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2:51 不道德的搜狐 » 刻录事
“4000万”的收入让张朝阳有点高了,开始在那里龇牙咧嘴的号称要“剿杀Web2.0”,很有点狼的“凶残”,或许后面推出的产品中,应该有叫“搜狼”的吧? 老鬼阿定从生态学的角度要给sohu上一课,呵呵。我也参和着多说几句: 第一,大陆的Web2.0有很多泡沫,而这些泡沫,多是来自媒体和希望从中套利的人的口水。所以呢,张朝阳的所谓剿杀的快意,不过是刺向一个个泡泡的回响而已,不过喝高的人总是忘记自己会是唐吉坷德。 第二,就算把那些“附庸风雅”为web2.0的网站算上,有1000家好不好,世界上有那么多网站,每天生生灭灭是其自然规律,这1000家里有些倒下,也不足为奇,新陈代谢而已,也正因为他们的摸索,才有了后来的成功。把这些自然起灭的网站都归入自己的战果,不知道张朝阳是不是在为自己壮胆? 第三,对于web2.0的创新网站,为什么只想到“杀”呢?这让我想起之前网易丁磊类似的说法,还有百度对自己百度空间的解释,寒从心起。在这里,看不到对创造的尊重,看不到对前驱者的敬意,看到的,只是贪婪、愚笨、自做聪明的暴发心态。 第四,就算要“剿杀”,正大光明的来好不好,张朝阳说“现在搜狐博客做起来之后,相信会对博客网站挤压得更厉害”。只是手段太过卑劣了吧?胡泳标题被改,在百度裁员事件上过度的举动,很难相信能有什么高明的法术出来。 第五,关于web2.0,还是请相关人等看看这些起落中的趋势,而不是起落本身。这样就不会说出“剿杀web2.0”这样显得无知的话来;D
Source favicon22:41 参观又拍网(Yupoo.com)小记 » DBA's notes

今天参观了图片共享网站又拍网(Yupoo.com)。

下午在 Gtalk 上收到 yupoohelp (后来才知道隐藏在这个 ID 后面的家伙就是 阿华,又拍网的共同创始人)发来的 关于购买 Dell 服务器的信息。聊了起来,惊奇的发现原来又拍的办公地点离我非常近。阿华要我过去转转,择日不如撞日,欣然从命。

又拍隐藏一个居民小区内,周围环境比较优雅,楼前就是一条小河。上了楼,一开门,迎面看见又拍创始人刘平阳那条金毛巡回猎犬,我可是一点心理准备没有,着实吓了一跳,不过这条大金毛貌似很吓人,其实真的很老实。

如果搜索关于又拍的故事,你一定会发现这样的话语:

2004年12月,刘平阳决定要买一条狗——金毛巡回猎犬。他将金毛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狗狗的每一步成长的足迹他都一一记录下来。他想与朋友和家人分享这种喜悦,因为他发现,分享的过程也是传递快乐的过程。

这只金毛绝对是又拍的吉祥物,大家都很喜欢。只是网上的照片我没有找到,又没有带相机去。

平阳高而瘦,应该是作技术出身,语速缓和。他说话的时候,金毛就趴在他的脚边,温顺极了。

阿华(沈志华) 也不胖,可能经常熬夜造成的吧。

现在团队现在只有 7 个人(七剑啊),房间虽然不大,倒也不拥挤,很整洁,也看得出创业的艰辛。

又拍现在用户已经有了几十万,图片数据量亦很庞大,维护工作不轻,加班似乎是家常便饭,我去的时候还有另外两位正在电脑前忙碌着,房间里很安静。我们聊天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工作人",以致于好几次我没听清阿华说什么,汗颜。

杭州是 Web 2.0 的重镇,相对于北京 Web 2.0 圈子,杭州这边相对低调很多。又拍人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低调、沉稳、目标明确。"100 万用户是最低线",平阳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平淡。


BTW: 又拍最近推出的搬家工具很不错,简单的几步就可以把 Flickr 或是网易相册的内容搬过来。

-EOF-

Source favicon19:10 世界不是由天才创造的 » 桑林志
© 桑葚,来自桑林志 | 世界不是由天才创造的看到这个有趣的游戏: via: Wangjianshuo 游戏的规则就是让一群人(最好超过30个人),每个人给出一个从0-100之间的整数,然后把大家的...
Source favicon16:20 AOL doesn't care about privacy » Googling Google
As I'm sure you have already heard, AOL dropped the queries for 500,000 users directly into the hands of "researchers" (AKA the public).  But to protect themselves and the identity of their users, the userid was anonymized.  I would hope AOL was smart enough to know that anonymizing the userid doesn't do jack.You can take [...]
Source favicon15:12 号外! 900 元购买 Dell 服务器 » DBA's notes

Dingdong 的相册看到, 点击这个(地址http://www1.ap.dell.com/content/products/compare.aspx/tower_servers_cn?c=cn&l=zh&s=bsd).

第一步: 选择PowerEdgeTM SC430, 点"自选配置",继续.

第2步,选网上价格 RMB 8,998.47的那台,点"定制并购买", 继续

第3步,操作系统选择linux,可减去7072元.

