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2:58 "Let click fraud happen"? Uh, no. » Official Google Blog


You may have seen some of the media coverage generated by a blogger's quoting Eric Schmidt about click fraud. By using select excerpts and ignoring the context of the remarks, that blog post made for an interesting read, but was unfortunately misleading.

Eric spoke at a SIEPR economics event at Stanford in March. At the end of his remarks he took questions. (You can view the whole presentation and Q&A that followed here.)

Here's the relevant question Eric was asked about click fraud: "Recently there’s been some talk about click fraud being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entire advertising business model. I was just wondering what your thoughts on that were and if there’s an economic solution to it more than just technical solutions."

Eric made clear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at he wasn't describing our approach to click fraud and was answering hypothetically. He introduced his answer by saying: "Let’s imagine for purposes of argument that click fraud were not policed by Google and it were rampant ..."

The "let it happen" excerpt followed, in which he discusses the economic forces that can retard click fraud: "Eventually the price that the advertiser is willing to pay for the conversion will decline because the advertiser will realize that these are bad clicks. In other words, the value of the ad declines. So, over some amount of time, the system is, in fact, self-correcting. In fact, there is a perfect economic solution, which is to let it happen."

But he made clear that we don't take that approach, by adding that click fraud is "a bad thing and because we don’t like it, and because it does, at least for the short-term, creates some problems before the advertiser sees it, we go ahead and try to detect it and eliminate it." He also said, "In Google's case, we worry about this a lot and we have a number of technical engineers who think that this is great fun to try to go ahead of this and get ahead of it."

