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31 书库的英文是1909? » laolu

Google Translate中进行中译英(BETA),偶然发现“书库”的英文翻译为“1909”。

Source favicon21:55 Google Adsense 的十诫 » DBA notes

使用 Google Adsense 的用户最郁闷的事情恐怕就是"账户被停",Google 在停掉用户账户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在网上看到一篇 10 Great Things NOT to Do with Google AdSense,作者提出的 10 条堪称金科玉律,值得我们借鉴。

这 10 条分别是:

1) 不要在注册 Google Adsense 账户的时候使用虚假信息。

2) 不要 Hack 或是修改 Google AdSense 授权给你的代码。

3) 不要在注册页面、确认页面以及"感谢"页面放置 Google Adsense 广告。

4) 不要在同一页面同一时间显示竞争对手的广告服务。

5) 不要搞"请点击本站广告吧"或是其他任何鼓励访问者点击 Adsense 的行为。

6) 绝对不要点击自己站点上的 Adsense 广告,哪怕是你真的对这个产品感兴趣。

7) 不要设置误导性的标签,比如"赞助商链接"、"广告商"等等标志。

8) 不要进行垃圾关键字堆积与容易造成纠纷的所谓"技巧"。

9) 不要针对 Google 所禁止的广告内容列表发布广告。

10) 不要因为上面的 9 条戒律的束缚而放弃 Google Adsense 提供给你的赚钱机会,也不要转而去使用其他广告商的服务。

以我自己的 dbanotes.net 来说,第二条稍微有点违反,第三条,用户留言的下方放了 Google 推荐软件的广告,有这个嫌疑,下次 Rebuild 的时候去掉。第六条偶尔会违反,的确是对广告内容感兴趣,自己还真不知道这样会有问题。第 10 条,有一段时间真想不使用 Google Adsense 的服务了,不过倒不是因为上面列举的,而是因为 Google Adsense 脚本会把页面拖得很慢。

我自己有个疑问,有多少 Google Adsense 用户仔细看过那个用户协议呢?

--EOF--

Source favicon20:06 收购的Power Law 和创业的Longtail » Venture In China

YouTube 被Google 收购,当然是一件大事。对公众是热闹、对投资界是正常、对行业是紧迫、对Web 2.0企业是激励。看似YouTube如同火箭升天,不可思议地成就了新的网络创业奇迹。但是,在这样的收购案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Power Law,也就是收购通常发生在排列前茅的企业之间,却往往会忽略Power Law只是结果,而往往忽略了今天不断涌现的新星背后的长尾巴形成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此番收购让众多Web 2.0企业欢呼,仿佛这就是他们的未来价值。

我支持他们的欢呼,一方面是收购者是Google,他们在美国善用了策略和资本;另一方面是为YouTube,我们不但是他们早期的用户,更是因为相信这些服务能够长成。因为众多Web 2.0企业看似在行业中地位微薄,但是他们一旦善良地运用了长尾巴的效应,他们很可能会逐步撕裂传统的领头羊,用新规则建立新的行业布局。

所以现在看来,1.0 也看似能够接受长尾巴(因为他们也大谈Web 2.0,说没什么特别的),对他们来说Power Law,“成者为王”是唯一的法则,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挑挑拣拣行业的长尾巴根部(虽然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而2.0思维的长尾巴是真正的长尾巴,他们的尾巴来自多样性的用户创造,至于是否能够成为1.0眼里的长尾巴根,现在并不重要。

Source favicon19:41 新家新装修,抓虾新增换肤功能 » 抓虾日记
大家好 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一个消息:国庆期间,小虾挪到了一个新的虾窝:北京世纪科贸大厦。虾窝在这栋大厦的顶层26楼,北临四环,远眺西山、玉泉山、颐和园……清晰可见,让虾米们心旷神怡。如果各位没有恐高症,欢迎来虾窝访问。 为了庆祝我们的新家新装修,我们新增了给抓虾换肤的功能,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界面风格,这项功能首先在http://lab.zhuaxia.com上开放,欢迎大家试用并提出意见。 找到我们的方法仍然是: 在这里跟贴 在抓虾小组里发言 写信给zhuaxia@gmail.com 给大家SHOW一下我们的新虾窝: 更多照片请见:     http://www.flickr.com/photos/zhuaxia/
Source favicon19:37 浏览器, Opera or Maxthon or Firefox ? » DBA notes

Maxthon 升级到 1.5.7 (Build 82) 之后发现是一个错误。系统时不时的占用 CPU 超过 90%,运行中崩溃的老问题也出来了。迫不及待的使用这个版本是因为这次更新后支持 Google Toolbar 了,没错,支持是支持了,可是 Maxthon 下的 Google Toolbar 默认不支持回车,每次还要多点一次鼠标。

