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力 (Andre Pan, a.k.a POPOEVER)
Co-Founder, 上海力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weblog: http://plod.popoever.com
一个在 IT 门外徘徊了很久的学小有机化学科班出生的现任奶爸
一直投身在传统文化及名城保护领域提供数字媒体解决方案
一枚正在思考 Micro Blogging 会如何改变我们行为方式的无头苍蝇
一个间歇性发作的 twitter 重度使用者
某日開始被稱為台灣twitter女王,原因不明,目前擔任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監事。
重度網路依存症候群,懷疑自己有社交強迫症。是不好的事情,小朋友不要學。
經常出沒在以下各地:
Twitter( http://twitter.com/thecarol)、Flickr(http://flickr.com/photos/thecarol/)、Facebook(http://profile.to/thecarol/)、Wealink(http://thecarol.wealink.com)
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 Norman将人类的行动分解成七个阶段:
1. 确定目标
2. 确定意图
3. 明确行动内容
4. 执行
5. 感知外部状况
6. 解释外部状况
7. 评估行动结果
比如最近降温,你想要保持身体的舒适感(确定目标),所以就得加一件衣服(确定意图),于是你决定去衣柜里看看哪件衣服适合今天穿(明确行动内容),然后你就选择了一件并穿在身上了(执行),这时你感觉暖和一点了(感知外部状况),因而你确定衣服被穿在了身上(解释外部状况),你觉得不冷了感觉很舒适(评估行动结果)──这么写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别扭,因为这些判断发生得非常快,你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中间的过程(有很多科幻小说和马路上骗人的把戏都是利用了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分析分析,此为题外话)。
但是,当人和机器发生交互的时候,人类仍然遵循这样的反馈法则,而机器使用的却是另一套法则,这就正是人机交互永远不顺畅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人类是善于解释现象,并能根据解释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行动的。这种本能反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搬到计算机世界就面临很大的设计挑战,因为行动七阶段中最关键的一环——感知外部状况——在计算机世界中完全依赖于设计。因而一个未经设计的产品,基本上等于是把它的使用者扔进了一个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像的黑暗世界,人们只能凭“直觉”和“本能”来与之交互。
在刚才那个例子中,你“感知外部状况”时,使用的是触觉(也许?我不了解神经反射之类的原理,随便猜的)。那么在计算机世界中,你唯一能使用的,只有视觉(有少部分听觉的应用,不过鉴于大部分同学上班时都不得不关掉音箱,我们此处就不考虑这个情况)。
看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说:“是啊!所以文字正是起到了‘描述外部状况’的作用!”
当然,这是我们这一期要讨论的主题,但是我在前面分析了半天,结论却刚刚相反:有时候,文字恰恰是可以省略掉的元素。
为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拧螺丝钉的时候,你是如何感知它的变化的呢?通过文字描述“螺丝钉已经旋转了四分之三圈”,还是通过它“逐渐变短的身躯”知道的呢?
一个不停地报告旋转圈数的螺丝钉听起来是不是很可笑呢?
可是这样界面到处都有。
“添加好友成功”、“加入小组成功”、“请在下方输入你的手机号”……比比皆是,而在我看来,甚至包括“登录失败,请重新登录”在内的提示文字都是多余的。我在输入账号和密码以后,不能进入“我的XXX”,这件事本身就说明问题了,设计师要做的,只要保证用户的视觉焦点集中在出错的位置并标识出差异(比如,输入框变成红色,增加图标之类)就够了,你有几次是阅读了界面上的文字才知道密码输错的呢?
