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2:38 外包业,中国VS印度 » blog中文翻译
在外包业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印度,但它正奋起直追。。。。 西安,中国西部城市,一间宽敞的被隔开的房间里,一排排扎着马尾辫的女工低着头,默默地劳作着,手指快速而有序地击打着键盘。这是可能出现在中国任何一个工厂里的场景。但事实上,她们不是在装配鞋或焊接电路板,而是坐在电脑前处理可能是来自纽约的医疗保险单、底特律的汽车贷款申请、或者澳大利亚高校学生的试卷。”这是全球后台支持的未来,”Michael Liu说。他是美国太平洋计算机国际公司(CompuPacific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在美国从事了十年的IT维修服务之后,他回国并决定用事实来证明在外包业方面,中国能够赶上印度。美国太平洋计算机国际公司(CompuPacific International)是国内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少数几家公司之一。 西安――中国的古都,既是从中亚沿着丝绸之路抵达东方的终点站,也是新文化和新科学理念的起点,因此,在这座新兴城市发展外包服务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令西安闻名遐尔的是秦始皇马俑――游客必到之处,但它也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之一。这里是国家空间技术的诞生地和航天飞机建设中心,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科技园之一――占地35平方公里的”中国硅谷”,拥有7500家公司,另外,全国各地的高校每年往西安输送超过12万名大学生,其中一半是计算机科学人才。而这仅仅是开始。西安高科技产业发展区主任说,该区将扩展至90平方公里,投资1000亿元(约120亿美元)。 在该项目上的大笔投入暴露了中国的勃勃野心:成为全球软件及服务业大国,以配合它在制造业上的巨无霸地位。吸引更多的外包业务正是核心点。全球最具权威的IT市场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美国高德纳公司表示,主要为西方公司服务的海外IT服务将按两倍的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全球海外市场盈利将达到500亿美元。而国内业务流程外包(BPO)――从单据及信用卡申请处理到完成整个人力资源运作,发展步伐甚至更快,明年将达到240亿美元。 印度承担了大部分外包业服务。新加坡特马实业咨询公司的创始人Bill Lewis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制造业国家之一,但在外包业上仅占20亿美元。由于历史及地理因素,大部分外包业务是在中国东北部城市大连展开。在大连,许多当地人会讲日语和韩语,因此,很多日本和韩国的后台支持公司都安扎在那里。根据官方数据,西安每年外包服务收入仅为3亿元(约4000万美元),大部分业务来自日本。 但中国具备多方潜力。在这里,工人们计算机基础和数学知识扎实。他们虽然缺乏创造性,却富于纪律性并接受过良好的训练,他们能比印度工人把这机械的工作做得更快更好。他们很适合国内业务流程外包(BPO)这类工作。”这些工作是重复性的、规则化的,可以训练一个军队来完成。”美国高德纳公司研发主管苏吉-科汗(Sujay Chohan)说,”这是不需要创新的工作。” “军队”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语:这项工作需要几百万个低薪工人,而中国正好有。过去,印度人力资源价格低廉,现在,印度大学毕业生、工程师及程序设计师的薪水迅猛上涨,IT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每年达到30%至40%。而在中国,每位刚入职的BPO工作人员每月的工资约为300美元,是美国的1/10,正在变得越来越抢手。一月份,SAP首席执行官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警告印度说它的外包业务价格偏高。SAP是世界上最大软件公司之一。另外,虽然中国沿海城市的价格也日渐升高,但内地的价格依然有竞争优势。除西安之外,外资公司还关注成都和武汉,NEC西安公司总裁Kaoru Miyata称,在场地租赁及薪金开销方面,西安比北京和上海低40%至50%。富士通公司西安系统工程总裁Yasuo Noshiro称,西安的价格比快速发展的大连更低廉,而且跳槽机会少,工作人员会更忠实于公司. 中国基础设施优良、税收优惠(这一点上,印度并不逊色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同时,跨国公司希望从印度分散风险,因此很多大公司把目标投向中国。IBM、惠普、微软、西门子和英飞凌已经进驻中国许多年,现正忙于增加工作人员。日本消费电器巨头NEC已有180位员工在西安开展研发工作,它的对手富士通已有120位员工在编写软件程序。 最近的情况表明,中国很明显正是很多印度公司外包服务公司的驻扎地。