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7 为你的mail server增加SPF记录-chifeng - 新浪BLOG » del.icio.us/chedong
如何增加SPF记录 非常简单,在DNS里面添加TXT记录即可。登陆http://www.openspf.org/wizard.html 在里面输入你的域名,点击Begin,然后会自动得到你域名的一些相关信息。 a 你域名的A记录,一般选择yes
21:41 PHP下中文编码各种格式间的转换类 | Zeal Blog - 泽欧里的网络日志 » del.icio.us/chedong
* 中文编码集合类库 * * 目前该类库可以实现,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编码互换,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 拼音单向转换, *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 UTF8 编码转换,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 Unicod
20:51 Google Gear安装出错问题的解决 » Photos from 车东

车东 posted a photo:

Google Gear安装出错问题的解决

需要设置防火墙:允许google updater

具体路径就是:
控制面板 ==> Windows 防火墙 ==> 例外 ==> 添加程序

然后找到:
C:\Program Files\Google\Common\Google Updater下的GoogleUpdaterService.exe

估计Google的离线RSS阅读器下载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20:33 雅虎搜索视频介绍 Yahoo! Search Overview » del.icio.us/chedong
from to-do to done! 这个口号我喜欢, 有9段视频分别介绍不同目的的搜索。
浪潮之巅第三章 — 第四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一)Google 黑板报 -- Google 中国的博客网志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发表者:Google(谷歌)研究员 吴军

整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简称 IT)产业包括很多领域、很多环节,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和世界上任何事物同样, IT 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并且有着它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些规律,被 IT 领域的人总结成一些定理,称为 IT 定理(IT Laws)。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分几次介绍这些定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摩尔定理、安迪-比尔定理和反摩尔定理。这三个定理和在一起,描述了 IT 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的规律。

1. 摩尔定理(Moore’s Law)

科技行业流传着很多关于比尔•盖茨的故事,其中一个是他和通用汽车公司老板之间的对话。盖茨说,如果汽车工业能够像计算机领域一样发展,那么今天,买一辆汽车只需要 25 美元,一升汽油能跑四百公里。通用汽车老板反击盖茨的话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故事至少说明计算机和整个 IT 行业的发展比传统工业要快得多。

最早看到这个现象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博士。早在 1965 年,他就提出,在至少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十八个月。现在,每十八个月,计算机等 IT 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 IT 产品,每十八个月价钱会降一半。虽然,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 IT 行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

一九四五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速度是能在一秒钟完成 5000 次定点的加减法运算。这个三十米长、两米多高的庞然大物,重 27 吨,耗电十五万瓦。今天,使用英特尔酷睿的个人电脑计算速度是每秒 500 亿次浮点运算,至少是 ENIAC 的一千万倍,体积耗电量就更不用比了。而当今(2007 年 6 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IBM 的蓝色基因(BlueGene/L),速度高达每秒钟三百六十七万亿次浮点运算,是 ENIAC 的七百三十四亿倍,正好是每二十个月翻一番,和摩尔定理的预测大致相同。尽管计算机的速度如此,存储容量的增长更快,大约每十五个月就翻一番。1976 年,苹果计算机的软盘驱动器容量为 160KB,大约能存下 80 页的中文书。今天,同样价钱的台式个人电脑硬盘容量可以到 500GB,是当时苹果机的三百万倍,可以存得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全部文字部分。不仅如此,这十几年来,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几乎是按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在增长。十三年前,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批上网的用户,那时还是通过高能物理所到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实验室的一根专用线路和互联网相联,当时电话调制解调器的速度是 2.4K,如果下载谷歌拼音输入法需要八个小时。现在,商用的 ADSL 通过同样一根电话线可以做到 10M 的传输率,是十三年前的四千倍,几乎每年翻一番,下载谷歌拼音只要十秒钟左右。在世界经济的前五大行业中,即金融、信息技术(IT)、医疗和制药、能源和日用消费品,只有 IT 一个行业可以以持续翻番的速度进步。

人们多次怀疑摩尔定理还能适用多少年,就连摩尔本人一开始也只认为 IT 领域可以按这么高的速度发展十年。而事实上,从二战后至今,IT 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行业做到了这一点。因此,IT 行业必然有它的特殊性。

