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它必须想办法尽快为8千万缺电的人民供电。但那些大坝项目所要付出的经济和环境代价真的值得吗?安-凯萨琳·施耐德报道。
清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北郊。人们沿着一条条窄巷赶往市场,彼此擦肩而过,男人们无论老少,大部分都留着神气的黑胡子,戴着白色棉帽,这和他们深陷的黑眼睛和褐色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一些人在那里似乎根本无所事事,只是悠闲地靠在斑驳的墙壁上,等着什么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另一些人则在卖力工作,他们把三四甚至五个装满黄色芒果的大木箱从卡车上卸下来,扛到肩膀上,肌肉虬结的身体露在外面,汗水淋漓。沉重的木箱让他们的脚步摇摇晃晃,却没有一个芒果掉出来。
长期以来,这个市场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卡车从乡村运来小麦、菠菜、苹果、黄瓜、芒果、香料和南瓜。这些产品转手很快,家庭“主夫”、小商店主和餐馆老板们用自行车、摩托和小巴把食品运出市场,运进城去。然后又有更多的食品到来。
与此同时,另一些巴基斯坦人却忍受着饥饿,生活在黑暗之中。在按补贴价出售的国营面包店前,妇女们为了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在巴基斯坦全国,有4万个村子的人们用不上电灯,国家电网的覆盖率还不到人口的一半。
然而,每当媒体谈到巴基斯坦的电荒时,记者们从未提及这8千万用不上电的人。他们报道着巴基斯坦目前这个充满机遇和风险的时代,却根本不会谈到买不起面包或者不能改善供电状况的风险。
后穆沙拉夫时代使每个人都面临着变化。八月穆沙拉夫总统辞职后,西方媒体和巴基斯坦的精英们争论的话题变成:民主现在是否最终会输给史无前例的强大军队,以及国家最终是否能够成立一个有能力的政府,解决包括食品安全、供电等关键问题;而不再纠缠于是否弹劾穆沙拉夫的僵局。
有些人埋怨穆沙拉夫问题造成的僵局,理由就是没有在解决巴基斯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方面取得任何进展。包括现政府在内另外一些人断言,前政府公然忽视了重要投资,他们本应该支持经济增长并对其进行分配。
人们经常把发电投资的缺乏当作一个重要的论据,指责政府这种严重的粗疏,无法确保一个增长和发展的长期基础。自从印度河上的塔贝拉大坝建成之后,35年来巴基斯坦没有再建过一座大坝。塔贝拉最初的建议水力发电能力是210万千瓦,后来又增加到340万千瓦,另外还扩大了蓄水和灌溉能力。建成时,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坝。
在一些圈子里有种观点,认为巴基斯坦电力短缺的原因就在于塔贝拉大坝建成之后水力发电一直遭到忽视。但实际上,巴基斯坦的水力发电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现在水力发电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塔贝拉进行了升级,发电能力增加了三分之一。2001年杰什马水电项目开始发电;2002年,距离塔贝拉大坝下游只有7公里的巴罗塔项目开始发电;现在巴基斯坦水电发展署正在加高曼格拉大坝,以增加其蓄水和发电能力。
尽管几年来巴基斯坦国家电网中的水力发电能力有所增长,但还远远不够,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输变电系统仍然陈旧落后,总电力中有近三分之一都“下落不明”(要么被偷电,要么被糟糕的供电系统所浪费)。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采取了所谓的“能源部门私有化”措施:每一个企业、机构和家庭,只要能负担得起,后院里都有自己的柴油发电机。但是,还有千百万家庭晚上用不上电灯。
近年来,巴基斯坦经济增长高达6%到8%,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新的能源生产能力。巴消费了所有国内生产的天然气,而且还准备修建管道从伊朗进口;国产石油无法满足需求,从中东进口原油和炼制油品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电力依靠火力电厂生产。
在城镇和大部分无法利用国家电网或其它现代能源的农村人口中,每天的断电把商业生活弄得一团糟,要求增建电厂的呼声每个月都在升高。至于需求是否已经超过供应,或者能源部门管理的改善是否的确能解决问题,这些不确定性都被扔到一边。人们指责前政府忽视电力发展,现政府也面临着压力,必须采取迅速而有力的解决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的狄阿莫—巴沙(Diamer-Bhasha)大坝。该项目的装机发电能力达到450万千瓦,造价高达85亿美元,实在是一个大手笔。200平方公里的水库将淹没喀喇昆仑高速公路100公里长的路段,35,000名村民将失去家园,还有5万处拥有千年历史的岩画将消失。
