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2:23 现实感——近日书评 » 安替博客
1)吴稼祥《果壳里的帝国》,上海三联、华师大联合出版,2005年6月,22元
 
仔仔细细地读这本书,你能读出一代人的悲剧。在《大国》杂志里,有很多学者在讨论一个真诚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国家利益。吴稼祥和很多亲民主学者一样,都认为我们需要把国家利益小心地和党派利益剥离。对于一些特定命题,特别有关地缘政治的议题,是可以和政府的政治形态分开的。但是无论怎么剥离,现在的人读起来,《大国》的文章还是过于长远,上期书评我称之为“屠龙之术”。
 
吴稼祥在这本新书中走得更远,他直接谈起了国际民主,甚至在认真讨论各种模型。离开中国现状谈未来的民主化后的中国国家利益,已经是屠龙之想,如果再继续要把中国还没有享受到的民主推广到全球政治范围,这我能说什么呢?太远了、太荒谬、太搞笑了。
 
而且,吴稼祥也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能力。他的这本书,和很多八十年代的学者的习惯一样,虽然有注释有引文,但这些引注基本都是来自一些中文翻译,完全不能引用严谨的国际政治主流学术成果。语言和时代的局限,让这本谈论世界的书,衍射出上一代人用红蓝铅笔和世界地图来征服白宫的中国悲剧。
 
2)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28元
 
徐贲教授这本书让人吃惊。就我所见,大部分在海外的学者,讨论中国问题都有些隔膜。甚至从海外回国的学者,即便人在国内,也会带有深深的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框架和视角。例如新左派和自由派的两位旗帜人物,汪晖、汪丁丁,就让人感觉他们的文章讨论的不是中国,写的也不是中文。诸如后现代的诸多讨论,在欧洲可能是身在其中,到了民主制度尚未形成的中国,简直就是笑话。
 
但长期在海外教书的徐贲,却以一种秦晖式本土的笔调剖解当下中国政治现实。以赛亚伯林谈的“现实感”在这本文集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我有朋友这样解释:也许因为他本人并不处于美国中国研究的主流圈,因此反而能以中国视角、借鉴国际前沿成果做出相当贴切的研究。推荐那些希望脚踏实地讨论中国政治的年轻人,必读此书。
 
3)Robert Hackett、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32元
 
这本书应该小心地读,因为它在说一个完全不同语境的世界。那个世界普通认为人权和民主是公民的权利,甚至到了认为和当前民主制度吻合的新闻客观性体制,也不能完全表达公民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需求。因此,很多人提出新的理论希望对新闻客观性原则进行修正。Blog在美国欧洲的发展就是这个修正运动的出色表现。公民对信息民主的需求,让西方新闻界在不断反思,甚至有后现代者,激进地否定了整个客观性原则。
 
但是我们读者生活在的当下世界,其实和这本书提到的世界没有什么关系。在一个乞丐社会中,讨论减肥问题是基本扯淡。中国有良心的新闻人,恰恰在努力回归新闻客观性原则,希望用新的新闻共同体来达到一个简单理想:新闻不是宣传,而这是对事实的平衡描述。一些中国学者却在夸张地宣布:反正新闻无客观性,所以宣传是合理的,只是要改进我们的宣传(李希光)。这好像说,既然吃多了也不好,我们干脆饿死拉倒。
 
4)Kenneth Mingue《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龚人译,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8,60港币
 
这是我在香港一所大学书店买的学科入门书。虽然是入门介绍,但写得颇见功力。看它序言中的段落:
 
“这里我们要把握的是常识。在政治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政治中讨论的问题只有对或错的分别(或多或少如此)。人们真的流血、真的死亡。政治艰难地支撑一个平常的世界,我们可以在里面彼此交谈。”
 