第4步,选择1年的硬件维护服务,可减727元

第5步, 选择英文文档,还可以省242.19

最后,价格已经是 955.89 元了,含税. 一直继续并填写你的资料,完成购买就可以了,不用急着付钱(不过我怕Dell赖帐,已经付了!)

会有销售代表会和你联系,别忘了打印订购单.

Updated 我收到的 Dell 确认邮件:

我们已收到您的网上订单,但并不构成戴尔已经接受您的订单。您可以通过附件查看您的订单详情。大约 在一个工作日内,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与您联系并确认订单...

看来 Dell 如果选择 "不接受我的订单" 赖帐的话用户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态如何发展,还要观望。

最新的消息:

8月7日中午13时许,DELL网站中的PowerEdge? SC430服务器的价格计算系统出现故障。这台原价8000多的服务器,删减一些软件配置和服务后,最后价格居然不到900元。直至16:00,DELL 才发现该漏洞,此时已经有约7000台被网友们疯狂定购。目前DELL没有发布官方处理结果。

-EOF-

Source favicon14:52 [转载]酷讯创始人做客新浪白银时代:搞定融资只用3小时 » 酷讯黑板报
转载自http://tech.sina.com.cn/i/2006-08-07/13091073764.shtml。  新浪科技讯 8月7日10点30分,酷讯网创始人陈华与吴世春做客新浪白银时代,就酷讯网生活信息搜索、创业、融资等话题与新浪网友交流。酷讯是一家成立只几个月的生活信息搜索网站,提供找工作、租买房、买火车票等服务,陈华表示做酷讯的一个原因是他觉得目前搜索网站的功能不令人满意,酷讯只用3个小时就成功融资的经历证明了资本市场对他们的看好。以下为聊天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白银时代”邀请的嘉宾是酷讯网的CEO陈华,跟酷讯网首席运营官吴世春。广大网友除了可以通过电脑参与聊天外,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的全过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或者是3g.sina.com.cn。请两位网友跟大家打声招呼。   陈华:大家好,我是酷讯的陈华。      吴世春:大家好,我是酷讯的吴世春。   主持人:酷讯这个网站是做生活资讯搜索的网站,应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网站,请陈华介绍一下这个网站。   陈华:我们公司成立其实才几个月的时间,网站运营是今年的1月1日上线的,从3月份开始组建公司,到今天公司大概30多位员工,但是我们整个网站的运营非常成功,但是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快速成长的阶段。   主持人:为什么是非常快速成长的阶段?   陈华:一个是我们拿到了风险投资,另外我们发现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所面向的市场非常巨大。因为生活信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们有我们独特的技术,有搜索引擎的技术帮人家解决找到生活信息的问题。   主持人:看了一下两位的简历,应该说工作经历比较丰富,之前也做过一些搜索,包括其它一些事情。您当时怎么想到要做生活信息搜索?   陈华:最早做酷讯我们并没有想到做一个生活信息搜索。一个是我原来做搜索引擎做了很多年,大概6年。从最早在天网做FTP搜索,后来在微软做微软的Live search。搜索引擎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系统,能够帮人们解决很多问题,我们最早做酷讯想的是去做火车票搜索,因为当时赶在年前,想做一个系统,我去帮用户把互联网上散落的到处的出售火车票的信息给具体起来,用搜索引擎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想法。但是我们做出来之后,很多用户觉得这个东西太好了,火车票可以做,租房可以做,别的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使我们发现了一个相当于非常大的市场在里面。这就决定了要成立公司,走一个创业的路子,把它做大。   主持人:你们两位是怎么认识的?两位怎么开始合作,创始这个公司?   吴世春:我们是2003年的时候,因为我跟陈华的一个同学段晖在百度是同事,当时在聚会的时候,段晖把陈华介绍给我认识,一聊发现两个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话,都是同一个地方的方言,虽然他是在广东,我是在江西,但是我们都是在两个省的交界的地方,隔着只有一座山,很有缘分。陈华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技术天才。   主持人:对,我看陈华在很多公司都做过技术的开发工作,最早是做天网的开发,其实我之前也用过天网FTP搜索,也挺好用的。你当时开发这个应该说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技术。   陈华:对,我当时做天网FTP的时候其实是大三,主要的一个想法是,在北大学了那么多东西,想去做一个实际的系统,我去天网做了天网FTP搜索,这个东西本身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在学术界大家都觉得web搜索很复杂,FTP搜索很简单,我真正能够满足交易网的需求,结果发现这个东西越做越成功。从2001年到2004年的人估计都用过这个FTP搜索系统,之后我想做让更多人方便的事情,现在用搜索引擎的东西帮你实现系统,非常方便用这个东西,我最喜欢我做了一个系统,上百万人、上千万人使用它,我很有成就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以后一直坚持走,要么搜索引擎,要么P2P,走大规模服务系统的方向,这个方向我自己非常喜欢,而且也相对来说做得比较成功。