今天尝试使用一会儿 Opera ,惊喜,速度好得很,尤其在使用抓虾的时候。看来我一直是错怪抓虾了 :) 一个软件能否成功替代另一个类似的软件,当然主要看看用户依赖性的功能是否都能实现,对于 Maxthon 来说,"超级拖拽"是很多用户用来很满意的一个功能。那么 Opera 能实现么? 搜索了一下,发现很多从Maxthon 迁移到 Opera 的用户也都在问这个问题。搜到的一个办法是这样的:

1) 在地址栏输入opera:config,
2) 搜索 drag
3) 修改值为:255

对于这个值的解释

Enable Drag=X
"X" is one of the following: 
255: All drag operation enabled
0: Drag and drop completely disabled
1: Drag elements from document window enabled (cannot be dropped within document)
2: Drag bookmarks enabled (from panel to document window)
4: Drag from "Location" label on address bar enabled
8: As 1, but drag and drop inside document enabled
"Enable Drag=7" is the default, 
and a combination between 1, 2 and 4 (1+2+4=7). 
It will enable all drag and drop operations, 
except that dropping is disabled within the document 
the dragging started in.

设置了之后重启动了几次根本没有生效。问了 Hung, 他的办法也是和我一样的,可在我这里不生效。后来发现鼠标手势就可以做到这个功能。以前很少用鼠标手势(总觉得这个东西有学习成本,土吧?),慢慢的试用了一会儿,挺顺手的, 也没那么难用 :)

暂时把 Maxthon "打入冷宫" 一段时间再说。Maxthon 的软件质量似乎控制的并不好,这次的 1.5 的升级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带来了几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而 Maxthon 2.0 也测试了这么久了,尝试了一下不得不放弃--太复杂了。我需要这么复杂的浏览器么? 我使用 Maxthon , 99.9% 的时候都在使用两个最基本的功能: 分页浏览、超级拖拽。而我对浏览器的要求呢? 第一个是稳定性,不要动不动就应用程序假死,或者 CPU 资源占满。第二个是速度,不要一个浏览器就占用了太多资源,要知道我的机器性能并不是很好。

至于 Firefox ,或许大家对他的期望太高了,我使用了这么久,倒也并非感觉这个工具是不可替代的。而且,用 Firefox 和用 IE 相比,浏览速度没什么实质的差别,或许,"安全" 是 Firefox 的卖点,可是"安全"对我来说并不是主要问题。

据说这个月 IE 7 要正式发布了,虽然前几次试用都不是很满意 IE 7 的表现,没准正式版让我们眼前一亮也说不定。

对我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浏览器还真是一件麻烦事。

这只是关于浏览器的个人感受罢了。我把自己当作初级互联网用户。

--EOF--

Source favicon15:30 Will Google’s new purchase change Google Video? » Googling Google
Well, I missed the big news yesterday — it was Thanksgiving here in Canada, and I was on vacation.  Google bought YouTube for $1.65 billion in a non-cash purchase.  I guess Michael Arrington was right — unlike some people who gave themselves more than 40% odds against. It would be crazy to throw away YouTube's strong [...]
Source favicon13:12 新年订的杂志 » 妮妮
纸老虎的年度订阅开始了,我也开始规划明年要订的杂志: 我的: 《三联生活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财经》 《乐》 宝弟儿的: 《摄影之友》(最近一直钻研照相技术,说是要给我拍出更多美得冒泡的照片,嘻嘻) 《座架》 《汽车之友》 《中国国家地理》 爸妈公婆的: 《宜寿文摘》 每周和宝弟儿去家乐福,都会在杂志柜台驻足,然后跟选大白菜一样买上一摞捧回家。家里的洗手台、马桶旁的杂志总是摞得高高的(周围的朋友无不有此爱好,你,你,你,你,你,你们敢说不爱在厕所看书?嘻嘻)。我每月在超市还热衷关注《好管家》,看看这期送的礼物是否超值,比如6月送了一大管海飞丝的润发精华素(价值30多元呢) ,回家偷着乐去了。《宜寿文摘》是我给公婆订的,估计每一个爸爸妈妈都会被它吸引,上面满满的登着各种养生常识、小偏方,小窍门,连我都很喜欢看。明年一定要给我爸妈也订上一份。 在纸老虎订可以8折订阅。...
Source favicon10:49 Debian DUNC之争 » Blog on 27th Floor
放假前忙着准备,回来后刚刚回过神来,却发现这个Dunc之争,搞得现在Debian核心社区好像有点停滞,都忙着投票去了。

事情大体是这样的:今年(2006)的Debian项目领袖(DPL)Anthony Towns参与发起了一个项目,就叫Dunc-tank.org。他们声称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在Debian计划之外,筹集一些钱,然后用这些钱资助一些Debian开发者(DD们),以便让他们更快地完成某些Debian项目,保证Debian的定期发布。因为长期以来,Debian发布不是很及时--这里说的是Debian的正式发行版,也就是Stable版的发布,而Unstable的工作倒是一直比较正常的。

