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鼠年第一天上班,心轻气爽,上海的天气少有的好,天空少有的蓝。
中午从MountView过来的Google做PageRank算法的朋友阳萌,和大家一起去吃水饺。传统行业的确比互联网行业传统,就算我们已经开始上班,餐馆还坚守者初八上班的传统,害得我们绕交大一周才找到一家开着的馆子。在吃饭期间,我们不可避免的聊起了Google,当然还有微软。
基础设施
Google和微软,从大的角度来说,他们很像:他们都是软件公司。但软件公司多了,Oracle也是软件公司,Adobe也是,Netscape也是,还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公司,但Google和微软和他们有都不一样,显得很另类。从行业来说,微软主营的是操作系统和办公套件,Google专注互联网上的搜索,看似行业不一样,但他们在不同的行业又有一点相同。
这一点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平台提供商。
平台这个被滥用的词挺难准确的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的。我要说的就是,就是他们都希望做好东西,让别人在在自己的基础上做开发,而不仅仅满足于别人用自己的应用程序本身。做为公司,它们是这样对待外部的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员工的。
比如说Windows,首先要说,他是个不错的应用程序,否则也就没有它做平台的份儿了。但他真正的成功是让开发者在上面开发应用。如果我们看到微软内部,内部的各个部门互相提供大量的编程接口,这成就了微软内部的很多的创新。在微软内部,大家都争着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好的"编程接口"好让他们用自己的服务。也就是说,在微软里面,自己可以在其上开发的“平台”很多,所以可以做出更好的东西。
Google的搜索当然不错,但看到他的背后,也是一个大的平台,让Google的工程师可以更高效的开发程序。比如GFS(Google File System),就提供了便宜的,巨大的,高容错的,高性能的存储。这样的平台,估计现在全球范围内不多。还有Mapreduce,这个让一个程序并发的跑在数万台电脑上的程序框架,让一个刚刚加入公司的程序员就可以操纵数万台电脑一晚上处理到几个Terabyte的数据;再比如说Bigtable这样的东东,巨大的存储结构。
这些东西,借用阳萌,其实是一个公司提供给员工的基础设施。
放大个人的力量
在微软和在Google的人,或许和在很多的成功的大公司里的人一样,都有种交织在一起的幸运感和失落感,至少我是有的。幸运你的是,这个环境是如此的完美,干什么都有很多的工具,很多的知识库,还有很多团队在支持者自己。其中分工是如此之细,每个分工上都有最专业的人用最高效的方式提供支持。
比如在微软,最喜欢的一个内部网站就是http://toolkit,各种各样的内部的小工具,全是微软平台上的,工程师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写的;如果要建个有新的邮件地址,随便谁都可以马上在autogroup里面申请一个abc@microsoft.com这样的邮件,三分钟不要,就可以发布到互联网上去,接收邮件了;要解决问题,近百万篇知识库文章,找什么有什么的感觉;想学东西,内部的培训资料好像比发布出来的1000都多,看也看不完;就算找人,各种牛人一把一把的让你问。总之,很多人都会觉得在这个公司做一个工程师真幸福。
但失落感也同时在于此。优秀的公司是个系统,在系统里面,每个人都很伟大,离开了系统,离开了支持,自己头上的光环就立刻消失,才发现干什么为什么都这么难,干什么都没有现成东西支持着自己。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有自知之明的人应该知道,自己只是那一株橘子,而真正伟大的是土壤。
阳萌也有类似的感慨。Google内部的好的资源太多,外面有的,Linux阵营有的,Google内部都会自己实现一遍,让自己觉得这里什么都有,自己建立在这些平台上面可以做出来的东西,比自己不用这些资源的产出大不至百倍。这感觉就好像用汇编也能写东西,用Windows下的Visual Basic也能写东西,但是有了好的平台和工具,画同样一个窗口花的时间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证明了Windows+VB是芯片+汇编好得多的平台。但问题就在于,所有这些好东西,根本没有办法拿出来用。
做加法还是做乘法的公司
一个好的公司,不能是做加法的公司。不是说一个人可以产生一块钱,是个人可以产生十块钱的公司。一个部门产生一块钱,加一个新的部门产生两块钱。
好的公司一定是做乘法的公司。4个人可以产生4块钱,5个人应该就可产生8块钱。这个乘法的基础,就是大家都在做基础设施,自己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也让别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
