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叶问》的结尾有些突兀,影片结束后我还幻想着金山找这个类似于《黄飞鸿》
中的鬼脚七的苦命同学能在下集中改过自新,但现在看来是没有机会了:被和谐掉的情节是金山找离开纱厂之后找日本人告密,被眼镜男开枪打死了……金山找的命运也许就是山寨企业的一个缩影吧。
(昨日美国、法国、中国的广告ARPU中,中国的数字打错,已修正,中国所有媒体广告按总人口平均是265元人民币/人。抱歉。)
网络广告规模 | 网络用户数 | 网络广告ARPU | |
英国*
| 52.8亿美元 | 0.4181亿 | 126美元/人 |
德国**
| 13.7亿美元 | 0.5253亿 | 26美元/人 |
注:
* 英国网络广告数据见:英国网络广告和搜索广告(2007-2012),网络用户数据见:Europe Internet Usage Stats and Population Statistics。
** 德国网络广告数据见:“2007年德国网络广告市场的销售额从2006年的4.8亿欧元上升到了9.77亿欧元”,考虑到“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9.5%,至1.4588兑1欧元”和Google提示的“1欧元 = 1.3705 美元”,粗略算欧元兑美元1.4,那2007年德国网络广告收入为13.7亿美元;网络用户数据见:Europe Internet Usage Stats and Population Statistics。
据实力传播前不久的数据,2007年德国、英国的整体广告收入列全球第三、第四位,分别为257.58亿美元、254.33亿美元;其总人口各为0.8240亿(来源)、0.6078亿(来源);那整体广告的ARPU就是312.6美元/人、418.4美元/人。
/*
英国、德国的整体广告市场相差不大,但网络广告相差不小。
英国网络广告ARPU(126美元/人)不仅领跑欧洲,甚至超过了美国(117.7美元/人)。德国、法国的网络广告ARPU差得不多。
*/
最近看到几篇贴子,结合上自己使用Flickr的体验,想写一下从理解媒介的角度如何看Flickr这个话题,先提纲携领地把四个段落的小标题列出来给大家看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1、缘起:为什么要写《理解新媒介-Flickr篇》这个贴子?
2、心得:《内容及会话–Flickr网站架构》幻灯片回顾
3、体验:Flickr上的“全球创业周”:从分享摄影艺术,到分享现实生活
4、参考:Flickr上的The Commons项目,公共媒介资源的社会化使用
缘起:为什么要写《理解新媒介-Flickr篇》这个贴子?
动点博客现在发展为一个群组blog了,最近Cindy在动点博客上发表了很多值得一看的文章,也激起小容的一些共鸣。2008年12月7日,Cindy在《被重新理解的媒介》的一文中这样写到:
很显然,麦克卢汉,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媒介理论家,是幸运的前者。最近在一本关于他生平故事的书中,读到他在三、四十年前对于媒介、传播和人的关系的一些评断,映照今天人人都在关注和谈论的新媒体传播话题,倒是分外的有趣又有益。
在他的那本传世之作《理解媒介》中有两个重要的论断,”媒介即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这样两个曾经让当时的学术界不知所云的观点,在今天网络重构人们的社会人文生活,改变政治和商业力量分布的时代环境下,再次成为一切思考和策略的起点。难怪在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刊号上,他再次被尊崇为”先师圣人”(patron saint)。
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懂得你所在时代的语法。
麦克卢汉语意中的”媒介”的涵义,在互联网特别是web2 .0的世界里,被赋予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在UGC的文化传统下,每一个用户都是媒介已经毋庸置疑。在被今天的媒介所改变的同时,我们也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了媒介的一个部分。带着这些理解,重新思考传播的价值和媒介的定义,自然会有新的发现。