在微软,现在LIVE社区,有好几个功能都是我做的。像这些东西一直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对现在做酷讯这件事情非常有帮助。     主持人:天网确实很好,它的市场,很多交易网用的不是太多,这是为什么?   陈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商业化运作的问题,这也是酷讯经常跟员工说的事情,首先酷讯要走一个技术型企业,这个企业以技术为核心,运营的方式是以外企的风格运营,我们不是一个民企,也不是一个国企,这样做出来的企业,一个是执行力非常强,活力非常好。但是天网是属于学校的研究产品,没有一个公司化,现在有一个公司,但是公司商业化程度不是很高,是这样在运作,可能真的跟百度做竞争,真的发现有很多执行上的缺陷。但是像酷讯,我做酷讯有另外一个理由,我曾经创过一次业,这个对于酷讯的公司运营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世春跟陈华的工作怎么分工?   吴世春:技术方向、产品方面是由陈华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是对外比较多,像合作,还有公司一些日常的运营方面的事情。   主持人:你相对来说技术方面不是太多,主要是由陈华负责?   吴世春:虽然我也是技术出身,但是做了分工以后,我说好几个月没有写过程序了。   主持人:从技术开发第一线走向管理方面的合作。   吴世春:对,因为分工的需要。   陈华: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需要有一个人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运营也好,技术也好都是非常专业的,如果技术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运营不是很成功,假如用户不知道这个东西也是一个缺陷。所以,我们分工很清楚。我的目标就是怎么样把酷讯做得更加好用,而且让更多的人参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酷讯来做创业的事情。世春的目标是怎么样让酷讯使更多人知道,让公司运营方面更加健康,整个结构更好。   主持人:刚才陈华说到世春可能之前创过一次业,介绍一下之前的创业经历?   吴世春:2004年5月份离开百度,后来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创立了一个公司:北京商之讯软件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也是技术型公司,提供网页会话的公司,现在活得也非常健康,在网络客服这个领域还是第一名的。在那个公司里我既学到了经验也学到了教训,学到很多东西,我在那个公司算是首席技术官。在那个公司两年的经历,对于酷讯的运营来说有些帮助。   主持人:你后来为什么离开那儿?   吴世春:我跟陈华是一样的,我认为做搜索引擎去改变更多人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更多人的行为,我觉得这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TQ.CN公司是专门为企业服务的,我觉得做为很多网民、很多老百姓都能够使用的服务,更有价值。   主持人:更有意思?   吴世春:对,更有意思。   主持人:陈华的经历还是很多,包括你还在UUME做过,在那个公司因为做的是跟搜索关系不是很大的事情。   陈华:我在研三的时间,兼职的身份在UUME做了半年时间,整个系统都是我设计的。主要是后面我觉得UUME的发展方向是抄袭美国的方式,不像酷讯现在做的事情是完全找不到一个拷贝的模式,完全是自己创新。还有这种模式在中国究竟能不能实施出来,是很大的疑问。在美国大家都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资料,在中国行不通,而且也是背离我以前做的P2P、搜索引擎的方向,所以离开了。之后去了微软,微软还是比UUME好。   主持人:在微软也是做搜索引擎的开发?   陈华:对,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开发,参与的项目有MSN里面三个Search:微软中文搜索引擎、微软购物搜索引擎、微软学术搜索引擎,在这里面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主持人:确实微软的搜索,虽然说现在在市场上还没有特别成功,但是他们在这方面投入还特别多。在微软学到了一些经验也好或者是开发的过程,可能跟现在做的生活信息搜索有一些不一样?   陈华:我在微软学到更多的东西是项目的管理,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微软有三驾马车,由三个东西来组建构成一个项目的研发整个过程,保证我产品的质量,这种方式今天酷讯也一样,像我们现在产品经理有4、5个,测试也有2、3个,这种方式使得:第一,所做的东西都是市场上需要的,我们有一个很强的背景调查,去调查这个产品的需求,有一个很强的测试,保证这个产品的质量。像微软这种经验,还有在微软里面开放的企业文化,基本上很多地方我们都抄到酷讯来了。使得酷讯大家来这边工作,给每一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空间,有一个很安静的角落可以思考、创造,整个产品上要有很的创新,有很强的产品执行力去推广,这就是在微软学到很重要的经验。   主持人:现在酷讯跟什么公司有一些合作?或者是酷讯在市场上推广是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式?   吴世春:我们跟地址厂商有合作,比如在我们的网站上用户搜索,可能连键盘都不需要,用鼠标在地图上面拉个框,就能把他所需要的信息找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创新,使得很多老百姓更方便使用搜索引擎。很多老百姓可能来到百度、Google,不知道输入一个什么关键词找他的信息。