设立博客的也没过半。

在用户改变习惯的进程中,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开博客,虽然会少一点来自搜索引擎的流量,少一点商业机会和销售,少一点专家名声和曝光率。那么,建了博客又怎样呢。

Source favicon20:05 中国汉语网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中国汉语网中国政府新建了个中国汉语网 www.linese.com,提供免费的汉语教学课程和学习材料,见 Yahoo 的报道。 这个网站和新闻,都上了 del.icio.us 的热门连接名...
Source favicon15:10 Lunch at Papa John's » 王建硕

Papa John's kept opening store in Shanghai in a speed higher than many people's expectation. After I saw the first Papa John's store in Biyun International District of North-East Shanghai, more and more stores appeared - in Xujiahui, and another in Biyun District. It has more than 20 outlets in Shanghai. The two I saw today are only within 7 minutes' walking distanct. It either means bad planning or a sign of high demand. My observation is the latter.

I stepped into the Papa John's store near the B&Q store. It is almost full, with only 2 tables left. It looks Papa John's is having a good business.

Table Talk

There is an article named "The joy of listening to other people's talk". The article said it brings you to a world that you will never be able to enter.

The lunch talk on the left table is obversly about business. I cannot recognize what the conversation is about, but got some keywords:

Accenture / Multi-national compaines / CTO / Technology...

My guess is, they are students from the CEIBS (China-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Their campus is about 2 km away.

Source favicon13:38 Stephen King《尸骨袋》被翻译成了一本烂书 » DBA notes
浪费时间和精力云山雾罩的看了半本,真是翻译得不能再烂的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许静雅 / 陶昱 --End.
Source favicon12:44 东西部的差距 » 变态家族
在论坛上看到, 这个差距确实存在, 这次山东就比重庆快了好几年。
08:00 2006/07/09 08:00:00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排行榜 » 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
 搜索引擎  搜索力指数  排名升降  份额
1. Baidu  152688642     63.19%
2. Yahoo  29494294     12.21%
3. Google  19653226     8.13%
4. 3721  18431038     7.63%
5. Sogou  8375570     3.47%
6. QQ  6664550     2.76%
7. MSN  1561722     0.65%
8. 163  1535886     0.64%
9. Tom  1407138     0.58%
10. iAsk  1136886     0.47%
11. Zhongsou  605066     0.25%
Source favicon01:11 Movable Type Plugin directory update » ProNet
We just pushed out a sizeable update of the Movable Type plugin directory and thought we'd share with you those which are new and updated. Below are links to each with descriptions written in the authors' own words: NewEntryTemplate v1...
Source favicon00:29 时间轴:TimeLine » 刻录事
因为Isaac设想并已经着手制作了近乎类似的原型,所以在第一眼看到TimeLine 时候,除了惊讶之外,还有些欣慰,虽然遗憾Isaac因为时间原因没能完成,但是看到这个想法的一个接近的实现,还是很让我高兴的。 TimeLine中,下方的时间条上标示事件的线段的错落稀疏分布得有点意思,越接近现在,时间轴上显示的刻度也越细,因为人们总是着眼于现在和近期所要做的事情;而越远的未来,显示的就较为粗简和稀少,因为人们对于将来,也只能是一个预估的规划。 TimeLine的上方,对应了时间轴上的白色时间段,或者说是下面时间段的放大,显示更为详细的内容。 对我来说,时间是流动的,我觉得和时间有关的应用都应该动起来,所以我当初给Isaac建议,默认情况下,应该让时间从右往左的嘀嗒嘀嗒流动,窗口内显示的是当前的日程安排,时间一秒秒的过去,时间轴上的事务条一点点地离去,我相信这会给用户一个有益的提示和压力。 另一方面,事情的多少,日子中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可视的方式来营造,传统的日常安排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方格,这个TimeLine呢,没有方格,但是也是相对规矩的长条。其实完全可以抛弃长条的,有事的地方就形象地用事情堆起,没事的时间里,就低平的直线条好了。这样,起起落落,也配合了人的心情的紧张和闲适,回过头去,峰高谷底,条理和事务的状态一目了然。 这个TimeLine是个开源的项目,这里有不少例子。 试试用这个UI结合GoogleCalendar的数据和功能?或许会更受欢迎?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7-08

==> 200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