和任何其它商品相比,IT 产品的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非常少,成本几乎是零。以半导体行业为例,一个英特尔的酷睿双核处理器集成了二点九亿个晶体管,三十年前的英特尔 8086 处理器仅有三万个晶体管。虽然二者的集成度相差近一万倍,但是所消耗的原材料差不太多。IT 行业硬件的制造成本主要是制造设备的成本。据半导体设备制造商 Applied Materials 公司介绍,建一条能生产 65 纳米工艺酷睿双核芯片的生产线,总投资在 20 到 40 亿美元。去年,英特尔公司的研发费用为六十亿美元。当然,我们不能将它全部算到酷睿的头上,但是英特尔平均一年也未必能研制出一个酷睿这样的产品,所以它的研发费用应当和英特尔一年的预算相当。假如我们将这两项成本平摊到前一亿片酷睿处理器中,平均每片要摊上近一百美元。这样,当英特尔公司收回生产线和研发两项主要成本后,酷睿处理器就可以大幅度降价。去年英特尔处理器销量在两亿片左右,因此,一种新的处理器收回成本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半。通常,用户可以看到,一般新的处理器发布一年半以后,价格会开始大幅下调。当然,英特尔的新品此时也已经在研发中。

摩尔定理主导着 IT 行业的发展。首先,为了能使摩尔定理成立,IT 公司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这就要求,IT 公司在研发上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使得每个产品的市场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者。在美国,主要 IT 市场大都只有一大一小两个主要竞争者。比如,在计算机处理器芯片方面,只有英特尔和 AMD;在高端系统和服务方面,只有 IBM 和太阳;在个人电脑方面,是惠普和戴尔(戴尔这个有点奇怪,它的研发投入大么?)。其次,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比如,二十年前,将高清晰度电影(1920 x 1080 分辨率)数字化的计算量连 IBM 的大型机也无法胜任;现在,一台笔记本大小的 Sony 游戏机就可以做到。这就为一些新兴公司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在十年前,不会有人去想办一个 YouTube 这样的公司,因为那时候网络的速度无法满足在网上看录像的要求;现在 YouTube 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同样,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我们不妨往后看十年,如果我现在提出十年后每家上网的速度将提高一千倍,也许有人觉得我疯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每个家庭可以同时点播三部高清晰度、环绕立体声的电影,在三个不同的电视机上收看。还可以随时快进和跳跃到下一章节,在任何时候停下来后,下次可以接着看。在看三部电影的同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录像和文件等信息存到一个在线的服务器上,从家里访问起来就如同存在自己本机上一样快。这并不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幻想,而是思科(Cisco)和微软等公司实施的 IP TV 的计划。再次,现有的 IT 公司必须有办法消除摩尔定理带来的不利因素,即每十八个月价格降一半。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的两节中在讨论。
18:40 关于订阅数的限制 » 抓虾日记

各位虾友,大家好~

由于前边抓虾一直采取的无限制的订阅数策略被人利用,导致了对于抓虾的恶意攻击,给抓虾的服务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为此,我们调整了订阅数的策略,对于验证了邮箱的用户才给予100个频道以上的订阅。

由于这个策略的调整,有部分以前未验证邮箱的用户订阅受到了限制,给大家的使用带来的不便,我们在这里正式向大家道歉。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大家到“设置”–>“个人资料”或者到“个人页面”–>“修改我的个人资料”,到达修改个人资料页面,点击“ 你尚未确认邮箱,如果没有收到确认信,点这里重发”来重发确认信。

为了维护抓虾系统的稳定,提供快速的访问给大家,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秋已至,天已凉,各位虾友注意保暖喔 :)

外行看《货币战争》Blog on 27th Floor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前几天看完了《货币战争》这本书,很震撼,一下子涌起了千头万绪,感受很复杂,感觉这本书实在是很强大的,尤其是俺这个纯外行来说。印象里各路评论一般都是阴谋论,但我觉得光用这三个字还是盖不住这本书的;一般提起这本书的时候又都一定会提到罗斯切尔德家族,其实到后半本这个家族已经不是主角,而只是代号了,所以老提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书评可能只看了前面几章。

这本书提到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就是货币发行的问题,主要是作者所说的债务货币的发行问题。也就是说这种货币的发行是以债务为前提的,如果要发行1美元的货币,政府就必须先发行1美元的债券,这个债券交给发行货币的银行,然后银行会拿出1美元的货币交给政府放到社会上来用。这个债券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就是连纸片都没有也没有关系吧,但它要收利息,就像老百姓购买国家债券就可以吃利息一样。这个利息当然由人民的税来支付,由占有债券的机构最终占有。

希望正面的话没有被我读错。

在这些发钞银行拿过这一美元的债券的时候,它交给政府一美元的钞票,表面上看,公平合理,但实际上,这家银行什么也没有支出,那个钞票仍然是纸,只是印出来的而已。但它得到的债券却可以收取利息。

这里有一个问题,没从书里读到,如果其他人购买债券的话,总要付给所有者钱,这时是向这些发钞银行购买呢?还是向美国政府购买?如果银行再拿到这些钱,它岂不是凭空赚钱?如果政府得到,这种回流的货币算不算发行?

