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favicon23:11 近期的读书计划 » Wish Room 1906

四本书的封面集合

最近可是买了不少书,主要涉及图形、创意和文化方面的,与大家分享一下。感谢一些朋友,给予我一些思想上放松的时间,让我有机会略作休息和调整。

创意市集: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是居住于伦敦的设计师王怡颖(女)。让我购买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一个访谈的集合,作者走访了十六位风格迥异的自由设计师,并分享了他们的设计心得、作品,和工作室。图片、文字都非常精美。

河童旅行素描本:也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书,作者是素有日本老顽童之称的妹尾河童。引用豆瓣上一读者的书评及书中原文:

“东西放大25倍后,常会有意外发现……尾道的砂和神户的砂很像……而在中国敦煌的砂中,可以看到翡翠、紫水晶、玛瑙等宝石。” 河童当然不是个砂石专家,不过他却是个用放大25倍的眼光窥看世界的专家。

我是看了这幅插图,才购买此书的。

日本手工艺:这是一本介绍日本生活中的一些手工艺,比如髻子梳子之类,而并不是那些奇技淫巧。我自小对手工艺比较感兴趣,而柳宗悦的书,以前看过部分,在购书过程中正好看到,当然不能错过。引用作者的话: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设计中的设计:又是一本日本设计师的书。日本有一批设计师,以原研哉为代表,他们以人为本,不以设计师的个性张扬为出发点,而是把设计理念建立在社会之上。

摘选豆瓣上的简介,我非常赞同这种设计观: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这句话或可代表作者的“设计观”,设计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原研哉对设计的认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为核心而生发出去的,作者曾说过:“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只不过被看成被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正是这种设计观直接决定了作者对“设计” 内部的理解,如果说在杉浦康平这里,设计之所以成为设计是最重要的,在“作品”里找到“造型”的源头,在天地人的“形式”里找到共鸣的造物方式;原研哉更关注的是“信息”的形态,他的“设计”是一个信息流动的“黑箱”,即设计学是一种潜在的“交流学”。

以上四本书,想了解更多的可以参考豆瓣上的书评。而这些书,也并非设计师才能看 :)

另外计划购入杉浦康平的一些书,可惜在国内似乎绝版了。哪位有可以转让一下呢?主要是《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和《造型的诞生》两本。

查看或发表评论

Source favicon23:03 Web 2.0 站点扩展性问题随感 » DBA notes
最新一期《程序员》杂志上有篇《Web 2.0 构建要素》的文章,里面描述了一些 Web 2.0 的扩展性问题,这可能也是 Web 2.0 站点从小到大必须承受的苦恼。该文简单介绍了有些站点通过 Amazon S3 服务来解决存储扩展带来的压力。有些站点则必须自己动手构建最适合自身业务的技术方案。 很多比较成功的站点,有的时候会透露出一些关于站点扩展性的技术信息,像我收集的 Flickr 的开发者的 Web 应用优化技巧Technorati 的后台数据库架构Craigslist 的数据库架构等,往往是蜻蜓点水,看过之后让人心痒难当,可是更细节的东西又很难获取。尽管这些站点基本都是构建在 OpenSource 软件上,但这一点上看,似乎不够 Open ,唯一一个做的比较好的倒是要算 LiveJournal ,他们通过 Danga 站点贡献了几个经典的软件与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档(如这篇对LiveJournal扩展性的介绍),是为很多后起 Web 2.0 站点必备的参考信息。 在国内,很多 Web 2.0 站点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象豆瓣阿北还需要身兼 DBA, 而抓虾,虽然数据库已经有上亿级别的记录量,就上次我在北京和谌振宇聊天,感觉抓虾在扩展性上也是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在杭州,Yupoo 也因为日益增长的数据量而不得不着手考虑如何更为成功的实现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 这些似乎表明,Web 2.0 站点扩展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 Web 2.0 发展的一个障碍,"多、快、好、省"的构建新型互联网应用,不知道正在让多少人犯愁。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很多技术解决方案往往是软硬件厂商提出来,类似自上而下的推动,而 Web 2.0 站点变化太快,到现在为止,似乎只有 MySQL 一家公司是比较大的赢家,可是因为面对的客户情况各异,解决方案似乎无从说起(比较简略的实现案例倒是能找到几个),再者,这些站点基本上是把 MySQL 这样的产品当作基本工具,和其他软硬件相互结合,然后在这个上面灵活构建出很多具有创新性的应用。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化。 另一方便,Web 2.0 架构方面的人才还是稀缺,这个架构不是指某一方面(比如Java)的架构,而是整个产品环境的架构,象 Flickr 技术大牛 Cal Henderson 这样的人几乎是可遇不可求。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开发语言每样都能那起来并且能够涉及足够灵活的技术方案,这要求,也的确高了一些。或许有人说,一个人不行,那么多几个人分别负责某几个环节不就成了? 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人力成本。 上一篇 Blog 我提到五月份的"侠客行"大会,我倒是希望能有一群网络技术人才能够就 "Web 站点可扩展性" 这个话题作一番探讨,每个站点如果都说说自己的心得,那么汇集在一起参考价值会对整个 Web 2.0 环境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还拿 MySQL 说事儿,去年网志年会上,就有人感叹,国内 MySQL 好手太少了,考虑到物以稀为贵,有的 Oracle DBA 已经开始学习 MySQL 啦. --EOF--
Source favicon20:59 Discovering Sitemaps » Live Search's WebLog

When we first teamed up with Google and Yahoo to support sitemaps as an industry standard, it was with the express intention of driving the protocol forward.  Making it into a simple, effective way to tell all search engine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your site.