像Redhat这样的有商业公司支持的,差不多半年一个正式发行,版本号升得非常快;而Debian这么老牌的发行版,至今正式的版本号不过是3.1。其实我一直用Unstable,感觉没什么不好,两年多来只处理过3次升级搞出来的毛病,软件的稳定性更是大大超过以前用过的Redhat 8。当然有些做服务的还是希望更稳定,所以需要用正式的发布版本。正式发布版还有安全更新,而Unstable版只是更新软件,这可能是另一个原因。

Debian是最讲原则的一个Linux发行,它有自己的软件规划,甚至还有组织的规则(那个词说不定会有问题)。它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略不满足条件的软件都不能进入主仓库。这次DPL提起这个钱的事,Dunc的意思就是,Development Under Numismatic Control,金钱控制下的开发,听起来不太爽吧。这个钱字就刺激了一批DD的不满,认为原则受到威胁,于是吵得很厉害。最终提出要投票反对现在的DPL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其他人提出投票支持DPL的Dunc计划;然后就有人发现在根本原则中有漏洞,任何6个DD就可以提出动议,然后在几天之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从而使提议永远不能进行表决。然后又有项目秘书来决定这件事,总之闹得很厉害

Debian的创始人,Ian Murdock(就是debian中的ian)在Blog上表态支持DPL,也支持这个dunc,还说就是这些人在吵才使得企业对Debian不感冒。另一位影响我等用户的就是Debian每周新闻(DWN)的编辑,Martin Schulze,也在DWN上宣布说“要试验一下少花点时间”,于是9月26号的DWN之后,现在已经缺了一期了。

Martin是支持一定程度上对开发人员的资助的,为此他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关于自由软件项目中是否应该有拿薪水的程序员的问题,被Dunc引用在背景资料中。

我觉得这是件不影响Debian计划的事,当然有人认为这会把DD们都吸引到拿钱那一方去,我觉得不大会。并且这个项目主要用于资助一些关键性的大项目,加速其进程,怎么说也是件好事。那个背景资料中就说当初Ian就曾经拿过FSF的钱,而为Debian项目工作。其实我倒支持FSF的方式,他们是个基金会,可以筹款,也可以发工资,然后为自由软件工作。或者是某些大公司出钱,雇用这些优秀的程序员,然后让他们有一半的时间为自由软件工作。
Source favicon10:17 再論 DRM » Jedi's BLOG | Jedi.org
這一篇是我給數位文化誌的文章,於 2006/09/08 刊登在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1&f_SUB_ID=10&f_ART_ID=44607 。請注意,這一篇文章並不授權各位讀者任意作為商業使用。
Source favicon07:20 Greetings, Earthlings! » Official Google Blog




On October 14th and 15th, the sleepy desert town of Moab, Utah wakes up to a buzz of excitement. It's not an alien landing and it's not killer bees. It's 24 Hours of Moab, a day-long mountain bike race starting at noon this coming Saturday and ending at noon on Sunday.

And Google will be there! We're team Google Earthlings, five Googlers who love mountain biking. We're not pro riders. In fact, none of us have ever competed in a 24-hour race before, so we don't expect to win ... but we do expect to have a good time and make some noise about Google Earth and Blogger to more than 5,000 riders and spectators!



Sound sweet? Head on over to our team blog and check out our ride reports, rants, and musings, as well as some demos of the really cool stuff you can do with Google Earth.



Gonna be at the race? Swing by our Expo Tent where we'll have laptops running Google Earth so riders can upload their own GPS data and see their home trails in 3D. And, if we can manage to capture an internet signal way out in the middle of the desert, we'll have a couple laptops with Blogger as well, encouraging riders to post their pics, lap times, and ride reports to a team blog. Of course, it wouldn't be a Google event without fun schwag -- we'll be giving away water bottles, blinky pins (we'll be the brightest riders on the course!), T-shirts, and some SketchUp socks. After the race, we'll update the blog with pics and stories, so stay tuned, and see you at the race!



P.S. This is not a fake post.



Source favicon04:54 Inside Macs at Google » Official Google Blog




As a relatively new Mac user, I've found that I can't get enough of Mac stuff. I eagerly await Apple's next announcements, and scour the web for hints of what that could be.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love Macs at Google, and we're really exci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Mac OS X platform. I know how frustrating it is to not get a regular dose of Mac news or find the Mac application you want. So check out the new Google Mac Blog to get all the news, tips, and insider stories about Macs at Google. Another site you might want to visit is www.google.com/mac. Created by Ryan Brown, an engineer on the Mac team, this site showcases all of the Google applications for the Mac.
Source favicon03:44 Update: RSS Smart Answers are now available on international Ask.com sites » The Ask.com Blog
Since the launch of our sites in German, French, Italian, Spanish, and Dutch, we do our best to make sure that many new Ask.com features make their way into our international sites as soon as possible. Recently, our Blog Feed...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10-09

==> 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