这座大坝将修建在奇拉斯附近,就在西北边境省和北方地区的边界。水库位于存在政治争议的北方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巴占克什米尔地区。由于复杂的地形,该地区也带来了工程上的巨大挑战。一个挑战在于喀喇昆仑高速公路的拓宽,大坝所有的原料都必须通过它运进来。另外,由于沿着高速公路的山过于陡峭,大坝电力的高压输变线路如何架设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世界银行历来是巴基斯坦大坝的主要投资者,而且最初也表现出对这一项目的兴趣,然而它最终还是拒绝为狄阿莫—巴沙项目提供资金,因为它位于印巴争议地区。2008年8月,媒体报道说,巴基斯坦暗示中国将提供资金,不仅是出资,中国还会派出数千名三峡大坝工作人员来巴参与建设。尽管这赶不上三峡,也将成为巴基斯坦历史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关于中国介入的报道并未得到证实,但巴基斯坦水电发展署(WAPDA)署长沙基尔·杜拉尼2008年8月在接受该国最大英文报纸《新闻报》采访时,信心满满地表示:“巴沙工程主水库(大坝)的建设将于明年年中开始,届时所有准备都将就绪。”
其他人显得更加谨慎。熟悉项目设计的观察家们提出了工程上的挑战和巨大的财政成本,包括桥梁的重建、高压输变线路的建设以及100公里喀喇昆仑高速公路在海拔更高的多山多地震地区的重新选址。还有一些人质疑大坝架设的正当性,因为它会摧毁千万处岩画,这些岩画体现了印度河谷中存在和经历过的伟大文化。
奇拉斯附近印度河谷两岸的岩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晚的也反映了14世纪该地区的伊斯兰化情况。许多岩画的作者都是商人和朝圣者,他们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印度河谷旅行。
该地区的带头考古学家哈拉德·豪特曼教授说,随着大坝的建设,这一岩画艺术宝库中最华彩的部分将被毁于一旦。“他们真是不顾一切。有80%的岩画将被淹没,剩下的也会因为喀喇昆仑高速公路100公里新路段的建设而被毁掉。”
然而,在伊斯兰堡,北方地区和它的居民,还有印度河两岸的岩画,这一切都遥不可及。更加迫在眉睫的是每天的停电和负载减少的牢骚。对新电力项目和催促政府做出决定的要求压过了保护岩画的呼声。尽管巴沙大坝的建成要花上8年时间和85亿美元,这也是政府现实行动决心的一个具体方式。然而,这个项目并不能改善巴基斯坦农村的用电情况。4万个尚未通电的巴基斯坦乡村并不会在巴沙大坝建成后就立刻亮起来。小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和微型水电等分散发电形式被忽视,相应的,大型项目会有很大指望,同时也会有很大风险。
伊斯兰堡北郊市场上那些男人的生活,国营面包店门口排队的妇女们的生活,以及4万个尚未通电的巴基斯坦乡村的人们的生活,并不会因为巴沙大坝建设的决定而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政府决定修建大坝,伊斯兰堡和其它大城市的电力供应可能会变得更稳定,但是这也只限于十年之内,而且是在气候变化不会导致该地区河流水量的前提下。如果政府决定修建大坝,5万处岩画将毁于一旦。然而,如果政府决定采取提高能效的措施,工业电力消耗将迅速减少四分之一。但是现在,比起巴基斯坦最大水力发电项目的呼声,对于能效措施和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呼吁微弱而谨慎的呼吁,声音实在太小了。
作者简介:安-凯萨琳·施耐德,国际河流组织南亚项目主管兼分析员。毕业于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获发展学硕士学位。主要致力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制及私有银行活动的监控和分析。
本文首发于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网站,也发表于国际河流的网站。
更新后的AWStats最新版本lib目录打包下载,蜘蛛定义部分增加了区分Yahoo!中国,Soso 豆瓣,鲜果等,其他的是几个国外的RSS阅读器;搜索引擎部分区分了百度图片,有道搜索,soso搜索; diff附后:
原文来自eMarketer - Extending the Social Network。主要内容有:
MySpace和Facebook把用户联系了起来,这就够了吗?
