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d by 车东
最重要的一个这样的测试是墨西哥进行的 Progresa 测试:有条件的给穷人钱。想要得到资助,你必须让孩子上学,怀孕的时候必须检查营养等等,而且钱只给母亲。试验结果极其成功。甚至纽约都开始学了。【中国当学之。】
写读书笔记本来并没有什么规则,但过去几年内我实践总结的结果,发现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作为普遍的规律。
1. 强力研读,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名著,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2.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3.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然后这本书就可以还给图书馆永不再借。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4.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也看到不少这样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意义不大。这种笔记跟语文课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没什么区别,半个小时就可以全写完。流水帐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三个数字来描述一名美女一样无趣。我认为思维导图不是干这个用的。
5. 我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 — 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
6. 重要的是一定要确能看出来作者的逻辑脉络!除非你写,否则你甚至可能根本看不到这个脉络。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单独拿其中一个小故事出来写篇文章,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与众不同的解读。然而这个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最后只记住了小故事的树木,而看不到背后的森林。实际上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那些所谓“中国古代寓言”,就是从古书中提出来的小故事,而我们对这些寓言的解读往往背离古人写书时的本意。
7. 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笔记,是我听说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所以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某个小故事实在是好,那么就把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一方面,以后将来万一写文章之类,从笔记里翻出来就可以用。更重要一点,是这些故事日后将会反复地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它们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直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8. 颜色和字体的变化可以起到自动突出重点和分类的作用,使用 Gmail 和 Google reader 非常方便。我上大学的时候整理物理笔记,每次都用三四支不同颜色的笔,方便区分比如哪些是最重要的思想和公式,推导的关键一步,哪些是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等等。
9. 因为读书笔记是为了把书扔掉,要注意给将来使用搜索引擎留下线索。也就是说要把关键字,人名地名组织名等记好。万一将来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直接上网搜索背景资料。
10.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式的读书。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我现在的统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评论全部放在方括号【】中,到时候哪些是书里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
11. 要随时注意发现书中思想跟其他书的联系,共同点或者不同点。一个真正善于主动读书的人对这种联系是非常,非常敏感的。要敏锐地记载下这些联系,关键词是敏锐!如果你不够敏锐,说明你不够主动。