印度最大的外包公司塔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 TCS)在杭州开辟了自己的场地。接下来几年,位于上海和北京的印度第二大软件外包公司Infosys和印度外包巨头Wipro都有扩展计划,他们的员工将由几百人发展到5000至6000人。前印度最大的业务流程外包(BPO)集团Genpact在大连的员工人数则由1800人增加至5000多人,增加了三倍。 由于海外公司希望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及支持它们在中国本土公司迅猛发展的业务,中国的外包业发展迅速增长。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业务来自中国国内的公司。例如,TCS是华夏银行(中国第12大银行)的新设计和安装软件系统。随着中国的国有公司对计算机基础和后台支持需求的增长,这部分业务占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多。日本IT外包公司GrapeCity 西安分公司总裁James Amachi说,中国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我们原本以为两三年后才会有中国客户,但现在我们已经展开了一项大型的国内电信工程。” 然而,大部分观察家说,中国要赶上印度还需要五年至十年时间。因为有两大不利条件。第一,尽管很多中国人懂英语,但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都很糟糕。正因此,服务部门需要和海外分部保持频繁联系。在西安分部,英飞凌雇佣了两位全职英语教师培训员工。英飞凌管理董事Michael Tiefenbacher说,”员工之间无法顺畅交流实在是太糟糕了。人们经常将技术能力和语言能力混淆了。” 理论上正确,但不适用于实际 另外,中国的工程师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他们取得的学历相称的极少。和欧洲的同行相比,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但很少人能将之应用到比如软件开发这样的实际问题上。”就比如说他们懂得描述一把钢锯的形状,说出它怎样运用,” Mr Amachi说,”但对怎样用它来做一扇门则毫无概念。”在最近的软件开发人才招聘中,GrapeCity收到了西安最好六所技术高校1200名学生的申请书,其中,只有七个人合格。 缺乏职业训练,商业和学术之间缺少联系也是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在欧洲和印度,取得工程师学位要求学生有工作经验。而在中国,大学教师是从严格的以理论为基础的体系里培养出来的,他们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现实操作。西安交通大学的Wang Yingluo和中国工程学院的一位人士说,”我们大部分人不是来自工厂,没有商业世界的运作经验。” 结果,就像有人说的,在中国的外资公司不得不拨出巨款来”资助完善中国的教育体系。”富士通公司的Mr Noshiro说,公司每年拨款3万美元,将中国员工送往日本接受密集训练。”成为一名中级工程师,他们需要接受两年全日训练,成为项目经理,则需要四年的训练。” Mr Amachi说,即使在三年的训练之后,”也仅有10-20%的程序员能达到优秀水准,成为设计师。中国是有很多的大学和毕业生,但拥有学历不一定就是人才。” 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是同样的情况。GrapeCity在大雨倾盆中搬进西安科技园的新家之后,发现那里的厂房和计算机泛滥。 中国零散的外包服务部门所起作用不大。在中国,大部分外包公司的与员工少于1000人。例如,和印度TCS6万名员工的相比,CompuPacific雇佣的人数不到600名。不过,小规模企业可能会兼并,太平洋计算机就已经被当地的对手――一家合资公司赶超。同时,印度当地政客却冒着失去影响力的风险阻止公司合并(有时是阻止本地公司与外地公司合并),这也是美国的外包公司希望能够分散这些外包公司的风险的原因之一。反之,如果印度国家贸易组织印度软件协会(NASSCOM)能鼓励企业合并,则对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同时,担心侵犯知识产权――中国比印度更猖獗,也抑制了外包产业的增长。中国的外资公司称,模仿复杂的IT处理过程并非易事,还可能被相对简单的安全设置拦截,但由于敏感的商业信息风险大,也延缓了发展速度。 上述情况表明,现在,中国在低水准的BPO业务上可能会有所增加,比如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及软件测试,而印度则将继续在高端业务上占主导地位,比如研究和设计这些要求有创新能力和熟练运用英语的地方。不过,由于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需要中国方面的支持,中国国内的发展机会将日益增多。并且这不只是在两个国家之间纯粹的竞争:去年,印度的TCS和中国政府签约;微软则将在中国建立第一家大软件公司,为奥运提供IT服务。(blueiie译自economist,2006/5/4)
Source favicon21:53 都完了? » CNBlog: Blog on Blog