微软和Google的不同
但很显然,微软和Google支持员工的基础设施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微软更多的还是在包装好的软件的层面。这和微软过去30多年的积累有关。比如微软里的一个工具,可以方便的做出单机,或者局域网环境的好的系统 - 微软工具的快速开发是被业界称道的,但是他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数据中心向员工开放,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微软不是一个围绕着数据中心起家的公司,微软的数据中心的成本,也不足以支撑这个体系。毕竟,在微软诞生的年月里,现在规模的数据中心的概念还无法想象。
而Google更多的是在于服务上面。Google从第一天就是建在数据中心基础上的公司,他的基础设施显然也是对于所有的员工开放的。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获取的支持,不是一段代码,而是跑着一个服务的上万台电脑。有种说法,Google已经成为世界头几大的PC制造商了,只不过他们的PC都是自己用,而不销售而已。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微软的支持是一节电池,一个发动机,可以组装成一个个玩具车;而Google的支持更像一个交流电网,一个电话系统,可以做出基于这些网络的应用。而没有这些模块支持的人,好似在森林里赤手空拳的找到了一根木棍。
所以微软依然会在他擅长的软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无论是安装在桌子里的电脑,放在硬件设备上的软件,而Google则会在围绕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领域取得成功。这些,都是可在公司的DNA里面的。
给我们的启示
无论是程序还是公司,架构很重要,就是如何把人员和资源搭成梯子,文化上有让别人更伟大的导向,让一个刚刚进公司的人,可以迅速的做到比他进入其他公司的同龄人获得更多的支持,这才是一个公司的结构上的成功。
好的公司,尤其是非常成功,并且长久成功的公司,一定是在基础机构上面投资最多的公司;一个好的公司,一定要让员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
褪墨《怎样设定目标》系列:目标的重要性、如何搞定目标设定和揭示目标失败的种种原因!
一个人的成功不会是奇迹。德州石油巨富亨特(H.L.Hunt)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棉农成为一个亿万富翁。当有人向他询问,有什么建议可以给那些想在财务方面取得成功的人们时,他说只有两件。首先,你必须确切地决定你想实现什么。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不曾这样做过。其次,你必须确定自己为此要付出什么代价,并决心付出。
清楚的目标和目的是任何事业成功的根本,在创建你自己的事业时也毫无例外。如果你不花时间去弄清你设法完成的究竟是什么,那你就注定永远只能把生命耗费在那些别人也在做的事情上。生活如果没有清楚的方向,你要么会漫无目的地兜圈子,要么就会经营一份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业。你也许能赚些钱,做些有趣的工作,但最后的结果绝不会等同于你有意识地决定后才创办事业所能得到的成就。最终你会沮丧,也许你一路上曾在哪里上错了道。你曾经检视过自己的职业,并扪心自问过:“我究竟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假如设定目标是如此重要,那为何肯花时间来确定自己想去哪里的人却如此之少呢?部分原因是缺乏如何设立清晰目标的知识。你可能上过许多年学,但却从来不曾接受过如何设定目标的任何指导。人们也普遍缺乏对建立清晰目标的重要性的理解。而那些确实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人做得要好得多。
阻碍设定目标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害怕犯错。Teddy Roosevelt 有一次曾说过:“无论何时遇到决策,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正确的事,次好的是错误的事,最差的就是什么也不做。”实际上,设定什么目标都比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浮好。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正往哪里去,那度过的每一天都已经是个错误。你很可能浪费了自己的大多数时间去追求别人的目标。被你资助的那些当地的快餐店、电视广告和公司股东对此可都窃喜不已呢。如果你没想好自己想要什么,那你就是决定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别人一时兴起的念头,而那基本上总会铸成错误。把握自己的激情,确定自己的方向,你就会获得大多数人一生都不曾体验过的巨大的自我掌控感。
