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加重了5•12地震中北川地区遭受的损失。 李泰格写道, 此前,中国已发生了相似的地质灾害。那么,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吗?
地震过后,整个北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根据官方的统计,北川县城的死亡和失踪者达1万3千多,而县城的居民总数估计只有4万多人。北川县城所在的曲山镇,已经不再适合居住,其废墟之上将建立地震纪念馆。
对于这个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来说,无法忘却的不仅是地震,还有地质灾害。如果当初在城市的选址和发展中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威胁,北川县城或许不会遭受如此浩劫。
北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至今已有1400多年建县历史。而县城搬到曲山镇,不过是50多年前的事。
1952年9月,北川县城由治城迁往东南20多公里处的曲山。关于此次搬迁的具体原因,尚不得而知。一种说法是与此前北川的匪患有关,搬到交通相对便利的曲山以后,情况危急时可以更快地得到支援。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县城选址曲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曲山镇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狭窄地带,周围密布滑坡体,即使没有地震,也不是一个安全的居住地。
四川绵阳市水利系统的张德藩在1992年《水利水电技术报导》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由于山高坡陡,处在断裂带上,地质环境复杂,曲山镇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严重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成为北川县城之前,这里的居民不到500人。
实际上,曲山镇成为县城以后,各种山地灾害并未停息。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有专家到北川考察,指出北川处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县城则被裹胁在山体之间,非常危险。一种普遍的忧虑开始在县城居民中蔓延,那就是北川县城可能被山体跨塌“包饺子”。
据《财经》杂志报道,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川县曾提交报告,申请搬迁县城。而搬迁候选地址之一的擂鼓镇,更为靠近地势平缓的地带,在此次地震中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的情况明显好于曲山镇。不过,由于拿不出搬迁经费,加上专家们在北川县城是否需要搬迁的问题上存在争论,搬迁计划就此夭折。
在那篇根据考察报告删减而成的论文中,张德藩就称北川县城“周围山体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因山体失稳而毁灭县城的灾害”。
后来,县城搬迁的计划渐渐被忘却,城市规模继续发展。不过,三面临山、一面环水的曲山镇,乃弹丸之地。当曲山镇城区为1平方公里时,老城区的可建设用地已消耗殆尽。于是,县城只好跨过湔江,在对岸的茅坝拓展新城区。而茅坝北靠景家山滑坡,也是一个险地。
在这种恶劣的地质条件下,决策者依然同意了北川县城迅速扩张的蓝图。到2005年底,北川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而根据四川省建设厅批复的北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其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4.1平方公里。
当然,人们并未完全忘记地质灾害的风险。北川县国土资源局一份公开的材料显示,该局“对重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高度重视,多次向上级反映汇报”,并于2004年对北川县城老城区的王家岩滑坡进行了治理。
2005年,王家岩滑坡被列入省级重点工程治理项目,获得152万元防治专项资金。2006年7月,抗滑桩、挡墙、排水沟等工程设施修建完成。
但面对一场特大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和滑坡,王家岩滑坡治理工程所起作用毕竟有限,北川县城被无情地淹没。
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十多位亲人的幸存者痛心地说:“如果不是山体垮塌,县城不会死那么多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王自法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也认为:“受灾最重的北川有一半损失是由地质灾害造成的”。