12. 另外我谈谈 Kindle 的使用。强力研读需要读两遍。如果书不是图书馆的,那么第一遍读的时候随时在书上划下重点句子,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第二遍写笔记的时候无疑会省很多力气。我们看到牛人都喜欢在书上批注。Kindle 的出现彻底改革了这个过程:你甚至可以只读一遍,第二遍不用看书直接写笔记!这是因为当你在 Kindle 上划线和做批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把你划线的句子和你的批注复制到一个叫做 ‘My Clippings.txt’ 的文件上去 — 我们只要直接读这个文件就可以做笔记了。所以我用 Kindle 读书的时候经常比较高密度地使用光标和键盘。(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我经常同时读好几本书,这些书的“摘录”被 Kindle 交叉地都保存在这一个文件中,而且每一段摘录都包含原书标题和位置,非常不易阅读。我用 Python 写了一个小程序,自动从 ‘My Clippings.txt’ 中提取一本指定的书的全部相关内容,且去除所有标题和位置的垃圾信息。)
显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笔记主要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和方便日后查阅。读书笔记不是书评,是写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公开发表的 — 可以完全专注于意思,而不必关心文笔。虽是这样,阅读别人写得好的读书笔记仍然是一种乐趣,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我甚至觉得应该有一个专门供人交流读书笔记的网站。另外,Google Wave 这个工具,其实非常适合几个人共同读一本书,然后联合完成其读书笔记。
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写的过程如同跟着作者把这本书演练一遍,所以它的一个附带好处是对写书这个工作越来越熟悉,以至于学会自己写书。
最后摘录一段我对 Super Crunchers 其中一章的笔记。此段笔记写于08年9月,这里全文贴出,完全没有修改。
Ch 3. Government by Chance
本章谈如何用 SC 方法对公共政策进行随机测试。
1966年,一个经济学生 Heather Ross 进行了几个价值$500万的公共政策测试:Negative Income Tax(NIT,当你的收入少于某标准的时候,政府给你发钱)
是否会降低人们找工作的积极性。实验随机选择穷人给 NIT,结果发现,NIT不会像大家害怕的那么减少就业,但是接收了NIT的穷人家庭的离婚率大增。【这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高福利的欧洲国家的出生率的下降呢?】Spending Money to Save Money
用SC随机测试的方法验证公共政策是一个特别省钱而有效的方法。1993年经济萧条时期,经济学家Larry Katz (作者以前在 MIT的室友,极其聪明),认为如果政府花点钱对失业者进行找工作培训(不是技能培训,而是找工作中的面试技巧之类的培训),那么这些失业者可以更快地找到工作,从而减少失业保险的支出。于是在很多州进行了随机测试,跟控制组比较下,接收了这种帮助的失业者的确更快地找到了工作。有参议员甚至提出以后凡是公共政策都要先进行这种随机测试。实验中的面试技巧部分,实际上是通过 regression 方法分析出来的,再把这些技巧教给失业者。
【我认为这个案例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机测试中,那些接受培训的人的竞争力大于市场上没有接受培训的失业者,所以才更快找到工作。然而如果政府真的给所有人培训,那么这种竞争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毕竟这只是找工作的技巧,而不是工作技能。这是本书的一个漏洞:随机测试结果和全面采用这个政策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此实验的结论虽然号称成功了,不过后来似乎也没有一直全面执行。】
The True State Laboratory of Ideas这种实验方法堪称民主的实验室。实验的关键是实验的设计:你需要一个好的控制组(control group)。目前此方法已经全面实行。
Keep an Eye Out for Chance
任何一个可以随机的对一群人实行,而对另一群人不实行的政策,都可以进行这种测试。显然美联储利率变化不能使用这个方法,因为你不能只给一部分人不同的利率。【其实上文说的那个也属于不能实行此方法的。】
除了有目的的主动随机实验之外,super crunchers 也可以通过对以往政府因为其他原因而进行的”随机事件”的分析来得出一些结论。比如说候选人名字在选票上的排位是否对选举结果有影响?加州的选票排位是特意随机的,研究发现,在初选中,名字在选票上排第一位的确有好处,而在更重要的选举中,则没什么效果。
联邦法院总是随机的往不同的辖区派法官。这给了 Joel Waldfogel 一个回答一个经典问题的机会:更长的刑期是否有助于减少再犯罪率(recidivism rate)?有些法官倾向于重判,给长刑期;有些法官倾向于轻判,而随机过程决定了每个法官倾向于总体面对类似的案件。最后通过 SC,结论是,刑期长短与再犯罪率无关。
The World of Chance
