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月创想: 十次方知识地图》的帖子下面,来自“搏客”的Paul Qi留了个评论,引起我对他们项目的好奇心。
这个想法非常好,在专业细划、壁垒加筑的今天,这样透视性的行动尤其有价值。我在和几个朋友在一同运营一个podcast,叫做“搏客” (www.bopodcast.com),和你上面提到的想法非常类似。我们定期采访从业于各个产业和学科的年轻学者和职场精英,请他们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除了各个专业需要的知识点之外,我们也探讨各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实际的从业体验如何等等。我们目前采用的形式是音频的播客,也在考虑如何模式化的问题。有什么建议吗?谢谢!
这是一个优秀的群组播客网站,由一群在海外的朋友在业余时间运作。征得他们的同意,把他们的一些资料发布在这里。
1. BoPodcast.com 最初的话
历经大半年的筹备,我们的搏客终于面世了。其间不断有朋友问我们为什么会创立这样一个播客,甚而什么是播客。
播客(podcast)是近年来依附网络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这个词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 (broadcast)的合成词,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媒体节目。世界上第一个播客诞生于2000年,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播客在全世界迅速普及。仅在苹果公司iTune的网店(美国店)上就有数十万的播客,涵盖从文化艺术,政治金融到健康饮食,健身旅行。然而,中文世界里的播客少之又少,和讲中文人口的比例呈现很大的落差。话题范围也相对狭窄。通过播客的途径为中文世界争取一点话语权,是我们出发的意图之一。
我们的名字“搏客”取自“拼搏”和“播客”,也可以双关为正在拼搏的人们。开创这样一个播客的初衷是源自我们自己对于未来职业设计的思考。正在为了未来打拼的新一代青年,在越来越呈现职业多元化的今天,也面临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正在走的路会引向哪里。很多人怀疑自己正在学习、从事的方向,但是不了解如何改变。很多人渴望获取关于某个领域的信息而缺乏途径。很多人在犹豫中默认放弃,很多人在盲从中走上另一个歧途。
如何抉择?如何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如何知道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如何走上你的职业道路,并最好地准备自己?如何期待职业路上的波折和反复,并能坚持着走下去?如何最大可能地从职业中获得成功感,并提升生活的质感?。。。这些是我们这一代拼搏青年的共同问题。作为发起人的我们,和听众、读者们一样,正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借由我们的节目,探访你我身边的”搏客”们,看看他们怎样实践着自己的梦想。这些搏客们或许做不到像电视嘉宾一样地侃侃而谈,但是他们真实的挣扎,真实的感悟,真实的憧憬,会给你一份真实的感动。而且,你可以参与到我们的互动中来,和新朋友们互相激励、共享信息,一起为了明天而拼搏!
资料来源: http://www.bopodcast.com/?p=84
———
2. 搏客,半岁快乐!
六个月以前,我们有感于在中文语境里寻找职业信息的不易,创立了这个以分享职业咨询和行业信息的搏客;其实更有着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网络时代里发出一个认真严肃声音的小小愿望。搏客上线半年了。六个月来,我们一直在认真的做着这件事情。时至今日,我们才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背后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而当我们可以说出这个事实的时候,可以是怎样的骄傲?!
过去的六个月里,我们团队一路摸索走来,有过茫然,有过不解,受过赞扬,也受过批评;有过认真做事的亢奋,也感慨做人做事之不易。我们的心血,我们的精力,促成了搏客的成长,也促成了我们自身的成长。最初的七伤拳开始练就成愈战愈勇的九阳神功。
同时我们也希望你也在成长。可能你没法把搏客上的信息直接的应用于你的学习和工作中,但是至少这份踏实和向上的态度,可以伴随你克服职场上的困难障碍,取得进步。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这半年来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了。
资料来源: http://www.bopodcast.com/?p=1532
————-
3. 创始成员
———-
牟怡(Yi M),搏客发起人之一,制作人。 自认为是很nerdy的理工女生。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在那里接受了几年魔鬼式的理工训练。后赴美留学。后投身新媒体产业;对新媒体的传播与应用有着学究一样执着的兴趣。
王雅恒(Ivy W),搏客发起人之一,制作人。 本科学习经济和心理学,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现在从事Management Consulting工作。从小喜欢听人讲故事,觉得谈话是最启发人的学习方式。
齐石(Paul Qi), 搏客发起人之一,制作人。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获法学第二学位,后赴美留学。现供职波士顿一家保险公司精算部门。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做事认真,喜欢折腾。
==========
下面是我写给齐石的邮件,算是抛砖引玉,大家也一起来给“搏客(BoPodcast.com)”出出主意吧!
BoPodcast.com项目很棒,你们的团队也很不错。我很高兴在海外留学的朋友,能够运用社会网络,架设起一座桥梁,让在大陆的中文互联网用户有渠道更好地了解海外顶尖的职业洞察和见解。希望你们坚持下去,给更多的朋友做出示范。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海外朋友加入社会化网络的行列,通过分享来建立联系,通过联系来促进协作,建设一个更有价值、更有建设性的全球性的中文网络。
自从看了你的留言之后,我听了几次你们的搏客节目,齐石你的声音非常好。我在线你们是不是以前都有学校广播站工作的经历。。。
抱歉,我还没有逐一听过你们的节目,下面只是就通常的一些认知和你们讨论,供你们参考。
1. 产品特征
播客是个很独特的媒介,不过现在,在文字博客和视频博客之间,它显得有些显得有些尴尬。国内有个很著名的“反波”播客(http://www.antiwave.net/),很遗憾我居然没有听过一次他们的节目。
视频和音频内容,其实对于读者来说,属于高涉入度的媒介。因为这两种内容是线性连续的,用户需要从头到尾来看,否则很难获得内容的全貌。对于文本内容来说,这是低涉入度的媒介,读者可以选择性地跳跃性阅读,或者仅仅是浏览,而不是阅读。
人们在网络上的阅读习惯是“浏览网页,而不是阅读网页。”在众多的网页海洋中,大部分都是浏览,而很少租足仔细阅读一个网页上的全文,或者播放一个视频。
尤其是对于非娱乐性的内容来说,如果要成功地创建高涉入度的网络媒体,那么就需要非常高质量的内容。只有当内容足够的吸引力的时候,人们才愿意投入一定的时间成本,来播放音频或视频内容。
那么,对于一个音频或视频网络媒体来说,例如你们的播客访谈节目,可以每期贴出访谈对象的照片,和个人简介,并把访谈内容全文以文本的方式整理出来(可以分成两次来发布,第一次只有音频版,第二次可以隔2周或4周,发布文字版)。这样将文本内容也作为你们的内容主体,以此来弥补产品特征带来的局限。
2. 品牌塑造
我个人觉得搏客这个品牌不是很理想,它很容易和博客混淆,取这个名字,给传播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我在写个邮件时,输入法里输入这个搏客都很不容易:)
其次,我觉得今后的媒体是朝着混合媒介形态来发展,而不是过往那样不同媒介形态区隔很明显。由于互联网提供了多媒体的渠道,人们创建、传播和阅读多媒体内容非常方面,所以整个媒体生态的重心,已经不是媒介特性,而是内容个性。
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建议你们现在重新思考品牌塑造议题,是否改变当前侧重媒介特征的品牌,转为侧重理念和个性的品牌。如果是期望针对职业和个人发展,建立一个混合媒介品牌,那么,现在的域名和名称都值得商榷。
一月 2010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