很多人认为,一旦他们有了方向,就等于有了目标。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而且这只会造成前进的幻想。“赚更多钱”和“开创一项事业”并非目标。目标是一种明确地、清晰地定义了的可测量的陈述。方向与目标的区别,正如指南针所指的东北方与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最高点之间的区别。一个只不过是方向,另一个却是明确的位置。
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们必须是以二元定义的。在任何时刻,如果我问你是否达成了你的目标,你必须能够给我一个确定的“是”或“否”的回答;“可能”不能成为选项。假设你完成了“赚更多钱”这个成果,但你无法绝对地肯定。但对于你此刻是否正在埃菲尔铁塔的最高点,你可以很明确地给我一个二元的答案。关于清晰的业务目标的一个例子就是:你今年四月份的总收入是5000美元或更多。这是你可以计算清楚的,然后在月底,你就能对是否达成了目标给出确切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就是构成一个目标你所需要的清晰的层次,如此你的头脑才能锁定其上,并快速前进。
设定目标时应尽可能细节化。定下明确的数字、日期和时间。确保每个目标都是可测量的。要么你达成了,要么没达成。定义你的目标,就好像你已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一样。有人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它。
目标必须用一种积极的、现在时的、个人肯定的形式写下来。一个没写下来的目标不过是个白日梦而已。为你想要的事物设定目标,而不是那些你不想要的。你的潜意识只有在目标以积极形式被定义时才会锁定其上。假若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不想要的东西上,你很可能就会被你想逃避的事物给纠缠住了。表达你的目标,就好像它们已经达成了一样。不说:”我今年要挣30000美元”,而用现在时表达:“我今年挣了30000美元。”如果你用将来时表达目标,就等于告诉自己的潜意识要把成果永远留在将来,而不是掌握在现在。构建目标时要避免模糊不清的词语,比如“可能”、“应该”、“可以”、“会”、“也许”或“或许”之类的。这些词本身就包含着对于你是否能达成所追求的东西的怀疑。最后,让你的目标个性化。你不能为别人设立目标,比如这样:“年底会有出版商出版我的软件。”而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今年跟北美一家零售出版商签了一份在年底至少会挣50000美元的合同。”
如果你需要设置的是主观目标,比如提升自律水平,那怎么办呢?你如何以二元表达这样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了一个1~10分的等级量表。比如,如果你想提高自律水平,先自问一下你目前的自律水平在1~10分的哪个等级上?然后设定一个达到某个确切等级的目标,还有确定的日期。这能让你测量自己的进步,并对是否最终达成目标有个高度的肯定。
设定清晰的目标不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它不会自动发生。你必须采取有意识的行动才能做到。每件事都很肯定,没有什么是模糊的。你不是正向目标前进,就是离它越来越远。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或是稀里糊涂地做,那你基本上就是“漫无目的”的受害者。换句话说,你在用自己的时间为别人的目标服务却还不自知。你傻乎乎地为房东、其它事业、广告商、股东等人拼命赚钱,每一天你稀里糊涂地这么干着,不知道自己正往哪里去,这对你自己来说就是又往后退了一步。如果你不主动照看自己的花园,杂草就会疯长。杂草可不需要浇水或施肥,只要没有尽责的园丁,它就会自己乱长。同样的,在你的职责、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上如果没有自觉而定向的行动,那里也会杂草丛生。你什么也不必做就会变成那样。而当你认真严肃地检视自己身在何方及去往何处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把那些杂草根除。
看了这篇文章以后,除非身体力行,否则它对你来说就一文不值。很不幸,最棒的想法并不能给你任何结果。事实上,你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得到一分钱,你可能有着世界上最有创意的想法,但想法本身价值为零。你只能通过身体力行来取得成果,而不是光靠空想。为了得到切实的成果,你必须实践你的想法。你必须与它沟通、构造它、执行它,使之成真。
