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 posted a photo:
需要设置防火墙:允许google updater
具体路径就是:
控制面板 ==> Windows 防火墙 ==> 例外 ==> 添加程序
然后找到:
C:\Program Files\Google\Common\Google Updater下的GoogleUpdaterService.exe
估计Google的离线RSS阅读器下载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各位虾友,大家好~
由于前边抓虾一直采取的无限制的订阅数策略被人利用,导致了对于抓虾的恶意攻击,给抓虾的服务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为此,我们调整了订阅数的策略,对于验证了邮箱的用户才给予100个频道以上的订阅。
由于这个策略的调整,有部分以前未验证邮箱的用户订阅受到了限制,给大家的使用带来的不便,我们在这里正式向大家道歉。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大家到“设置”–>“个人资料”或者到“个人页面”–>“修改我的个人资料”,到达修改个人资料页面,点击“ 你尚未确认邮箱,如果没有收到确认信,点这里重发”来重发确认信。
为了维护抓虾系统的稳定,提供快速的访问给大家,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秋已至,天已凉,各位虾友注意保暖喔
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结构,而且,不是一个小的社会结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很多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是10%,考虑到发展的时间不过二十年不到,那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互联网的未来又是如何?这是很务虚的问题,但思考一下,没什么坏处。
Blogger读书生在他最近的一篇日志里提到:平权的互联网。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事实上,至少在传统媒体统治的领域,新闻专业主义在落后制度的禁锢下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不管你想不想做,你都不能做。
有什么东西,可能打破此种禁锢?
目前我能看到的,只有平权的互联网。
而要在互联网上实现新闻的理想,目前,只有依赖2.0的Blog。这点,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长尾理论》?我正在准备写这个:其实长尾的本质是“民主”意识的觉醒,是对强权、集权的非暴力不合作,不服从,不妥协。
我称之为“理想”。这个理想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错的,但我很悲观地认为,这个理想其实达不到。
在web2.0这个概念被讨论最激烈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东西,热情洋溢地讴歌了web2.0给我们这个生活世界带来的变化。当时我极其乐观。但这篇东西我这里不想给出链接了,因为事实上,今天的我自己都有点看不过去了。虽然那篇东西,我的任课导师当时给了B+的高分。
互联网平权还是不平权,这是一个有关社会结构的问题,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社会结构由何而定
我们先从最源头开始讲起。既然互联网是一个社会结构,我们可以看看那些经典的对社会进行分析的理论是怎么说的。
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大师帕森斯在他的行动系统研究里得出结论:文化系统是最核心的。因此,帕森斯自己都承认,他是文化决定论者。布迪厄后来对文化冲突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提出过著名的“场域”和“惯习”的概念,这两者互相决定。
社会学冲突学派的经典人物马克思(无论对于共产主义有何看法,马克思的学术理论的重镇地位是不容否定的)有句名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他看来,经济系统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是什么样的。
社会学系统学派的卢曼则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制造一些“系统”,这些系统是环境的简化。系统不能完全反映环境的所有(这个道理就像地图和实际地理的关系,完全映射地理的地图就是地理本身,没有意义)。社会的变革是系统为了适应环境造成的(进化论)。
大体上,这些理论的视角都不太一样,但应该说都是成立的。马克思的时代是早期资本主义时代,那时候供给(生产)比需求重要。所以马克思重“生产”轻“消费”。资本论里对消费的讨论相对很少。消费时代的到来,产生消费主义,形成巨大的消费文化。文化的力量变得非常重。而我个人认为,即使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建立在经济之上的。为什么老美的麦当劳可以无所不在成为重要的麦当劳文化呢?那是因为麦当劳是个很赚钱的公司嘛!