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有几万信息是他最需要的。比如“找工作”,现在中国就业率还不高。“找房子”,不管是租一套房子还是买一个二手房,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还有春运的时候买火车票。这些都是非常紧缺的信息,很多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办法知道自己去哪里找到这些信息,就造成很多人必须花高价格,必须遭受中介的盘剥,才能汇集到这些信息。   酷讯想提供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最易用的方式,让用户去找到这些信息。包括在地址上面拉框就能搜索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创新,这是我们跟地址厂商的合作。   我们跟一些旅游公司,比如跟通用旅游网也合作,找一些旅游信息,同时也能很方便地找到需要的火车票、机票之类的信息。我们还跟“58”合作,因为“58”这种公司代表一种信息的发布领域,我们是代表一种信息的集成或者是处理搜索引擎的领域,我们跟它们是上下游的关系,并不存在非常强的竞争关系。所以,我们会跟垂直的网站、工具网站、信息发布网站进行很紧密的合作。      主持人:在市场上有没有一些推广?比如说做广告怎么样?现在还没有?   吴世春:酷讯发展到现在主要还是靠口碑相传。很多人自己买了一张火车票,会告诉同事、朋友到酷讯那里买火车票非常快。如果他租了一个房子,那天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觉得酷讯太神奇了,他在酷讯花了一分钟就找到他所需要的房子。这个信息他打电话问的时候,房东也非常惊喜,因为房东发布信息的时候才两分钟,两个人在电话里都感觉惊呆了,觉得这种体验太好了,他说我以后会成为酷讯的粉丝,会向朋友介绍到酷讯找房子、找工作等等。   主持人:酷讯怎么来收集信息?   陈华:我做酷讯其实也有以前的一些技术积累,一个是搜索引擎的技术,搜索引擎的技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样把信息最实时地抓取下来,人家刚发布的,我马上要抓进来。   另外一个技术还是搜索引擎的技术,怎么把信息抓取以来给用户用到。这种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即使百度和其它搜索引擎厂商都没有做得好。百度搜索技术可以做到5分钟更新,但是网页可以做到好几天的更新。Google你要找到一小时、两小时之内的信息,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酷讯你基本可以找到一两分钟的信息,这是我们非常好的技术所在,怎么把信息实时抓取、索引,这是一块。   另外抽取,互联网网页那么多,怎么知道哪些是用户需要的?而且需要的信息有哪些属性?有两个方面,我要把所有的网页分出类,这是房产,这是火车票的,这是招聘的信息,分出信息之后,把里面那些属性给抽取出来。用户在酷讯的一个搜索引擎页面上,基本上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这两个特点使得用户在酷讯上找东西,一个非常及时,时效性非常强。第二,基本上能够在当前结构页上能够做比较。所以,他要看更多的信息,需要点击到原始的网页上。但是我们用这种方法能够减少用户找到信息的代价,基本上敲一个关键词就能看到最近互联网上符合他条件的一种信息,这种方式,最近洪波给我们做了一次评论,他说酷讯在搜索引擎上提出了第二维、第三维的东西,一个是时间维,一个是地理维,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真的是洪波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真正的优势所在。我们确实是按照时间排序,因为生活信息时效性是最重要的。地理可以精确到一个城市、一个小区,去看周边的信息。这两点使得我们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百度、Google,因为百度、Google没有时间、地理的概念,这两点使得酷讯真正能够解决用户生活的需求。   主持人:这些信息实际上还是通过有人去各个网站抓取信息,不是由用户输入?   陈华:对,都不是用户在我们的网站上发布。这样我们可以跟58这种分类信息合作,或者是跟行业网站,比如焦点、搜房合作。我们跟它们的关系是,我给它带流量,它没有损失。对它来说非常愿意,这种行业网站、分类信息网站都非常愿意跟酷讯合作,酷讯等于是使我们这边的用户往那边流,不会阻挡这些用户。这样使得我们在行业上合作是非常顺利的,我们不做发布。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主持人:比如我在酷讯上可以搜到各种各样重要的信息,就不用其它的一些焦点、搜房网去查。   陈华:我们的信息虽然抽了一些数据进来,但是永远不是最完善、最原始的信息,如果你想点击也可以看,我们不会阻止。就像你今天搜百度可以看到摘要,但是摘要可以满足你吗?   主持人:怎么抓取这些网站?   陈华:我们抓的这些网站完全是用程序的方式去发现,就有点像百度一样,整个互联网上扫,这个范围非常大,而且没有人工干预,这也是属于我们的一个非常吸引投资的一个技术优势。我们不需要几百个编辑在那儿找网站,或者是配模板,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的,我们有程序自动发现这些网站,自动抽取这些信息,不需要针对58配一个模板,现在把58的网址放进来,不需要做这个事情,全是程序去做。这样使得我们的整个系统,可以说我们把互联网上60%、70%的生活信息全抓过来了,而且抓的精度达到95%以上。这样想想你在酷讯上能看到的信息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互联网上你能够用人工找到信息的大部分。   主持人:我的意思是说,你们的收入会来自于哪里?   吴世春:酷讯作为一个搜索引擎,收入模式当然会具有搜索引擎的模式的一部分,比如现在比较成熟的竞价排名,Google相关性的网站,这会作为我们以后收入的主要模式。