现实政治和学术讨论不同,这是在于政治背后有大多数人的命运。独裁者一挥手,可能会千万人头落地;一个简单的政策改变,也可能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如此重的知识,在中国,竟然不存在。大家不是把它变成统治术,就是变成学者策论的主题,或者变成文章中轻佻的比喻。现在,有人在呼吁法学话语的兴起,我却要呼吁政治学话语的复兴、乃至统治。
Source favicon18:07 瞧一瞧,看一看啦,获奖的搜索引擎! » 豆瓣blog
从John Battelle's Searchblog知道: Jux2.com, 获得searchenginewatch.com最佳metadata搜索引擎大奖的对比搜索网站,现在正放在ebay上拍卖。起价一毛钱,现在拍到了美金26,100, 还有7天。Jux2.com的创始人之一,Aaref Hilaly, 说他们在忙别的事,没有精力照顾jux2的运营和增长, 放弃了又可惜。 谁有兴趣? 好像还不支持中文。不过拿来汉化一下,没准可以做出个“搜索门户”?融TNN个几百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都说好点子一毛钱一把,看起来beta网站也快这样了。 现在26,300了。
Source favicon16:40 量子场论挺简单的 » 桑林志
我一点不懂,并不这么认为,呵呵。Chen Hui 写了一个讲稿:Quantum Field Theory is Easy,面向只有一些本科物理的知识的听众。
Source favicon16:15 RSS2Blog: blog群发器 » Che Dong's Photos

Che Dong posted a photo:

RSS2Blog: blog群发器

支持多种主流的BLOG发布系统:WordPress MovableType和BLOG服务:LiveJournal MSN Spaces等。
www.rsstoblog.com/

Source favicon16:06 1994 » Andy's blog

《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燃情岁月》、《这个杀手不太冷》、《天生杀人狂》、《狮子王》、《生死时速》、《四个婚礼一个葬礼》、《变相怪杰》、《真实谎言》、《神探飞机头》、《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东邪西毒》、《重庆森林》

以上电影都是1994年的,神奇的1994。《肖申克的救赎》在奥斯卡惨败的确不冤枉。

Source favicon10:29 UUZone招聘与Blog的自我推销 » 未完成 - Incomplete
继横戈、土豆和吕欣欣之后,老冒也开始使用Blog作为招聘的渠道,在我订阅的创业者的Blog中,似乎有不少都在发挥Blog作为招聘渠道的作用。老冒还准备在事后作个传统招聘渠道与Blog招聘渠道的比较,倒是让我很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进行这种比较,想看看Blog对于企业而言,是否在公关价值之外,还可以加上招聘人才的重要价值。虽然老冒的比较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但我相信Blog招聘的效率与效果肯定不会输于传统渠道。 从应聘者的角度来看,我同样相信Blog会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推销的渠道,而且已经有很多现成的成功案例,比如flypig和raenoll,如果我去UU应聘,不知道他们要不要呢:)。所以我也认同郑泽锋的职友集的理念,让企业的招聘人员不再是仅仅面对一份冷冰冰的简历,而是充满着个人经历与个性思考的记录,这无疑让招聘者能够更好地判断blogger的能力。当然,吕欣欣提出的个人Blogger身份与企业中的员工身份不符时的问题也是很值得企业HR人员思考的。 其实无论是企业blog还是求职者Blog都是一种自我推销的渠道,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双方在招聘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如果吕欣欣、老冒等人的经验表明企业Blog的招聘效果并不输于传统渠道的话,是否职友集也可以考虑不仅仅为求职者服务,也可以成为招聘企业的Blog平台?
Source favicon09:21 确认参会的特色Blogger » CNBlog: Blog on Blog

中文网志2005上海年会确认参加的特色Blogger列表(截至10月18日)。

对主讲人兴趣的话,看看这里

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到部分参会报名者的地理分布。

如果你也想参加,请看参会者的报名方式

看到两岸三地的Blogger将能聚在一起,非常欣慰。我们一定努力将年会办好。

广州 http://www.postshow.net
广州 http://in.comengo.net
北京 http://blog.wespoke.com
北京 http://www.chedong.com
北京 http://www.topku.com
深圳 http://www.zuola.com/weblog
北京 http://doubleaf.com
北京 http://herock.net
香港 http://www.azuremedia.net/tech/chi
重庆 http://woooh.com/
台北 http://blog.schee.info
台北 http://heterotopias.org
香港 http://sidekick.mocasting.com
香港 http://blog.hoiking.org
北京 http://www.1kg.cn
上海 http://www.wangjianshuo.com
福州 http://www.icebin.net/
柳州 http://www.kenlee.cn
南京 http://christina.tecinese.com/
上海 http://slashdotcn.org/