如果所有的货币都是这样先借债才有,那也没有问题,问题是还有几种方式不必借债,比如我国目前一定程度上就是凭借信用或信心在发钞,这样大家就不必在用钱的时候支付利息。或者只用金银,用这种自然货币也不存在利息问题。正是由于有这些不需要利息的货币的存在,才使银行家这种举动显得丑恶了。本质上,这相当于向社会里的每个人,每件事收税。按这本书的说法,美国现在国债44万亿,每年的利息超过2万亿,美国政府支出中交的利息就有4000亿(剩下的是谁在交?)。

对于拥有这种发钞权的银行来说,它赚钱也太轻松了,这里尚且不论它靠这个地位能得到的其他好处,单说这个利息,就是平白的收入。所以银行家的最高梦想就是这种地位吧。这本书的前半本就是讲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们怎样一步步拥有这种权力,比如起步是在拿破仑战败时炒作英国国债,占有了英国的货币发行权,在美国一直不顺利,在19世纪来回争夺多次,最终在20世纪初才算成立美联储拥有了这种权利。

另一个秘密是这些发钞的银行都是私有性质的,平白占有的债券收来的利息就进了他们的口袋。这些口袋就是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了,在美国当然就是摩根了。

如果货币是必须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大家都不知道有其他的方式,应该也没有人质疑他们,但问题是仍然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这种利息,比如直接采用金银或者代表金银的纸币,或者就直接用政府信用(当然也是整个社会的信用和整体信心以及发展趋势)不基于什么就可以发行这种纸――这种纸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只做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后一种形式(不是全部是因为现在也有许多债券,包括美国债券),人民币的发行就是政府决定的。

所以要想质疑这本书,恐怕第一步就得论证这种发行货币的方式是唯一的,是必须的,是不可改变的。世界历史大多数时间是反例,我国的现实也是一例。现代的许多经济学大师在此问题上都曾经出现过巨大的态度转变,书中举例有凯恩斯和格林斯潘,他们都曾经痛骂不基于黄金的货币,然后在某年突然转变,转而痛骂黄金,鼓吹债务货币,并且在之前他们不太出名,之后都成了大师――这也是本书中的阴谋论之一。

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同时也就是大量的阴谋论,说明美国人一直在同这种货币做斗争,以至于美国总统的死亡率高于二战中的美军士兵。美国也曾经在历史上还清所有国债,政府收支平衡。但是,最终美国还是屈服于这些银行家的压力,把美国抵押给他们,让他们每年收利息。

所以作者对阴谋论这个词完全不陌生,也没有避讳。书中还讲到当年肯尼迪被刺,因为实在太过神奇,官方结论完全压不住阵脚,最终就放开,或者主动把水搞浑,于是各式阴谋论不下几下个――这个说法应该也是个阴谋论。

第二个看点就是家族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这么个巨型的邪恶的超级富豪的玩弄世界达200年的罗斯切尔德家族?这个我读完书之后感觉仍然是个谜。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势力一般都是公司,大老板似乎也不止一个,叫这个名字的更是少之又少。但作者在书中提到,他们这个家族是主动地不出面,财产继承没有外人到场,一切事务不经过律师,控制主要媒体,少数泄露的事也没有报道,总之,他们是在幕后的。有一个例子也提到甚至还有改名的。

更明确的表现是现在也许没有这个家族,但有一个小集团,其中既有老牌的,也有新生的比如日本银行家。他们组成了美国外交协会这类的精英组织,定期开会,讨论的就是这些世界大事,黄金的价格由他们确定,国家的利率由他们确定,打击或支持哪个国家由他们确定,当然,发动战争和暗杀总统也在他们的工作内容里。至于大家能看到的总统,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经济学大师等等人物,不过是他们这些人的前台代理而已。所以,要想走上这种位子,第一步就是加入他们的小集团,像克林顿这些就是被人家在大学时代就看中的好苗子。

他们开会人少,调子低,媒体没报道,专门的侦探跟踪数十年也没有什么结果。但是当他们开完会,什么七国财长会,G8峰会之类就会执行他们的决议了。彻底的阴谋论啊。

按作者的说法,这些人是没有国家概念的,当然更不会有感情问题,个人感情完全不影响人家的创世大业。所以他们在需要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抛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抓钱,定期地组织一下经济危机,设计一下通货膨胀,股市危机,如果平常手段搞不定,就不惜发动战争。甚至,希特勒上台和发动战争也受到他们的大力资助――这样的话,希特勒为什么要杀大量的犹太人呢?犹太人占多数的银行家们竟然真的一点都不考虑民族感情么?制造经济灾难或战争的目的,就是在货币贬值的过程中和之后大量地收割人民财富,控制更大量的实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力量。总之,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人是这些资本家,经济毁灭的最大受益人也是他们――这样的话,感觉也不太值啊,难道在战争年代银行家们就没有一点不爽的?没有担惊受怕,没有物资短缺?不太相信。

