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回来。7点半出发,11点到达杭州;7点出发,9点半回到上海。杭州当天往返,就这么简单。谢谢Jim辛苦驾车,还有晓娣,薛盈,Johny来回陪伴。
黄伟说,杭州政府是一个科技乐观派汇集的地方。他们相信可以改变生活。这个判断我完全同意。看到了杭州刚刚开始运行的快速公交专用线路,站台的设计还有18米的车体,已经和地铁相差不大,就是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时速还是稍微慢了点。科技在杭州的应用,是我见过的城市中最迅速的,从实时显示公交车位置的站牌,到数字电视的全面推广,再到西湖景区的重新规划,都让我觉得杭州是个有想法的城市。
聚会依然成功。谢谢小伟和edushi的义工。杭州真美,里西湖别有一番情调。关于聚会,我一直相信人的本身比头衔和公司重要,思想比名声重要,言论的价值比涉及的概念重要,讨论的深度比接触的人的数量重要。前者是本质,后者只是影子(关于影子)。
聚会回来,收获颇丰。有机会深聊的朋友不多,还有很多慕名而去,却未及详谈,甚至疏于打个招呼,非常遗憾。《旅行的艺术》里面德波顿引用罗斯金的话说:“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会变得健康些,快了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多块,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时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 “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这段话是在谈旅游,也适用于我们对新的朋友的渴望。世界之大,有深邃思想的人之多,远超过我们可以支配的坐在一起深谈的时间。与其在一次一次的聚会里面,发出成批的名片,换回成堆的名片,还不如静下心来和一两位朋友促膝深谈,因为收获,仅仅和你倾听,思考的时间有关。
建标推荐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去读一下。书,我是相信推荐的,尤其相信有思想的朋友的推荐。他说“信息过滤“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同意。又听到的在网络游戏里面卖牛肉干的故事,耳目一新。居然有人开始在网络游戏里面开设柜台,供打累的虚拟战士们购买某种牌子的牛肉干。不但很快物理的牛肉干就会由网吧网管送到电脑边上来,说不定还可以在游戏里面加血。当然,钱还是要付的。
二宁身穿一件印着 [V 1.0] 的T恤衫,遭受广泛质疑,为什么把1.0的广告做到这里来了?结果二宁领出自己可爱的儿子,身上大书:[V 2.0]。这个创意好。很好。
思想,需要mashup。听,问,尝试结论,再去听,去问,去验证。如此反复。
注:这里是部分杭州照片
注二:今天Mashup Camp 北京也成功举办。
2006年2月12号,就是大概三个月以前,写了一篇关于战略的思考。现在看来,有些想法已经有更深入的思考。刚从杭州回来,路上和Jim聊起这篇文章。当时邮件发给几个朋友,得到很多深刻的想法的回馈。现在看看,还是对我有帮助。于是把老文章贴出来,供大家探讨,并不吝指正其中思考不够成熟的地方。
我从上周五晚上开始,忽然悟出了到底什么是战略。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过程。战略,这个词都被用滥了。
我一贯讨厌这个词。
我周围都在谈战略。我这个技术出身土包子,战略对我根本就味如爵蜡。每次在开会的时候,听着各路MBA讨论战略,我都头疼欲裂,无聊至极。同时深信只谈战略,不谈执行是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困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周
老实说,上周是我在客齐集从管理的角度最艰难的一周。对于2006,团队里的人纷纷告诉我,大家对大方向不清楚。虽然我说了很多,今年我们干什么,大家还是不清楚。我和晓雄诉苦,他说,苦恼的总是CEO,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清楚。我当时觉得有道理,不过现在觉得,不是太有道理。
这不是战略
这周讨论的开头就是:今年你的战略是什么?我兴致勃勃地讲我今年在市场上的活动,或者想做的功能,结果大家说:“这不是战略,这是战术”。我说今年我就要做到xxxxxx(现在看看我都觉得太虚),评论是:“这不是战略,顶多算是目标”。最后一屋子的白板画了个遍,还是没有一个战略。这对于我来说,被煎熬得像个白痴。