Norman还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如果一个产品需要文字来描述用途,那么它就不是一个设计良好的产品。一个需要看说明书才能知道怎么用的水壶,绝对是因为它长得不像水壶。同理,一个需要阅读文字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的系统,绝对是因为它看起来不像是出了状况。
很多时候,我们想方设法地优化、精简文字,也总结出一些类似“动词+对象+状态”的措词原则,却恰恰忽略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天生对形状、颜色和位置敏感。再加上计算机用户扫描式的屏幕阅读习惯,更是导致了对文字视若无睹的现象。其实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它手段来表示外界的变化。
我很希望有一天,当我在某个网站登录不成功时,它能把屏幕微微地震动一下,而不是蹦出一行红字告诉我我已经知道的状况。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年会的文字直播仍然有去年同样的IRC频道。另外,也请关注年会的Twitter代理。而各自的参会者更会通过twitter或做啥,叽歪等自发的进行文字直播。
此外,『e-learning大讲堂』届时也将会有网上直播。
根据天气预报,北京这几天较冷,年会期间白天最高气温大约在12、3度,最低气温已经在零下,请来京的参会者注意保暖防寒。衣着需要穿棉衣、皮夹克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装了。但是天气晴朗,阳光充足,风力不大。
参会者 如果想了解北京的即时天气变化,可以参考去年年会的介绍。如果使用firefox浏览器,也可以装一个1-clickweather附件,及时得到天气情况。
或者你也可以看下面的北京及时天气情况 :
这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是女人美丽圣经里的最精彩的一句话了,一个女人只要舍得花时间琢磨怎么保养,怎么打扮,总能够找到方法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的。界面设计何尝不是如此?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聪明女人的穿衣之道里有没有什么做设计可以借鉴的地方。
原则一:全身搭配的衣服主色不要超过三种。
不管什么样的衣着都应该有一个主色调,代表穿衣者想彰显的气质,她不可能样样都强调——也许她有安静的一面,犹如蓝色;也可能有调皮的一面,犹如橙色:知性的一面,犹如白色:可爱的一面,犹如粉色……但是她如果把这些颜色同时穿出来,那她除了像只花蝴蝶外将一无是处。这就好比一个页面,它的主要字体和颜色搭配不应该超过三种,他们分别用做:最重要的,比较重要的,一般的。别试图什么都强调,你会到头来什么都抓不到。
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我很喜欢这个网站,可我不得不承认,这个页面看上去的确像只花蝴蝶。
还有这位,光是首页它已经大量使用至少五种字体,也许设计者觉得字体库里字体那么多,不用很浪费。
原则二:配饰风格要统一,相互呼应
如果一位女孩今天应邀参加某时尚晚会,她选了件贴身晚礼服,打算来个华丽丽的登场,你觉得她除了配一双高跟鞋外还有其他什么选择吗?恐怕没了。哪怕她有一双超炫的飞人亲笔签名的绝版耐克气垫鞋很想穿出来秀一下那也好歹要忍住。两件单品风格完全不同,即便都是顶级货,搭在一起也往往是场灾难。
也许我们会比较注意网页中文本文字的统一性,但是却经常忽略页面的图片中文字的统一性,看看下面的例子,同样是销售折扣商品,当当的商品图片里价格张张标注在不同位置,这实在是很容易扰乱视觉效果,降低信息传达的效率。而亚马逊的则把所有商品折扣标注在统一位置,只用背景色变化来区分折扣高低。把每一个差异化设计都用在有需要的地方。
原则三:细节决定成败
发现没有,一些女孩的打扮看上去很自然随意,感觉像是不经意就穿出来了,但又很是耐看。我敢保证,这样的女孩十有八九是在家做足功课才会出门的,哪件衣服配哪条项链,哪个发型配哪个耳环,甚至是袖子的边是否该卷上,卷上去几分人家都是花心思琢磨过的。这样才能保证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完美无缺。
其实很多设计乍一看都还不错,可是细看却感觉糙了些,就像漂亮衣服上扯出毛边一样,等到真正用起来会发现——天!!@¥@#%#¥…%¥&
只要再多花5个像素留给文字和边框,这个豆腐块就能看起来舒服很多,干嘛不慷慨一点呢?