Facebook谈论很多“社交图(social graph)”。这在根本上是人们之间联系的网络,这个网络在各种人群的推波助澜基础上,已有变化并被放大。
营销者看重社交图,是因为了解社交图如何运行,可使广告营销活动更为有效。eMarketer的高级分析师Aho Williamson表示。“在社会化网络中,通过了解人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信息如何传播,营销者能推进他们的信息,使病毒传播更敏捷/更容易/更快速。”
正如mSpoke的Sean Ammirati今年春天在ReadWriteWeb上所写的帖子,我们真实的社交图,比记录在如今的社会化网络中的,要远远更为复杂,并且包括同事、父母、亲戚和邻居等。由于在线的社会化网络,未能表现出真实的社交图,因而参与这些扩展的、真实世界的联系,对营销者来说很重要。
即便在使用互联网的美国大学生——利用社会化网络最多的用户中,与朋友和家人交谈,依然是获知新产品的排列靠前的途径。2008年8月由Harris Interactive为Alloy Media + Marketing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60%的受调查大学生通过与朋友交谈、38%通过与家人交谈而获知新产品。
来源 | % |
购物/逛街 | 65% |
广告 | 62% |
与朋友交谈 | 61% |
杂志/报纸 | 45% |
与家人交谈 | 38% |
看到别人在用的产品 | 38% |
品牌的网站 | 23% |
其他网站 | 22% |
在线社区 | 16% |
博客 | 7% |
其他 | 4% |
以上都不是 | 7% |
数据来源:Alloy Media + Marketing, "Alloy college Explorer", 转引自:eMarketer - Extending the Social Network (样本n=1554,年龄18-30) |
社会化媒体的流行,会填补社交图中的某些空白。个人档案(Profile)正逐步变得可携带(portable),以便消费者只需要建立一个个人档案,就能在网上的多个地方使用,这将使社会化网络成为一种关键的在线活动,而不论MySpace或Facebook等单个社区网站的表现。
/* SNS的营销价值有方向但还得开路。SNS将会脱离网站,分层?开放,盯人。 */
注1:关于上表中Alloy Media + Marketing的"Alloy college Explorer"调查,MarketingCharts也有报道:College Students Setting Records in Spending, Civic Engagement, Digital Connectivity,贴其中的一个图:
注2:上文中提到的“Sean Ammirati今年春天在ReadWriteWeb上所写的帖子”,原帖发表于2008年3月3日:The Future of Social Networks at Graphing Social Patterns。译言正在翻译中,不知多久才能译出来。我就先翻一下贴出来。
来自生态退化的青藏高原的许多牧民期望移民到城镇后生活会有所改善。但迁移的结果却让他们感到失望,冯永锋写道。
青藏高原的草原持续退化,中国政府认为当地牧民的牛羊是最大的破坏者,因此从2003年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作,把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的许多牧民迁移到城镇边缘,以给草原喘息的机会。但中外对话的记者发现,如果“后续产业”问题不解决,这些生态移民的生活将越来越艰难。
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6.31亿元,计划移民16129户,89358人,涉及青海十多个市县和自治州。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已实际移民超过1万户,将近6万人离开了家乡。移民大部分搬迁到县政府所在地的郊区,由政府统一提供住房和生活补贴。
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外来者”
沿着蜿蜒的聂恰曲河往西走,便是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县”的治多县,著名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就在其辖区内。治多县索加乡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不仅是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区。作为“生态移民”计划的一部分,治多县从2005年开始,把一些牧民从索加乡移到了治多县城旁边,从而在县城边形成了一个将近200户的“移民村”。
治多县城不大,但移民村与县城仍隔着一小段距离,这隔离让移民村的人与县城本地人产生了心理距离。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扎多(全名:哈希·扎西多杰)曾经是著名反盗猎英雄索南达杰的助手,作为“藏羚羊的保护神”,他曾获得2006年度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公益奖。
