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中文网志年会在北京开第三届了。
要说,这是对于我来说(请注意,这仅仅是从一个小小的我的角度来看)全年最不该错过一个聚会。但正好这两天家人需要我来照顾,所以只好小心翼翼的收起了blog右面挂了好久的“我要去”的牌子。毕竟家庭是我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里向大量一年前就约好下届网志大会再见的朋友说一声抱歉,“对不起,我去不了了”。
在此回顾一下前面两届的情形:
作为比较早的blogger,不妨趁此机会晒一晒这五年多写的2000多篇中英文blog,作为大会开幕的礼物,预祝大会像前两届一样成功。
222篇中文的 (2003年 到 2007年)
October 2007还有1811篇英文的(2002年至2007年)
国家大剧院:
周日出地铁就见到了国家大剧院,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这颗巨蛋。巨蛋体量很大,钢结构壳体在秋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很是耀眼,完全迥异于周边建筑的设计。巨蛋周围环绕着一圈人工湖,湖水不深,貌似下水最多也就能到大腿,因为有湖水隔离,使巨蛋相对保证了视觉上的完美(没有乌央乌央的人贴着)。这湖水冬天会冻成冰吗?还是为了保持水珠状时刻加温?过一个月就会知道答案了。去得匆忙,没有好好拍照,再择日同去吧,谁去?
来今雨轩: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饭店,“来今雨轩”一座很别致的上下两层小楼,古树、石桥、长廊、假山、流水围绕其周,做红楼菜比较有名(比如红楼菜代表作:茄鲞)。但因为深埋在中山公园里(居然要买票进入),食客很少,只因欣欣嫂子爱吃包子,我答应她回来就让她吃上这的名点:冬菜包子,自己也顺便解解这埋藏在心底很久的馋虫。
“来今雨轩”它得名于一个典故:当年杜甫在江湖上风生水起,文章还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并很有做大官儿的希望,在长安陆续交上了一堆朋友。可惜这些朋友就是传说中的酒肉朋友:杜得势的时候恨不得天天在一起嚷嚷着只求同年同月死;杜后来不愿为官日渐穷困就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踪影恨不得下辈子再见。秋日某天下着绵绵秋雨,杜贫病交迫,有饿又冷,这时忽然有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冒雨来访表示慰问和敬仰。这人这事这场景让杜甫很受感动,立即做《秋述》诗一首以表示谢意。诗前有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 ……”。后来就用“旧雨”表示老朋友,“今雨”表示新朋友。来今雨轩意思是新结识的朋友们怀着真挚的友情来此欢聚一堂之意。以前是北京文化人经常聚会的地方,例如林徽因举办的茶会总会选在此处。
冬菜包子:
《大宅门》中有一个情节:“白七爷”张罗着到来今雨轩买冬菜包子吃。足可见这包子的远名儿。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3:30,推开吱呀的大红木门,服务员和厨师们打牌正来劲儿,看有人进来也不招呼,非得逼着你走上前去问“现在卖包子吗?”才爱答不理的丢过一句话:不卖!
问:那啥时候卖呢?
答:4:30以后(头也不抬)。
问:我专门为包子而来,能不能先卖我20个,凉的也行,我回家自己热。
答:不行,规定入库了不让卖!(同时伴随出牌动作)
问:能不能破例一下呀,忠实客户呀!