但是除了这两个模式,酷讯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它抓到的信息里面是有需求部分,有供给部分。有人需要,也有人提供。我们可以把这两者进行匹配起来,我们为需要信息的人、租房的人提供求租信息,为求租的人提供住房信息,能够给他们创造增值的价值。一个人可能不需要上网就能搜到来自酷讯的匹配,比如今天想租中关村的一居室,可能没有时间上网,但是可以实时搜到最新的匹配中关村一居室2000块钱以内的租房信息,这对他是有价值的,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部分肯定会带来收入。   主持人:比如用户可以通过订阅,支付一定的费用。   陈华:我们不会向最终用户收费。因为我给你发信息的时候,带一条广告肯定不会排斥,因为你收到一个真实有价值的东西,带着相关的广告,你愿意看,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从酷讯的发展来看,更像是在百度和Google的引领模式去走,不向用户收费,向企业收费。   吴世春:模式是通过广告订阅,但是不会向用户收费,都会通过很多方式。   主持人:主要是跟企业这边收费?   吴世春:对。   主持人:现在有收费吗?   陈华:现在没有收入。   吴世春:现在企业要求在我们这里打广告,像潘石屹的现代SOHO城。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要提供一个干净的完全无广告的搜索引擎。   主持人:可能你们觉得时机还没到?   陈华:对,时机还不到。   吴世春:投资人也没有给我们收入盈利的压力。   主持人:你们当时投资做搜索引擎,是不是觉得百度也好、Google也好,没有满足很多人的一些需求?   吴世春:对。   陈华:经常有人问我酷讯跟百度、Google有什么不同。我就跟他说,你去百度、Google,你假设想找一个中关村租房信息,敲一个中关村租房,你再去酷讯查同样的信息,你就发现百度、Google根本找不着信息,你查中关村租房,出来的都是什么什么网站,仅仅是网站的首页,不是信息本身。你点进去之后,可能还要找半天才能找到这条信息。而且你即使在上面偶尔出现一条是真的符合你需求的出租信息,但是很有可能不只两三天,是十几天、一个月以前、两个月以前,那这个信息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发现从垂直搜索引擎这个方向一个一个方向去做,用这种方式使得用户在这里用一个查询就能找到他真正需要的信息,而不需要在百度、Google上找了半天,点了十几次链接,才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地方。   主持人:技术开发是不是比他们有些难度?   陈华:确实是,刚才说有两块技术壁垒,怎么做实时抓取、实时索引。另外,怎么把信息抽取出来,因为想抽取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有人说“我在华星家园住着,租了一个两居室,住着很舒服”,有在“华星家园”、“租两居室”的信息,是不是关键词呢?不是。但是你去百度查,很可能把这种信息给找出来。但是在酷讯我们有一个很强的垃圾过滤的策略,还有信息抽取的策略,这其实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   还有一个难度是地图,可以看到酷讯上现在不但房产有地图拉框的搜索服务,招聘、餐馆也有,把所有的信息在整个经纬度上标一个经纬度,给信息标经纬度,标完以后可以在地图上,比如选一个框就要中关村的房子,不需要别的地方的房子,这样中关村可能很多地域你不知道,比如这里有一个叫黄庄、海淀南路、海淀路、北大,地名非常多,但是你拉进来,就可以把各种各样地名的信息全部找进来,这些都是符合你需求的。像这种技术,其实在今天来看还是非常难得,尤其是像百度、Google的地图服务,还局限于本地信息、餐馆、旅店、加油站信息的搜索,这种信息是静态的人工去标地理位置的一种信息,做不到动态标动态数据的位置。    主持人:这些大的公司是不是将来不会走这条路?   陈华:不能这么说,可能他们有市场会做这件事情。但是不管哪个公司做,我们在之前的半年以来,酷讯的技术积累以及我六年来做搜索引擎的技术积累,这都是一个门槛。对别人来说,他可能也要说第一我怎么样做这些技术,怎么把这个东西做好。第二,怎么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因为可能这边有很多策略是非常奇怪的,比如租房信息,像南开那边叫单间、一居,在天津的叫法跟北京不一样,每一个地区有本地的特征在里面。我们现在经过半年多研发的优化,在里面积累了非常非常多的经验,以至于一个页面上那么多联系方式,可能联系方式是网站的联系方式,有可能是真正发布信息的联系方式,也可能是一个客服的联系方式,你怎么判断出哪个联系方式是信息本身的联系方式?还有一个信息什么都没说,只说到我要租一个很小的小区的房子,你怎么知道这个小区是哪个城市的信息?这些东西对于后来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难点,但是我们现在都已经解决了。   所以,我们并不担心百度和Google来做这件事情。反而我们已经做得比较成功了,有信心在时间上远远超过他们。   主持人:你们现在包括工作,包括租房,还会增加其它生活的信息吗?   陈华:会增加,但可能不会增加太多。我们做每一个栏目都想:第一,这个东西的需求有多大。比如配钥匙的电话多的是,但是你觉得这种需求有达到一个规模吗?有商业价值吗?如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就没必要做这件事情。我们就看生活信息上面哪些东西用户需求非常大。互联网上信息很多,我们把这种东西聚集起来。而且可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要看这种信息的集中度怎么样。比如说某一种信息整个互联网上就一家网站有,我就没有必要做,抄它干吗,没有意义,用户都上那里去了。我们更多是用搜索引擎技术查找分散的信息。   主持人:说说关于投资的问题。你们也是获了一笔投资,介绍一下这个投资的一些情况,包括你们什么时候拿到的?   