在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加上降雨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地质灾害是一种比地震更为常见的威胁。
对于那些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地区,在乡村和城镇的选址和建设中,当极力避免重蹈北川覆辙。但现实状况令人忧虑。
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中国欠下了太多旧账。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城镇、村舍的选址和建设并未经过科学调查。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三峡库区投入了数十亿元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但在很多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依然缺乏,甚至是捉襟见肘。
旧账未了,又添新账。在一些山区,人们在扩建城镇和修建工程时仍然不顾地质条件,在本身就不稳固的滑坡体上大挖大填,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发生在重庆市武隆县和云南省腾冲县的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1年5月1日,武隆县城出现滑坡,一栋居民楼倒塌,79人遇难。当初修建公路时,已经挖下部分山体,而个体开发商修建该楼时又继续破坏山体,是酿成惨剧的重要原因。
2007年7月19日,腾冲县苏家河口水电站附近山坡发生泥石流,工棚被冲垮,29名工人遭遇不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将这场灾难的成因描述为“工程施工”。
而北川的毁灭再度敲响了警钟。正如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强教授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所说,在山区城镇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入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理念。
李泰格, 驻北京的环境与科学记者,擅长深度报道。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2003-2004年,获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资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周末去海南参加《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博鳌房地产论坛,行程中没有太多任务,颇为轻松。
没有任务的商旅是多么幸运,带了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04年中篇小说选》,陪伴我往返在飞机上的8个小时,搬到后排坐下开着阅读灯,无人打扰,非常安静。
一下飞机,迎面走来一群穿着海南民族服装手提花篮的姑娘,到你面前时没二话的就从花篮里抓出一把椰子糖往你怀里塞,这真是让人新奇,尝到“甜头”后又觉得这举动虽笨拙但透着亲切。再往前走会务组的迎了上来:挂上鲜花,接过行李,递上矿泉水……刚抬头喝口水,再一低头就发现人家已经蹲在地上给你挂行李牌了。从优越惯了的北京“服务沙漠”过来,接收南方体贴的服务还真让人不适应。
说到不适应,南方的潮热和闷湿才是让人最不适应的,像极北京夏天那几天难熬闷热的桑拿天。海风哪去了?从机场到宾馆35分钟,虽然已经晚上十点,但我全无睡意的:路灯下的民居,不远处的椰树、远山的轮廓,只有亲身游历,旅游才会变得这样真切而真实。
下榻三亚华宇皇冠假日酒店,这里是每年举办世界小姐大赛的主会场,硬件设施自然没得说,但一些细节显示出全球性五星级酒店管理集团服务的硬功底:抽水马桶边居然放着帮助大便的开塞露、洗完头淋完浴发现猴皮筋早已放在你眼前、到楼下溜达了仅15分钟回来房间已经被神秘的“海螺姑娘”收拾一新、出门之前发现皮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擦亮……我喜欢在旅途中随手买几本《地方志》或地方报纸一类的读物,头天晚上在异乡的灯下读过,第二天再跟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印证,每印证到一点便生出会心的喜悦来。遗憾的是亚龙湾周遭找不到一个书报亭,酒店的商务中心所卖读物也都是大城市所见的常规杂志。房间里的资料袋里满满的装着大会整合的企业的介绍、从北京上海空运来的杂志、印着企业LOGO的小纪念品等,挨个捡了一遍,无一可看,顿觉无趣。
我想可能亚龙湾不属于本地人吧,不仅见不到书报亭,也见不到老百姓人家、集市、行人孩童、车站码头、公司工厂,这里除了度假村就是大酒店,有海滩有椰林虽好,但不能将体会异乡鸟兽草木的闲情和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志结合起来,没有深入当地民生的体验,也算是一种遗憾吧。傍晚在阳台上闻见一丝若有若无的植物香气,这味道不属于我认识的其他花草香气,顿时来了兴趣。下楼来就发现它们早就侯在走廊侧、小品中、芭蕉叶下,不仔细找寻,谁能发现这样的“娇客”呢?仔细打量,这品相不俗,可为什么没有上品兰花惯有的矜持,开得这般滥贱,到处都是呢?
