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容在写完上次关于场论2.0公式的贴子之后,有些忐忑不安,生怕自己胡乱生搬硬套大师的理论,误导了读者,所以特意写邮件请请教好友欧阳,他在收到小容的邮件后,对小容的这个场论 2.0公式提出了批评,并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让小容受益匪浅。小容在此将欧阳的邮件贴出来分享给各位,算是对自己这次乱用心理学知识的更正。
用户行为 = 函数{用户(需求×技巧×知识×态度×社交),工具(功能×界面×设置×安全×兼容) }
实际上,这个问题,目前不是这么研究的。
在心理学爱好者看来,如果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模型,那么,自己简单套用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勒温的体系发展到今天,远远不是这么研究的。
目前,一位受过训练的心理学家处理这个问题,是这么处理的:
1、清晰定义问题:首先考虑自己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比如,网站的用户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这个问题,与互联网上人们的用户行为是很不一样的。这一步骤要参考大量的文献。
2、其次,清晰定义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与其他变量。一般而言,在心理学家看来,人口学等变量属于调节变量,其他的需求×技巧×知识×态度×社交 、功能×界面×设置×安全×兼容则属于要研究的变量。
3、小容你提出的模型在前面两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性的问题出在这个步骤。
目前,心理学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影响,已经非常少地使用这种简单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个地方,要考虑到:
1)需求等属于用户层面的变量,难道与属于工具层面的功能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吗?
2)除了这两个用户、工具这两个大的变量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第三个大的变量呢?
3)用户、工具这两个大的变量,难道对于所有性质的网站,都能清晰划分出来吗?不见得。一些工具性的网站与一些用户型的网站,评价体系明显会发生差异。甚至,对于很多网站,研究用户行为,可能不会有这么清晰的两个变量。
所以,现在主流的心理学家,都是采取一个这样的研究步骤:
1、定义问题之后,访谈、质性研究,这方面,建议小容下载nvivo软件玩玩看,会有惊喜的收获的。
2、根据访谈与质性研究,定义变量。然后编制问卷或者模型。
3、到了统计这一步骤,多使用的是结构方程模型技术,也就是说,变量与变量之间,往往很难说是一个单纯的二维关系,而更立体化。在具体的细分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技术,来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
前些时候和朋友说,现在要把古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改成“三个feed,必有我师”。小容很高兴能够通过网络认识欧阳。他不仅仅是活跃的心理学家,还是活跃在心理学商业服务领域的创业者,对创业理论和婚恋行为有长时间的研究,同时也热心于行业知识传播和公益活动。下面是他的blog:
欧阳的blog在这里:http://www.yangzhiping.com/
blog RSS订阅地址:http://www.yangzhiping.com/feed
网络的发展,给了我们拓展交际圈子的便利,同时也为我们展开社会化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要的或许不是我们学到什么知识,而是我们认识不认识知道那些知识的人:)
五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