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每次的美国之行一样,我执意要和更多的本地人聊天,来听一听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在我整理上周六天的行程的时候,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要告他!”
周日一大早从San Jose开车到Berkeley,和几个月前认识的一对夫妇吃早餐。妻子 Manulea是Berkey的City Attorney,就是城市的律师,丈夫Chris是加州城市联合会的主席。在我们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的时候,Manulea提及她这几天正在告UC Berkeley,因为他们在建体育馆的时候,砍掉了几棵橡树,而Berkeley这座10万人的小城市的人们曾经集体立法保护这个区域的每一株橡树。加大Berkeley分校居然砍了所有人保护的橡树(虽然他们答应每一棵橡树都会补种三棵),Manulea就开始告他们,估计有巨额的赔偿要求。
以前一个blog的读者提及如果把美国的政府当作中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很多事情会容易理解很多。而这个事情,就是物业管理公司代表业主对不遵守业主公约的情况的诉讼。
"我的全职工作,就是不让他们这么做"
在Berkeley靠近San Francisco一边的水边,有上百个泊位的城市船坞。收入作为Berkeley每年两千万美元的城市收入的一部分。当我们讨论城市预算和税收的时候,Chris提到:“现在州政府居然开始要告诉我们城市我们怎么花我们的钱,甚至还动了念头来那我们的钱”, “我的全职工作就是不让他们这么做”。
在美国,城市收什么样税,州收什么税,联邦收什么税是泾渭分明的。比如联邦仅仅收个人所得税和公司营业税,而州可以决定是不是收销售税(买钻戒一定要到Oregen,那里免销售税),而更多的税,像物业管理费一样,交给市政府,市政府用这笔钱来做公共的事情,比如交通和环保。
Chris要做的就是我听到得很多的一个词,Check and Balance。所有的权利都需要有人去检查,确保使用正确;所有的权利也需要其他人或者团体的权利来与之平衡,确保不会无限扩大。
城市政府和州政府的对抗和权利均衡,形成了最终的人民的全力的保证。
修桥公交免费
Chris和Manulea给我指去旧金山的路的时候高兴的祝贺我,说海湾大桥在几天前刚刚修好通车,我可以走这座大桥了。
从Berkeley到旧金山的唯一的跨旧金山湾的大桥,就是湾区大桥。这个桥必须修正,而这会影响到Berkeley的居民。为此,市政府(我还是把它理解成我们的物业管理公司)提前半年就做广告(花去了2千万美元中间的一百万作为广告费)告诉大家政府要利用劳动节的三天修桥,并且在此期间地铁和所有公共交通免费。对此,居民们还算基本满意,虽然抱怨之声依然不断。
对于公家的,还是私立的,这个概念在美国分的真是清晰无比。公家的东西,真的是自己的东西了。地铁当然可以免费几天,公共交通当然可以为了公共的利益有所调整,因为归根到底,每个市民是交了税的,出了钱的。政府仅仅是用来管理这部分钱,在不同的部分之间分配,而不是用来把钱从大多数人手里放到少数人手里的工具。对于任何公共的东西的涨价,当让要问一问它的主人,就是城市的所有人民再说。
修改城市规划
在Campbell这个人口只有3万8的小镇,我和美国的Carroll, Jim一家吃晚饭,一起加入的还有Shiloh,就是以前曾经花很长时间给我解释美国城市规划是怎么样的那个女孩子。
Shiloh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城市里的其他36个人一起,重新修订San Jose的城市规划。这个规划详细的规定了城市的方方面面,从人口规划,到建筑风格等等。这些规划最终由这个城市的所有有投票权的人通过。规划每十年修正一次,修正计划为期两年。
Shiloh很高兴地说,如果两年以后,新的城市规划通过,大家都认为更快的交通可以帮助San Jose的经济发展,说不定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内,旧金山的地铁就可以通到San Jose了。
Jim和小额法院
吃饭的时候,Jim跑题到了几天前的经历。他把衣服送到干洗店,结果被洗坏了。于是他要索赔,对方说按照干洗协会的条例,他们只能赔干洗费用的一倍。Jim和干洗店主一起到了Small Claims Court,就是小额争议法庭,双方讲过过程,法官说:干洗店的行业条款无效,应该照价赔偿。于是当庭Jim得到了300美金的赔偿。
简单的不可思议的一个故事。而实际上,也就是这么样的简单。几天以后谈及分类网站的面对面交易的时候,另外一个美国朋友问:“中国有小额争议法庭吗?”这。。。
