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把笔记本的显示输出到 17 寸的液晶上,眼睛舒服了许多。这劳动工具的问题你别说还真是很重要。
以前曾经抱怨过椅子的问题,也曾经因为笔记本的事情大为光火。今天突然想起在一本杂志上看过的很有趣的一段话(搜了半天还真找到了):
对于老板而言,为员工配备一部笔记本电脑是一个最聪明的选择。根据对上百家公司的调查显示,那些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热情要高出使用普通台式电脑的至少15个百分点,而因为这些人无可避免的会将笔记本带回家中,他们每周完成的工作量一样要高30%左右。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的确要高于台式机很多,但相比每周近十小时的无偿加班,每个精明的老板都会乐意吃这个表面亏。笔记本电脑的另一个妙用就是,尽管你的员工确实才智平平和收入低微,但却可以让他们个个看上去像精英一样唬人。
这段话真是太好了。绝对可以让那些苛刻的老板开开窍。
IT 技术人员在电脑、办公设备上没有不"虚荣"的,Google 那样的工作环境(电脑配置: 宽屏20英寸LCD×2+人体工程学键盘&鼠标+ThinkPad×1),就这一点恐怕很多 IT 工程师都会心生羡慕吧? 有的老板或许会想, Google 这样多浪费啊! 看看 Google 的员工给公司带来的回报吧!
如果作为 IT 工作者的你还在使用 CRT 显示器, 把这篇 Blog 转给你的老板看看,假装是无意的效果应该最好 :)
--EOF--
虽然有点...还是忍不住要记录一下. www.dbanotes.net 的 RSS 订阅数量终于超过 1000 了。本来以为今年最多订阅数量能达到 400 而已。订阅数据分布如下:
Bloglines 的用户仍然是最多的. Firefox Live Bookmarks ,抓虾,GreatNews 三者各占大约 10% 。GreatNews 是一个很好的 Web 2.0 项目,有潜力,只是关注这个产品的人还太少。抓虾的订阅数量从这几个月来看,一点点增加,我估计很多 Bloglines 用户已经放弃了 Bloglines 转而开始使用抓虾的服务。
客户端工具的使用份额超过了 25% 。
今天注意到到 FeedBurner 已经监控到了 Souyo 的Agent(Souyo G-bot) ,Souyo 的野心似乎很大,但是推出的每个服务做的似乎...都不那么到位。
订阅数量虽然貌似不少,可从留言数量的角度上看,估计大部分还是重复订阅的。所以,也没啥值得高兴的。看看 Keso 的订阅数,IT Blogger 写成那样还差不多。
--EOF--
http://www.baidu.com/s?wd=%CD%EA%C3%C0%CA%C0%BD%E7&cl=3
E:\curl>curl -v http://202.108.251.207
* About to connect() to 202.108.251.207 port 80
* Trying 202.108.251.207... connected
* Connected to 202.108.251.207 (202.108.251.207) port 80
> GET / HTTP/1.1
> User-Agent: curl/7.15.4 (i586-pc-mingw32msvc) libcurl/7.15.4 zlib/1.2.2
> Host: 202.108.251.207
> Accept: */*
>
< HTTP/1.0 302 Found
< Location: http://www.baidu.com/s?wd=%CD%EA%C3%C0%CA%C0%BD%E7&cl=3
< Server: BIG-IP
* HTTP/1.0 connection set to keep alive!