陈华:我们当时拿投资,有可能是,据我了解应该是现在所有创业公司拿投资最快的一家。   主持人:多快?   陈华:非常快。当时3月9日的时候还在美国出差,回国前一个晚上发出商业计划书,然后回国后第二天一大早联创策源就打电话说今天下午一定要来,我就过去,之前不认识他们,因为只是拿了一张表,随便发了一些投资人,不认识,也不知道谁牛谁不牛。就打电话让我去了,从下午大概3点多钟开始,到5点多钟就基本定了,6点钟签约。   主持人:6点钟就签约了?   陈华:对,非常快,整个从认识他们到签约3个小时搞定。   吴世春:中间也不需要演示商业计划书。   主持人:为什么?你们后来有没有签其它投资商?   陈华:我们签完以后很多人说不给我们机会,连给他们考虑竞价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当时我们也其实在想,我们太顺利了,一个是我们做这个东西做得非常好,投资人来看这个市场非常大,我跟世春都是搜索引擎出身,他们相信我跟世春的能力,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出来,所以毫不犹豫投资给我们。而且他们的口碑也非常不错,先把钱拿到手,先把事情做起来,因为我当时还在微软,还没辞职,世春还在原来创业公司没有出来,两个人都是属于创业的感觉。然后拿了投资就开始把这件事做出来,而且我们也是觉得那个阶段拿到投资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阶段。   主持人:应该说数量也不是很大,应该作为一个创业基金是比较合适的。   陈华:对,在这个阶段是足够的。   吴世春:投资人看一个事情能不能做起来:第一,看这个事情本身空间有多大,你做的事情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第二,看看你的团队执行力怎么样。第一,他们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真真实实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解决老百姓买票难、租房难、找工作难的问题。而且每一个查询的下一步就是交易,这个市场空间非常大。在中国十几亿人口,我们就说城里面有5、6亿,5、6亿人口,需求量非常大,这个市场空间非常大,所以觉得这个事情有价值。另外,他相信陈华和我两个人的背景,有助于做好这件事。它跟我们合作的过程中,看到我们的执行力,觉得我们能够很快把这件事做好。我们一直也很感激它,因为它不会像别的投资人一样考虑半天,看你的商业模式,不断问你什么时候盈利,不断问你什么时候达到盈亏平衡点,需要做很长时间帮你做GD,它没有这个。它就认准你能解决问题,你们两个人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投了。投了以后,资金两个月就到帐了,这也是非常快的。它动用很多资源帮我们解决注册等等问题。我很了解一些商业公司可能3、4月份也签了,但是8个月还没到帐,我们两个月就到帐了。   因为像搜索引擎只能做大,只能做快。我们从3月份组建公司以来到现在,一个是产品已经推出4个版本了。再一个我们的团队已经变得很强壮了,技术团队大部分都是来自清华、北大、南开这种名校的计算机技术天才。还有一些来自大公司的骨干、精英。我觉得我们组建的这支搜索引擎技术团队,在中国来说至少应该排名在前四名的搜索引擎团队。   陈华:我当时在水木和在教育网也做了一些宣传,我之前在做FTP搜索,FTP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打了这个宣传,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之前做FTP还是很成功的,而且是非商业化运作情况下做得很成功。现在我商业化做酷讯,有可能3、4年后我们就把它推上市了,完全是有可能。这是我从技术的角度上觉得不存在问题。运营上,这几个月来我们的经验,觉得现在执行力非常强。做什么事情,比如一个月上一个版本,到时真的就推出了一个版本。虽然我们执行的方式、三驾马车的方式,使企业快速推进、快速成长,对于所有的员工,还是未来想参加酷讯的人来说,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公司。我们现在招的这些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有很多来自数据挖掘方向的、搜索引擎的,各个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因为搜索引擎需要技术挖掘、搜索引擎的技术人才。这是非常强的团队,所以百度、Google我不是特别担心,也是这个原因。   主持人:这个过程太快的话,风险投资公司非常认可你们这种商业价值,但太快是不是有些遗憾?比如估价太低,有没有其他VC给你们更多的投资。   陈华:找风险投资不竞价,而是你找一个合适的。找风险投资不是为了卖掉这个网站,而是找一个合伙人的感觉,要找一个真正能够给我带来很高价值的人,能够帮我们解决,比如外面的人能够帮我拉到更多的钱,从企业结构上能够帮我挖到真正核心的人,有这种资源,能够介绍一些人帮我推广,这种方向找一个很好的合伙人,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做下一轮融资,怎么样把一个最好的合作伙伴给介绍进来。   吴世春:风险投资有4个因素:第一,要求的时间,什么时间钱给你。第二,要求的条款,会给你提什么要求、条件。第三,你要拿到多少金额。第四,你的价值是多少,要提供多少股份。我们比较追求的是第一,我们时间要求非常快。第二,条款要求比较干的条款,不要他给你提出过多要求,使你整个执行变形,整个方向是迎合投资人的角度考虑。因为投资人的专业方向是投资,把这个事情做好应该是由创业团队把握。所以,我们对前两点要求比较高。至于像金额和价格,反而没那么重要。对于搜索引擎的公司来说,速度永远是第一位的。3月份拿到一笔钱,假如这笔钱是200万美金,你跟它磨上半年,8月份拿到500万美金。我觉得200万美金比500万美金的价值还大。   主持人:现在你们的钱主要还是用来招聘员工?   陈华:一个是产品开发这一块,需要更多的人。另外,网站的运营方面要花很多钱。我们招人需要跟大公司竞争最优秀的人才,这方面也是最花钱的东西。