我的武断的套用就是:社会变革和经济系统变革密切关联,经济系统变革导致了文化变革,从而驱动着社会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变迁。
互联网的经济法则
呵呵,看上去有点扯远了,回到互联网这个社会结构来,核心部分是什么?互联网的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决定了未来互联网的命运。我们就有必要审视互联网的经济系统是如何去适应去改变的。
有一段时间,有四个字很热门,那就是:蓝长平二。这四个字代表了三本畅销书和一个热到不行的概念。它们分别是:蓝海战略、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和web2.0。总体上来说,前三本书是互联网经济理论,后一个名词代表着互联网文化。
蓝海战略说的是很多市场都是竞争激烈的红海,成功的企业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商机,跳到鲜有竞争者的蓝海里,一举成功。这个说法我相当怀疑。我不怀疑没有人发现的商机的存在,但我怀疑这些商机,在今天的时代,对于大多数小企业而言,有何现实意义。一个例子是,当有人鼓吹博客的时候,老企业新浪虽然慢了半拍,但还是轻而易举地将鼓吹者的网站击溃,成为BSP中的老大。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其实相当荒谬,荒谬在太过不遗余力地鼓吹全球化,好像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似的。事实上,贫富差距在拉开,即使在互联网里,权力(金钱和影响力)也在向少数的巨头手中集中。当然,有些巨头会死亡,但取而代之的,还是一个巨头。城头变幻大王旗,实质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一个小企业的时代,互联网亦然。
长尾理论,恐怕是三本书里最畅销的书了。作者认为,即使很利基的一本书,也可以找到读者。但怎么被读者找到?作者提供的实例是“amazon”。也就是说,你再怎么发明创造,没有巨型渠道的帮助,还是没辙。
从这三本书里,我没有读到任何本质上新鲜的说法,三本书的前提和暗示都是这样的:巨头(或者叫大热门),太重要了。
所以,互联网经济系统里还是帕累托的二八法则。我写过长尾理论 一场意淫。我承认我当时是拿飞扬新锐的贝壳网说事,但核心意思还是想表明:的确有人会通过互联网发财,但真正发财的,依然是巨头。说得通俗点,你赚1块,它虽然只赚1毛,但它赚了象你这样赚1块的人的1万个(甚至更多)1毛。你和这个巨头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当然,你也可以成为巨头,去剥削其他长尾们的利益。
结构 vs. 解构
现在说说这个“二”字。
Web1.0是一场结构化运动,因为当时互联网还是一片荒地。通过这个1.0时代,人们享受到了信息爆炸。十余年的变迁,互联网基本结构好了:门户掌控了互联网的最高位置。
Web2.0是一场解构化运动,它力图去解构门户主导的1.0结构。这话有点拗口,我愿意使用略显通俗的名词:去中心化。(虽然,我知道大体上还是有些不同)。
这场去中心化的运动让很多人欣喜异常。他们发现无需把关人自己就可以说些什么。表达自由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人人都可以说话了,实在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
但是,且慢,人人都可以说话了是不错,但是,你说的话有人听吗?当你说的话没人听,你这个嘟嘟囔囔的自言自语,和没说话又有何分别?
在1.0时代,可以说话就代表有人听,2.0时代,可以说话未必等于有人听。一个悖论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就等于人人说的话都没有听到。
这个现象显然是很荒唐的,社会结构不允许这样做,系统需要进行一些改变来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建构。于是,搜索引擎,登场了。
搜索引擎在1.0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但一直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以致于雅虎、搜狐这种其实出身搜索引擎的巨头都几乎放弃了搜索。Google坚持了下来,但不是google造就了2.0,而是2.0造就了google。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说话者(包括自己架站变得更为方便),google才有了它生存的土壤。
互联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搜索引擎占到了最高位置。但这个改变不是本质性的,本质依然是:巨头操控的一个结构化的社会。其实,人类社会打有历史以来,就是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已经数千年历史。这个本质建立在人是一个群体动物的生物学基础上的。
去中心化的结果不是去了中心化,而是造就了一个新的中心化,而且,这个中心化比以前的门户中心更中心。在中国,三大门户瓜分市场(还有后来的qq),基本上鼎足天下,且互不依赖。但是搜索呢?百度、谷歌两家而已。而且有理由相信,百度的份额比谷歌多很多。太多的网站对搜索引擎充满着依赖,看看网上很热的seo大讨论就知道了。“百度一下”已经脱离经济范畴,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符号:文化。
我这个小小blog的后台来路统计告诉我,搜索引擎是个极其重要的来路。没有搜索引擎,恐怕至少访问要减少一半。换句话说,我说的话有人听,一半命运捏在了搜索引擎的手中。哪天我脑子发热去参加什么反百度联盟,恐怕,我将损失掉很多听者。
互联网再往后发展是什么样呢?我不想多加解释了,因为我写过web3.0:一种solution 。文章不再重复,意思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巨头整合碎片的力量在加强。
金权的互联网
整合的巨头会带来什么:金权。
人类社会大体上是从神权到君权到金权的,在有的国家,现在这三个权混在一起使用,有的国家,则基本上金权主导。而很难发现哪个成规模的社会,是人权主导的。
互联网同样如此。有钱就能搞定,有钱就可以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发明创造要么击溃之,要么收归门下(google又买了一个新应用,真是连根针也不放过)。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是更自由,而是更不自由。
互联网不是自由的,有一项非常牛的技术几乎染指到了所有的web2.0元素:blogspot(blog)、flickr(图片)、feedburner(rss)、technorati(tag,曾经被染指)、wikipedia(wiki)。当它决定向google进军时,金权向政权妥协,那就是:改良的google的谷歌中文版
我们是感到通信是如此的方便,email让我们足不出户地进行信件沟通。但这和真正的信件不同。信件邮寄出来,你收到了,就意味着不再有任何副本保留在邮局里,除了你是属于被特别关照的人士。邮局给每份信件都留一个副本,那是不可想象的。但email?轻而易举。
所以才会有就雅虎香港向官方递交某用户邮件记录而引发的案子,案子结果是雅虎香港被认定是合理行为。(这里做个小小提示,这条链接你是可以点击的,但不要再点击那些搜索的结果,否则你会很奇妙地被切断与google的联系数分钟,这也是神奇的技术力量。)
你觉得更自由吗?