yam(以前的乐多)从前几天开始不能上了,wretch.cc(无名小站)也已经一个多礼拜只能靠代理打开。yam甚至用代理都不行。

不知道这个情况在大陆其他的情况如何,起码在上海和陕西电信都是这个情况。如果哪里能够上,请通报一下~

难道真的要把台湾变成孤岛?还是把我们自己变成孤岛了呢?

Technorati :

Source favicon21:07 City Life v.s. Village Life » 王建硕

I should put a disclaimer at the top of every entry I post:

Although I made all effort to make sure I honestly record what I see, I hear, and I think, this blog does not represent Shanghai. People with different history and status have competely different view about the city. It of cause does not represent China.

I read a peom about life in city v.s. life in village. I think it is very true. It reveals how different the two lives are. Let me translate some sentences of the peom and explain why it is true.

I live in city - I was born in hospital
I live in village - I was born in my home.
Don't take it for granded that there are hospital in all villages. I viisted places where people deliver their babies in home.
I live in city - from today, I become happy citizen of the country.
I live in village - from today, I become a honorable tax payer for the country.

Actually everyone pays tax, but the burnden for people in countryside are much higher compared to the low income they have. They pay not only tax. There are many other fees they need to pay for the village.

I live in city - I am ill. Dad bring me to hospital. I am courious whether insurance cover it.
I live in village - I am ill. Dad sold the pig, and bring me to doctor.

Medical insurance only covers people in city. People in villages, and people who move from one city (home city) to the other city typically are not covered by any medical insurance. If they get ill, they need to pay for themselves.

I live in city - My family bought motor cycle, and prepare to buy car several years later.
I live in village - My family bought a new baby pig. Perhaps the year after next year, it will have more baby pigs.

Still, big contrast about what people are thinking about and expectation about future.

I live in city - Dad want to have a business of his own.
I live in village - Dad want to go into city, to be a farmer worker

Go to city is the dream of many people in villages. Now, farmer worker is a way, but very hard way. They work on construction site and work all days and night.

I live in city - country gave Dad all kinds of benefits, and waived all tax.
I live in village - Dad has to pay all the tax and fees back in home, and need to pay to get all kinds of licenses.

In the previous years, startups and small businesses in city was encouraged, but the situation for farmer workers got worse. From last year,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I live in city - Dad to go bank everyday, and servant smiles to him.
I live in village - Dad ask for delayed salary at the year end, but was beaten and insulted by business owners.

The previous years, farmer workers' salary is not ensured. Many work for the whole year, and want to get their salary for the year. Many cannot get their salary, and don't have money to go back home... The situation is better this Spring Festival.

I live in city - Government said Dad work on startups, and benefit the economy

I live in village - government said Dad's rushing into city made big problems, and maliciously asking for salary.

I live in city - I can move freely in my country.
I live in village - I can live freely in my village.

This is interesting part. For people living in cities, they have city Hukou (or residential certificate) and they typically enjoy going to other cities. However, for people in villages (farmer resident), their move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to move into city is restricted. Without Hukou, they don't have benefit, don't have medical insurance, and their child cannot go to local schools. (This is changing)

I live in city - Tomorrow is promising.
I live in village - Tomorrow is hopeless.

This is totally two different expectation about the future.