而最近的发生在我们近邻的金融风暴,作者也认为是国际银行家集团的杰作。这倒是很可信的,毕竟一下子动用那么多资源不是谁一个人的行为,肯定是一批人共同的行动。发展中国家许多都有巨额的债务,据说直接的原因就是英美直接提高利率的后果。

我比较倾向于银行家的组织还没有这样完备,也不至于有这么宏伟的目标,但在经济衰退中捞钱,并在经济增长在捞更多钱,这是可以想见的。

但对于美国总统因为要搞垮这种私人的发钞权,于是被暗杀,这倒真挺难说的。黑手党和哥伦比亚的毒贩们为了更小得多的利益都可以杀人,甚至杀大法官。

第三部分,就要谈到基于这种债务货币基础之上的金融经济了。这东西实在太复杂了,搞不懂,总之是把别人的债务当成资产来经营――有人像买债券一样买这些所谓的资产,又或者把今年到期的债推到明年等等。我想他们这么折腾这些东西(总额高达370万亿美元),本身意义极小,但他们在折腾的过程中都会想尽办法拿到真金白银,所以折腾得越厉害,拿到钱的可能就越大,如果折腾了半天手上还是这些所谓的衍生金融产品,那就是傻瓜和待杀的羔羊了。所以折腾得越大对他们越有利,层次越多越有利,但最终能拿到真钱的也还是少数人吧,最终的真钱的来源不过还是债券的利息和经手的手续费罢了,不涉及真实财富的增加。

而美国经济却有不小的比例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但偏偏这种繁荣又让它成为世界的消费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靠他们消费掉,从而保持世界经济的繁荣景象,所以美国人过的日子肯定是很爽的,他们在透支自己的未来,现在还搞到给别国打白条。这些白条就是美国债券。据说我国现在每月都要买几百亿的美国国债,所以外汇储备已经14000亿美元了。是不是本身这些外汇就不是真实可流通的美元、而是这种债券呢?总之这些储备也不真实,随着美元贬值而不断缩水,只能拿一些利息,更不能对国民财富有很大很直接的作用。

问题是现在双方都不能放弃这种作法,美国要发国债保持经济运行和繁荣,我们也需要出口型经济,于是也形成一种平衡,实际上都不健康。

其实现在欧元已经建立起来了,对美元还一直升值,如果按书中的说法,这是国际银行家的打击目标之一,竟然没有成功?要知道书中讲到德意志银行,法兰西银行,意大利银行可都是他们的人啊。但如果欧元真的强起来,直接打掉了美元结算货币的位子,应该还是很危险吧。

总之,这本充满了阴谋论的书还是很有趣的,个人认为应该有不少真知灼见,怎么也不能算是胡扯啊。

但是,看了这本书,一下子对生存恐惧起来 更直接的,把自己的工作和人家罗斯切尔德摩根一比,更是无限悲哀~~~
15:36 平权的互联网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结构,而且,不是一个小的社会结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很多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是10%,考虑到发展的时间不过二十年不到,那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互联网的未来又是如何?这是很务虚的问题,但思考一下,没什么坏处。

Blogger读书生在他最近的一篇日志里提到:平权的互联网。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事实上,至少在传统媒体统治的领域,新闻专业主义在落后制度的禁锢下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不管你想不想做,你都不能做。
有什么东西,可能打破此种禁锢?
目前我能看到的,只有平权的互联网。
而要在互联网上实现新闻的理想,目前,只有依赖2.0的Blog。这点,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长尾理论》?我正在准备写这个:其实长尾的本质是“民主”意识的觉醒,是对强权、集权的非暴力不合作,不服从,不妥协。

我称之为“理想”。这个理想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错的,但我很悲观地认为,这个理想其实达不到。

在web2.0这个概念被讨论最激烈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东西,热情洋溢地讴歌了web2.0给我们这个生活世界带来的变化。当时我极其乐观。但这篇东西我这里不想给出链接了,因为事实上,今天的我自己都有点看不过去了。虽然那篇东西,我的任课导师当时给了B+的高分。

互联网平权还是不平权,这是一个有关社会结构的问题,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社会结构由何而定

我们先从最源头开始讲起。既然互联网是一个社会结构,我们可以看看那些经典的对社会进行分析的理论是怎么说的。

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大师帕森斯在他的行动系统研究里得出结论:文化系统是最核心的。因此,帕森斯自己都承认,他是文化决定论者。布迪厄后来对文化冲突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提出过著名的“场域”和“惯习”的概念,这两者互相决定。