金权,一定会向政权妥协,它不是人权。这是由人类社会系统结构决定了的事情。而且,一旦妥协,影响到的,一定是大批人。因为它够巨头。
后记
我大体能明白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我也能理解他后来的放弃。我倒不是觉得他被迫放弃,而是觉得他实在觉得无政府主义这种解构方式要么不现实,要么就没有任何意义。
人类的结构化运动,天天都在发生,而且在结构得愈来愈紧密,包括互联网。
写作中间,下去拿了一份东西,看到一男一女很亲昵地走过。不是我要故意偷听,实在是风声传了过来,男人对女人说:上海好啊,因为上海很安定。
我的感觉是:是的,上海好啊,上海够结构化。
(还没完,有时间回头用后现代的眼光来看看互联网)
-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一名微软高管的意外人生》书评
商业 vs. 公益
提问:到底是商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还是公益?
好吧,我知道你会回答“两个都是”。杰出的商业发展创造了中国每年两位数的GDP增长,创造了我们需要的每一样物质。商业在真切地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公益人士伟大的爱心和行动不断使城市和农村、健康和疾病、沿海和内地、富有和贫困缩小差距,让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可学。商业创造财富,公益优化财富。
你是对的。但是,假如你能且只能选择一种方式改变这个世界,只有一种,你会选择什么?商业?公益?公益?商业?什么是最优秀的选择?
一个孟加拉人选择了:公益模式的商业,而另一个美国人则选择了:商业模式的公益。前者叫做穆罕默德·尤诺斯,因为孟加拉乡村银行,这个“穷人的银行家”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那个叫做约翰·伍德的美国人则据此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并荣登《快速公司》杂志20大“社会企业家榜”。
我想你可能早就知道穆罕默德了,他的故事现在家喻户晓。而关于约翰·伍德,我想也许你听说的不多,但当你读完他的书《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一名微软高管的意外人生》后,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感受到,他给公益所带来的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上世纪末,约翰放弃了微软的高薪职位,创建了非营利慈善组织“阅读空间”,旨在提高尼泊尔、印度、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非洲等地区的文教水平。目前,该组织已捐赠了300万册图书,兴建学校300所、图书馆3600余座,并通过助学金使2000多名女孩重返校园,有100多万儿童从中获益。
我在2005年创建公益平台“捐献时间”(现在已升级到央视国际大型公益“慈善1+1”平台),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约翰的这个理念的影响:不是他“伟大的爱心”,而是“他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的事业”。
约翰从微软亚洲地区高管的位置辞职(他在中国最大的一件事是1998年协助安排比尔·盖茨访华并发布“维纳斯”计划),在35岁人生高峰时激流勇退,去尼泊尔骑着牦牛给那里的小孩子送书。这似乎是传奇故事里才有的情节。但是他带去的其实远远不仅是书,而是他在微软7年所培养的商业理念和方法论。
商业 + 创新
比如创新力。他创新地提出了“合作投资”的概念。约翰认为,如果你完全出资捐赠,通常不会获得别人最大的关注和效果,因为他没有付出。这就像一个经典的案例:旅游业历史上从没有一个租车者自己保养过租来的车,因为车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不会花心思做长期维护。约翰这种受捐赠者必须付出的模式,让他捐赠建立的学校、图书馆运营得更好。
创新是商业的重要推动力,对公益也是。在上市公司的报表里,R&D的费用是列在“资产”一项的,足见商业社会里创新的重要。在商业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不绞尽脑汁逼迫自己创新,就会被竞争者抢先。所以,商业“逼迫”管理人员培养优秀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运用在公益会怎么样?