The fact is that Google strives to detect every invalid click that passes through its system, and to prevent those clicks from ever reaching an advertiser's account. And Eric and many others at Google have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invalid clicks publicly many times -- on our quarterly earnings calls, at our Press Day, and in other places, such as blogs. Anyone who has followed Google knows that Eric, and others at Google, have stated several times that Google fights invalid clicks, that we've devoted significant resources to manage it, and that we take it very seriously.
Source favicon15:23 看看你所在的城市房价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 » 酷讯黑板报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在研究低压气体放电时,偶然发现一种新奇的强射线。这种射线能够不同程度地射透各种完全不透光的物质。后来伦琴将其命名为X射线,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科学研究中开发出类似的副产品,并因此获得更大承认的现象并不罕见。现在酷讯也在经历着同样的喜悦。 酷讯搜索的出发点,或者说核心价值,在于对互联网上的各种分类生活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将这些的信息再以搜索的方式返回给用户。正是由于这个定位,衍生出了酷讯产品最大的一个特点——数据规模海量。我们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而言,抓取数据量都是最根本的一个指标。为了锲而不舍地提高用户体验,我们一直努力提高数据量。截至2006年7月14日下午18时,单在北京地区酷讯就提供了超过16万条的可用出租房源信息,超过15万条的二手房源信息,以及数量同样可观的合租和商用房信息。随着技术的更加成长,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随着数据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不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呢? 酷讯二手房观察正是得益于这一思路。酷讯网站上已经可以看到5月份的数据,6月份的数据近期也即将推出。限于人力及时间,我们暂时只提供全国25大城市的房价分布。通过表格和图表,用户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所在的城市的房价在怎么变化,在全国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不夸张地说,这一产品的创新意义可能并不亚于酷讯自身。传统的房价统计,一般是通过中介做样本统计。这种做法无疑局限性很大,有些房源未必通过中介出售,即使中介掌握了大部分的房源信息,选择样本观测点和样本数据也是不容易掌握的事情。 由于酷讯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最先开展的工作就是信息抓取,因而酷讯真正开始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随着酷讯抓取数据量的日益增多,酷讯观察的信服度也在日益增加。某一天,当所有的分类生活信息都在互联网上发布,当酷讯的爬虫可以抓取到互联网上99%以上的信息,酷讯观察就接近于普查效果了。 百度从大搜索中收获了“风云榜”“百度指数”两个副产品,google从大搜索中收获了“google trend”。不过不同于这些基于query的统计类产品,酷讯观察与酷讯搜索一样是真正基于搜索技术之上的一个应用。不过好玩之余,显然比它们更加有用,受众也更加宽泛。 当然现在的酷讯二手房观察还十分单薄,只有一些表格和图表,有人对此提出批评和更高的期待,譬如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文字说明或是分析报告。其实,在我们的设想中,酷讯不仅仅是房产网站,更是生活门户。同样酷讯观察也将不仅仅是二手房观察,还将有出租房观察、火车票观察、二手车观察等等。产品众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异常繁琐。人分三六九等,事有轻重缓急。我们最擅长的是数据挖掘和统计,不擅长的事情暂时还不想做。 koujian 
Source favicon15:22 酷讯:大规模推广中 » 酷讯黑板报
经过不到4个月的完善,酷讯不少产品已经臻于成熟和稳定。我们一直梦想于让酷讯的产品尽可能多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于大众,并从中实现酷讯自身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五一长假结束以后,酷讯第一轮大规模的推广工作已经提上日程。 不过,搜索引擎的特性以及行业经验共同决定了传统广告(包括户外广告)并不是酷讯初期应该采取的推广方式。搜索引擎更多的是靠口碑相传,而不是密集的广告效应。所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合作式的营销就很必要。 与酷讯存在合作空间和可能的网站有很多。本质上这是由酷讯的定位所决定的。一方面,从广度上看,酷讯是生活搜索引擎,而生活所包括的信息范围实在太广阔。另一方面,从深度上看,搜索引擎往往具有先天性的产业内优势。 酷讯寻求合作的第一类网站是分类信息发布网站。以前很多人曾认为,酷讯与它们存在竞争性关系,甚至是取代与被取代的一种态势。世春的文章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从目前分类信息网站的发展态势看,国内不但不可能形成像Cragslist这样绝对的行业领导者,而且力量十分分散(据说有3000家网站)。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由酷讯这样的搜索引擎来担当信息挖掘和整合的工作。这种工作不是要替代这些网站,恰恰相反,只是为了在用户和这些信息提供网站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第二类网站是各种行业细分的垂直网站,尤其是生活类的。