社会学冲突学派的经典人物马克思(无论对于共产主义有何看法,马克思的学术理论的重镇地位是不容否定的)有句名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他看来,经济系统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是什么样的。

社会学系统学派的卢曼则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复杂的,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制造一些“系统”,这些系统是环境的简化。系统不能完全反映环境的所有(这个道理就像地图和实际地理的关系,完全映射地理的地图就是地理本身,没有意义)。社会的变革是系统为了适应环境造成的(进化论)。

大体上,这些理论的视角都不太一样,但应该说都是成立的。马克思的时代是早期资本主义时代,那时候供给(生产)比需求重要。所以马克思重“生产”轻“消费”。资本论里对消费的讨论相对很少。消费时代的到来,产生消费主义,形成巨大的消费文化。文化的力量变得非常重。而我个人认为,即使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建立在经济之上的。为什么老美的麦当劳可以无所不在成为重要的麦当劳文化呢?那是因为麦当劳是个很赚钱的公司嘛!

我的武断的套用就是:社会变革和经济系统变革密切关联,经济系统变革导致了文化变革,从而驱动着社会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变迁。

互联网的经济法则

呵呵,看上去有点扯远了,回到互联网这个社会结构来,核心部分是什么?互联网的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决定了未来互联网的命运。我们就有必要审视互联网的经济系统是如何去适应去改变的。

有一段时间,有四个字很热门,那就是:蓝长平二。这四个字代表了三本畅销书和一个热到不行的概念。它们分别是:蓝海战略、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和web2.0。总体上来说,前三本书是互联网经济理论,后一个名词代表着互联网文化。

蓝海战略说的是很多市场都是竞争激烈的红海,成功的企业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商机,跳到鲜有竞争者的蓝海里,一举成功。这个说法我相当怀疑。我不怀疑没有人发现的商机的存在,但我怀疑这些商机,在今天的时代,对于大多数小企业而言,有何现实意义。一个例子是,当有人鼓吹博客的时候,老企业新浪虽然慢了半拍,但还是轻而易举地将鼓吹者的网站击溃,成为BSP中的老大。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其实相当荒谬,荒谬在太过不遗余力地鼓吹全球化,好像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似的。事实上,贫富差距在拉开,即使在互联网里,权力(金钱和影响力)也在向少数的巨头手中集中。当然,有些巨头会死亡,但取而代之的,还是一个巨头。城头变幻大王旗,实质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一个小企业的时代,互联网亦然。

长尾理论,恐怕是三本书里最畅销的书了。作者认为,即使很利基的一本书,也可以找到读者。但怎么被读者找到?作者提供的实例是“amazon”。也就是说,你再怎么发明创造,没有巨型渠道的帮助,还是没辙。

从这三本书里,我没有读到任何本质上新鲜的说法,三本书的前提和暗示都是这样的:巨头(或者叫大热门),太重要了。

所以,互联网经济系统里还是帕累托的二八法则。我写过长尾理论 一场意淫。我承认我当时是拿飞扬新锐的贝壳网说事,但核心意思还是想表明:的确有人会通过互联网发财,但真正发财的,依然是巨头。说得通俗点,你赚1块,它虽然只赚1毛,但它赚了象你这样赚1块的人的1万个(甚至更多)1毛。你和这个巨头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当然,你也可以成为巨头,去剥削其他长尾们的利益。

结构 vs. 解构

现在说说这个“二”字。

Web1.0是一场结构化运动,因为当时互联网还是一片荒地。通过这个1.0时代,人们享受到了信息爆炸。十余年的变迁,互联网基本结构好了:门户掌控了互联网的最高位置。

Web2.0是一场解构化运动,它力图去解构门户主导的1.0结构。这话有点拗口,我愿意使用略显通俗的名词:去中心化。(虽然,我知道大体上还是有些不同)。

这场去中心化的运动让很多人欣喜异常。他们发现无需把关人自己就可以说些什么。表达自由被前所未有的放大,人人都可以说话了,实在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

但是,且慢,人人都可以说话了是不错,但是,你说的话有人听吗?当你说的话没人听,你这个嘟嘟囔囔的自言自语,和没说话又有何分别?