举一个例子。
我认识的两个组织都是做捐书活动的。组织甲,它的募书方法是在繁华地段常设捐书点,然后在互联网上号召、校园里贴海报散发传单。然后招募志愿者进行分拣,再用另外募集的资金把书籍运送到合作学校。但是他向我抱怨,他做得非常累,而且花费不菲,但是根据目的地学校的反馈,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书籍单一,两大类:中小学课本、四大名著。如果是我,估计下意识捐的也是我一直想扔但一直没扔的中小学课本,以及放了10年估计也不会再翻的旧版四大名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看这些书有帮助吗?如果有,图书馆只有这些书能有多大帮助?
另外一个捐书的组织乙的想法不一样。他知道即便是区级图书馆,每年都要淘汰不少旧书,大图书馆每年淘汰的书更是好几万本。所以他就一家一家跑图书馆,和馆长说明要收集他们淘汰的旧书捐给山区的孩子。馆长们非常高兴,本来把这些书处理掉就是一个大难题,现在处理旧书还能做好事,何乐而不为?这个组织还和出版社联系,希望出版社能把他们没有卖出去、占库存的图书以很低的价格、甚至免费的方式捐给山区小学。出版社也很高兴,积极回应。这样,这个组织就以非常高效、廉价的方式获得了多样的新旧图书。
有好心就能做好事吗?在今天的社会可能不行了。思路决定出路,也在公益中适用。
商业 + 管理
另一样法宝:约翰从微软带去给公益的就是管理。他在做正确的事情,管理帮他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约翰在“阅读空间”雇人的时候熟练地使用在微软养成的技巧和习惯,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如他的前任老板史蒂夫·鲍尔默一样重复着“成效、成效、成效”;熟练地使用微软市场手段把组织成绩作为邮件签名档,运用微软高层常用的批评观点而不是人的技巧,把所有业务数据了掌于胸,构建一支优秀的、忠诚的、有共同愿景的团队……对了,他在微软重要的一课是诚恳、忠诚,这是他陪鲍尔默晨跑时学到的。最终,他想缔造一个“非营利性的微软”。
这些都是在商业机构中不能再熟悉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在公益组织中能做到吗?
再举一个例子。
今年3月,我和我的团队在运行“捐献时间”公益平台到驾轻就熟的稳定发展阶段时,遇到了一个重量级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愿意投入大约30名专职人员来帮助“捐献时间”的发展。我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重大合作,核心团队产生激烈争论。有的成员不希望大机构介入,觉得这样就会冲淡了“捐献时间”原创团队的名声。但是也有团队成员赞同,认为新的资源对长远发展有利。
我也是个狂热的公益行者,我也是个地道的商业动物,我崇拜彼得·德鲁克(他有一句名言,“最优秀的管理者来自非盈利组织”)。在管理学上有“成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理论。我请教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的授。教授建议我把“捐献时间”的发展用商业的思路来考虑,以前使“捐献时间”发展的“成长因子”(商业管理的方法、创意、经验、方法论等)今天已经抑制了其发展(我们只是业余时间来做,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经验已经成为瓶颈),如果这样,需要引入新的“成长因子”推动其进步。
我们最终排出团队个人感情因素,和新的“成长因子”央视全面合作。4个月后的今天,磨合稳定后,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志愿者注册、活动数目、受助人数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央视的推动力量充分体现。截至目前,“慈善1+1”一共有33881位志愿者注册,1426位志愿者参加活动,捐献了9658小时,53209人受益。
约翰是对的。商业的方法论、理念,在公益领域发出的光芒,异常夺目。这些往往是一些没有竞争压力的非营利组织所容易忽略的。
当然,约翰的传记里有很多精彩和感人的内容,可分为1/3的商业经历+1/3的世界游记+1/3的人生际遇。他的经验也非常有价值:“阅读空间”作为一个新慈善组织是由IRS(美国国税局)批准的,并申请了501(c)(3)资格(捐赠减税的凭证),其投资者大名鼎鼎,如网景共同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蒂诺等。他在全球各地跟孩子们接触的故事也很引人入胜:“阅读空间”的团队在当地要花许多时间坐公共汽车拜访村庄,与社区协作商议配套捐助项目最理想的合作投资方式,骑摩托车穿行在土路上,走访不能负担女儿学费的父母等。
他对生活本身也有了更深的感悟,40岁的时候,约翰送给自己一件礼物——奉献给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他在书中最后写道,“我摒弃了重回技术领域的念头,我已经真正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将比从前更有准备地走下去。我感到很幸运,我知道我是谁,我想做什么,并通过这条准绳衡量我自己。”
约翰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他说,可能有几千人排着队希望加入微软,但是不会有很多人排着队去尼泊尔送书。所以他觉得尼泊尔的孩子更需要他。但是我想,需要他的理念的人,远远比需要他的书的人更多。
欢迎成为一名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
(首发于《IT经理世界》2007年10月刊)
十月 2007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