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ents, secure your awesome summer by applying to the WordPress Summer of Code now! The deadline is in 3 hours, 12 noon PDT / 19:00 UTC.
Be like Billy.
1991 年 - 18年前的那个春天,我收到一封信。信来自哈佛,打开来,第一句话是:“It is my pleasure to inform you…”(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 啊…我进哈佛了,而且得到了全额奖学金!每年二万五美金,四年十万美金,包括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
我家里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当时每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元。我爸爸自己说“背猪猡”教补习课,也只不过多了几百元而已。没有了这个全额奖学金,我这个来自上海的孩子是不可能上哈佛的。
没有了这个全额奖学金,我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我。
从1991年起至今,哈佛本科每年给中国学生二到三个全额奖学金,后来别的本科名校纷纷效仿,我想今年或许有上百个中国学生能够靠奖学金去国外上优秀的本科。
回想我在哈佛的生涯,对我人生影响深刻的,记得不是课堂里的东西,甚至不是老师,而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用投币电话、第一次在美国杂货店买信封、第一次在课堂上用英语发言、第一次与一个教授争分数、第一次碰到我的好朋友与养父Uncle John、第一次与他一起骑自行车去加州。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我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一次次的第一步。
就像BabyTree的CTO Jonathan所说“人生(我甚至认为who we are,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不外乎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构建而成的”。
宝宝树的百年树人计划今天公布了第一期得奖的用户 ,他们都是在过去一年里坚持每周写一篇博客的树友。百年树人计划就是希望年轻的父母们满心的欢喜记录(celebrate)记忆中小孩的每一个点滴。希望能通过这个计划和它所倡导的对生活的执着和关爱,帮助一批像我当时那样的孩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给他们的生命增添一些精彩的回忆。
《UCD火花集》将在下月正式出版。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五季咨询合伙人 ── Keso,为这本书写序。Keso说:这本书的出版,其实是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的一个最好的注解。下面是序言原文:
------
网站做出来通常是给人用的,如果用的人不爽,鼠标一点,去了别处,这网站背后的那一堆梦想,都等于白日梦。在互联网上,得到用户的青睐,很难,但让用户离开,再简单不过。
做互联网,首先,你得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服务,其次,你的服务得让人有使用的欲望,最后,你的服务得让人用着顺手,让人爱用,并且常用。用的人多了,你才有可能勾画出一个商业模式,进而实现盈利、上市、扩张等等一连串的梦想。互联网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但把用户体验这件事做好,却一点都不简单。
我有一次去拜访一家公司,在那个迷宫般的写字楼里,绕了好几圈,才找到公司的门。写字楼有导航——楼层的平面图,但这个导航既没有告诉我当前位置,也没有标明我当前面对的方向,它挂在那里,好像挺关注用户体验的,但实际上,它完全无用。
在互联网上,同样有大量无用的设计,这些设计你很难说它们是错的,但它们肯定不是用来满足用户需要的,或者说,它们不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计的。有时候,这并不是设计师的错,在很多互联网公司,设计师的角色,只是负责网页美化,制作图片、按钮的,所以他们通常被称作”美工”。
不像你买一个汉堡或一本杂志,你可以拿到一个有形状、有色彩、有分量的实体的汉堡或杂志。所谓互联网产品,其实只是一堆不懂情感、只会算计的代码,用户通过与代码的反复互动,最终得到了那个抽象的产品的服务。所以互联网的用户体验,实际上渗透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运营、服务的整个过程中,一个互联网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应该成为改善用户体验直接责任人。
让用户在与代码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美术。不同的用户身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使用预期,都可能导致对同一产品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这就让用户体验成为一种综合能力,它可能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统计学、生理学、传播学等等不同的领域,并且随着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用户体验不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需要有人对用户体验进行更专业的研究和实践。
“UCD大社区”是中文互联网上最专业的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社区,这里集中了一批专注于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实践者和爱好者。本书就是这个社区精彩文章的汇集。不管你是否能从这些文章中获得直接的帮助,起码,每个做互联网的人,都一定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五季咨询合伙人 洪波
------
附,腾讯、百度、淘宝、支付宝四位公司的设计总监的推荐语:
这是一本可以打上”2.0″标签的书,作者群庞大,内容涵盖了用户研究和体验设计的各个方面。对于体验设计从业者和有志于此的人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国内不同行业发展状态不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但我相信:只要竞争充分,假以时日,大部分企业会走上重视用户体验之路。用户体验从业者以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为己任,必将大有作为。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经理 唐沐
在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强的时代,客户的忠诚度已经越来越重要,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健。本书在如何走近客户,关注用户对产品的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我相信它一定会为这个行业中的设计师和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青人带来启迪。
淘宝网设计总监 麻长炜(二当家)
关注”用户体验设计”,更关注UCDChina。这里聚集的一些为产品设计呐喊的人,人平凡但语不平凡。
支付宝设计总监 盛一飞(蓬莱大仙)
如果您想了解当前中国用户体验设计的最专业, 最权威的思考精华, 必读此书.
前百度用户体验设计总监 郭宇
------
另附,阅读推荐:
本书最佳阅读场所 ── 杭州BetaCafe。在那里你可以和多名合著者直接探讨书中内容,并得到亲笔签名。 随身携带本书的顾客,在BetaCafe消费可享受VIP折扣。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豆瓣上数百万本图书,就像一粒粒珍珠,现在还是散落在各处。丛书则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银线。
“丛书”和“版本”也是豆瓣上的嗜书瘾君子们呼吁多时的需求。问题是:提供一缕缕银线来穿珠子好呢,还是提供一架生产银线的织布机呢?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
请你来创建丛书页面,编织丛书。
豆瓣成员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在做数据准备时,已经从大家的“豆列”里挑出了近千个丛书型豆列,并对之进一步优化,生成了第一批丛书页面数据。当然,这些豆列的创建人,也会出现在这第一批丛书页面的 贡献者 名单里。
我们非常欢迎资深的书虫,“丛书豆列挖坑人”,以及任何有收集整理强迫症的豆瓣成员,来创建和编织丛书页面。
“丛书”功能的设计酝酿了多时,清明节后,它就要出师了。在这里先透露一下它的特征,节后大家不妨去寻觅它:)
丛书页面:
丛书页面有出版社、丛书册数、丛书简介 信息,以及具体的丛书列表。按豆瓣的传统,如果你为这个丛书页面做过贡献,你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这个丛书页面。
单本图书页面上体现丛书:
图书信息里多了一条 “丛书” 属性,可以查看这本书所属的丛书页面,为你提供更多方便。同时,下方也会展示这本书的“兄弟姐妹”,让你更直观地挑选。当然,这时候,豆瓣不会再将丛书里的书 “猜你会喜欢”,嗯,这是个进步。
添加丛书的入口:
我们将添加丛书的入口放在了 修改一本书的资料 页面。
当然支持批量添加:
四月 2009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