一个地方真正重要的,倒不是有一个无比正确的政府,而是一套真正行得通的司法体系,一个可以在两个个体之间解决争端,保证权利的机制。这个机制,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根本。
玉米地
Jin带我去看硅谷的一个奇观,就是在寸土寸金的Sunnyvale有一大片玉米地。
这片地旁边的就算一幢房子,也是百万美金的价钱,何况这广阔的土地,土地的主人特有个性,就是不卖。在美国是没有钉子户的概念的。这个天价的土地,对于他的拥有者Joe来说,就是用来种的,而不是用来卖的。他把新鲜的南瓜玉米在他大的棚子里面卖。
这块玉米地,不仅仅是Joe愿意保留,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保留。
“所谓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
我在美国的最后一个晚上是和Six Apart 的 Ginger一起看了一场美国典型的棒球比赛。地点是旧金山AT&T Park球场,双方式旧金山巨人队和亚利桑那Diamondbacks队。适逢那一天是九月十一日。开场的时候,旧金山警察局长唱了一首“God Bless American,my sweet home”。我问旁边的人,这在美国是一首很流行的歌吗?出乎我的意料,回答大意就是:“这是以前那个时期的所谓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 或者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流行的时候的产物。。。”
在美国,更基本的信仰是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用打着集体或者国家的名义剥夺任何一个人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对于美国这个表面概念的不屑和对于自己在的这个制度和自己的权利的保障的那种自信和自豪这两种冲突的概念却可以并存。
美国的几个片断
我每次出差的白天完全由工作会议占据,留给我的时间只有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在非常少的时间里面,和非常有限的一些美国人的接触,给我留下的几个记忆的片段拼在一起,让我更多一点了解这个国家是如何运行的。这些片段让我在回答KQED广播电台对于美国印象的时候,我说,“美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找到了很多人共同决定公共事物的办法,而很多国家还在努力的寻求这种方案”。
十多年前我加入英特尔的时候,心里有这样的疑问:英特尔为什么一直能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经过这么多年的浸润,总算有了点体会。
首先,很明显,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精英。其次,更重要的是,有一整套创新体制,能保证这些精英们的力量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英特尔在技术上不断前进,并保持正确的方向。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从中可以看到精英和创新体制是怎么在起作用。
我在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直接领导通信技术中国实验室。最近又到了制定来年计划的季节。前不久,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实验室的领导们在一起开会,讨论明年在通信技术方向的研究规划。会议是由高级院士Kevin Kahn主持的。因为是个头脑风暴性质的会议,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位同事提出了一个在现有某技术之上进一步提高性能的建议。Kevin摇了摇头,说这不算技术突破。另一位同事又提出一个在这个领域更前沿的研究课题。Kevin又摇了摇头,说还是算不上技术突破。大家沉默了,有些茫然。
Kevin说,“什么才算是技术突破,历史是最好的教材。十年前PC市场一片繁华,互联网刚刚兴起。那时我们提出把互联网引入英特尔平台。现在,你还找得出哪台电脑不能上网的么?再举个例子——六、七年前,电脑都是通过有线网技术互相通信的,比如以太网技术。咱们这个实验室,作为公司的研究部门,我们的使命是为英特尔进行战略性研究和平台创新;所以我们开始了无线电的研究,最终把无线电技术放入了个人电脑。如今WiFi基本成了电脑的一个标准配置,下一个就会是WiMax。我期望的就是这种前瞻性的技术突破口,它能够成为未来技术潮流的方向,能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希望大家能放开思路,多向长远的方向考虑。”Kevin的这番话,成为我们其后展开的2008年研究规划工作中的行动指南。