Totally Different

Tha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There are many good things everyday, and there are many bad things. One thing to point out is, many situation listed above are true about two years ago. Now, although it is still true in majority population, a lot of things are improving in the last two years.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Source favicon19:22 从 "Tony项目经理案例" 看CSDN的一些表现 » DBA notes
不经意间,发现了 CSDN 的一个很八卦的论坛帖子, 一路考古下去, 才大约知道的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先说说事情经过: 网友大白猪在 CSDN 论坛发帖子,大家千万要小心这个项目经理 , 没想到 "项目经理" 居然现身论坛, 并与网友大白猪唇枪舌剑, 从 2006-1-20 到 今天, 这个贴子在论坛中居然一直有人再讨论, 而最近当事人"项目经理" 又发了一个"关于Tony项目经理案例的最新内幕进展披露"的贴子, 又引起如潮的跟贴与讨论. 多么有潜力的一个贴子阿, 可 CSDN 对这么一个有趣的话题居然不知道如何利用. 想想天涯,猫扑每每搞出来的八卦专题吧. CSDN 对自己内容梳理的能力的确不咋地. 就这个话题来说, 有八卦内容, 有深度内容, 从任何一个角度作进入, 都是很吸引眼球的东西. 也或许有人说, CSDN 不需要这样的八卦内容 , 可是去看看 CSDN 每日的头条, IT 新闻, 八卦内容还少么? 有价值的内容多么? 与其不死不活, 还不如博一下出位. CSDN 的论坛从程序员大本营的时候就开始做, 到现在还是一个老论坛的样子(看帖子居然没有分页), 自己在首页上挖取论坛的信息都做不到, 还标榜自己的"技术", 到也有一丝嘲讽. 也或许 CSDN 就不知道如何作论坛, 否则也不会有对 ITPub 的购买接触了, 最后吃不下 ITpub 估计 CSDN 还有些遗憾, 话说回来, 就算把 ITpub 这样的论坛拿下, 怕是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CSDN 最好的归宿还是卖掉吧 --End.
Source favicon18:38 抓虾:中文的bloglines + digg » 车东[Blog^2]

今天从日志统计中发现了:
Zhuaxia/spider:1.0 920 41.39 M字节 2006年 五月 20日 23:54

下午试用了一下:感觉很好 订阅比BlogLines好用,而基于订阅的推荐的digg机制也让你能发现更多
1 中文界面;
2 有个基于session的访客试用:可以在完全不影响其他访客的情况下模拟大部分注册用户的功能;
3 支持OPML导入:很方便;
4 邮件注册;
5 基于推荐和收藏的好文推荐:今天看到的第一篇文章的分析《抓虾四定理及其推论 》就很不错,非常赞同其中的观点。