< Connection: Keep-Alive
< Content-Length: 0
* Connection #0 to host 202.108.251.207 left intact
* Closing connection #0
作者:张月 产品经理
雅虎收藏+在收藏管理时引入了标签的概念,而没有采取传统的目录分类的方法,根据我们听到的声音,有一些用户对于收藏+为什么使用标签作为分类方法不理解,使用起来也感觉不太习惯。在这里,我想把我对于标签的理解和使用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标签是英文tag的中文翻译,又叫“自由分类”、“分众分类”,是用户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所添加的描述词。传统的目录与事物之间通常是一一对应的,而你却可以给同一个事物贴上任意多的标签,只要能够为今后的管理提供方便。这就给与了我们相当大的灵活度和想象空间。
那么标签真的能取代传统分类吗?在设计收藏+产品时,我也曾考虑是否让目录与标签的机制并存。不过,答案最终还是标签,因为我们认为您只要用起来,就一定会感受到标签的魅力所在。
关于标签的用法,我的一个朋友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平时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很多照片,需要归类整理,他以前的习惯是按时间序列把每次拍摄的照片放在一个单独目录中保存,看似井井有条,但是,他发现如果想一下子找出某一类图片时(譬如他的猫、在家拍摄的照片),就会非常困难,因为符合条件的图片可能分散在各个目录中。
这时候,标签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了,想象一下,如果你给每张图片都添加了适当的标签,那么你就能毫不费力的把某个标签下的所有图片都提取出来。图片与标签结合的巧妙创意,是flickr首先提出的。
与图片的情况类似,在网址的归类整理中,标签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我们鼓励您在收藏网址的时候都加上适当的标签,在网址很少的情况下,目录与标签作用相当;而在网址数量非常多的情况下,标签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您可以轻易找到某个标签下的所有网址。您可能会留恋IE浏览器中子目录的功能,而在使用标签时,同样可以通过标签的组合叠加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您可能习惯了目录整齐的显示形式,不太习惯参差不齐的标签大小和颜色,而实际上,这也是标签的特点之一。标签云图正是通过差异化的字体和渐变的过渡来可视化展现标签的受欢迎程度,原理就好像地图上通过颜色的差异来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我们还引入了相关标签的概念,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将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标签通过相关性编织起来。
标签的真正神奇之处在于分享,您收藏网址的同时,也在将您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而每个人为网址添加的tag,体现了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这恰恰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古诗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在许多标签下都聚合了很多用户收藏的网址,而您在搜索或浏览时,可以把网址被收藏的次数和标签信息作为了解内容的依据,也在分享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为您提供信息的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信息背后有血有肉的人。将人的因素引入到互联网之中,不正是现在所流行的web2.0理念吗?而雅虎搜索的使命:也恰恰是:通过帮助人们发现、使用、分享、拓展全人类知识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以上是我们构想的蓝图,而脚下的路还要一步步来走。在雅虎收藏+新上线的v1.1版本中,加强了收藏的管理功能,特别是提供了标签组合查询、标签管理等功能,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的通过标签来管理自己的收藏。同时,我们还应用户的需求提供了收藏导出的功能,新版本所做的改进都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在这里邀请您先睹为快,使用中如果有任何想法和建议,都欢迎告诉我们。
The best day to work on a large scale service like Live Search is the day when you launch new improvements. By that measure, today is one of the best days our team has had in a long time J .
Some folks have had a sneak peak, but for the most part we’ve kept our new Live Search experience under wraps until the time was ripe. Since March we’ve tested, taken your feedback, iterated, and tested some more. Our goal was to give you search the way you want it, with more features you can customize, better relevance in your search results, and better vertical search experiences.
Now, we feel it’s time to unveil the new Live Search … no longer in beta, and powering searches on both Live.com and MSN. In related news, Live Local Search is coming out of beta, and Live.com is too! Starting tonight we will be ramping the percent of MSN.com searchers who see Live Search and by Thursday we plan to be at 100%. If you want immediate access head over to Live.com and give it a test drive!
What’s new in Live Search:
So, if you love a stand alone Search page go to the “Search only” page at live.com and use that as your jumping off point to the Web. If you love RSS feeds and customizing a Web experience uniquely for you use the “Personalized” page at Live.com and if you want search paired with a great programmed content experience head on over to MSN.com.
Consumer choice is a good thing…so come search the way you want it. Send us your feedback, compare us with others in the marketplace, and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Windows Live go here.
Thanks again for all of those who have given us your valuable feedback and continue to help us innovate, we’re thrilled to be out of beta and off to the races.
General Manager Liv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