小容对Cindy的观点非常赞同,但凡对互联网和新媒介有兴趣的人,麦克卢汉的著作是案头不可或缺的读本,他的观点即使在当下也具有借鉴意义。这也是小容看完之后,有点想写什么东西的冲动。那么,就结合自己对于Flickr的一些观察和使用心得,来拼凑一下这篇短文。
2、心得:《内容及会话–Flickr网站架构》幻灯片回顾
小容曾在2006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参与福州首届互联网茶话会,并做了一个题为《内容即会话》(The Content is the Conversation)的发言,和当地的创业朋友交流关于Flickr.com网站的网站结构规划。当时准备了一个幻灯片,后来因为现场没有投影仪,所以没有播放。现在这个幻灯片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个分享在Slideshare.net的版本,早期Slideshare.net对中文支持不够好,所以下面的幻灯片效果不是很理想,你可以直接从这里下载原始幻灯片。
《内容即会话》幻灯片下载地址
http://www.swordi.com/download/etalkfuzhou2006.ppt
小容偷了麦克卢汉的那句名言,模仿它取了《内容即会话》(The Content is the Conversation)这个标题。这正是小容看待当前Web2.0网站的信息架构的一个主要观点:信息架构和社交设计是融为一体的,内容即会话。所以,小容不同意将内容和社区孤立地分开来看待。同样,小容也在2007年用这个模式为分析社交网站营销的PPT取了个类似的标题《功能即营销》(The Feature is the Marketing)。
在上述分析Flickr的幻灯片中,小容将Flickr的结构分成四层。首先是“我的空间”:个人相片数据的有效组织;其次是“熟人空间”:可信任/或者个人关注圈子内的图片分享;第三层是“陌生空间”,Flickr整站范围内的小组活动、Tag聚合以及其他图片评论交互活动;最后是“整个世界”,基于Embed,RSS feed和Open APIs等形成的镶嵌在整个Web上的Flickr站外的Flickr大社区。
这样的结构也是小容看待Web2.0–尤其是社会化内容网站——的一个基本模型。一个成功的社会化媒体网站必须在上述的四个层面都具备一定的功能,从而将用户带入一个完整的在线社区世界。
这样的结构产出的社会化内容网站,相比起过去的传统形态的门户式的内容网站,对于内容创建者和内容使用者来说,都带来了全新的媒介使用体验,也进一步形塑了人们使用网络的行为习惯。
这些改变,可以从下面的两个例子中管中窥豹。
3、体验:Flickr上的“全球创业周”
以前小容在Flickr里搜索图片时,大部分是因为要设计幻灯片或者制作blog插图,才到Flickr里的Creative Commons频道里找图片。
上个周末的时候,小容在Flickr上玩一个游戏。改变了自己的这个搜索习惯,换了一些关键字来搜索,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小容搜索“Entrepreneur”这个关键字,这个字的中文意思是企业家,或译为创业家。
结果是,小容发现了许多个以创业家为主题的活动的照片,例如各地关于全球创业周(Global Entrepreneurship Week)的活动相片。
这是来自英国伦敦的全球创业周活动相册(普通浏览模式,幻灯片浏览模式)。
这是来自美国的杜克大学的全球创业周活动相册(普通浏览模式,幻灯片浏览模式)。
除了全球创业周,小容还看到了其他的各类创业主题活动,你可以看这里、这里、这里和这里。
如果你曾经对创业公司有过一些关注,或者就在参与创业活动。如果你在新闻媒介、教育机构或者是学术机构工作,对创业话题感兴趣。当你看了许多文字形式的关于创业话题的文章和报道之后,现在来看看这些相片,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世界各地涌动的创业精神。从这些照片中,你一定会被感染的,他们的动作、姿态、手势、眼神,现场的布置,以及人们其乐融融地交流的氛围,会不会在刹那间让你的内心涌起一阵暖流,并感受到一种全所未有的力量正在你的身体内跃动呢?!