上面的故事说明,为了能有效地产生技术突破性创新,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创新体制。这背后的运行机制,就是我们在科研上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包括如何激励并管理各种技术创意,以及如何保证这些创意能从实验室走向产品。详细的呢,我做个广告——下个月初(10月10日),我们在北京将要举办英特尔中国研究论坛,Kevin Kahn院士会亲自向大家讲解英特尔的研究体制。我们同时还邀请了业界同行分享他们的企业在研究方法论上的实践经验。请各位朋友关注我们相关的会务信息。
昨天我们公布了抓虾的热文整顿行动,严惩了部分作弊严重的频道,很多博客跟我们说以前看到那样作弊的文章都能进入热文感到很委屈,现在这个行动太好了。
其实,作为一个平台,抓虾一直鼓励博主和站长们推荐自己的频道,鼓励用户推荐和收藏自己喜欢的文章。现在我们决心把这个服务进一步做好,让更多更好的频道浮出水面,让我们的虾友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频道。
为此,我们将在下周推出一个小产品“每周推荐博客”。这个推荐将放在热文页面的显著位置,给博主和站长们一个展示推广自己频道的窗口。
暂定的挑选标准有以下几条,博主站长们注意咯
1:稳定的更新频率
2:优先考虑全文输出的频道,如果为摘要输出,正文内容不得少于150字
4:优先考虑订阅量小的频道
5:文章有特定关注领域的优先于四处出击的
请大家按照如下格式进行报名:
1,博客名称
2,博客地址及feed地址
3,博客logo图片地址
4,博主最常用ID
5,更新频率
6,是否全文输出
7,是否具有特定关注领域
8,博客简介,限60字以内(将会出现在推荐位,请大家仔细斟酌)
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和我们交流,请大家持续关注抓虾日记,所有抓虾的动作会在这里第一时间告诉你~
抓虾“每周推荐频道”,敬请期待!
原文作者:埃里克•斯蒂芬•雷蒙(Eric Steven Raymond)
原文链接:Epilog: Netscape Embraces the Bazaar
译者:Angelo
与历史同行,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1998年1月22日,大约在我的《大教堂与市集》初版七个月后,网景通讯公司宣布了开放网景浏览器源代码的计划,事前我一无所知。
不久之后,网景的副执行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埃里克·哈恩(Eric Hahn)给我发来了一封电邮:“首先,我要代表网景的全体同仁,感谢你指引我们走到了这一步。你的思想和著述给了这个决定至关重要的启迪。”
接下来的一周,我应网景之邀飞抵矽谷。和他们高管以及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了一个为期一天(1998年2月4日)的战略会议。会上,我们决定了网景的源代码释放计划和许可证相关事宜。
几天后我写到:
网景正打算在商业世界里给我们提供一场大规模的、真正全球化的市集尝试。开源文化正在面临考验:如果网景此举失败,开源文化就会信誉扫地,商业世界在未来十年里都会对其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这也是个绝佳的机会。华尔街和其他地方对此举最初报以谨慎的肯定。我们也赢取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网景能借此重夺市场份额,或许会引发软件业一场等待许久的革命。
接下来的一年将会颇具教育意义,也会很有趣。
确实如此,2000年中期我修订此文之际,后来名为Mozilla的开发项目只能算是刚刚合格的成功。它完成了网景的最初目标——防止微软垄断把持浏览器市场。当然也有显著的胜利(特别是下一代Gecko排版引擎的发布)。
然而,却没能得到来自网景之外,Mozilla创立者最初期望的那种开发规模。问题是,似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Mozilla的发布实际上都破坏了市集模式的一条基本原则。它没有一个能让潜在贡献者可以轻松上手和眼观其效的东西。(直到发布一年多之后,对Mozilla进行代码级的编写,还必须要通过私有Motif库的许可证)
最消极的是(以外界的观点来看),在计划开始之后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Mozilla团队都没能开发出一个工业级质量的浏览器——而且在1999年,一个项目骨干的拂袖而去引发了不小的影响。他抱怨管理不力,错失良机。“开源,”他恰当的评价道,“不能点石成金!”