很多网站提供生活类的内容服务,譬如51766是知名的旅游网站,火车票网是火车票交易网站。酷讯可以为它们提供OEM搜索服务,它们也可以加入酷讯的生活信息搜索联盟。 第三类网站是各地的信息港和信息门户。酷讯的生活信息搜索服务已经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在酷讯上都有单独的频道相对应。而据我的观察,几乎所有的地方信息港也都是生活服务居多。这意味着,与酷讯的合作空间十分宽广。 其他可以合作的单位还有很多,甚至包括一些研究机构。酷讯抓取了互联网上海量的生活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从而形成了不少有意思的产品。我们上个月推出了二手房观察,以后还将陆续推出出租房、二手车、火车票等众多的观察类产品。相信这些产品所提供的数据,是很多研究机构梦寐以求想得到的。 在公司我不做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对具体的业务进展不是特别熟悉。但从日益增多的垂询电话(包括骚扰电话)、不断攀升的网站流量以及合作推广页面上不断增加的合作伙伴logo,我能够切实感受到推广工作在富有成效地展开。 koujian
Source favicon09:51 对Blog商业前景的迷茫导致的怀疑 » 刻录事
麦田出来系列的第二篇了:观念要服从现实 现在我知道他是从那个层面来看待这些问题的,这和他原来在BSP的供职背景有关: “一年前我就知道真正的博客用户不超过5%,然后我拼命想办法试图突破’三座大山’所带来的这种局限” 为什么要去突破呢? 商业上看不到前景,正是他的“从观念回落到现实,再到失望的根源和这个系列的初衷。 还好,我没有从“观念”上的冲动而跑到商业中,然后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观念”失望。 因此,建议麦田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将商业和非商业这两个层面分开。 也请看他这个系列的人们注意其中的语境。 当然了,如果你恰好也对Blog的商业迷茫的话,那请继续迷茫好了,我不再打搅。 不好意思。
Source favicon06:10 若邻网络的Api » 刻录事
Web Api的类型有多种,有些以数据的分享为核心,比如Amazon;有些以服务的提供为重点,比如Box.net;还有一些,以个人服务的扩展为目的,比如Flickr。 若邻的Web Api呢,混合了后面两种目的。这次我们开放的部分,包括: - 若邻认证Api 若邻认证Api,在充分保证用户帐号信息不传送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在认证的过程中,用户的注册email、密码以及其他信息等都不被传送)实现对若邻用户的验证。 我们不会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也不会让第三方应用随意的访问用户的个人资料,但是我们也给用户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自己判断是否给与,以及给谁使用自己资料的授权。 当第三方应用需要使用若邻网络的其他wEB aPI的时候,第一步必须得到用户的授权,才能后续。 这个授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被当作确认该用户是若邻用户的一个方法。因此,它也有着自己独立的用处: 任何其他第三方服务,只要愿意,都可以让若邻用户再不注册的情况下使用或者体验他们的产品/服务,只要验证了是若邻的用户。 假如你是一家新兴的网络服务商,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若邻用户抢先体验,然后再注册,甚至,直接让若邻用户使用好了。 假如你需要扩展你的网络服务市场,相信这也是你不错的一个选择。 作为回应,我们会在合适的位置为我们的用户推荐我们认为有价值的Api合作伙伴。 - 若邻个人档案Api 这组Api包括了对个人档案中的各个部分的读写。当然,这都是在用户自己授权的情况下进行。 如果你是职位搜索引擎,你可以考虑用它帮助若邻用户生成需要的简历并发出。 如果你的服务也需要用户的个人档案,那么也可以用这组Api来实现,把若邻网络当作个人档案存储的服务商。 当然了,对用户来说,好处不止一个,用户可以在一个地方集中管理自己的个人档案,然后再多个地方使用;用户可以通过个人档案,在若邻中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比如联络到同学、同事,也可以和其他第三方应用的用户相互认识;此外,用户还可以在若邻的人际网络中被更多的机会找到。 作为服务商,为什么不让用户获得更多呢?而且,借助我们即将推出的Group Api,服务商可以维护自己用户群的人际网络。 - 若邻个人公告发布Api 可以让若邻用户在你的服务上,比如图片、Blog、Podcasting等服务,将用户自己发布的内容分享给在若邻的朋友。这样,即便没有读者群的用户也可以透过这种方式扩展他/她的读者。 或者,他/她可以选择将一些不愿意公开的内容发布到若邻网络的朋友圈中,在小范围内传播。 若邻的这些Api,全部采用REST方式,目前仍然处于beta阶段。 SandBox 是我早前测试Api的时候做的一个例子,如果你信得过的话,可以看看,在那里你可以方便的生成自己的通讯簿,当然了,这个Api我们没有也不会公开,对隐私敏感的用户不必担心第三方得到。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若邻Api页面申请和管理自己的Api Key(别忘了把地址收藏起来,这个URL还没有链在Wealink上) 。因为相关资料还未释出(链接是空的),在你的API kEY通过之后,可以找我索要使用文档,我也乐意提供咨询服务;D (补充,因为还为正式发布,所以呢,最好和我连接起来,这样审批会更快些) 除了这些Web Api之外。 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在线迷你通讯簿,方便若邻用户在网络上使用自己的通讯簿,当然这需要第三方应用的合作了: 你只需嵌入一段简单的js代码,让若邻用户打开他/她在若邻的通讯簿(呵呵,有怀心思的开发者要打消念头了,你是取不到这些信息的),方便的选择需要邀请或者分享的人。 我想,很多网站有邀请、email分享功能,输入email是件很繁琐的事情,我们可以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使用的方便。 如果你对自己的服务有信息,值得若邻用户去分享,那么可以用它:) 我自己做了一个测试页面。 我们也希望看到用户有越来越多的好的服务去用。 ————————- 有兴趣? 可以在这里 http://zheng.wealink.com 或者在 about klogs 联络到我。 最后要感谢Bruce 、 PH 、Berg 以及其他人的辛苦工作。
Source favicon04:39 Another year, another 99 cans of Cherry Coke » MSN Search's WebLog