如果你一直在没有重点地开展着你的事业,只是每天早上醒来等着事情发生,那对你来说花点时间决定和写下你究竟想去哪儿就是至关重要的。你还要花多长时间来爬那座成功之梯,到头来却发现它靠错了地方?赶快选好未来的一个点,不管是今后六个月还是五年,然后花上几个小时写出你希望自己到那时成为什么样子。我知道许多人其实并不确定他们想去哪,所以拒绝做任何书面承诺,以便让他们的“保持开放的选择权”。要是你持这种态度,会产生什么样合理的结果?你永远都得不到提升、无法开展你的事业、没法结婚、没有家庭、搬不了新家,等等。除非有其他人帮你做决定。
我曾经有个这样的朋友,现在仍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他把自己生活的控制权交给了别人却不自知。只不过是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便因此不愿花时间设计自己的未来。他的生活由他人支配着,那些人把他们的目标压到他身上,而他也就默认了。问问你自己是否也跟他是同一条船上的人。要是有个朋友能够随便支配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你的生活状况、你的人际关系等等——他/她就能够完全肯定对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吗?要是一个生意合伙人突然出现,在你还未能有意识地决定这种改变是否与你的目标一致时,就彻底改变了你本周的计划,事情又会变成怎样?如果我们没能为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就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受害。认清一个真正的机会并采取行动,和在没有自觉地决策的情况下就采取行动完全是两回事。
等着能鼓舞你的东西出现,和期盼天上掉馅饼一样,不过是个幻想。清晰的决策不会自动发生,你始终必须身体力行地让它发生。如果你只是因为不知道想要什么而没有清晰的目标,那就坐下来积极地思考你想要什么。对自身渴望的了解并不是由某种神力赋予你的——你得自己决定。不设定目标就等同于决定让自己成为他人目标的奴隶。
你的现实并不会与你的远景匹配得天衣无缝。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远景能够让你做出清楚的每日决策,以便让你保持在向目标前进的方向上。当一架商业客机从一座城市飞往另一座城市之际,它有90%的时间是脱离航线的,但它一直在测量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并不断调整。目标设定的原理也是如此。保留一张目标清单并不是因为那就是你最终会到达的地方,而是因为它能让你肯定地决定今天该干什么。当别人突然告诉你一个“机会”时,你会知道那是真正的机会还是仅仅是浪费时间。长期的规划塑造了短期的规划。
当你开始朝目标前行时,沿途会遇到许多新鲜事物,你会边走边修改你的计划。如果走到半路,你发现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也可能会改变你的远景。有缺陷的目标仍然比彻底没有目标要好得多的多。
曾经有人告诉我,每天结束时都要在日历上划掉那一天然后大声说:“我的生命又过了一天,永远也回不来了。”你也试试这个,然后注意一下它会在多大程度上让你更集中。当你结束一天时会感到:“如果这一天还能重来,你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度过”时,你就会有种感谢的心情,这种心情能帮你集中在对你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当你以一种懊悔或失落的心情结束一天时,你就会觉醒,并设法用不同的方式度过第二天。
在你建立了清晰的、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目标的第一天,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有了可以度量的改变,即使一开始的尝试并不完美。你可以比以往更加迅速地做出决策,因为你知道它们会把你引向或带离你的目标。沃尔特·迪斯尼临终前夜,有个贴身记者守在他的床边,分享他对迪斯尼乐园的远景。这是迪斯尼乐园竣工前六个月的事情。当迪斯尼世界最终开放时,另一位记者对沃尔特的兄弟罗伊说:“沃尔特没能看到这些实在太可惜了。”罗伊答道:“沃尔特是最先看到它的人。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它。”清晰的目标能让你达成 H.L.Hunt 的成功公式的前半部分。凭借设定你渴望的目标、把它写下来、每天回顾,你就能用聚焦的力量把目标变成现实。
原文:The power of clarity - Steve Pavlina | 译者:Nicole Lee
二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