如果你胖,那就减肥,可别把自己硬塞进紧身黑裤里。如果文字多空间少,那就删文字,可别把他们堆到狭小的空间。原本只能放下四行字(看左边框内)的空间硬被塞进了五行字,看着真叫一个憋屈啊。
大多数网站都把宋体设为主要文字显示字体,可是我发现很少有网站注意到宋体用来显示英文是非常不易于阅读的,虽然我们是中文网站,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单词进入我们的页面内容中,我们为何不多花那一点点力气考虑给英文单独定义一个字体呢?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投资经常起伏很大。如没有“平常心”,肯定很快苍老!
投资失败是见惯不怪的了。有失败才显得成功的可贵!在过去经验中,Intel Capital也有过许多夭折的案例。以至2004年时,英特尔投资部总裁约翰•迈勒(John Miner)组建了多个小组,来评估投资失败的原因。顺便提一下,迈勒拥有“部门杀手”(Dept Killer)的称谓,因为无论他走到哪,似乎那里的业务都会终止。首先是通讯产品部(CPG),后来是Intel Online Services(IOS)。所以当公司宣布他接任Les Vadasz到投资部当一把手的时候,投资部每一位员工都忧心不已!是否他来的任务是把Intel Capital关掉?那时正是创投的谷底喔……
Anyway,有问题马上组织“问题解决团队”也是“工程师文化”的经典步骤——也许您还记得那著名的“解决问题黄金七步”? ——总结数据、寻找根本原因、找出解决方案等等。这些评估小组研究话题包括:最优秀的创投有何特征?如何选择项目?如何挑选VC一起合伙投资?为什么A轮的交易失败率特别高?迈勒的直属员工每人负责其中一个题目。我呢,被分派去研究A轮的交易失败率特别高的题目。这个研究是基于几百项投资的数据,由投资经理们对每一笔交易做出的反馈,分辨出首要和次要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大量的数据被发掘、拷打、盘问后,揭露了两个重要元素:第一是金融市场宏观环境。不好意思,无论你的公司有多成功,市场上气氛不好,你不能够去募集足够资金,或者公开上市的大门被关闭,你的好运就到此为止;第二个原因就是差劲的管理。团队不能共患难,创业者质量不够水平。[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投资经理为了掩饰他们自己评估、或者决策失误的借口?]
本人在英特尔的第一次投资也是以失败告终。我暂且把这个投资项目称之为“林肯”吧。那时是2000年。当时,我没有选择在中国和台湾这些更为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投资,而选择了在韩国贡献我的“第一次”。可能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林肯”的主要业务是高性能计算和高可靠性的系统集成。其中一个应用就是去大量发放电子邮件,数量之大可达到每天发上千万封。这样的能力需要有八路(8-CPU)至强处理器的服务器来完成!大家可能会纳闷,谁会需要那样强大的发电邮的能力呢?
对这个项目评估时有很多的正面的元素:首先,英特尔韩国分公司对这一系统非常看好,并把它定位为利用英特尔最顶尖的技术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设计。当时,四路(4-CPU)服务器并不普及,很难找到相应的商业应用(大部分的应用程序仍然局限在科学计算方面),那八路的服务器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对英特尔服务器的业务部门来说,让“林肯”选用英特尔架构而非其它竞争者,这是一个大成功。其次,“林肯”的CEO是韩国重要人物之子,年轻而强势,整个看起来与那些成功的“新时代CEO”形象十分相像。再加上公司的顾问是前政府部长,股东是某家华尔街的一流投行。
当时韩国经历了1998年的金融风暴,全国正处于一片复兴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氛围当中。IPO市场热火朝天,几乎每天都有公司上市。从技术层面来说,公司一项产品在1999年获得重要奖项。从财务方面来说,公司在1999年下半年收入500万美元,达到了收支平衡。“林肯”原本预测在2000年收入3,800万美元;在2000年6月我们决定投资时,因业绩已超过他们第一季度定的目标而往上修订,预期年收入达到6,700万美元,计划2001年中期上市。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投资我们做的审查仓促,并且价格昂贵。但是当你比较其他以将近两倍的代价完成相似的交易时,总有理由说服自己——我们的投资也不是那么昂贵啊。当时我非常地骄傲,整天沉醉在自己的第一个IPO美梦当中……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察觉到自己离悬崖边缘已经不远了。
这笔投资之后发生的是:2000年底,“林肯”收入是4,000万美元, 比修订后目标要低,而且陷入亏损(最初预期赢利300万美元)。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许多客户人间蒸发。有些面临财务问题,收入变成空头支票。那些幸存下来的也没支付能力,销售量一泻千里,库存日渐堆积。到了2001年底,销售额降到1,500万美元的水平,剩余现金不足500万美元,而且以每年400万美元的速度流失。最后,随着某家华尔街的一流投行在2003已亏损离场,在同年8月,我们以5分钱对1元的价格,低价卖掉了这个公司。