 

My name is Beau Hollis.  I’m a grad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and as of today, I’m 23 years old.  I’m a Program Manager Intern for Windows Live Search.  I help define the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Windows Live Search page.  I really love my job and my team, and of course, all the great friends I have made out here.  Speaking of my friends, they all collaborated to create the ultimate birthday office for me.

 

They didn’t want me to do any work on birthday, so they unplugged my computer and its many peripherals and wrapped them in foil along with pretty much everything else in my office.  The soda cans I did to myself (thanks Microsoft for free soda) but  the Dixie-cups full of diluted Cherry Coke were part of the “upgrade.”  

 

Special thanks to all the masterminds behind this makeover:  Ajay, Francisco, Maggie,  Dena, Jaidev, Michel, and Maribel.  You guys are great.

 

Beau

 

 

Source favicon02:56 Yahoo!與Microsoft打通IM » Jan's Tech Blog
原來Yahoo! Messenger與Windows Live Messenger已經可以互相通訊。小Jan也是今晚看Download Squad才知。可以對話不等於可以對著對方的Messenger軟件使用盡你現有的功能。 當然,要試到這互通的通訊功能,你先要下載新版的Yahoo! Messenger與Windows Live Messenger吧。兩款都是Beta版軟件!...
Source favicon01:24 Talking shop on Click This! with DaveN » JenSense - Making Sense of Contextual Advertising
Monday's show of Click This! aired live and featured David Naylor as a guest for an open discussion format where we discussed everything from arbitrage to high paying keywords, MSN deranking AdSense sites to premium publisher's custom AdSense ads. And...
Source favicon01:05 Owners of AdSense.com are fed-up and sell off domain » JenSense - Making Sense of Contextual Advertising
In an interview with Wired Magazine, AdSense.com owner Alexis Garrett has revealed not only is he fed up with Google and all the phone calls he receives from people who want Google AdSense support, but also he has sold off...
Source favicon00:02 Firefox 2 Beta 1发布以及Yahoo-MSN互通 » Blog on 27th Floor
Firefox 2 Beta 1已经发布,这是一个开发者预览版,主要供开发及测试人员使用评测,并使自己的相关扩展或插件都能跟上这个版本。可从Mozilla网站上下载试用。新特性很多,主要有:


下了个Win版的试用,安装界面略有变化,字体明显变大了,中文甚至有点过大了;标签页显示更加舒服,每个标签上都有一个关闭按钮;什么也不调整,内存占用明显好过以前版本,在新浪开7-8个页面也只有30多MB,其他的尚无感觉。不过看来加入进程管理的功能之后,原先用的扩展就可以不装了。其中说到的Client-side session and persistent storage感觉很神,但还不是非常理解。

总之可以试用一下,写了扩展的大侠们可以抓紧时间跟上这个版本,发现问题的可以直接报告给Mozilla

下一件大事,我感觉比Firefox 2还要大的,就是今天,MSN和Yahoo Messenger终于可以互通了,甚至包括语音聊天在内。按一般数据,这两个在国际上是仅次于AOL的第2和第3大IM服务,两个加在一起,就要超过AOL了(这两家宣称共有3.5亿账号)。QQ的数据有点拿不准,据说是1.8亿账号。

但MSN必须得用最新的Live Messenger(只支持WinXP),Yahoo是否需要升级到最新版尚不得知。用这两个软件添加用Gaim登录的账号都不能成功。难道一定要客户端升级么?道理上讲不一定要。

即时通讯终于开始走上正道,终于开始互联互通,而互通的IM无疑将拥有比以前更大的实力,能联系的人越多,IM的价值就越大。对用户来说,服务商只能拼自己的软件和服务,再不能限制用户选择其他网络了。

按Google和AOL的关系(Google买了AOL的股票),很有可能两家也要互通(据说已经在进行这个工作了),而Google Talk采用的是开放的XMPP(Jabber)协议,谁想连它都是可以的。现在Google就可以和所有Jabber网络互通。如果MSN-Yahoo联盟能再开发一个通向Jabber网络的接口,IM互通的大局就成了。还有个厉害的QQ,它会做何反应呢?

百度好像开大会了,还推出了空间服务,看了一下,速度和易用性上都不错,对内强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上,对外强在网络上。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7-13

==> 200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