确实不能,如今(2000年11月)Mozilla项目经过长期的恢复,比杰米·泽文斯基(Jamie Zawinski)递交辞呈的时候有了戏剧性的提高——最近几周的每夜释放版(nightly releases)终于在通向产品可用性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杰米是对的,对于目标错乱、代码一团乱麻、或者患有其他工程慢性病的现有项目,开源并不能确保力挽狂澜。Mozilla成了同时展示开源如何成功和如何失败的案例。
然而,与此同时,开源的理念已经在其他地方开花结果。自从网景计划公布以来,我们目睹了一场对开源投诸兴趣的井喷。对Linux操作系统而言,持续的成功既是动力也是驱策。Mozilla触发的潮流正在加速前行。
http://www.angeloliu.org/read-37.html
相关文章:
译文地址:写一封完美的电子邮件
翻译:AlwaysOn
电子邮件,而不是网络,从应用来看是使用的最多的互联网应用,同时也是被误用最多的。由于它是我们在线生活如此重要而又经常被忽略的组件,因此我暂时放下谈论网络,集中讨论一下让您的电子邮件交流更有效的简单方法。
如果你像我一样,你从小就会被教导如何写信。你学会了怎样写商务和普通信件的标题、称呼,说明你的目的,提出要求,定出期望的回应,并以一个"Very Truly Yours"的落款结束。
然而,电子邮件并不等同于普通信件,你不是在用 IBM Selectric II 打字机打字。你可能怀着些许悲伤看着那些书面沟通日子的正式得体,但是剩下的日子证明他们像Dillinger一样死板。如果你的目的是通过电子邮件获取信息或者要求别人做什么,那么你必须在讯息的最开头就向他们传达清楚。
不算上垃圾邮件,我每天会收到数百封电子邮件。我知道有很多人像我这样。电子邮件过载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因此像我一样的极客们提出某种微格式作为一种解决办法,这个想法听起来很诱人:采用第一行那样的文字和格式开始讨论主题。但是电子邮件的使用分布非常广泛,目前不可能统一为任何一种结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专注于迅速、简洁、有效的沟通。
人们管理电子邮件收件箱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对一些细节的关注会让你的信息对别人更有用。以下这些是我发现的能够帮助你得到快速而有效的答复的几个因素。
简练
你知道,这是幽默的灵魂。
简短的电子邮件最有效。当我收到一封长达几页的电子邮件,我必须作出决定:我现在是否有时间来处理这封邮件?它是否很重要而必须回过头再来处理?能不能把它发给另外一个人呢?如果我不能对这几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我将永远不会再回过头来处理这封邮件。
你也许有很多信息要与人分享,但是通过电子邮件,你是在同时与很多人争取你的接收者的注意力。保持邮件的简明扼要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不太可能给你的读者增加压力。
辅助材料或其它重要信息可以附加上去,但是要与这些内容分开:你是谁,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
如果你正在传递一根线,剪去不需要的部分。为什么要让电子邮件比它实际看起来更长呢?