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对公共政策的随机测试方面反而出于领先地位,因为测试成本更低。Poverty Action Lab 就是一个2003年创建于MIT专门研究怎么减少贫困的政策的机构。某些国家的优势是他们可以测试一些美国政府不能出台的测试:比如印度政府1998年要求1/3的村子的村长必须是女性。而这个选择是随机的。结果证明女性村长更乐于投资那些与女人平时工作相关的基础设施,而男性村长更乐于投资于教育。
Poverty Action Lab 的学者 Esther 的实验发现,在那些只有一个老师的印度学校里面装备一个记录时间的照相机,要求老师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与学生合影,同时把工资与出勤率挂钩,可以大大减少老师迟到的概率。【这不是废话么,这算什么天才。】
可能最重要的一个这样的测试是墨西哥进行的 Progresa 测试:有条件的给穷人钱。想要得到资助,你必须让孩子上学,怀孕的时候必须检查营养等等,而且钱只给母亲。试验结果极其成功。甚至纽约都开始学了。【中国当学之。】
Shared by 车东
很有用啊
来自: 豆瓣系统邮件 时间: 2009-11-13 17:46 话题: 豆瓣读书邀请你试用“购书单”新功能 亲爱的brant: 你一直是读书的活跃用户,豆瓣今天推出新功能 “购书单”,特意邀请你试用。 新功能允许你把任意一本图书加入购书单,或者去自己的“想读”、“豆瓣猜”列表内批量添加;接着你可以在购书单内选择数本并比价;最后一次下单多本到某个购书网站。 目前我们提供北发、当当、卓越、九久、China-pub五家可供下单选择。 目前购书单还在测试中,只有几千名用户有测试权限,测试不能邀请,很遗憾其他豆友暂时不能使用。试用时间从11月11日-11月25日,在此期间,欢迎你尽量多地使用购书单功能,并就各种使用问题给我们反馈。 购书单地址 http://www.douban.com/book/cart 或者你也可以在“读书”的二级导航里找到它。 感谢你做第一批的尝鲜者,试用愉快:) Update by scallet:可以去这里回帖索要邀请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658818/
读书 的二级菜单有 购书单NEW
购书单页面。
“想读” 列表有将一本书 > 加入购书单 的操作。
Shared by 车东
在所有对话中,透明度和讲真话是最最重要的。
这段时间一直在跟踪企业的数字营销,或者说的时尚点,就是社会化营销。而说到这个话题,必须要提的就是戴尔这个企业,不仅因为其做的最早,而且也是做的最好,中间涉及一整套社会化营销流程和方法都值得我们研究。一起思考@闫跃龙对戴尔的社会化营销进行了深度分析,以供感兴趣的企业和朋友们参考。
1. 惨痛的教训。
2005年夏天,戴尔深陷困境,客户服务糟糕不已,一位名叫Jeff Jarvis的客户购买了戴尔电脑但是却遇到了故障,在求助未果的情况下,这位客户选择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戴尔糟糕的客户服务。“戴尔去死吧(Dell to hell)”的文章一时间全球闻名。戴尔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极大冲击,当年11月,戴尔的季报利润下滑28%。
2. 戴尔直通车(Direct2Dell)企业博客
戴尔被迫吸取教训,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回归,开始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投身社会化营销的尝试。首先,投资1.5亿美元解决客户服务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因为最华丽的社会化营销也必须要以健康正确的经营工作为前提。其次,就是建立名为戴尔直通车的企业博客。同时,戴尔也开通了不同语言的企业博客,这里是中文博客。
然而,这种积极的态度换来的却是博客们的质疑。Jeff Jarvis批评道:“虽然这个博客想和客户对话,但做的太差了,里面充斥的都是戴尔的促销东西”。可贵的是,戴尔将这些批评虚心接受,并刊登到了企业博客上,第一次表现出虚心倾听的正确态度。现在,戴尔直通车的每月PV已经超过500万,对戴尔与用户的沟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戴尔电脑爆炸事件
祸不单行,在戴尔直通车开通不久,在日本出现了戴尔笔记本电脑爆炸事件, 因为企业博客,戴尔首次多了一种与公众直接沟通的手段。通过澄清锂电池技术,以及其他信息,公众明白这种爆炸只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同时明白这是索尼电池的问题,而和戴尔关系不大。
图 这是戴尔的社会化营销策略
4. ideastorm开创与客户直接沟通
戴尔乘胜追击,加大了社会化营销的力度,推出ideastorm,开创与客户直接沟通的渠道。客户可以提出与戴尔产品相关的所有创意和要求,然后其他人可以就这些想法进行投票。这种有点类似于一起思考@闫跃龙之前分析的星巴克ideasharing模式。
值得注意的一个典型案例是“驱逐Windows vista事件”,一个用户发帖指出自己更喜欢保留Windows XP操作系统,而不喜欢Vista。这个提议得到了超过15000人的回应,戴尔顺应客户潮流,宣布将由用户选择安装XP或者Vista。最近的一个例子,也是来自于ideastorm,戴尔根据用户的提议,将Linux作为某款笔记本电脑的默认操作系统。