消极者看完这些相片会比以前更加感受到无力感、孤独感和挫败感,“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有活力?我们只能在一旁观望呢?!”。
积极者看完这些相片则会感受到鼓舞,激动地拿起电话骚扰死党,“哥们,别睡了,我们也来搞一个吧”。
有人认为Flickr是为摄影爱好者服务的图片分享社区,而小容认为,它除了让人们分享摄影艺术,也是在让人们分享现实生活。
当英国伦敦发生大爆炸的时候,人们聚集在Flickr里浏览相片,来自现场当事人的记录,已经超越新闻媒介的速度。当印度孟卖发生恐怖袭击的时候,Flickr第一时间为@vinu提供了一个pro帐号。你可以看这里。
除了看看这些生动的影像,你还可以在Flickr里做更多事情。看到杜克大学的全球创业周的活动相片,你如果感兴趣的话,为什么不给拍照片的写邮件呢?那个人在现场,显然也是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查看profile页面了解更多个人背景,把那个人加为联系人。如果你觉得在邮件中无话可说,那么,先看看那个人的blog,订阅rss,阅读一阵子后去blog上留言,或者写邮件去询问问题。
照片本身就是记录、表达和交流的媒介工具,当它在Flickr上被分享的时候,当它成为社区的组成元素的时候,这种工具的媒介效力就迅速倍增。
4、参考:Flickr上的The Commons项目
第一次知道Flickr上的The Commons项目是在布鲁克林日落公园街区的图书馆里。夏天的时候天气很热,于是小容就从公寓跑到附近的这个图书馆上网。图书馆的宣传栏放了很多当地社区的宣传小册子,其中包括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宣传单。小容拿起那张宣传单,按图索骥去浏览布鲁克林博物馆的网站,并惊叹于他们已经娴熟地使用Web2.0工具来推广自己的博物馆品牌,在线上建立博物馆的社区。
布鲁克林博物馆所运用的工具包括:Flickr帐号、YouTube帐号、Twitter帐号、MySpace帐号、Facebook Group、Facebook Page、Facebook App,当然,还有Blog。
除了布鲁克林博物馆,加入Flickr的The Commons项目的还包括史密斯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是全球最大的博物馆美术馆联合会,旗下有16座博物馆,美术馆与国家动物园。小容去了位于纽约下城的史密斯学会印第安博物馆好几次,因此对这个机构也有一些了解。他们也在Flickr和Twitter上活跃。
Flickr的这个The Commons计划于2008年1月16日正式开始,当时,他们和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把该图书馆的一些档案图片分享在Flickr上,并用了一个新的协议”no known copyright restrictions“来说明这些“没有明确的版权限制的照片”,国会图书馆的blog在1月16日的贴子中详细说明了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在这个页面上有关于这个新型版权协议的详细解释,也列出了加入这个计划的一些公共服务机构。
Yuchuan在“游园惊梦”上发表了一篇贴子《美国国会图书馆Flickr的试点项目》,详细介绍了国会图书馆的The Commons项目实践的情况。
2007年,国会图书馆“战略启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们与“图书馆服务印品与照片部”联手,成立了一个小组以开发一项新的计划。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延伸服务和提高用户经验。基本的目的在于:通过国会图书馆的照片分享,增加那些喜欢照片但可能不去访问图书馆的人群的认知;对社会标签与社区输入可能对图书馆与用户产生的影响获得更好的理解;获取参与新兴网络社区的经验。
于是,这个小组最后选定与Flickr进行合作。试点小组与Flickr联系并讨论可以声明的权利选择。但是对于这些图书馆内容来说,无一适用。这就促成了一个新的合作形式:The Commons。这是Flickr专门开辟出的一个领域,用于分享那些没有明确的版权限制的照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6个机构参与了这一分享计划,其中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家的一些机构,他们共同分享其收藏的照片,鼓励用户参与和贡献信息。
试点项目自1月份以来进行了两组照片的公开分享,包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彩色照片”,其中照片1615张;20世纪头十年的新闻照片,共有照片 1500张。从Flickr成员和观察者的反应来看,这个试点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非常大的好处。以下的数据证明了这一试点计划的影响:截止到10月23 日,Flickr中图书馆提供的照片浏览量达到1040万;总计4615张照片中,其中79%都被用户标明“最喜爱”;超过15000个Flickr成员选择国会图书馆为“联系”;从1月到5月,照片浏览和下载量上升大约60%;2562个Flickr用户在2873张照片上发表7166个评论;2518 个Flickr用户贡献了67176个标签;在总共4615张照片中,4548张至少有一个社区提供的标签;不足25%的用户产生的内容不适合而被移除;超过500个印品和照片的在线记录通过Flickr社区提供的新信息而得到改进和提高;5个月间,每月访问“印品与照片在线目录”的人数提高了20%。
全文请看这里。
正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思考的,公共服务机构将所持有的媒介资源通过社会化网络开放出来,可以提高这些公众对这些公共媒介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大地发挥这些媒介资源的价值,同时,社会化内容平台也提供了一个机制,让公众可以为这些媒介资源添加元数据。不论从哪个方面说,这都是多赢的方案。
同样,基于同样的理念,著名的TED大会也将历年的演讲者的视频以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人们的自由传播让这些演讲受惠于更多人,而TED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小结
媒介形态的演变,技术架构的演进,以及时代精神的演变,三者相辅相乘,正在促成一个更加开放、联系更紧密的全球社会结构。