从索加乡搬到治多县城边的人,不是扎多的亲戚,就是他的朋友。记者随着他一家一户地拜访了这些移民。政府提供的移民村房屋都盖得一模一样,每家院子中都有一口新淘出的井,房子中间有个炉子,这便是给移民们配置的全部家当。每户每年的政府补贴是6000元人民币(约900美元),另外再补1000元的牛粪费(燃料费),连续补10年,之后愿意搬回老家的,可以再回去。
青海省格尔木市南郊的“昆仑民族文化村”,主要接收来自“黄河第一县”曲麻莱县的生态移民,两个乡7个村约240户人家迁居在这里。他们和治多县的生态移民一样,住在城市边缘,却不是城市人口。虽然他们的孩子可以到城镇的学校上学,他们可以到城镇的医院看病,但在心理上,他们还是这个城市的外来者,行政上也属原来的乡政府管辖。
生态移民的生存状况堪忧
才仁洛桑原来是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的村长。2005年,他和许多村民一样,一听到移民的消息,觉得很高兴,因为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城市里更便利。可移下来后,他发现一家人今后的生计是个很大的问题,“这里什么都要买,而在牧场上,我们需要买的东西很少,牛羊什么都给我们提供了。我们在老家烧牛粪,这里烧的是煤和天然气;我们在老家到河边打水,这里用自来水,可一天只供应1个小时;我们在老家随便可以上厕所,不会有什么污染,这里倒是安装了抽水马桶,可由于没有水,抽水马桶根本没法用。”
让他更担心的移民村今后的出路,“大家到这里住着之后,卖掉了牛羊,拆掉了房子,牧场交给了国家。可下来之后,我们都找不到工作,许多家庭全家成天在家闲着。”
格尔木原来很少有藏族居住,因此南郊的移民村在当地显得格外的惹眼。按照“规划”,这个村子有许多公用设施,可大部分都没有建成。2006年搬下来时建好的垃圾收集坑,由于一直没有人把垃圾运走,很快就填满了,发出恶臭。村民没有办法,只好在一个空地里挖了个大坑,把垃圾扔到这个大坑里。
困难重重的“后续产业”
曲麻莱县、治多县、格尔木市一直都在关注移民村的发展,希望把“后续产业”做好。有时候政府也派出调研组,希望找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但受困于资金、技术和方法,突破口至今没找到,移民经常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曲麻莱县一位领导干部认为,牧民搬到城市边上,他们本身就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应当在格尔木市、曲麻莱县等城镇边的移民村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吸引城市居民过来旅游,“把高原马牵起来,把藏族舞蹈跳起来,把牧民帐篷搭起来”。昆仑民族文化村真有移民投资建设了几个帐篷,从移民中招收一些青少年当服务员,唱歌跳舞给客人看,但开业之后游客很少。
移民村里随便走上几步就会遇上一个小卖部,毕竟这是最不需要特殊技能的谋生手段了,但生意都十分清冷,难以维持下去。有些村民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替没有移民的人放牧,一年也能得到少许的收益。
昆仑民族文化村曾办了一个嘛呢石雕刻厂,本来想卖给游客的,可一来游客稀少,二来石头相对笨重,结果大多数都滞销了。又想办一个服装厂,可由于资金缺乏,启动也颇为困难。
扎多的新思路
作为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的扎多,比别人有更多的担心。他不知道,移民村的村民们能否真正融入城镇的生活;而10年之后如果重回草原,移民们又是否还能适应原来的生活。
他说,实际上,传统的藏族生活方式尤其是宗教传统对于环境是相当友好的,藏传佛教提倡尊重生命和自然,其“神山圣湖”的教义与现代的环保理念高度契合。用藏族传统和文化和宗教来号召当地牧民与种种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作斗争,牧民们会非常容易理解和拥护。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和“保护国际”组织这几年的合作也证明了这种保护方式非常有效。
“如果当地人能够成为当地的环境守卫者,在不移民的情况下实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不是还一定要把他们搬下来?” 也许,这也是解决目前移民困境的一个新思路。
背景知识:
三江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0.25万K㎡,现有人口55.6万人,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但近几十年来,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部分地区的人类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
冯永锋,《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
十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