上下文
如果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告诉我你是怎样联系到我的。你看到了我去年所在的工作小组。你同我离婚又和我高中时候最好的朋友结婚。类似这样能让我记起的事情。我不需要或者说我不想要一份简历,但是我需要知道你来自哪里。
收到很多这样的回复:你指什么?缺少上下文是问题所在。当你在问问题时,预先考虑到所有可能遗漏的细节,以免造成长期的反反复复。每当别人回复你的时候,你就站在了对方思路的线索背后了。尽你所能让你的电子邮件一次奏效。
老天,加个标题吧,一个有意义的标题。我收到的一些最重要的邮件甚至都没有标题,因此而差点被错过了。不要用像"重要"或"Re:Re:Re:Re:Re"这样的文字浪费标题的空间。如果邮件中所谈的主题变了,改变标题使其匹配。记住,在邮件接收者的屏幕上,你的标题在同很多其它的标题争抢接收者的注意。
守旧的电子邮件用户有这样一个倾向,在回复邮件时,他们去掉除了回复以外的所有内容。不要这样做。举个例子,如果你给我发送一封邮件,邀请我在一个会议上发言,我问发言的主题是什么,你可能只回复我这个主题,剪去了所有关于这个会议的细节。如果这时我忘记了你之前发给我的邮件,这就意味着我不得不重新翻出大量的电子邮件存档来找到最初的信息,弄明白你说的是什么。即使我还记得那封邮件,我手头上也没有了关于这个会议的详情。所以不要随便剪去邮件内容,让它一直向下延续。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一封底部带有10k字节旧文字的邮件不会淹没你的邮箱的(每天两万封的垃圾邮件正在出色地完成这件事,谢谢)。
需要遵照执行的事情
让你的要求更加清楚明白。
你应该将他们剥离出来独立成句,前后留出空间,以便与其他信息区分开来。如果你写的是HTML格式的邮件,用破折号、星号和子弹号立出清单。封闭式(是或否,这或那)问题当然更好,开放式问题会让邮件变得很长很混乱,减少了总体的相关性,并且你可能会得到并非你期望的答复。
不要给人误读你的理由。如果你在一个很长的段落后面才提出要求,或者很被动("如果某人能......那将会是非常好的"),那么很有可能在最后被接收者错过。如果你发送一封邮件,你必然有你的目的,抓住它。
一些例子:
明天上午10点我能打电话叫你吗?
这是我的联系信息,请记录到你的地址簿。
我想更多地阅读一些关于x的东西,你能发给我你所有的链接吗?
你能将这封邮件转发给y吗?
我需要在今天之内知道你的旅行路线。
合理的期望值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同时要做好几项工作,因此不太可能一次花上多于10分钟的时间来帮某个向我发送邮件的人解决问题。我起草著名的滚动页面阐述某个问题的能力有限。如果我已经写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东西,我可能只会发送给你链接。如果你能发出一个不需要很长答案的问题,那么你就很容易得到更快的答复。
最后期限
总会有一个时间期限,过了这个期限之后,你想要的答复将不再有用了。如果你知道这个期限,告诉你的接收者。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既能促使对方快速回复,长期来看,又能让人摆脱邮件压境的困扰。当对方知道了这一点,比如你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制定出解决方案,而他们无法完成,他们可能就会直接放弃,而不是让你继续等待。这样对大家都好,不管你最终选择让谁去做。
你不可能让每件事都那么完美。如果你需要向对方发送一个提醒,马上做,如果这样不起作用,给他一个电话。如果事情并不是十分重要,没有必要直接打电话通知对方,那就让它去吧。
每天提醒会让接收者觉得他是在被你控制,这不是最佳的管理人的方式,当然更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偶然碰到的联系人。他们有可能太忙了,或者不在电脑前,或者正在处理你的上一个要求。如果你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改善你和对方一起成功的机会。
作者:未名 | 分类:沟通技巧 | 第一个发表评论! | 收藏到QQ 书签和美味书签
使用你的Feed地址在 FeedM8 免费搭建自己的Wap博客网站,现在就去注册!