分享主义精神,将内容和人们联系在一起。版权法太严格了,人们发明了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协议便利于分享;公共域的概念也不够用了,人们发明了The Commons的新型协议来便利于分享。分享主义结合新型的社会化内容组织架构,正在将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在新的全球文化运动浪潮中,不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可以自由参与,自由获取。这也是媒介演变所带给我们人类社会的新福祉。
2002年左右,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概念在国内互联网圈子里悄悄地流行开来,随着对UI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概念不断地被挖掘出来:易用性、可用性、用户研究、交互设计、概念设计、用户体验……而在对这些的方法论、思潮的学习和应用中,“概念越来越多,疑问也越来越多”。大家渐渐发现,我们走上了“弯路”,过多过早的陷入到问题的细节。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应该从头开始,应该都汇集到一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
现在我们知道,产品的根本,并不在于功能如何强大、内容如何丰富、界面如何炫目。事实上,一个不太好用的产品,只要能帮助用户解决需求,也不失为成功;而一个又能解决问题又好用的产品,基本都可以算是优秀了。因而,在进行细节设计之前,解答”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才是解决产品问题的根本。
要掌握这个根本,首先要了解”用户需求”,解答” 产品能为用户做什么”;其次是设计”用户怎么用”,使用”人”的逻辑而非”机器”的逻辑;最后才是努力使之”好用”,给使用者良好的”操作感受”。
产品,不仅仅是实现功能这么简单。
这些感悟,是一群有着相同信仰的互联网虫子,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的。他们总是有事没事混在一起畅想未来、讨论设计。在交流想法的同时,大家发现各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惊人的相似:从书本上接触到了先进概念、摸索着应用、发现困难重重。特别是这些理论多来源于软件产品设计,把软件设计的理论强搬到互联网产品设计上,总是有很多的不适合;也许是书本中提到的概念,已经落后于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形态的发展;也许是中西方文化有着天壤之别,无法照抄…… 总之,大家都在”理论结合实际”的过程中走得跌跌撞撞,摔了不少跟斗。
平淡的某天,有人说: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心。要有一个地方让大家相互讨论和借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案例和方法,尽管不像一本书、一个方法论、一套思想体系那样成熟,但是在”前无来者”的情况下,有一个平台让大家讲出自己的观点,分享心得和工作感悟,让其他人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有经验可以借鉴,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够了。 这个提议,引起了其他人的连连感慨:“我们需要一个行业氛围”、“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用户体验及其价值”…… 于是,在一片群情激昂声中,大家简单地分配了一下工作。
10天以后,2007年3月21日零时,UCDChina.com正式上线发布,并发布了第一期的话题:“用户体验设计在团队中的角色”。她只是一个简陋的,连模板都没有的“群体博客”。澎湃的动力源自于大家的热情,也源自于我们的高度统一和高度不一致。统一的是想法,不一致的是各自风格,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是天然的绝配,从一开始在现在,乃至将来,他们都在,并且一定会被很好的继承。
从定期推出系列话题讨论,到不满足线上讨论开始组织线下的“UCD书友会”(如今,已有7个城市,在每月的第三个周日,同时进行讨论),到收集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网址编成“UCD网址导航”,再到发起“UCD翻译小组”。UCDChina所做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人去规划它的发展,也没有人在”设计”,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发的。目的,都是源于我们那个简朴的愿望:用这样一个平台,一起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这就是你所看到的”UCD大社区”, 一个从粗糙的群体博客开始,慢慢走向开放、更开放的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行业的综合社区。我们希望这个社区能帮助每一个设计师解决实际的问题,成为设计师可依赖和信赖的“知识库”。
我们凭着热情做事,一点一点地收集思想的火花。直到有一天,出版社找到我们,说火花足够多、足够明亮,汇到一起,能照得更远,于是就有了你手里捧着的这本书。
如果你想加入我们的行列,有两句话希望你能记住:
1. 你不是用户。
2. 产品的意义,是为用户创造价值。
UCD大社区(http://UCDChina.com)欢迎你来贡献更多的思想火花!联系我们,请发邮件到ucdchina@gmail.com或访问我们的邮件组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UCDChina。
内容导读
本书收集了UCDChina上线以来推出的13个话题,内容涵盖了产品设计的全部流程,按顺序集结到第一到第十三章中,讨论了如何研究用户、如何将用户需求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如何传达和协作。在第十四章,几位设计师分享了生活中的UE故事。第十五章,列举了一些实例和实践者的观点。本书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从事产品设计、产品策划、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用户研究、前端开发、网站运营,以及所有与互联网有关的从业人员阅读。
Angela 执笔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十二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