很高兴通过博客和网友们沟通。我在英特尔中国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每天都会关注互联网上的新观点、新趋势。我也时常在网上看新闻、看新电影的预告片、使用MSN、浏览BBS——对了,我还是Facebook家族的一员。它帮我找到了好几位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友,而通过他们我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第一篇企业博客该写些什么?这让我颇费思量——还是先从我的工作和互联网相关的话题说起吧,谈一下英特尔中国的数字化营销。
在数字化营销方面,英特尔的理念是——“从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中去”,也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以消费者的体验为核心。
在和业内朋友交流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心得:当整个世界都在走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营销的数字化自然也成为大势所趋——随着中国网民在数量上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上网冲浪和畅享互联的数字生活已经成为广大中国网友的生活方式。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上周末,英特尔中国官方网站“变脸”了。姑且不论新网站在功能和模块设置方面的丰富变化,仅仅通过“变脸”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说明英特尔对数字化营销的重视。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更具亲和力的沟通。
去年英特尔和土豆网合作,以迅驰为主题,征集视频作品,竟有近800名播客上传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些极富幽默感和创造力的视频片段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此外,我们正在与搜狐和酷6联合举办一个网上的“全民运动会”,希望网友们在线上参加体育竞技项目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英特尔产品“更快”、“更强”、“更稳定”的特点。目前网友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涨。
消费者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到消费者中去”,使我们不断收获惊喜。我们的数字化营销不只是要让英特尔更加贴近消费者,也推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让他们通过网络去交流各自对英特尔产品的切身体会。这无疑更有说服力。
仅仅到消费者中去还不够。做数字化营销,我们还努力把更多的消费者吸引过来,主动加强沟通。英特尔博客网站的开通,以及此次英特尔中国官方网站的改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数字化营销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需要面对许多新问题,并做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们的团队一直在努力。但无论如何,英特尔中国推进数字化营销的信心和决心都不会改变。重视消费者,并主动与之沟通和互动,是我们一定会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Comments (0) 按:自从第一次读过Mr.6的博客,我便将他视作我的学习榜样。他对于IT动态的解读与思考,对于生活感悟与经验分享,乃至于一年360日一日不辍坚持博客写作的精神,都让我至为感佩。跟诸位一起分享他于2007年发布的这篇旧文。
射手座的人好象都很喜欢「计画未来」,我很爱写下未来的目标,在一张Excel电子表格里面。从Excel第一代直到现在,计算机桌面都摆着这么一张「生涯计画」的excel表,上面写着现在的年岁、明年生日的目标、后年生日的目标…。有时也设定年前的目标、夏天来临前的目标、十月一日的目标……。任何的目标,只在心里想想、嘴边讲讲无效,白纸黑字写在时间表上面,每天提醒,什么时候该达成什么事,达不到就是没有成功,达到了就是人生又迈向前面一大步。
回想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光,当时想做点不一样的工作,加入过的几间公司都不错,但当我做完公事,躺在椅子盯着计算机发呆休息,心中仍不禁涌出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大概就叫做「小小上班族的悲哀」,尤其从国外刚回来感觉更为强烈。国外的朋友拿我三倍的薪水,我在这里的工作却辛苦他们三倍、坐在比他们小三倍的cube,还常有些和专业无关的英文翻译的工作丢给我,让我有些错乱,好象自己没有专业,在这边身兼最基础的英文顾问。这是在北美洲上班不会有的感觉,或许是空间,或许是压力,或许是一种城市的气氛,或许是经济大环境……。