不过经过了痛苦和备受质疑的一周,觉得在周五和团队讨论的时候,总算顿悟了什么是战略。我把我的战略跟大家讲了以后,所有人都非常兴奋。都在叫着说,这下总算清楚了,明白了,感觉对了。我自己的感觉也对了。具体客齐集的战略就不说了,只跟大家聊一聊我的理解。
1.战略这个词名声不好,不是本身不好,是因为西方管理学思想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太多,而成功的中国的战略,都不叫战略。中国虽然不讲战略,但讲究兵法,讲究韬略,讲究运筹,说得都是一个道理。看到所有的伟人,都已非常清晰的做法,这种东西,西方称作战略,中国不这么叫而已。
2.战略必须作为一条准绳,来衡量什么事情(战术)该做还是不该做,做的话花多少精力做。我作为初学者,喜欢用倒叙的方式讲故事来表达战略。例子一:从前有一个人带领一小群人闹革命,大家问:我们怎么打?头儿说:“农村包围城市”。好了,所有人都明白了。如果有人要攻打重庆,一枪就毙了,一棍子就打死。因为,这个行动不符合战略。推翻三座大山就不是战略,是目标;四渡赤水不是战略,是战术。
例子二:从前有个人要搞建设,大家说,咱们怎么搞呀?头说:“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好了,清楚了。谁要搞个先定性,再决定走不做,也是一枪干掉。因为off-strategy.战略的好处在于,让自己,团队,还有所有的人知道,今年干什么,今后的几年干什么。
以前我理解的误区在于,我总觉得有用的事情就做。去年做的事情不可谓不多,报纸也在合作,podcast也在做,互联网广告业在做,各种合作都在谈,线下活动也搞。看起来红红火火,大家很累,看起来每件事都执行得不错,问题是,所有人还是不清楚,只知道干眼前的事情,不知道大方向在什么地方。简单的觉得,只要这件事情对网站有帮助,我们就去做。结果,就算再有钱的公司,所有的地方都在投,都拼不过小公司。一年下来,收效不大。
战略就是帮助大家选择,在100件都很好的事情中,我们选择哪3-5件来做。战略回答的问题是,当往东也对,往南也对的时候,一旦定了战略往东,就不能同时有人往南。并不是往南不对,而是不符合战略,不符合战略的好事情不是不好,是分散精力。
一旦有了战略,再回头看没有战略时候的作战计划,就看出问题了。很容易犯的错误是,钱的分配,人员的分配,产品的重点,和战略并不总是匹配的。比如说:你说战略是“在互联网中渗透链接”,但你为什么分配了20%的钱来做线下?所以这个问题就在于,做线下也对,做线上也对,但是,两个冲突的东西一起做,就是没有战略的体现。
比如今年个人的战略是什么。
如果在以前我会说,我要去认识很多人。对。这件事情对我有帮助。
我会说:我要安心学习管理学。对,这件事情也有帮助。
还会说:我要享受生活。也是好事。
还有:旅游,整理家里,写blog,把上海地图稍微改进一点。。。。。这个列表长着呢。但到底做什么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没有战略的时候,我只会这些事情都放在to-do-list里面。问题是,很多事情都在抢时间,我根本没有办法来判断事情重要程度,因为没有准绳。以前5年的经验证明,没有战略,八成以上的事情干不完,或者干了也就干了,没什么影响。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我问每一个人,谁都不能清楚地说出来2005年他干了哪几件事情的原因。就是因为干得太多了,太杂了,既让自己每天都很忙,也让自己缺少成就感。碌碌无为就是指,碌碌(忙碌)却缺少作为。
如果有了战略呢?情况好很多。比如说,我把“积累社会资源”作为今年个人的三个战略之一。一下子,我觉得清楚了。
如果在以前我会说,我要去认识很多人。对。这件事情对我有帮助。而且符合战略。结论:做。
我会说:我要安心学习管理学。对,这件事情也有帮助。但是,对不起,这件事情是明年的战略里面,不在今年。再见,不做。
还会说:我要享受生活。也是好事。这个可以和“积累社会资源”沾点边。以后所有的活动,都要在轻松和享受生活的方式完成。做。
还有:旅游,整理家里。。。对不起,战略中没有。写blog,是,可以接着做。把上海地图稍微改进一点,这个。不在战略里面,不做。战略就是个准绳,让自己向太多的诱惑说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并有成果。
那天和Jack聊天,感觉很好,觉得刚刚想通的东西可以帮到他。他说很多公司给钱让菠萝网帮着做企业及应用,有VC来找,有演讲机会,还有很多很多事情,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觉得,这时候战略就有帮助了。我问的问题是:菠萝网今年到底要干什么?是做最终用户,还是做企业?是踏踏实实做一年产品,还是要资金迅速在市场上作大?这个战略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都明了了。
