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等条例的实施给中国NGO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对此,"中外对话"采访了何平,问道中国的环保NGO将可如何利用它们影响力的扩大来促进中国解决环境问题。
自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在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中国国内NGO组织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式下,环保NGO 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国外的环保NGO相比,中国的NGO组织还存在哪些差距?中国的环保NGO还可以介入哪些新的领域?大学生社团如何实现可持续 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美国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总裁何平博士。
中外对话:作为一个环保NGO的业内人士,在您看来,中国国内的环保NGO组织近些年有哪些可喜的发展?
何平:环境NGO这十几年来发展很快。1999年我们第一次在华盛顿开NGO论坛的时候,只有十几家参与,2003年在北京的时候,有一百多家来开会,现在统计有二千多家(包括学生社团)。而且NGO这几年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怒江建坝的争议、圆明园工程的重新环评,节能活动的推广等,NGO的声音在扩大,社会对环境NGO了解更多,政府对NGO的态度也在改变。
总的来看,学生社团发展很快,草根NGO有一些进展,与政府有关的NGO数量在增加,同时,NGO涉及的范围也更宽,不单是教育和自然保护的NGO,还出现了涉及环境政策,监督和维权等各类NGO。
中外对话:在您看来,中国国内环保NGO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限制因素?
何平: 国内NGO的发展环境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限制迟迟没有松动,使许多NGO不能正常有序的开展活动。政府内部可能对NGO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角色缺乏了解和认识。NGO 的平台搭不起来,公民的作用不能发挥 ,环境治理就会事倍功半,其他社会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
比如去年在武汉开第五届NGO论坛时遇到一点麻烦。原来在中国开国际会议只要副部级单位就可以批,所以我们一直和中国人大合作,校长OK了,就可以开会。去年政府把会议审批权收回到教育部,教育部对基金会不了解,对NGO也没兴趣,所以不愿意批。因为我是武汉大学校友,和学校关系不错,所以武汉大学和教育部做了一些沟通,教育部最后和驻华盛顿使馆教育处联系了一下,基金会和教育处的关系也很好,所以他们帮我们说话,教育部最后批了个“2007年NGO学术会议”。在中国倡导NGO不太容易,各方面关系都要有。
NGO的运作经费是另一个瓶颈,相当多的NGO停留在志愿活动的层面,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施加影响。NGO自身的能力,包括机构管理、项目管理,公共关系等也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中外对话:在您看来,中国的环保NGO组织和国外NGO组织的主要差距目前体现在哪些地方?
何平:国内NGO和国外NGO的差距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影响力,国外NGO对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立法影响很大,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有直接影响,国内的NGO还做不到;第二是成员的覆盖面和社会支持度,美国几大环保NGO,如塞拉俱乐部、全国野生保护联盟等会员都在百万以上,有什么重大活动,可以一呼百应,但国内最好的NGO也只有一万左右会员(不包括行业协会),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力度有限;第三是经费,美国大的NGO年度财政都上亿,国内的只有几家能上百万,有不少是没有正常运作经费的,主要是国内的筹资渠道太有限,社会捐助的风气也没有形成。
目前国内环保 NGO的规模与环境问题的巨大不成比例, 新设的环保部应当走出行政环保的老套套,为环保 NGO 的发展作些具体的事情,否则,中国的环境改善不容乐观。
中外对话: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现NGO组织与政府以及普通民众的良性互动?
何平:NGO与政府应当是合作关系,NGO通过活动和项目,促进公民参与环保,协助政府治理环境,包括提供信息、反映情况、提出方案等,同时政府也是被监督对象,因为有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是政府在主导。NGO的活动应当尽量让政府相关部门知道,有些活动可以邀请官员参加,同时多和人大、政协等机构联络,因为这些机构对民间活动比较宽容和理解,也较容易合作,同时他们对行政机关也有直接影响。NGO和公民互动应当是经常性的,NGO很多项目的服务对象就是普通公民,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NGO的项目与活动,现在网络发达了,传统媒体上不去的话,网络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了解情况的人越多,NGO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参与。NGO的影响不是权利和金钱,而是靠人气和信息,所以NGO的活动,参与的人越多越好,报道得越多越好。
中外对话:在您看来,NGO可以重点介入哪些领域?如何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平:NGO介入的领域是没有限制的,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的问题,选择适当的题目,做自己以及组织最擅长的事情,以及公众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环境问题很多,每个地方都有,只要选好题,坚持下去,总会出结果的。比如有医学背景的人,可以对某一地区人群某种疾病与周边环境的关联进行调查,有工程背景的人可以对某一重大工程环评情况进行追踪。周边有重要文物的组织可以对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对文物保护单位提出建议等。但作为一个NGO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不能什么都介入。
目前国内的NGO大部分比较小,要联合起来才能有影响,北京地区的NGO联合行动比较多,其他地区的NGO也要联合起来,同时学生团体也要和NGO联系,很多时候都在关注同一个问题,但各自为战,效果都不好,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传播平台、放大声音、扩大影响,争取公众支持。另外要选择一些与公众生活相关的问题, 如某一区域的噪音,污水等,先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组织相关利益方座谈讨论,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合适的时候邀请媒体报道,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中外对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能否切实帮助环保NGO以后的工作开展?环保NGO应该怎样利用这个新办法?