在1.0时代,可以说话就代表有人听,2.0时代,可以说话未必等于有人听。一个悖论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就等于人人说的话都没有听到。

这个现象显然是很荒唐的,社会结构不允许这样做,系统需要进行一些改变来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建构。于是,搜索引擎,登场了。

搜索引擎在1.0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但一直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以致于雅虎、搜狐这种其实出身搜索引擎的巨头都几乎放弃了搜索。Google坚持了下来,但不是google造就了2.0,而是2.0造就了google。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说话者(包括自己架站变得更为方便),google才有了它生存的土壤。

互联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搜索引擎占到了最高位置。但这个改变不是本质性的,本质依然是:巨头操控的一个结构化的社会。其实,人类社会打有历史以来,就是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已经数千年历史。这个本质建立在人是一个群体动物的生物学基础上的。

去中心化的结果不是去了中心化,而是造就了一个新的中心化,而且,这个中心化比以前的门户中心更中心。在中国,三大门户瓜分市场(还有后来的qq),基本上鼎足天下,且互不依赖。但是搜索呢?百度、谷歌两家而已。而且有理由相信,百度的份额比谷歌多很多。太多的网站对搜索引擎充满着依赖,看看网上很热的seo大讨论就知道了。“百度一下”已经脱离经济范畴,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符号:文化。

我这个小小blog的后台来路统计告诉我,搜索引擎是个极其重要的来路。没有搜索引擎,恐怕至少访问要减少一半。换句话说,我说的话有人听,一半命运捏在了搜索引擎的手中。哪天我脑子发热去参加什么反百度联盟,恐怕,我将损失掉很多听者。

互联网再往后发展是什么样呢?我不想多加解释了,因为我写过web3.0:一种solution 。文章不再重复,意思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巨头整合碎片的力量在加强。

金权的互联网

整合的巨头会带来什么:金权。

人类社会大体上是从神权到君权到金权的,在有的国家,现在这三个权混在一起使用,有的国家,则基本上金权主导。而很难发现哪个成规模的社会,是人权主导的。

互联网同样如此。有钱就能搞定,有钱就可以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发明创造要么击溃之,要么收归门下(google又买了一个新应用,真是连根针也不放过)。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是更自由,而是更不自由。

互联网不是自由的,有一项非常牛的技术几乎染指到了所有的web2.0元素:blogspot(blog)、flickr(图片)、feedburner(rss)、technorati(tag,曾经被染指)、wikipedia(wiki)。当它决定向google进军时,金权向政权妥协,那就是:改良的google的谷歌中文版

我们是感到通信是如此的方便,email让我们足不出户地进行信件沟通。但这和真正的信件不同。信件邮寄出来,你收到了,就意味着不再有任何副本保留在邮局里,除了你是属于被特别关照的人士。邮局给每份信件都留一个副本,那是不可想象的。但email?轻而易举。

所以才会有就雅虎香港向官方递交某用户邮件记录而引发的案子,案子结果是雅虎香港被认定是合理行为。(这里做个小小提示,这条链接你是可以点击的,但不要再点击那些搜索的结果,否则你会很奇妙地被切断与google的联系数分钟,这也是神奇的技术力量。)

你觉得更自由吗?

金权,一定会向政权妥协,它不是人权。这是由人类社会系统结构决定了的事情。而且,一旦妥协,影响到的,一定是大批人。因为它够巨头。

后记

我大体能明白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我也能理解他后来的放弃。我倒不是觉得他被迫放弃,而是觉得他实在觉得无政府主义这种解构方式要么不现实,要么就没有任何意义。

人类的结构化运动,天天都在发生,而且在结构得愈来愈紧密,包括互联网。

写作中间,下去拿了一份东西,看到一男一女很亲昵地走过。不是我要故意偷听,实在是风声传了过来,男人对女人说:上海好啊,因为上海很安定。

我的感觉是:是的,上海好啊,上海够结构化。

(还没完,有时间回头用后现代的眼光来看看互联网)

13:53 用商业理念,做公益事业 » 刘润

- 《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一名微软高管的意外人生》书评

商业 vs. 公益

提问:到底是商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还是公益?

好吧,我知道你会回答“两个都是”。杰出的商业发展创造了中国每年两位数的GDP增长,创造了我们需要的每一样物质。商业在真切地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公益人士伟大的爱心和行动不断使城市和农村、健康和疾病、沿海和内地、富有和贫困缩小差距,让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可学。商业创造财富,公益优化财富。

你是对的。但是,假如你能且只能选择一种方式改变这个世界,只有一种,你会选择什么?商业?公益?公益?商业?什么是最优秀的选择?