答:你跟公园儿里溜达一圈时间就到了。(对着别人喊:出牌)
没辙,谁让我们犯贱就馋人家这个包子呢,乖乖的满世界溜达了一圈终于等到5:30,杀将回来:
面是一般的面(发黑,但透着亲切),馅儿大(冬菜+肉末吃着香,还泛着点甜味儿),模样长得很俊(长腿高腰小髻带着点宫廷气儿)。不过也没想象中和传说中的那么好吃,这味道在北京这已然属于不易啦。保守估计我一顿能吃仨,外加一碗疙瘩汤。
对于新媒体而言,有六条定律在支撑着这个世界的不断向前拓展和扩张。
正如我在定义这一节里所提到,新媒体需要受众广泛的参与。而阻挡受众广泛的参与的门槛之一就是硬件。
第一条定律:摩尔定律(Gordon Moore’s law):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番。
这条定律解决了电脑的问题。随着价格的下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承受这个上网的最基本的成本(无论是购买还是租借)。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人口,并逐步发展成以受众为主而组成的新媒体的广袤世界。
第二条定律: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
这条定律解决网速的问题。据说internet2.0可以让一部电影以几秒钟的时间下载完毕。网速的提高,可以极大地丰富各种需要受众参与的网络形式,比如P2P下载,比如视频网站,甚至,完全3D化的虚拟世界。
这两条定律来解决互联网上不是“狗”而是“人”的这种物种的问题。这种物种本质上还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所以,第三条定律是
Stanley Milgram于1967年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这个本来属于社会学中的假设(或者说数学界的猜想),在网络网络上,被当成SNS类网站的基石。人们通过网络来发展他们的虚拟社会关系(包括将现实关系复制上去)。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人在网络上无法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那么,以人这种社会群居动物的本质,互联网将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基于新媒体的虚拟社会也就不会出现。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六度视做信息流的范畴。极端的例子是在假设每人都拥有30个朋友(且互不重复)的人的传播,经过六度传播后,可以覆盖到7.29亿。借助可写的网络社会,六度理论让麦克卢汉的地球村事实上成立了。
与六度相似的,就是第四条定律:病毒扩散原则(Virus diffusion principle):一项服务或一个事件的扩散每天将以几何级数拓展。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Gmail邮箱邀请制。只有借已经是Gmail的用户的邀请,你才有可能注册成为Gmail用户(这个规则近来随着邮箱大战而不再被Google使用)。这个听上去在限制用户的规则,事实上,却巧妙地借助了病毒扩散原则,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迅速推广了Gmail。
互联网上每天都会出现各种新应用,但不是每个应用都被推广了出去。这和另外一条定律有关。
第五条定律: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
我比较倾向将这个效应视为经济范畴的定律,也就是说,它和商业有关。看上去和新媒体所谓的受众广泛深入参与有点矛盾,但正如我前面所说,越是有广泛深入的参与,就越对强有力的信息渠道产生需要和依赖。人类社会天生需要规律和系统。
去中心化演绎得越深入,另外一种中心化就根基越深。所以,马太效应是必然的。新媒体经济必然是巨头经济。
最后一条定律,与价值有关:梅特卡夫原则(Robert Metcalfe’s principle):网络价值等于节点平方。
这个法则本来是电话网络的法则,描述的是电话网络的价值。一台电话的价值只是一,两台电话就立刻变成四,三台电话就是九。这个原理,对于今天高度依赖电话的我们而言,应该很容易理解。
在新媒体领域里,我把每一个发出声音的地方(BBS也好Blog也好,或者其它),都看成一个节点:话语节点。整个新媒体的价值的比喻,就是这些节点的平方。
这里所谓的价值,是指对社会人文以及人类文明的。
特别的例子就是Blogosphere。这个包含logos的领域的价值,就是blog数的平方。中国blogosphere价值几何?3000万的平方也。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草莓周刊》已经启动“中文网志年会”特刊,并开放编辑权利给任何参加年会和观察年会的Blogger们。现在你只要加入“ChineseBloggerConferenece” Google Group(开放3天自由加入),就可以用维基百科的方法直接修改编辑年会特刊的Wiki文档。
如果你希望了解草莓周刊和维基百科工作方式,或者对协同社会媒体有兴趣,都可以来参加这个有趣的活动。你可以在其中按照你的理解添加有趣的内容(或相关链接,包括你自己的感想),搜索多样和不同的个人观点,添加有趣的图片或者发掘有趣的花絮。你的内容会和其他任何编辑一样汇合成为一个综合的报道。每个参与的人都会感受到社会性协作的巨大威力,来试试看吧。
年会特刊将在下星期一(11/5)正式公布上线,在周一早上8:00之前将停止编辑工作。
十一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