回顾一下,我发现,那段时间,我就是靠这些Excel电子表格上面写的「目标」熬过来的,让我每日活得朝气蓬勃,也完成了一些东西。我发现这些「短程中型计画」就像前方山顶的一面面锦旗,让我维持很高的生产力,忘却「小小上班族的悲哀」,心中都是甜甜的巧克力。
不过,我好象是个特例;上班族有些会订目标,但很少订下「有效的目标」。这巧克力不是让我当「阿Q」,而是真的要完成一些事情。有时面试人,当面问他:「未来两年内,想完成什么事?」对方眼睛会闪出一点点的惊慌,招架不住这种问题,心里想的或许是,我的目标就是明年三月赶快到,要和姐姐一起去员工旅游;我的目标就是要一路考到思科证照,也要取得你这份工作…。总之,一般都答不出来,让我得给他一个「选择题」,一,倾向这样这样,二,倾向那样那样,对方才会很快的选一个。对方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订得「没效率」。
各位听过,有些业务人员,会把报纸上全版的跑车图剪下,钉在房间的天花板,每天早上起来就对着跑车喊:「我一定要成功!」这是业务人员的目标,因为他们有可能因为业绩的突然成长,而在很短期就跑车入手。但,一般上班族没有这种奢侈的机会。(当然换来的是较稳定的薪水),当时,我若给自己订这种「明年要买跑车」的话,最后大概只会扑了一场空。
所以,要上班族「订目标」,原来也是一门艺术。自己订了这么久目标,我发现对上班族最有效的应是「短期」的「中型目标」。
「短期」很重要,如果目标订得太远,「十年后要买一栋房子」,就不知道现在应该干什么才能达到那个程度,只能在现有的办公室「空忙」,忙到最后说不定是「一场空」。如果订「明年春天到欧洲旅行二十天」,说不定公司有假期,尾牙又抽到头奖,男友拿红利帮你买,马上就可以成行了,现在也不必付出什么努力。所谓「短期目标」的定义,基本上就是我们平时「可以想象得到」的期限,在压力下,不失呼吸的空间。我自己有个「测试法」,测试这个目标会不会太长或太短,当那个日期订下去,先问,「今天不做任何事可不可以?」答案应该要是「还可以」,倘若不可以,表示这是「超短程目标」,这么短的目标,一来实现起来的回馈太小,二来要常常换目标也换得很累。然后再问,「假如一整个星期不做它,可不可以?」答案应该要是「不行」才对,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星期内必须有所动作。我自己实验结果,真正的「短期」目标,符合人类生理的平衡,你不必今天一定要做完,若今天心情状况不佳就算了,但一整个星期,一定要有一天做点超大的事,才可以完成目标。从前写书时,我每个星期订要写几章,剩下时间自己调配,这招,让我永远能在限期内写完一整本书。
除了「短期」,目标也要「中型」。所谓「中型目标」,是一个不会太小,也不会太大的目标。目标的size同样也有测试法,我觉得,只要达标率落在「60%」左右,就可以叫做「中型目标」,这个比率的意思是,「中型目标」要「有点梦想,有点实际」,你若「做完」某件事,便拿下六成的成功率,但剩下还有四成,要靠运气配合。譬如你希望在年底前升职等加调薪,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也非自己能掌控,达标率可能只有1%,这目标就「太大」了;有的目标,是要完成某社区大学MBA学程,这种目标只要你修完所有课,百分之百会完成,这种目标是「超小的目标」,只能算是「行动计画」(action plan),不能算是有点梦想、有点实际的「中型目标」。
现在,在自己工作的场所,对「目标」的感受还蛮深刻,把大家带来同一个「创办团队」不难,难的是,要如何让大家长期的一起走下去?已成立的大公司有「模范员工」,你知道他待几年、有怎样表现,就会达到公司如何的升迁与奖励;而大公司有名气、有股票,我们一开始什么也没有,把五湖四海的各种人才通通「砰」在一起,大家心中各有自己原先的目标与梦想的情况下,还能让大家都很high?坦白说,在美国有比较多的人和我一样对互联网有所「狂想」,找到共同目标较容易,但在这边较为困难一点。
大家在心中永远藏着几个自己的私房目标,就像当初的我一样,这些是无法改变的;小目标譬如工作时数太长,希望有天能回家吃晚饭;譬如公司太远,有一天希望近一些…。大目标譬如明年要赚到人生第一桶1000万,假如公司没办法帮忙完成,那只好在业余炒股票赚赚看,工作变成只是一个安全网(safety net),不慎「住套房」还可以继续有收入;假如公司太久没有完成目标,就只好去找更好的工作,让这些目标可以马上实现、或更快实现。这些,都不是公司所乐见的。如果今天真的是和硅谷一样一、两个人一起创办,然后再有五、六人加入,那可能就顾原本一两人即可,不过,如果是「全部一起加入」,虽违背管理学基本原则,仍希望尽量顾及大家。可能达到这种「乌托邦」的境界吗?人人有不一样的目标,却人人都爱死了这个工作?我发现,每个上班族的目标,一定都和公司的目标有所「相左」,但只要「短期中型目标」差不多,就有机会继续下去。只要给同仁多一些选择,多到大家都可以在公司提供的这么多东西中,选一个配合他「短期中型目标」,这样的话,便可以和公司一起发展。我们的一些项目规画会走小型、负责、绩效导向,网络上的环境本就适合这样的风格,加上目前所建立的公司文化,为同仁提供了一个迥异于一般上班族的工作环境。
在朋友眼中,我是个急性子的人,不知道在赶什么,一次想做这么多事情;其实十年来,我虽立过至少30~40个以上的「短期中型目标」,有的准时达到,但有的也delay、有的从未成功完成…。不过最后「结算」下来,我仍然是一个「做了蛮多事的人」。这就是「目标」的力量。那,你的「短期中型目标」是什么呢?
七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