一个孟加拉人选择了:公益模式的商业,而另一个美国人则选择了:商业模式的公益。前者叫做穆罕默德·尤诺斯,因为孟加拉乡村银行,这个“穷人的银行家”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那个叫做约翰·伍德的美国人则据此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并荣登《快速公司》杂志20大“社会企业家榜”。

我想你可能早就知道穆罕默德了,他的故事现在家喻户晓。而关于约翰·伍德,我想也许你听说的不多,但当你读完他的书《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一名微软高管的意外人生》后,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感受到,他给公益所带来的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上世纪末,约翰放弃了微软的高薪职位,创建了非营利慈善组织“阅读空间”,旨在提高尼泊尔、印度、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非洲等地区的文教水平。目前,该组织已捐赠了300万册图书,兴建学校300所、图书馆3600余座,并通过助学金使2000多名女孩重返校园,有100多万儿童从中获益。

我在2005年创建公益平台“捐献时间”(现在已升级到央视国际大型公益“慈善1+1”平台),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约翰的这个理念的影响:不是他“伟大的爱心”,而是“他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的事业”。

约翰从微软亚洲地区高管的位置辞职(他在中国最大的一件事是1998年协助安排比尔·盖茨访华并发布“维纳斯”计划),在35岁人生高峰时激流勇退,去尼泊尔骑着牦牛给那里的小孩子送书。这似乎是传奇故事里才有的情节。但是他带去的其实远远不仅是书,而是他在微软7年所培养的商业理念和方法论。

商业 + 创新

比如创新力。他创新地提出了“合作投资”的概念。约翰认为,如果你完全出资捐赠,通常不会获得别人最大的关注和效果,因为他没有付出。这就像一个经典的案例:旅游业历史上从没有一个租车者自己保养过租来的车,因为车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不会花心思做长期维护。约翰这种受捐赠者必须付出的模式,让他捐赠建立的学校、图书馆运营得更好。

创新是商业的重要推动力,对公益也是。在上市公司的报表里,R&D的费用是列在“资产”一项的,足见商业社会里创新的重要。在商业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不绞尽脑汁逼迫自己创新,就会被竞争者抢先。所以,商业“逼迫”管理人员培养优秀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运用在公益会怎么样?

举一个例子。

我认识的两个组织都是做捐书活动的。组织甲,它的募书方法是在繁华地段常设捐书点,然后在互联网上号召、校园里贴海报散发传单。然后招募志愿者进行分拣,再用另外募集的资金把书籍运送到合作学校。但是他向我抱怨,他做得非常累,而且花费不菲,但是根据目的地学校的反馈,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书籍单一,两大类:中小学课本、四大名著。如果是我,估计下意识捐的也是我一直想扔但一直没扔的中小学课本,以及放了10年估计也不会再翻的旧版四大名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看这些书有帮助吗?如果有,图书馆只有这些书能有多大帮助?

另外一个捐书的组织乙的想法不一样。他知道即便是区级图书馆,每年都要淘汰不少旧书,大图书馆每年淘汰的书更是好几万本。所以他就一家一家跑图书馆,和馆长说明要收集他们淘汰的旧书捐给山区的孩子。馆长们非常高兴,本来把这些书处理掉就是一个大难题,现在处理旧书还能做好事,何乐而不为?这个组织还和出版社联系,希望出版社能把他们没有卖出去、占库存的图书以很低的价格、甚至免费的方式捐给山区小学。出版社也很高兴,积极回应。这样,这个组织就以非常高效、廉价的方式获得了多样的新旧图书。

有好心就能做好事吗?在今天的社会可能不行了。思路决定出路,也在公益中适用。

商业 + 管理

另一样法宝:约翰从微软带去给公益的就是管理。他在做正确的事情,管理帮他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约翰在“阅读空间”雇人的时候熟练地使用在微软养成的技巧和习惯,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文化,如他的前任老板史蒂夫·鲍尔默一样重复着“成效、成效、成效”;熟练地使用微软市场手段把组织成绩作为邮件签名档,运用微软高层常用的批评观点而不是人的技巧,把所有业务数据了掌于胸,构建一支优秀的、忠诚的、有共同愿景的团队……对了,他在微软重要的一课是诚恳、忠诚,这是他陪鲍尔默晨跑时学到的。最终,他想缔造一个“非营利性的微软”。

这些都是在商业机构中不能再熟悉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在公益组织中能做到吗?

再举一个例子。

今年3月,我和我的团队在运行“捐献时间”公益平台到驾轻就熟的稳定发展阶段时,遇到了一个重量级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愿意投入大约30名专职人员来帮助“捐献时间”的发展。我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重大合作,核心团队产生激烈争论。有的成员不希望大机构介入,觉得这样就会冲淡了“捐献时间”原创团队的名声。但是也有团队成员赞同,认为新的资源对长远发展有利。

我也是个狂热的公益行者,我也是个地道的商业动物,我崇拜彼得·德鲁克(他有一句名言,“最优秀的管理者来自非盈利组织”)。在管理学上有“成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理论。我请教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的授。教授建议我把“捐献时间”的发展用商业的思路来考虑,以前使“捐献时间”发展的“成长因子”(商业管理的方法、创意、经验、方法论等)今天已经抑制了其发展(我们只是业余时间来做,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经验已经成为瓶颈),如果这样,需要引入新的“成长因子”推动其进步。

