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专家的言论被视为建议向市民征收“呼吸税”。李泰格撰文探究了引起群情激奋的事件因委。
在中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感似乎不断下降。北京一位生态学家的言论,最近就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76岁的蒋有绪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1月18日,这位北京专家在广州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发表演讲,阐述城市森林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这个论坛之后,中国公众的词典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呼吸税”。蒋有绪则被视为建议向普通市民征收“呼吸税”的恶人,在网络上换来阵阵骂声。
某网络歌手甚至套用已故歌手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曲调,创造出《呼吸税之歌》,“蒋姓院士名有绪,建言应征呼吸税。人人都是污染源,活着即是犯大罪……”
蒋有绪真的建议对普通市民征收“呼吸税”了吗?这是一桩冤案呢,还是蒋老先生理当承担骂名?
广州的《新快报》是最早报道蒋有绪此次演讲的媒体之一。该报派出记者去采访了上述论坛,并在第二天刊出报道。这篇报道后来被广为转载和引用。
其报道是这样的:昨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森林城市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蒋有绪呼吁,政府可以考虑对企业甚至排放二氧化碳的市民征收生态税……蒋有绪认为,居民生活在地球上作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应该为节能减排付出代价,“可以考虑让市民每个月买20块钱的生态基金”。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似乎混淆了生态税和生态基金的概念,也没有说明是否对蒋有绪本人进行过采访。而根据我这位科学记者的经验,一些国内媒体在报道中不时误解科学家的话语。
于是,我找到了蒋有绪的发言记录——广州日报的大洋网对论坛进行了文字直播。所谓文字直播,是指在会议期间,由专业的速记人员整理与会者的发言记录,并实时刊登在网络上。
根据大洋网的记录,蒋有绪的原话是:“城市森林既然有这么多好的功能,是否可以考虑进一步关于生态税收的问题……每一个市民也在排放碳,我们是不是可以搞10块钱,20块钱的基金,这些钱来进行造林,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税收支持城市森林的维持。”
对于这份发言记录,我也不敢充分信任。毕竟,速记人员往往不熟悉会议内容,加上很多发言者并非“字正腔圆”, 完全可能出现错记和漏记。
无论如何,从《新快报》报道和大洋网的直播中可以发现,蒋有绪并没有讲过什么“呼吸税”。
不幸的是,有网络媒体在转载《新快报》的报道时,干脆将标题篡改为:院士呼吁征“呼吸税”,每人每月20元保生态。
在中国,很多新闻网站或商业网站都会转载其他媒体刊发的新闻。为了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换取高的点击率,这些网站的编辑经常修改标题。
我不得不“佩服”发明出这一税种的网站编辑,因为“呼吸税”这个说法很形象。实际上,在人为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人类呼吸的贡献仅仅是沧海一粟。人类的能源消耗等活动,诸如坐飞机旅行、火力发电,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
因此,“呼吸税”的说法极容易误导公众,并导致群情激愤。的确,如果连呼吸都要交税,老百姓简直没有活路了。显然,这并不是蒋有绪的观点。
蒋有绪提到的基金,也并不等于税收。实际上,中国已经有相应的基金: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等联合发起的中国绿色碳基金。
这个成立于2007年7月的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其目的是“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造林以及森林经营保护活动,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搭建一个平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先捐出了3亿元人民币。该基金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强制要求每人每月都交钱。
当然,也有人提出,既然蒋有绪说的是“每人每月20元保生态”,就与税收无异。
不过,很多人在阅读新闻时,并不会追究其可信度。而“每人每月20元保生态”云云,很可能是某位网站编辑自作主张加上去的。
我曾尝试采访蒋有绪进行求证,但未能联系上。《科技日报》的记者后来也没有联系到他。蒋有绪所在机构的工作人员则对该报记者表示,广大网友和媒体可能对蒋产生了误解。
从常理推测,蒋有绪恐怕并不是建议每人每月都必须拿出20元,而是鼓励有条件的市民自愿捐一点钱给基金,用于造林绿化,抵消碳排放。毕竟,就算老先生再糊涂,也会知道中国贫富差距极大,一些老百姓甚至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而且,蒋有绪是中国国家气候变化12人智囊团,即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一员。他肯定清楚,中国一些富人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大超过国民的平均排放,而另一些穷人远远低于平均排放,怎么可能向所有国民一视同仁地征收与碳排放有关的税收呢?