 

Today, I'm happy to announce the latest addition to the protocol: Sitemap Autodiscovery.  Autodiscovery gives siteowners the ability to easily share their sitemaps with all search engines at once, without the overhead of manually submitting them to each one.  In order to share your sitemap with the crawlers at large, you simply provide the following line in your robots.txt file:

 

                Sitemap: <sitemap_location>

 

Where <sitemap_location> is the complete URL of your Sitemap Index File (or your sitemap file, if you don't have an index file).  This directive is independent of the user-agent. so as long as it is present in the robots.txt file, all engines will be able to find your sitemaps.  I see this as an important extension to the protocol, as it removes the need to individually submit sitemaps to each engine - simply add one line to your robots.txt file, and we will find your new and updated sitemaps automatically.

 

Although we aren't ready to start consuming sitemaps quite yet, I encourage you to build a sitemap and add the "sitemap" directive to your robots.txt. As soon as we roll out support (before the end of the year), we will be able to start crawling your sitemap files immediately.  If you want more detail on the sitemaps protocol, including autodiscovery, check out www.sitemaps.org.

 

As always, we are eager to hear your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Please send them our way using this link.

 

Brent Hands, Program Manager, Live Search

Source favicon18:51 Sandwich decoded! » 格志 - 一起格物致知

很多的孩子都喜欢到“麦哥”那儿,啃上一个Sandwich来填饱自己的肚子。4月10号的纽约时报登了一篇关于Sandwich的文章,想知道内容吗?
A:是关于垃圾食物的吗?
N:不是拉,是科学家居然开始用数学方程来解密Sandwich,信不信由你啊!

The Perfect Bacon Sandwich Decoded: Crisp and Crunchy

Should it be slithery or scrunchy, glutinous or grilled? The answer, British scientists say, may be divined by a formula:
N = C + {fb(cm) · fb(tc)} + fb(Ts) + fc · ta.—————这就是大名鼎鼎的sandwich方程!

好的三明治是需要用0.4牛顿的力产生0.5分贝的香脆声的!其中公式中的N就是吃三明治用的力啦!fb是关于火腿形状的函数,fc是关于调料或填充物的函数,ts是制作时的温度,tc是制作时用的时间,ta是添加调料的时间,cm表示制作的方法,c代表吃火腿的力。真的好麻烦啊!

That is the scientific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makes the perfect bacon sandwich?

And, no, it is not April 1.

Researchers at Leeds University(利兹大学,听说过英超的利兹联队吧,想了解这个学校可以看看这个网址吧http://www.leeds.ac.uk/) spent more than 1,000 hours testing 700 variants on the traditional bacon sandwich, which many Britons refer to as a bacon butty (不要奇怪英国人就是这么叫三明治的)(eschewing the term sandwich, said to have been coined to honor the fourth Earl of Sandwich’s habit of eating meat between slices of bread around 1762).

For Britons, butties come in a variety of guises — chip butties (French fries between slices of bread), crisp butties (ditto with potato chips) or even sugar butties, which are self-explanatory. None are viewed as especially healthful.