这样的故事我相信绝不只发生在我身上。数以千计的创业公司就这样消失不见了,并蒸发了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尽管有最好的故事——良好的合伙投资者,热火朝天的IPO市场和优良的技术,但是公司缺乏一个强大管理团队,以足够经验去带领公司走过艰难的时期,适当的时候减少开支,或者转型来维持生存……IPO市场的衰退和风险投资的消失让这个行业缺乏需要的资金来维持,这样的情况导致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积极向前。我并没有停止投资,但这个失败的案例经常提醒我现实是残酷的,并鞭策我在未来做得更好。
比较起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如下的特征(不一定全,也希望看到读者们能添加):
第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偶发(haphazard)。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关于这个理论的讨论和补充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媒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想什么,还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想(判断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 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网络营销十技之六:联署计划营销
联署计划国内更多的称为网站联盟,英文称呼也不少,如affiliate program, referral program, associate program, profit sharing program, partners program等。
不管名称是什么,操作方式都是一样的。某网站(通常是商业网站,要卖东西的),为自己的产品设置一个联署计划程序,其他站长可以参加这个联署计划,或者说参加这个网站联盟。参加联盟的站长会得到一个联盟网站链接,站长把这个代码放在自己的网站上,或通过其他形式推广这个联署计划链接。访问者通过联署计划链接来到这个商业网站后,购买的任何东西所产生的销售额,站长将得到一份回扣,或叫佣金,提成。
联署计划都需要有程序来实现对联署计划链接的点击及购买情况进行跟踪。一般是通过在用户电脑中设置cookie来实现的。联署计划程序通过联署链接和cookie 来判别某一个销售是属于哪一个站长介绍来的。
站长得到的佣金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客户每次消费,站长都能得到佣金。
联署计划最先开始成功运用的是亚马逊书店,可以说亚马逊书店当年的成功,网站联盟功不可没。现在国内最有名的书店当当和卓越,也都使用联署计划。
国外联署计划使用非常普遍,很大一部分商业网站都有自己的联署计划。相比之下,国内其他电子商务网站使用联署计划的比较少。
联署计划是一种三赢的很有效的网站推广方式。
对商家来说,无需预支广告费,只有在产生销售的时候,才支付佣金。
对站长来说,无需承担网站运营,进货,出货,后勤支援等工作,他所要做的只是推广他的联署计划链接。
对购买产品的用户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害。就算他直接从商家那里购买,付的价钱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站长的介绍,也许他还找不到这个商家。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商家在使用联署计划时,特别要注意两点:
给参加联盟的站长足够的培训和帮助
如果只是提供联署计划链接,其他一概不管,很多不太有经验的站长,可能不知道怎么去推广他的联署计划链接。如果商家能够提供一些窍门及培训,对商家和站长来说都有益处。
在联署计划使用过程中,站长同样变成了商家的客户。商家应该尽可能满足站长的一些需求,提供满意的服务。
我以前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我介绍一个客户去某网站买东西,但客户忘了通过我的联署链接访问,这个销售额当然并没有出现在我的网站联盟统计数字中。我联系商家,和他们讲了情况,提供了准确时间和客户情况,他们很快把相应的销售额计算在我的帐户中。这种服务使站长能够更高兴更尽力的帮助商家进行推广。
联署计划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少数超级明星联盟站长
说实话,参加联盟的大部分人都是注册后,放上链接就再也不管了,几乎很少产生点击,更不要说销售了。往往80%通过联署计划产生的销售,是集中在少过10%的超级活跃站长。我一个网站使用联署计划销售产品,其中有一个超级活跃站长所产生的销售额,占所有参加联盟站长销售额的一半。