当然,蒋有绪如果确实说过每个人都应该交钱的话,他被众人声讨,大概算不上冤枉。但问题是,有多少媒体真实客观地报道了蒋有绪当时的发言呢?
在某种程度上,“呼吸税”风波反映出一些中国媒体从业者对于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新闻报道过程中的草率。一些所谓的评论家也在并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在媒体上“针砭时弊”,痛骂蒋有绪。
更重要的是,“呼吸税”的故事说明,科学家、新闻媒体与公众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中国的气候变化报道,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李泰格, 驻北京的环境与科学记者,擅长深度报道。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2003-2004年,获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资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首页图片由Stitch摄
The upshot of the paper is Oracle rules and MySQL sucks for sharding. Which is technically probable, if you don't throw in minor points like cost and ease of use. The points where they think Oracle wins: online schema changes, more robust replication, higher availability, better corruption handling, better use of large RAM and multiple cores, better and better tested partitioning features, better monitoring, and better gas mileage.
平时工作中在界面设计的时候,我总是要求工程师先在纸上画图,初步确定后,仅仅用HTML+CSS做出静态的界面再次与用户(主要是其他业务部门)确认后,再动手写实际的代码。
纸上的原型设计是经常使用(至少我自己)的初期设计方式,办公室里用白板(空间大,而且环保些)和马克笔。这种办法不仅快,能尽早发现在文字和口头的沟通上理解不一致的地方,同时也尽可能减少开发成本和因为理解不一致导致返工的情况。纸上的原型设计在可用性上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有专门一本书介绍和探讨,这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也有它们本身的不足。首先是没法很好地保留设计和讨论的内容,我曾经尝试用数码相机把白板上的内容拍下来,但仅仅是为了保留,没法有效地在后续的讨论和工作中继续使用。
几年前发现过一个做网站的设计草图的工具软件,Denim,这是一个大学的项目,学术性和尝试性的味道强了些,界面设计上有很多新颖的地方,但毕竟不是从每天蹲在“战壕”中的工程师的角度出发,玩玩可以,实际工作上还是不大可能用上。(附:Denim的截图)。
前阵子发现了一个新软件:Balsamiq Mockups,用下来发现它真正抓住了原型设计的核心与平衡点,既能快速设计草图,又能比较好地进入到平时团队工作的流程和工具中,可以说是击中了原型设计的Sweet Spot,强烈推荐。
再说说功能和亮点:
据作者说,现在这款软件的设计就是用它自己来设计的,经典的“吃自己的狗粮”,这也让我对其更有信心,因为它是开发者为开发者写的软件。
更多信息,大家可以到它的网站上了解。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Balsamiq Mokups的在GetSatisfaction上的用户支持和服务,作者Peldi对问题报告,新需求的回应很积极和及时。而且根据这个讨论上看,到月底就会有一个专门用来分享界面控件设计的社区网站了,很期待。
再要说的一点是这款软件是要付费的,79美元(也可以免费,具体如何免费,请看网站上的说明),相对于它能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提高的效率,是很值得的。Peldi说在2008年,这款软件就从1,322位付费用户那获得了162,302美元的收入(其中仅12月份就有39,000美元),这令人鼓舞地证明了只要是提供真正价值的服务和软件,就能够创造很好的收入,即使在经济萧条的寒冬里。
另外说一句, GetSatisfaction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服务。
一月 2009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