Source favicon06:22 孤兒著作:法定授權 » ilyagram
最近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推動辦公室正在因應認真看待數位典藏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所謂的「孤兒著作」(orphan works)。什麼叫做「孤兒著作」?需要什麼樣的關注?可能有那些解決方案? 感謝 dora,我讀到章忠信先生四月份的文章:美國著作權局為解決「孤兒著作」之利用困境覓良方。裡面交代很清楚美國與其他國家關於孤兒著作的相關問題。 「孤兒著作」是指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但是卻找不到著作人洽商授權的著作作品。你可以閱讀章文以了解來龍去脈。我國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底下,為了要促進數位內容產業發展,遂試圖以「法定授權」提撥一定比例金額補償原著作人受到侵害的權利一途,試圖要解決孤兒著作的問題。當然,當事人必須要證明自己已經盡力聯絡原著作人而仍無法取得聯繫,才能夠被賦予合法性來侵害當事人的權利;但是怎麼樣叫做「盡力」?是否就像美國的救護車警笛響起,如果你的車夾在車陣間無法動彈,你至少要轉一下方向盤來代表你已經盡力了這樣?也許如此。 我很驚訝美國著作權局有先作這樣的使用情境調查與意見蒐集的工作。這對於台灣的行政官僚系統來說,應該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另外一個跟孤兒有關的,是 Howard Besser 所參與的 Orphan Film Symposium。相對於孤兒著作來說,孤兒影片所需要的就不只是有個保險與官方單位來強制授權而已啦。有的時候還會有修復、搶救等等的問題。(不過影片要是不搶救,也說不定會有特別的烹調方式喲。dora 的介紹:《decasia》就是美感的一種獨特作法...)明年 2006 年在南卡州舉行。
Source favicon05:47 不減反增的書寫 » ilyagram
顧玉玲的紀錄,除了讓人更易瞭解外勞的生命處境之外,更讓我驚訝的是她所處身的位置。因為我看到太多的組織工作者,在對勞工政策批判、資遣費的追討、社運團體間的鬥爭、工會與工會間的逡巡,已經疲倦忙碌不堪。更重要的計畫可能是對下一階段的策略要如何推行、與如何施壓的問題。然而,在很多時候,這些組織工作者相較勞動者自己本身、一般文字工作者、文化運動工作者,對於他(她)們所參與的事件、希冀組織的勞動者,(可能)會有更深刻的關懷、認識與描述。但往往他們沒有多餘的心力書寫(或許也不覺得這樣的書寫是重要的)。被壓迫者的生命史、生命故事常常就這樣輕易的在歷史的洪流中默默地逝去了,也降低了讓社會大眾真實瞭解、感受的可能性。 另外,我也曾和一些對報導文學有熱情的年輕朋友交流與互動過,他們在文字上的運用與操作行如流水、才華洋溢,但是對於這些勞動者,他們很難與其對話,也不能深刻的體會到他們背後所面臨到結構性質的壓迫。於是,常常傾向於將勞動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創作的舉證材料之一,他們所關懷的並不是勞動者這個主體本身,而是勞動者生命中所潛藏的苦難,然後一窩蜂地挖掘與窺視這些苦難。所以,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是平面的、沒有時間性,紀錄混雜著情感氾濫與自白,看到的不是作品中事件所想傳達出來的訊息,而僅是作者本身。... 出口 ─ 從「逃」思考運動書寫,苦勞論壇2005/10/16,范軒昂。苦勞網。 這篇誠懇的反省觸碰到書寫本質的問題。書寫如何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也非「化作春泥更護花」?書寫者的生命如何與被書寫者的生命平行競走,在張力中成長?這也許是獨立書寫者,或者獨立媒體的作者所需要面對的問題。試想:在書寫的當下,你已經是個媒體了。試圖批判自己一如批判那些媒閥,評論自己一如評論名嘴。 也在這裡你會看到「逃」這篇作品的珍貴。
Source favicon05:22 $247 gets you unlimited spam blogs » Jeremy Zawodny's blog
"This Is Not Simply A Blog and Ping Tool! RSS to Blog Pro Is A Full Automated Content Blogging Solution For Your Business." Your spam business, I guess. If you've ever wondered what kind of market there is for splog (spam blog) tools, maybe the crazy marketing hype on this site will give you an idea....
Source favicon05:14 Giving Up or Getting Real? » Jeremy Zawodny's blog
In Give up control, Jeffrey Veen writes: All of these things are probably true of the work you do online: Your web site is a tiny piece of a much larger experience. Nobody sees your web site the way you expected. Few use your content the way you intended. Everything you create online is being ripped apart and recombined with other stuff by thousands of curious geeks. Or at least, should be. The easiest way to fail is by trying...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5-10-18

==> 200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