注:个人的真心建议:在25岁以前,或者在自己没有担任可以开始决定很多人的工作方向的时候,最好不要主动去碰战略这个词。我觉得自己不算太笨的人,但是一次一次的培训,都没有把我这个木头疙瘩脑袋搞明白。只有当经历太多的选择,在每天被强迫的思考中,才能慢慢会用到,并且觉得有用。几年前,说实在,还是“项目管理”,“时间管理”,“人员管理”这些实用的招数,才更适合自己去磨练。武功的招数,过于超前,基本功不扎实,会出事的。
今天发现, 干活和玩的有时候在内容上差得真是不多, 但是带来的后果就完全不一样。
前几天写了个好玩的程序, 其实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那个正方形的边界条件。 结果昨天在研究室干活, 处理关心我成长的博士后同学作的一个芯片的热模型, 需要用一个很多格子的MultiGrid方法解出来那个偏微分方程, 首先要构造一个Restrictor矩阵, 其实主要的工作还是处理 边界条件, 但是这次正方形变成了正方体, 一个格子的邻居最多也从8个到了27个……
感觉完全不像前几天写那个程序的时候那么好玩, 感觉自己就是打字的民工阿!!刚刚处理完最简单的角和棱上的点, 发现就已经快600行了。 所以就想, 老子以后有钱就雇个民工来干这个活, 后来再想了一想, 发现原来其实现在自己就是民工。
估计要是是自己玩的东西,估计写再多也不会有厌烦的, 但是现在看到小小的格子, 就有一点过敏反应, 所以自己的blog都不愿意打开了, 哈哈。
又想, 好多人给付工钱的公司工作都不来劲, 到了开源社区反而玩命的干, 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看来干活和玩还就真是不一样。
参看词条:钻石与水悖论
钻石与水悖论指的是这样的事实:水对人的生命很重要,可是水的价格相对来说就很低。钻石对于人的生存是在没有什么意义,可是价格却很高。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里提到了这个悖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建立了生产成本的理论。斯密认为产品的经济价值取决于投入的人工,所以他对钻石昂贵的解释是,生产钻石需要很多劳动力去发现和开采(参看:劳动价值说)。在均衡状态下,价格反映了每单位产品的成本,而且各个部门的收益率一致。一些经济学家至今坚信这个结论,特别是古典经济学家。
边际主义的起源来自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他认为土地的价格取决于生产力最低的耕地--边际土地的价格,所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农作物的需求增加,则土地价格也会上升,因为农民会开辟低生产力的土地。
安·罗伯特·亚克·杜尔哥成功地解决了钻石和水悖论。他注意到价格是主观的--是位于个人心目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事物没有固有价值,价值来自于人们的需求:“不同事物的估价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变化。”水的数量很多,人们更看重钻石;当有人在沙漠中进退不得时,水的价值就超过钻石了。
承认主观价值理论的几个经济学家(包括现代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这个解释反驳了固有价值理论,例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石的劳动价值论。行为经济学理论明确地对个人评价产品和成果的主观过程进行研究和建模。
奥地利学派的卡尔·门格尔和奥伊根·冯·庞巴维克将主观价值理论发展为边际主义理论。
边际效用或者边际收益,指的是消费者从一单位新增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效用(满意度或收益)。这个概念是从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解决价格的基本经济意义发展而来。奥地利学派的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定义了这个术语。
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尔根·冯·庞巴维克对于边际价值理论给了一个很精彩的描述,经常被经济学教科书所引用,简单地翻译为:
边际效用递减指每一新增的货物的边际效用要低于其一个的。例如每一块新增面包的效用给拥有很少面包的人来说很大,当他拥有的面包很多时,效用就小了。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但并不总是要这么假设,这取决于无差异曲线的凸度。