何平:信息公开条例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对NGO的活动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NGO的人要好好研究这部条例,充分利用。因为很多NGO的活动受到限制,苦于没有信息的支持。美国有部法律叫“公民有权知道”,要求所有堆放或者埋藏有害物质的公司或单位通知周边的公民,这部法律对美国的环保运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部法律的影响下,很多公司后来都公布了产品中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如油漆中铅的含量对人体的危害等。条例颁布到发挥实际作用还有一段距离,这需要NGO来进一步推动和细化,包括宣传和落实。如果近年内有些成功案例发生,会对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公开条例有借鉴意义。
中外对话:您一直非常支持大学生环保社团,您觉得在新形势下这个群体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何平:从2001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支持大学生团体,培训了两百多学生团体负责人,他们越来越活跃。去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正在积极开展校园节能活动。在目前中国的环境里,大学生团体很特殊,他们所受的限制比较小,可以做不少事情。
大学生环保社团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但社团的人数不是太多,可能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够新颖有关。大学生的活动不要限制在校园,应当关注周边社区(或城市)的实际环境问题,深入调查,提出建议和意见。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社区或中小学,定期去宣讲环境的知识和概念,还可以联合社区和学校搞些活动(如地球日、环境日活动等),总之,要走入社会,扩大影响。
对于需求和期望,我是这么理解:用户期望是需求的表现层,期望是用户对需求满足方式的一种假设。
举一个例子:
朋友给张三推荐一首《海阔天空》,张三于通过搜索引擎到达某个网站,他的期望是:找到下载的链接>下载>离开网站。
满足期望
该网站如果提供下载,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张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张三在完成这个下载之后,下载下来的歌曲质量恰好是他想要的,下载速度也很满意。张三的期望得到满足,网站能获得的:
1 如果张三下次还有想听的歌,很可能不通过搜索引擎直接访问到网站,网站就有机会将其转化成长久用户。
2 张三可能会介绍他的朋友来这个网站。
超越期望
张三是期望到该网站能下载《海阔天空》,但他的真正需求是这样吗?或许不是,他也许只是想听一下这首歌,只不过他认为他应该下载下来满足他听的需求。
如果该网站告诉张三,我们这不但可以下载,还可以在这里在线听,而且速度不卡。张三很满意,算了,我就不下载了。
再进一步,网站又告诉张三,beyond的歌还有《大地》、《光辉岁月》…,现在流行的歌有《青花瓷》、《老人与海》…张三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于是把该网站存进收藏夹,并且经常来这听歌。
……
尽管网站可以下载《海阔天空》,但我们发现,网站并没有满足张三的期望,但是解决了他的需求,因为网站给张三的解决方案要优于他的假设。
拒绝期望
如果该网站是一个音乐社区,主要提供音乐信息的交流和分享,提供试听但不允许下载。网站应该让张三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这里不能下载,但可以…
如果张三的需求底线就是下载到本地,那OK,张三暂时就不是你的目标用户,礼貌地将其送出门。
很多网站都想方设法要把用户留住,不惜代价“迷惑”、“欺骗”用户,填写更多的资料,做更多地点击,到最后用户一边骂娘一边离开,现实中处处见到这样的“流氓拉客”方式。
好的设计应该懂得拒绝!
期望的变化
起初大家上网找音乐都是为了下载,但随着网速的加快,版权问题等因素,当第一个在线听歌的网站出来以后,慢慢地很多网站都提供在线听,人们以后再到音乐网站,期望也会发生改变。
当在线试听成为一个普遍的、基本的需求之后,如果有一个网站可以将在线听歌同步到手机、MP3等等各种终端,那又超越了用户的期望。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在注册时,我们希望您能同时提交您感兴趣的相关具体问题。如果您届时无法参加,请不要担心,因为我们知道太平洋时间的早上九点并不是所有人的早上九点!会后您可以通过您的注册链接阅读整理好的研讨会文稿。
(译者注:本次在线研讨会的工作语言为英语。)
我们都知道震中的测量原理。今天在《新科学家》上看到一则新闻非常有趣。它说:
网站访问分析,作为一种探测地震的方法,可能挑战专门的地震测量仪器。一次地震后,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 的访问数激增,因为人们都急忙登录网站查看发生了什么。EMSC 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访问的 IP 地址,可以定位地震。他们的文章里 (Eos, vol 89, p 225) 有一个实例:2007 年发生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的地震,15 分中就精确定位了。
如果地震发生地区的网络连接受损,从网站访问情况里也可以了解到,这就提供了其它设备不能提供的关于地震破坏的信息。
初看觉得挺好笑的,但再想想觉得这种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还真是有用的。这也算互联网一种意外用途,每台联网的电脑实际上是一个传感器。
I have been helping customer today to resolve his lockups in production by downgrading from MySQL 5.1.25 to 5.0 We have other customers (and our own projects as well) which run on MySQL 5.1 successfully but I can’t it is on par with MySQL 5.0 stability yet.
This given customer was running MyISAM on FreeBSD with quite basic queries, so may be there are some issues with FreeBSD and MySQL 5.1 still ?
Entry posted by peter | 6 comments
七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