阅读更多

Source favicon18:31 硅谷两会:Web 2.0 Expo和MySQL Con » 豆瓣blog
这个周末我会去旧金山参加O'Reilly的Web 2.0 Expo。下下周可能会去Santa Clara的MySQL Conference 2007。 O'Reilly年度的Web 2.0大会被批评越来越像Yahoo, Amazon这样大公司的公关场所。所以今年拆成了两个会:大腕的Web 2.0 Summit和虾米的Web 2.0 Expo。Summit有点像指点江山的华山论剑,Expo更像一个行业工作年会,有不少刚刚出头的网站和极其草根的创业者,应该有更多鲜活的东西。 MySQL年会虽然是技术会议,但MySQL是近乎所有新兴互连网公司的技术引擎。所以这两个会之间有不少交叉的话题(比如Scalibility)一点也不奇怪。另外还在alpha里的Falcon Storage Engine这次应该是一个关注焦点。我仍然是豆瓣的临时DBA,纯粹为了学习而去。DBA也是我最后一个急着想交出去的技术角色。有兴趣接替我的,请快和我们联系。这次我会帮你多做些笔记。:) 两周里别的时间我会在湾区转悠。这个Blog的读者里有参加的,希望能碰到。
Source favicon17:54 中国网络工程师侠客行大会(2007.5 杭州) 免费报名 » 车东[Blog^2]
近期的聚会很多,上周末错过了Lucene.cn技术交流。希望朋友们能在5月份的网络工程师侠客行大会见到,这次中国互联网技术精英论坛将于2007年5月19-20日杭州举行,做为东道主的阿里巴巴也邀请了来自美国Yahoo!的多位技术专家包括PHP之父Rasmus Lerdorf,搜索引擎专家陆奇和Jan Pedersen等,并进行专题演讲。点击这里下载报名表格并发送给 developer@alibaba-inc.com 我了解到的嘉宾名单:
嘉宾姓名	方向	所在公司
Rene Bonvanie 	SAAS	Salesforce.com
Jeremy Zawodny	WEB SERVICE(WEB2.0)	Yahoo
陆奇	搜索引擎	Yahoo
雷鸣	搜索引擎	百度
Jan Pedersen	搜索引擎	Yahoo
陈华	搜索引擎	酷迅
张华平	搜索引擎	
Rasmus Lerdorf	PHP	Yahoo
耿志军	PHP	PHPChina
13:48 Google Adsense即将启用西联汇款结算方式草根网:IT精读--传递业界最有价值的资讯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昨天去银行托收上个月Google Adsense的支票时,中行的柜员告诉我现在托收费从20涨到50了,所以加上邮寄费,要交55了,郁闷。 今天早晨登陆Google Adsense后台,发现在TIPS里有关于选择西联汇款收款时注意限额的话,于是点击,结果提示是未找到要找的内容。看来Google Adsense应该是已经在准备启用西联汇款的方式来结算了。 其实上次和Google Adsense小组沟通时,他们就提到将来有可能会使用西联汇款的方式来进行人民币结算,同时要按照中国法律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不是传说中的银联卡付费,看来Google美国总部还是没有完全放权)。当时因为不知道这部分内容是否需要保密,所以没有写出来,现在Google Adsense后台已经有TIPS了,我觉得写出来应该无妨了。 Google Adsense一旦正式启用西联汇款的方式来结算,站长们收款将会从之前的2个月左右缩短为1个月,将大大增强与国内其他网站联盟的结算时间差距(目前我接触过的联盟一般结算时间为半个月)。未来中国网站联盟市场竞争要加剧了,这个市场应该会很快地扩大,并且有可能培育出一批明星企业。。。

草根网历史延伸阅读:
Source favicon01:54 地铁站里的电池摊儿 » 格志 - 一起格物致知

我不知道那个电池摊儿是从什么时候起就摆在那里的,就像我不知道地铁站出口的那个韩国人是从什么时候起每晚在那里卖辣白菜的。“キムチいかがですか~?”她说这话的时候也是低着头,声音刚好让我听到,然后我就抬起眼皮朝她前面的一个板凳上看上一眼。那上面摆着一个橡皮筋扎口的透明塑料袋,袋子圆圆地鼓着,里面是一团黄绿、橙红混合的暧昧物体。我每看这东西一次就会打个哆嗦,然后不由地偷偷扬起眼睛打量一下她的脸,又在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做贼似的逃开。

那还是许多年以前。那时我还是一个无知也无害的留学生,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东京早晨的地铁车厢里异常安静,我常常拉着吊手就靠在别人背上睡过去。如此第一节课永远迟到,我总是低着头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痴痴地坐上一会儿,然后下课,我又低着头从后门走出来。晚上我在便利店站班,总是在没人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数着香烟盒子。墙上那张AV广告半年都没有换过,我让视线尽量避开那个女人露出来的白牙齿。生活。总是一天一天的过。

而一切都是从那个电池摊儿开始的。

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下楼梯进入地铁站里,那下面涌上来的风照例吹得我脚步轻浮,我晃荡到站台上,又依着惯性一直往里走。在东京几乎每个人每天早晨都会站在一个相同的位置等车,他们习惯性地下台阶,习惯性地走一段,停下。地铁来了,上车,到站,下车,正好就在正确的出口的正确的台阶下。我也不例外。每天都依着惯性,一直往里走,一直往里走。

站台的最里面是吸烟角。我很讨厌烟味。可是真奇怪,之前我一直都没注意到。

阅读更多

Source favicon00:07 Peter Fleischer joins IAPP board » Official Google Blog


In addition to his day job as Global Privacy Counsel, our own Peter Fleischer has just been elected to the board of the IAPP -- the world’s largest association of privacy professionals, with more than 3,000 members across 23 countries. We're pleased for this recognition, as Peter's work in privacy over the last decade mirrors a real evolution in the profession. Today, privacy is universally viewed as a key corporate goal, and privacy officers are responsible for creating a culture of respect for privacy inside their companies.

We're excited that Peter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continue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ussion of privacy issues through his role with the IAPP. The organization provides a forum for privacy professionals to share best practices, track trends, advance privacy management issues, and provid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n opportunities in the field of privacy. Our congratulations to Peter and others joining the board for their work in this important area.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04-10
  四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