5. StudioDell视频博客
戴尔还推出了一个名为studiodell的视频博客,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不同的是,这个是由用户上传有关戴尔产品等的视频,然后与大家分享。这里日益成为用户分享购买、使用戴尔产品感受的场所。
6. 戴尔论坛
另外一个工具是戴尔的社区论坛,用户根据不同板块进入BBS进行讨论或者分享,戴尔会有专门的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也是戴尔加强客户服务的一种手段。
7. 戴尔在Twitter和Secondlife
最新的进展是戴尔在Twitter上开了帐号,实时回答用户的问题。特别是在戴尔的产品发布会上,会通过Twitter与现场观众互动,及时解答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戴尔在Twitter上开了多个帐号,这些帐号根据不同功能划分的非常细,较好的利用Twitter进行社会化营销,这方面可以参见Webleon的分析:Dell的Twitter策略,还可以更好
戴尔在secondlife上建立了戴尔之岛,并开通了电脑定制服务,是最新的新闻。注意,这个可不是虚拟的组装,而是可以自己选择配件,然后获得真实的电脑。这一点有点虚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意味。
图 在secondlife上用户可以在线组装戴尔电脑
其他的我不一一赘述,戴尔在facebook等SNS上都建立了相应的帐号,并根据不同工具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实现相应的社会化营销功能。
戴尔对社会化营销的态度经历了巨大改变,从“look don’t touch”到现在的“listen, and join the conversation the right way.” 可以说代表了大多数公司的改变历程,戴尔数字化营销经理 Lionel Menchaca 的博客感悟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
对于互联网,我们的企业还是有不少误解,现在就要消除这些误解,积极投身到其中。
非也!一般情况下博客的影响力其实不大,需要有前提条件:(1)负面博客反映的问题是企业存在的;(2)企业没有解决这些问题;(3)主流媒体报道
需要牢记,博客等互联网工具本身并不会破坏企业声誉,只有企业自己的失误才会破坏自己的声誉,身正不怕影斜!
当然不用,有的问题需要保持沉默,有的需要立即回应,视问题对企业声誉影响的程度而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如果有社会化媒体工具,日常有与互联网对话的渠道,就方便了及时化解问题。在我看来,成功的秘诀在于五个基本原则,我将在下面详述:
戴尔首席市场官 Mark Jarvis在一次演讲中,这样描述其成功的经验:
* 地点、地点、地点! - 身在物质世界,消费者必需知道到哪里去找他们要找的公司。我们发现,他们并不一定会留意我们自以为他们会注意的地方。我们不能确认,他们一定会键入http://www.dell.com/从网站上找到戴尔。然而,我们基本能够确信,他们会在谷歌的搜索框中输入Dell。因此,我们必须确保搜索结果能帮助他们得到想要的信息。
* 一切都是在线的、即时的 - 我们距离一切被IP激活的世界并不遥远。试想用你的手机拍一张照片、用手机浏览器快速上网搜索、找出你需要了解的任何东西的信息。你甚至可以即时购买它。在戴尔,我们正紧跟这样的趋势。又有什么公司不想给他们的客户提供即时的满足呢?
* 个性化营销 - 今天的消费者期望量身定制。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表来看电视。他们根据自己需要的时间、地点和形式来获取新闻。同样,他们希望定制商家向他们促销的形式。大家有没有见过我们与Twitter一起做的事?消费者可以事先注册,让我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产品出现在戴尔的销售渠道时,通过twitter通知他们。- 我们如何能做得更加个性化呢?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
* 参与 - 你们知道戴尔现在已经有七种语言的博客吗?我们能从消费者那里得到很多洞见和关心,并非因为我们把信息单向传递给了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参与跟他们双向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我很惊讶,财富500强企业中仅有11%在使用博客。
* 倾听 - 客户是我们灵感的源泉,倾听他们的声音是戴尔直销模式的核心所在。通过IdeaStorm之类的工具,客户告诉我们,究竟做什么,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最好的技术合作伙伴。客户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将近9000条想法,而我们对这些想法已经投了60多万次票。这简直就是一个客户驱动的、资源开放的研发实验室。
十一月 2009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