Source favicon14:12 杭州捣浆糊(MashUP)聚讨会流水账 » 刻录事
能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美丽的西湖边,和一群富有激情的年轻创业者们畅谈,真是人生一大快意的事儿。 (gofeeling在yupoo上放了大量照片) 聚论会上,先是Isaac讲了投资和创业2.0,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讲了投资部分。在这一部分,他重点谈了做减法、执行力的问题。JianShuo讲了贡献的回报和信心关系问题。很受用。相信对在场创业的年轻人们,特别是初创业者,会有很大的启发。毕竟这是长一辈人的经验和思考的总结。 接下来是自有讨论,很是热烈。 ——————————————————————— 和特地从山东赶来的Cell说了对Goto.cn的建议。 - 我个人觉得Goto.cn把列表作为服务的重点,而不是单首曲子,这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用户来说,会有些难以接受。因为我要的是我喜欢的音乐、朋友的音乐和推荐的音乐,然后才能组织成列表,这个列表能让我在很多地方共用,另一方面,也能在朋友间分享。也就是说,首先是单曲,然后才组成列表,这对用户来说,更实用些。 - 是否考虑过和现有音乐网站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个不同之处是否能把用户从传统的音乐网站吸引过来的问题。 在我看来,Goto.cn和8Box.cn并不是竞争对手,因为两者的侧重点不同,8box注重机器对用户偏好的学习来推荐,Goto注重社会性的过滤获取音乐。他们应该共同的把目标对准传统音乐站,通过分析传统音乐站的用户的需求,来更好的发展自己。 - 要做2.0服务,必不开“社会性”这个特质。这个特质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社群的机制上。建议Cell学习Flickr,把社群当作一个有机体来对待,在一开始就打建好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让这个系统自我循环、增长甚至带来发展。 和八宝盒创业团队交流了我作为用户来说的感觉: - 两位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因此在设计上,更多的考虑了类似自己这样对IT对网络比较熟悉的用户,而忽略了对音乐有需求得绝大多数用户的IT技能的薄弱。我想他们的问题也是很多开发者面对的问题,把自己当作普通用户对待这没错。但是要知道普通用户并不个个都是开发者,都是fans,都会去思考服务/系统改如何如何。 - 有很多想法,这个挺好。但是也不是每一个的想法都要去实现。必须要做“减法”的考虑。这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正如Bruce说的那样,随着减法的深入,你对服务、对最基本的价值、对方向的决心就会慢慢的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另外在实现的时候,怎么去组织这些想法,也必须认真对待。平面化的组织方式绝对不可行。必须垂直话,表面和浅层是对所有用户来说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网站服务的核心所在,深层才是对那些fans用户来说需求的功能。 就像Gmail,它有好些高级功能,但是对于一个平常不怎么用email的人也能立即上手,为什么呢? - 两位创业者提到对版权的顾虑。我觉得这个不是大问题。 我举了youtube的例子,上面有相当多被认为是“侵犯版权”的视频。人们自然会以为youtube会要处理很多版权上的纠纷。但是事实是,和抱怨相比,更多的公司、版权者纷纷主动的要求和youtube合作。为什么呢?对这些版权者、发行者来说,youtube已经是个无法忽视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至少在美国,很多商业公司的正在转变他们的观念。 这种转变相信也会发生在国内商业公司的身上。所以,建议他们先埋头做好服务,给用户已最大的价值。 和两位chenzhe的关于yupoo的讨论。 - Flickr、Youtube的红火并不单纯是互联网的事,实际上,更多的来自数码相机、摄像机和宽带的普及。国内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的普及度超过了美国了么?显然没有,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 Blog在美国的兴起和在国内的普及时间差是多少?因此,社会性的分享社群在国内的普及也会有个时间差。Flickr本身也经历了近3年的发展才起来。作为类似的服务者,yupoo不可能有大的超越的。因此这需要一些耐心。 - 流行上需要几个突破点。Flickr几次用户上的激增来自一些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报道。这个yupoo或许可以思考下。另外,社会性网络的效应不会是线性的,在一些点上会突然爆发起来,yupoo还没有到,因此也需要一些耐心。 - 和美国人相比,国内的人其实很不愿意把自己的照片拿出来分享的。我想这是不是有文化上的差异,也有社会形态差异?比如后者,美国社会流动性更大,人的社会关系也更分散,因此也更需要网络方式的分享,相比之下,国内这方面的需求更小? - 建议yupoo从数码摄影迷入手,这不仅可以带来数量,也可以带来质量,更可以带来流量。 和米胖的主人的讨论: - isaac建议他更开放些。比如使用tags来聚合。 - 我建议考虑微格式,或者米胖那边来处理,将blog圈中关于旅游的网志聚合起来。 这实际上是个扩展边界的问题,也是个打开边界的问题。blog圈的力量越来越大,如何去与他们互利合作,现在已经是个机会了。 第二届中文网志年会开始启动。 叶子和袁子担当“执行总监”。大伙初定了些框架。 希望有兴趣参与此活动志愿工作的人可以先联系起来:) … … 会中还来了播客、地图、IM Bot、旅游分享、SNS、B2C、口碑等方面的创业者,没能一一交流,非常遗憾,希望以后能有机会。 ————————————————– 4点多钟转战浙江宾馆旁的家庭餐馆。排了长长的桌子,边吃边玩“杀人游戏”,第一次玩,很有趣。红心杀手WangPei此次改行作法官组织游戏,非常成功。 ======================= 感谢几个人: E都市老庞和其他人员。要不是他们的辛苦筹备,此次MashUP不会那么成功。 Xuer和王老师。来回搭乘他们的车,非常感激。
Source favicon12:27 逐鹿同学会成立了 » 酷讯黑板报
昨天,一些中关村的IT创业者聚集在学院路的逐鹿茶馆,决定成立逐鹿同学会,作为创业者之间不谈娱乐、不谈交易、而是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的一个例行聚会 希望有一天,逐鹿同学会能够深刻地影响中国的IT行业,促成一批创业公司健康成功地发展起来 过两天等逐鹿同学会主页创建后,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会员名单,俱乐部宗旨,以及所有在逐鹿同学会的企业的文化。 希望有一天逐鹿同学会成为中国商界的骷髅党 酷讯呢?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很快就会再次爆发!
Source favicon12:17 在徐州 » laolu
这几天在徐州,之前对这个城市的唯一了解,就是中国文具网
过两天回。
Source favicon09:31 看花轻松一下 » Blog on 27th Floor


Source favicon09:01 转Utf8引来一堆乱码 » Blog on 27th Floor
事情的起因是安装Debian的Vim7之后,直接启动Gvim出现错误一处,说menu.vim的487行不是正确的菜单项,看了一下,没发现什么毛病,同时发现用非GBK编码启动就没有这个错误,也有人提议转Unicode算了。于是我就转了。