所以作为商家,怎样发现和帮助这种有潜力的站长,可能是整个联署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站长怎么通过联署计划赚钱是另外一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说。
先预告一下,我们的虚拟主机服务将会使用联署计划,感兴趣的朋友到时候别忘了参加。
我曾经听说过,日本保存了上百年工艺的荞麦面做法,到今天也和一百年前使用相同的手工艺。我也曾见过那些在民族手工艺品小店里流连不去的人们,睫毛都不曾瞬动一下。我因此猜测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在今天也没有消失它们的魅力,尤其是对于拥有漫长历史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它们可能会让人把自己和某种遥远和单纯的过去联系起来,所以这些东西可能很厚很重。它们也可能会让人感觉到一些工业化生活之外某种淳朴和亲切的存在,不像宜家那么光洁现代,但是也比流水线的产品温暖。
媒体上经常说某种民间艺术形式马上要灭绝了,画面里是一个有好几百岁的老人,满脸皱纹,全神贯注地在做着什么。他们手下的活都很精美,而他们的年龄却让人感觉到脆弱。看完了,叹息完了,也就忘了。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情,它们距离汽车、小区、手提电话都太遥远了。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已经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处。它们如此美丽的缘由,竟然是因为它们注定消亡。悲伤,却无能为力,然后选择淡忘,等待下一次偶然的感动。这好像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不过,是这样么?
感谢豆瓣网的豆友会唱歌的鲸鱼,他/她今天给我发来了邮件,让我去看一个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的Blog杂志---《青·马》。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还有那么一批人存在,他们依然热爱手工艺,依然迷恋民间艺术品。并且,在它们消亡之前,努力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下来。内容包括民歌、手工艺、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工艺等许多方面。甚至还有田野考察的报告,真是让人觉得震惊。
在自我介绍中,《青·马》是这么形容自己的:
“在手工物品中,我们感到了自然给予人的厚爱,感到了人的灵性和创造性。
物品通过人的使用,又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结合得很近。
生活在这里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机械的、异化的、冰冷的。”
一下,我要提供一些其中的图片和文字:
《草木染,最初的颜色》---介绍了最古早的衣料染色方法,虽然很简略,但是值得一读。
《思想起陈达》---介绍台湾民间艺人陈达,结尾的文字尤其漂亮。
《青·马》是一个松散的M-Blog,由不同的Blogger在上面共同发表文字,所以内容和风格迥异,但是情怀却是一样的。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有人在里面做广告,推销自己的产品,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等我跳转到相关页面,读完整个Blog的文章,突然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民间艺术品也好,手工艺品也罢,最初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并没有想着以后成为艺术品。哪怕是民歌,也是用在庙会堂会,婚丧嫁娶的场合。它们的生命力固然来自民间,但是,可能实用性是最重要的。人们一开始并非是为了美而劳作,而是作为物品去交易。如果今天我们用一个玻璃罩子把它们给保护起来,那么它们的灭绝也就到来得更快。让喜欢它们的人去制作和贩售,这是还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以本来面目。只要还有集市,只要还有客人,那么它们就不会消亡。《青·马》所做的,无非是把乡村集市搬到网上来。这个尝试我觉得是可行的,这些东西当初因为需求而被创造,也只能用需求去维系它们的存在。在所有的商品广告中,这算得上是最不让人反感的一种。
遗憾的是,《青·马》目前还是刚起步,内容并没有多少。我只花了十分钟就全部看完,觉得意犹未尽。为他们的执着和认真所感动,所以特意发贴推荐一下。也许,凭借这一点善缘,能让喜欢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朋友找到一个去处,也让更多网友能够这些简单淳朴之物所蕴含的美。比特是冷冰冰的,但是《青·马》有着37度2的体温。
请访问:《青·马》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