我们要给员工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我们马上要搬家,想找一个让所有员工都觉得我在这边是非常安静的一个角落,可以把我所有的创造力奉献给这个事业,大家一起创业,这是最重要的,大家把事情做好。花钱的点主要在这一块,当然市场也需要花钱。我们市场方面主要注重一些点,用口碑相传的方式把酷讯散布到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我们现在的服务不但是北京有,有全国200多个城市都提供了搜索服务。我们在一个点上有一个很小规模的宣传,在当地会形成一种点到面的传播的过程。比如我租了房子,我告诉所有的同事,你要租房子到酷讯看看吧,没有中介。还有买火车票买不到,酷讯上一搜就好几张,不要去那边排队。像这种口碑相传的作用非常明显。   主持人:你们当时创业,一方面你们觉得做这个事情很有价值。另外是不是也受到一些环境的影响,创业很热门。   陈华:环境的影响对我影响并不是很大。说当真的我当时去组建这个公司,有一点点说我拿到了投资,才向公司辞职。一开始没有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说我今天走到这个阶段,一个是市场的需要,一个是这么多用户需要,我必须把它做好。这样促使我去创业。而不是说我可能看到国外一个很好的模式,我抄过来,为了赚钱而赚钱,这是两种方向。而且今天来看,酷讯这个东西在美国甚至都没有,我们现在投资人还问我什么时候做一个美国版。我在想中国的事情已经足够我做很久了。   主持人:发展的计划是什么?未来几年会是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陈华:发展一个是产品方面,我们争取用半年不到的时间,把产品真正做到让任何一个用户来了酷讯都想下次一定会再来,一定会介绍给我的朋友,达到这个效果,让大部分用户不会觉得这个对他没什么用,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用的东西,一定要让很多人知道它,要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我就用普通的口碑相传的方式散播出去,让很多人觉得真的要让更多人用这个产品。半年内把产品做得很完善。   市场方面,我希望在明年中期酷讯能够跻身到中国搜索引擎排行前几位的角色,比如5、6名之内的角色。当然具体多少名也要看市场的发展。   主持人: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盈利?   陈华:盈利在这个阶段我们还不考虑。当你有很多有商业价值的用户群存在的时候,盈利是理所当然,而且是轻而易举的。如果你没有这些用户,说什么都没有用。比如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把整个用户群给建立起来,我们去做各种方向的盈利手段。其实我们不向最终用户收费,所有用户会觉得对他没有影响。而且对企业来说,比如所有租房子的用户,可能购买新楼盘的潜力就非常高。或者说你去查询中关村一个房子的信息,有可能非常关心中关村购物房产的打折信息、促销信息。像这种商业价值就非常高,企业就愿意在我们这边投广告。这也是我们觉得盈利在这个阶段我们不用想那么多的原因,先把用户群做起来。   主持人:看到你们每天的访问量现在大概是几百万,你们有多少用户量的概念吗?   陈华:我们没有具体多少用户量的概念,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快,就是查询量。   主持人:一个技术架构在小的时候可能比较好用,做大了以后会不会有些问题?   陈华: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了,一年前我们做火车票搜索,当时1月1日上线,1月19日的时候我们排名就创造2000多名,服务器就不停地崩,因为有太多用户想冲上来用,但是我们的服务器结构没有做好。当时逼得我们非常痛苦,这么好的东西大家想用用不了,我们之后用了大概3、4个月的时间,一直把这个结构去改进,怎么样达到更多的用户加一台服务器就能解决,更多的数据加一台数据库就能解决。我们用存储的分布式系统,今天酷讯的结构已经达到上千万用户甚至上亿用户都能够得到划分。也得益于我们之前做MSN社区的一些结构,做天网的一些结构,还有世春在百度里了解的百度的结构,我们把各个公司的优势结合起来,去搭建真正能够支持上千万用户访问的平台。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聊天就要结束了。两位还有什么需要想跟网友说一下的吗?   陈华:一个,我们是做一个能够解决用户真实生活需求的服务,酷讯真的能够在未来半年内给广大网民提供越来越多很方便的服务。大家也会觉得酷讯这种服务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以后这种口碑相传的效果肯定会非常明显。希望所有的网友有空上酷讯看一眼,有可能你今天不租房子、不找工作,但是当你找工作或者是租房子的时候,会想到酷讯真的能解决你的问题。   吴世春:第一句,找工作、找房子、找火车票,上酷讯,酷讯能解决你的问题。   第二句,希望技术天才和想创业的人可以加盟酷讯,一起来打造一个中国生活搜索引擎的……   陈华:我们要搭建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相当于我们做的是下一个百度,以技术方式造福整个互联网。这种东西对所有的有技术天才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而且对每一个新员工来说,我觉得像我们成长的空间非常大。   吴世春:酷讯欢迎一切技术人才加盟,而且酷讯会提供非常优惠的薪水和期权,特别是期权,让每一个人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的目标。   主持人:希望酷讯发展得越来越好,聊天到此结束。  
Source favicon13:00 Links for 2006-08-06 [del.icio.us] » DBA's notes
Source favicon11:18 生日快乐,WWW! » Blog on 27th Floor
时间过得真快,连WWW出现都已经有15年了,人想不老也不可能啊