新古典经济学从无差异曲线推出需求曲线,其中一个假设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尽管产品要素的稀缺性被认为相当重要,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个体的需求和他们从得到商品的边际收益。
奥地利学派完全接受了边际主义,同价值的要素投入理论完全决裂。他们把边际效用理论作为出发点,例如,劳动力的供给反映了闲暇的主观边际效用(还有劳动的边际效用)。
奥地利学派建立了边际效用定律,而那时的心理学家对韦伯-费希纳定律很感兴趣,该定律是说,刺激是等比级数时,感觉的强度才能达到等差级数。比如,在一个安静的氛围中,人类可以注意到噪音的一个很小的变化,而当噪音非常大的时候,比较大的变化才能使人有所察觉。
冯·维塞尔的开创性著作《自然价值》出版于1889年。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詹姆斯写出了他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了韦伯·费希纳定律,而该定律从维塞尔的思想中受到不少启发。詹姆斯把该定律看作是神经机器的一个简单概括。
“如果由神经元引发的感觉(比如重量,视觉,声觉等)需要的刺激要不断加大的话,我们的感觉相比刺激的增加会逐渐地不敏感,”他写道,“后来的刺激要不断加大,而引发的感觉却不断减少。”
不论神经学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导致人们不会希望某一种东西有很多,而是希望两者都有适量的。完美替代的情况下,这个结论就不适合,因为两种商品完全一样,而在完全补充的情况下最为适用。
卡尔·马克思逝世后,边际主义成为普遍的经济价值解释理论,而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政治经济学。他的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说,将效用和使用价值区别开来。
一些经济学家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比如奥斯卡·兰格,W.布鲁斯和米歇尔·卡莱茨基,他们试图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洞见和新古典经济学结合起来。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缺乏成熟的价格理论,而新古典经济学缺乏对社会活动的社会框架理论。
马克思主义者批评资本主义的“商品崇拜”和“竞争引发的幻想”,说资本家占有工人阶级并剥削他 们。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个人的经济视角和决策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理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全貌是更有必要的(《资本论》第一卷),这样才能去理解个人 的觉悟和行为(《资本论》第三卷)。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边际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没有冲突:可以在理解了资本家剥削劳工的大背景下,使用供给和需求的边际主 义理论。
http://www.cnread.net/cnread1/jjzp/h/haoyi/bjxy/index.html 边际主义的兴起
这一两周比较忙,手头的项目进度越来越紧,电话会议,skype会议,面对面会议,电子邮件,电话,接二连三,有些应接不暇的感觉,已经非常久没有在MSN上和聊天,这里blogging的频率也异常地慢……
下周将会去香港参加手头项目的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会直接去四川。小容前一次去香港是在2003年,那次回来后写了《香港青年一周》的游记,摘录一段文字在这里:
许多东西都是因为熟悉而亲切,因为亲切而着迷,因为着迷而眷恋,因为眷恋而爱之深恨之切。小容现在就非常的着迷香港,但还没有到爱之深恨之切的地步,着迷到不愿意再一次一次以游客的身份去亲近它,而希望以扮演本土青年的角色去体验它。作为普通的旅行者,只能走马观花地感受一个城市的外在风景,而无法深入到一个城市的内心。
再次分享“香港品牌形象”的案例给对CI或品牌感兴趣的朋友。
香港政府设立的“香港品牌形象”网站http://www.brandhk.gov.hk/brandhk/
设计者朗涛(Landor)公司的案例展示:“重建东方之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