本周BLOG推荐: E-space | 最新的web2.0和网络服务资讯 前往 订阅
---
Related Articles at Angelived中文翻译:
本文刊于本周三的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报载标题有改动:
当Google的Gmail邮箱还在那里不紧不慢地增加空间字节数的时候,几个巨头已经耐不住了。在Hotmail相对文雅地考虑将邮箱扩容至5G之时,雅虎(包括雅虎中国)狠狠地打出了一记重拳:一举将容量之战打到最巅峰:无限空间!颇有点要么不搞,要搞就搞大的“老虎”之风。
在上个世纪,邮箱的争夺远没有那么火爆。百兆邮箱已经是非常之举。在263高举收费邮箱大旗失败之后,邮箱之争变得可有可无。巨头们都明白邮箱是重要的,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如何让它“变现”的方法。微软虽然推出了所谓passport概念,但却一直若即若离、三心二意地摆弄着。为什么忽然在今天,所有有钱的主儿,都开始大打邮箱之战了呢?
这,或许和网络社会的发展:从信息到人,极有关系。
早期的互联网,有一句相当有名的格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句话的另外一层解读是:在网上,“人”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信息。所以第一代互联网大都是些内容门户巨头的天下。而内容之争,主要表现在水平网站(大门户)以及垂直网站(专业的行业网站)的互相争斗上。究竟是谁在看这些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狗也是可以的,如果它识字的话)看就够了。
搜索引擎的出现,将“人”这个品种推到了一个比信息更重要的位置上。内容不再是单纯的push,也有可能为人所pull。但搜索引擎的非注册制使得这个“人”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如果狗识字的话,它同样可以pull一条关于哪里能找到比较有些肉的骨头之类的信息。很显然,光有IP地址是不够的, Cookies是一个有效的判断“何人”的技术,但有鉴于隐私的考虑,连Google最近也宣布开始逐步放弃这项技术。
互联网广告模式已经从“只要有人看”逐步演变为“需要这种人看”。直观的表现是,广告主今天不仅仅关心网站的PageView,还关心这些 PageView由何人贡献。覆盖式的营销向精准营销转变,而后者,是网络的独特优势所在。在这些背景下,人,成为网站们最关切的元素。
网站们需要更好的办法来获得“人”。BBS中的注册用户ID事实上反映不了什么;架设blog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维护一个blog且让它很好地反映背后的blogger是一个漫长的历程。SNS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在一个SNS网站中用户和用户的沟通很有可能转向IM工具(所谓SNS替IM打工)。IM软件是最强的获得人的方法,而且它植入用户电脑中。但IM软件的用户迁移成本之高众所周知。即使以Google这样强大的品牌,Gtalk依然不是一线的IM工具。
邮箱,可能是最好的解决之道。邮箱的迁移成本其实很低,因为几乎所有的邮件系统都提供转发功能(Hotmail貌似是个例外)。邮箱的进入门槛也很低,申请即可使用之,而且,互联网前三大应用(阅读、搜索、邮箱)中它是唯一一个可以精准定位“人”的工具。如果一个公司的数据挖掘能力够强,理论上绝对存在通过分析其往来邮件而获得此人的全方位的信息。换句话说,通过分析邮件,可以轻易地分辨出这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于是,Google打响了第一枪:1G的Gmail;于是,微软的passport卷土重来而成为它重要的live战略;于是,杨致远重新披挂上阵后的第一把火就是无限空间的雅虎邮箱。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也许,今天的巨头们还不能立刻找到如何变现邮箱的方法,但很显然,它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最经济的通向人的渠道。相比起建立一套IM系统以及不断地号召大家来使用自己的IM,无限空间?不就是几块越来越廉价的硬盘吗?
车东 posted a photo:
我做了个一个测试网站,这个地址只有我打开过,Googlebot很快就跟过来了。能发现这个地址的,应该只有Google工具条了。谢谢Dash提醒:怪不得Google的收录总是很快,很大部分是通过站长的工具栏从用户中发现新网站的。而启用Google工具栏PR功能的用户很多正是关心PageRank的网站内容发布者;
如果无法查看此图: 请试用Firefox的Access Flickr 插件
www.chedong.com/blog/archives/001355.html
九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