转成Utf8之后,就是全面设成zh_CN.utf8,本来LC_CTYPE还保持zh_CN,但发现这样一来Xfce4-terminal和Gnome-terminal还是用zh_CN也就是GB2312的编码,比如直接显示date是乱码,在Gterm的菜单“终端”里面设编码的地方可以看到当前编码是GB2312。所以最后把Ctype也设成了utf8。这个问题解决了。

新问题是在term里用vim编码文件存盘退出后,Term乱码了。有没有vimrc都要乱掉,实在是受不了。见图1。问了一圈还是没有解决。同时用Konsole和rxvt-unicode就不会乱,所以本来用xfce4term的,现在也改用urxvt了。谁能提点建议?

早上本来想再切回gbk算了,切回去之后,发现Term里编码已经是gbk了,可message输出又乱了,明明它也是gbk编码,可就像还在用utf8一样全乱了。见图2。与此同时,运行gvim时所有菜单都显示成????,很典型的乱码,但同时又出现了gbk编码下那个菜单项目错误。实在搞不懂,只好又回到utf8,此时什么也没改,apt输出正常,gvim的菜单也不乱了。

当然现在也能工作,只是感觉是超级不爽。问题有两个:

1、gtk2的term怎么会在vim编辑之后彻底乱掉?乱掉后接受键盘输入,但不回显,同时输出也是一堆乱码。
2、有人提到可能某些X程序在以不同于系统Locale的方式在运行?会有这样的事吗?就像图2中的输出,所有Locale项目全是gbk了。现在用的是gdm,它自己也要设语言,但每次进去X之后我也都设了同系统一样的编码,在term上输出Locale已经全部正确。但确实像Gterm会只认LC_CTYPE而忽略LANG等项目一样,我现在也怀疑某些程序可能有自己的确定编码的方法,就像gterm里运行apt的结果,以及gvim菜单一样,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设定它们。哪位给点提示?

系统:Debian Sid,Xfce4,Gdm
08:00 2006/05/21 08:00:00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排行榜 » TQ洽谈通搜索力指数
 搜索引擎  搜索力指数  排名升降  份额
1. Baidu  188622082     58.73%
2. Yahoo  35548950     11.07%
3. Google  31964074     9.95%
4. 3721  27281470     8.49%
5. Sogou  21942802     6.83%
6. QQ  10798182     3.36%
7. iAsk  1458810     0.45%
8. 163  1107086     0.34%
9. Zhongsou  1025506     0.32%
10. China  768118     0.24%
11. Tom  630794     0.20%
Source favicon05:31 Quigo AdSonar's new scrolling ad units are hot » JenSense - Making Sense of Contextual Advertising
Quigo's AdSonar has a new style of ad unit that is probably my favorite ad unit style to date from any publisher network. This ad unit features three ads showing in an ad unit, but every five seconds or so,...
Source favicon03:11 AWStats: +100 additional robots available in robot detection file robots.pm » AWStats Enhancements and "how to" Resource Center - Antezeta
We've updated our version of robots.pm to detect +100 additional robots
Source favicon02:26 YPN launches direct deposit, tax withholding and faster payment turnaround » JenSense - Making Sense of Contextual Advertising
Direct deposit is one of the most-requested features made by YPN publishers, and I am pleased to say that this feature is now a reality...
Source favicon02:11 日本移动终端上网超过PC接入上网 » 变态家族

看到了来自总务省的调查,说是用移动终端比如手机, PHS, PDA上网的人已经超过了在家用电脑接入的人。

我的感觉是因为大家通勤的道路都很漫长, 每天花在电车上班下班的时间太多, 听说一两个小时都是很平常的, 无法打发, 只好求助于手机上网了。 我就从来不用手机上网, 因为从我寝室骑单车到研究室就五分钟…… 真好, 可以省不少钱。

Source favicon02:07 AdSense referral buttons in new languages » JenSense - Making Sense of Contextual Advertising
On Monday during the premiere episode of Click This!, I asked Kim Malone from Google about Google launching the referral buttons and text links into more languages. The team must have been listening because Google has now released the variety...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 2006-05-20

==> 200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