想想1991年,不但没听过这个词,甚至连电脑都还没见过,当时的一些科普杂志似乎也少有电脑和网络的文章,倒是飞碟宇航大行其道。不过,在接下来的15年里,改变世界的当然是WWW和网络。

WWW,生日快乐!
Source favicon09:18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 » blog中文翻译
原文出处:http://en.wikipedia.org/wiki/Business_model 翻译:拙尘 @ yeeyan.com (译者:Business Model 已经成为挂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嘴边的一个名词。几乎每一个人都确信,有了一个好的 Business Model,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证。那么,到底什么是 Business Model?它包含什么要素,又有哪些常见类型呢?这篇文章选自wikipedia。读后应该能对解答这些问题有所帮助。文章对于常见的商业模式类型,仅仅列出了链接。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们会尝试在今后一个个翻译出来。 Wikipedia,在台湾音译作维基百科,是一部大众参与撰写的百科全书。它已经有多个语言的版本。台湾版本的网址为:http://zh.wikipedia.org/。目前还没有简体版。在台湾的版本里,商业模式也是一个还未翻译的条目。Wikipedia上的条目是在不断更新中的。翻译时,这一条目的最后更新日期为2006年7月18日。) (放在前面的、写在翻译后的话:翻译这类文章,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不是很好。一是Wikipedia上的文章都经多人之手,在一致性和连贯性上会较弱;二是有许多很拗口的术语——也许写的人要显摆一下吧;三是英文文章的一类通病——啰嗦而又缺少实质性的东西。我本来觉得,关于商业模式的明确定义及一些类型的举例,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不过翻译后,感觉这点儿有用的东西都被淹没在了一大堆废话里,有些得不偿失的感觉。大家跳着看就可以了。也许今后,文摘或综述更适合这类文章吧。) 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今天,虽然这一名词出现的频度极高,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Osterwalder, Pigneur and Tucci (2005) 在翻阅了大量文献后给出的定义为: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人们在文献中使用商业模式这一名词的时候,往往模糊了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类作者简单地用它来指公司如何从事商业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另一类作者则更强调模型方面的意义。 这两者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泛指一个公司从事商业的方式,而后者指的是这种方式的概念化。后一观点的支持者们提出了一些由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构成的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用以描述公司的商业模式。 有一群人正在写一本关于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Innovation)的wiki书籍,以把商业模式的概念同设计和创新连接起来。 商业模式的概念 商业模式的概念化有很多版本。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和差异。Osterwalder (2004) 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参考模型。这些要素包括: 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即公司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确认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消费者目标群体(Target Customer Segments):即公司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这些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从而使公司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Market Segmentation)。 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s):即公司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这里阐述了公司如何开拓市场。它涉及到公司的市场和分销策略。 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即公司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我们所说的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与此相关。 价值配置(Value Configurations):即资源和活动的配置。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合作伙伴网络(Partner Network):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这也描述了公司的商业联盟(Business Alliances)范围。 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即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货币描述。 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即公司通过各种收入流(Revenue Flow)来创造财富的途径。 商业模式的设计是商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商业模式实施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机构设置、工作流和人力资源等)及系统(包括IT架构和生产线等)中去则是商业运作(Business Operations)的一部分。这里必须要清楚区分两个容易混淆的名词:业务建模(Business Modeling)通常指的是在操作层面上的业务流程设计(Business Process Design);而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指的则是在公司战略层面上对商业逻辑(Business Logic)的定义。 商业模式的类型 一般地说,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要比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商业模式更复杂。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Shopkeeper Model)”,具体点说,就是在具有潜在消费者群的地方开设店铺并展示其产品或服务。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一起,主导了公司的主要决策。商业模式还描述了公司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今天,大多数的商业模式都要依赖于技术。互联网上的创业者们发明了许多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完全依赖于现有的和新兴的技术。利用技术,企业们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模式也变得越来越精巧。“饵与钩(Bait and Hook)”模式——也称为“剃刀与刀片”(Razor and Blades)模式,或是“搭售”(Tied Products)模式——出现在二十世纪早期年代。在这种模式里,基本产品的出售价格极低,通常处于亏损状态;而与之相关的消耗品或是服务的价格则十分昂贵。比如说,剃须刀(饵)和刀片(钩),手机(饵)和通话时间(钩),打印机(饵)和墨盒(钩),相机(饵)和照片(钩),等等。这个模式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变形:软件开发者们免费发放他们的文本阅读器,但是对其文本编辑器的定价却高达几百美金。 在50年代,新的商业模式是由麦当劳(McDonald’s)和丰田汽车(Toyota)创造的;60年代的创新者则是沃尔玛(Wal-Mart)和混合式超市(Hypermarkets,指超市和仓储式销售合二为一的超级商场);到了70年代,新的商业模式则出现在FedEx快递和Toys R US玩具商店的经营里;80年代是Blockbuster,Home Depot,Intel和Dell;90年代则是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Netflix,eBay,Amazon.com和辛巴克咖啡(Starbucks)。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模式则是许多dot-com的一个严重问题。 每一次商业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公司必须不断地重新思考它的商业设计。随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一个工业转移到另一个工业,公司必须不断改变它们的商业模式。一个公司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的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的优先需求。 有一些学者和专家曾尝试过对商业模式进行系统的分类。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人里有Timmers和Rappa。 与商业模式有关的文章 订阅模式(The subscription [...]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8-06

==> 200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