我们最终排出团队个人感情因素,和新的“成长因子”央视全面合作。4个月后的今天,磨合稳定后,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志愿者注册、活动数目、受助人数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央视的推动力量充分体现。截至目前,“慈善1+1”一共有33881位志愿者注册,1426位志愿者参加活动,捐献了9658小时,53209人受益。

约翰是对的。商业的方法论、理念,在公益领域发出的光芒,异常夺目。这些往往是一些没有竞争压力的非营利组织所容易忽略的。

当然,约翰的传记里有很多精彩和感人的内容,可分为1/3的商业经历+1/3的世界游记+1/3的人生际遇。他的经验也非常有价值:“阅读空间”作为一个新慈善组织是由IRS(美国国税局)批准的,并申请了501(c)(3)资格(捐赠减税的凭证),其投资者大名鼎鼎,如网景共同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蒂诺等。他在全球各地跟孩子们接触的故事也很引人入胜:“阅读空间”的团队在当地要花许多时间坐公共汽车拜访村庄,与社区协作商议配套捐助项目最理想的合作投资方式,骑摩托车穿行在土路上,走访不能负担女儿学费的父母等。

他对生活本身也有了更深的感悟,40岁的时候,约翰送给自己一件礼物——奉献给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他在书中最后写道,“我摒弃了重回技术领域的念头,我已经真正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将比从前更有准备地走下去。我感到很幸运,我知道我是谁,我想做什么,并通过这条准绳衡量我自己。”

约翰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他说,可能有几千人排着队希望加入微软,但是不会有很多人排着队去尼泊尔送书。所以他觉得尼泊尔的孩子更需要他。但是我想,需要他的理念的人,远远比需要他的书的人更多。

欢迎成为一名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

 

(首发于《IT经理世界》2007年10月刊)

09:54 Google为何收购Jaiku而非Twitter? » WebLeOn's Blog
这个Breaking News的确是非常的突然。昨天Jaiku宣布,其已经被Google所收购。Jaiku是一家提供MicroBlogging服务的公司,是Twitter最早,也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这个收购之所以说它突然,除了之前没有任何预兆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Google这次收购的,为什么不是Twitter,而是Jaiku?这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Google很喜欢收购在本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公司,如Youtube,如Doubleclick,如FeedBurner。Twitter是目前MicroBlogging领域中毋庸置疑的领导者,它出现最早,也拥有最多的活跃用户。除此以外,Twitter的创建者Evan WilliamsBiz Stone数年前同为Blogger.com的创始人,都是在2003年被Google收购的Pyra Labs的成员,有这层微妙的关系,本应该更促进Google选择Twitter。而这次Google为什么收购Jaiku而非Twitter呢?

其实,Google收购Jaiku并没有违反Google的收购原则。除了一些在自身领域顶尖的公司外,也在不断的收购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共同的特点是,符合Google在产品上的发展战略,而且在相关的技术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Google在开发自己的Online Office路程上,从WritelyTonic SystemZenter,虽然被收购的公司都不是很大,但他们所拥有的技术正在帮助Google构建强大的在线办公系统

而种种迹象表明,Mobile是Google近期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2周前,Google刚刚完成了手机社会网络Zingku的收购,3周前,Google推出了AdSense for Mobile,还有呼之欲出的GooglePhone。而Jaiku和Twitter最大的区别就在于,Jaiku更加注重在移动领域的技术,而这也是Google选择Jaiku最大的原因。Google这次的收购,不是为了购买渠道,而是购买技术!所以,这次的收购价格,和其它Google的收购比起来,应该不会很高。我们从Jaiku的Q&A中,也能看出点端倪:

“Q: Why did Google acquire Jaiku?

A: Activity streams and mobile presence are important areas where we believe Google can add a lot of value for users. Jaiku's technology and talented team are a great addition to Google's current application and mobile teams. ”

Google没有选择Twitter的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得不提,Twitter的Evan和Biz在Blogger被Google收购后,在对Blogger的发展方向上和Google产生了分歧。这使得两人和Google之间,始终非常的冷漠。这种冷漠无疑也影响了Google和Twitter的结合。

正在写的时候,就发现Tim O'ReillyMathew的想法跟我也差不多。应该就是这样了吧。

不过Jaiku被收购对Twitter来说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了MircoBlogging的价值被Google这样成功的商业公司所认可。在短期内被其它公司收购或者获得大笔投资的可能性,也大大地增加了。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10-09
  十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200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