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8 在场外体验2007中文网志年会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昨天有些忙乱,结果无法持续地为网志年会进行文字直播,好在图像和影象是更有效率地记录、传播情境的工具和方法。(这也是一个podcasting 和文字Blogging相比的一个优势),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图片被上传到Flickr.com,在大会休息期间,大屏幕上就自动播放Flickr.com的年会专题照片,而SeeHaha.com里则不断有年会的花絮视频上传发布。

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才参加年会的朋友,已经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体验了年会。”

上面这段文字是小容在2005年的时候写的《体验中文网志年会(2005)的N种方式》,想不到今年自己要在现场外亲身体验这N种方式了:)上面的图片是闭幕式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感谢很多志愿者的努力,让年会在北京顺利举办。

因为上月底去医院做了个小手术,所以这两周都在家里休息。周六的时候加入不了年会的IRC频道,就到处找网络照片和视频看,有趣的是年会今年有Micorblogging工具助阵,场外的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这个工具看到现场观众的微直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将自己带入会场。

上面的图片是悬挂在会场现场的一块大屏幕,实时地显示出场内场外的观众发言。这里有个现场用户记录了这个有趣的体验。现在这个频道还继续在网站里持续。而第一天的观众发言记录在这里,第二天的观众发言在这里。

第一天的感觉有些糟,因为没有找到视频直播,也没有加入IRC频道,没有和现场同步的感觉。第二天有了Zola同学的视频直播,虽然画面很小,可是声音很流畅,小容从早上会议开幕一直收听到下午闭幕,同时查看Jiwaide的大屏幕,同时挂在Skype的Channel上。现场感比第一天强多了。到了第二天,已经可以在FlickrYupoo上看到很多第一天现场的照片了。

记得在第二届年会结束的时候,大家有些遗憾没有把整个年会演讲和讨论的情况摄像,以视频的方式将年会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永久性在网络空间分享出去。今年依旧没有完整的资料记录。而且,与相片相比,参会者拍摄的视频也很少。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事情。

从2005年到2007年,文字Blog已经非常普及,普及到网志年会已经不再将它作为一个议题来讨论。而视频Blog,随时随地用视频来记录生活、记录活动、分享感悟、采集观点,却还不是非常普及。当大家天南海北地都到一起,兴高采烈地讨论共同的话题的时候,这也应该是Blogger们互相用视频记录各自的身影,记录各自对共同话题的观点的绝佳时机。小容观察到现场有BlogBus有采访他们的用户,如果有其他的Blogger有心在年会期间制作一系列的专题微视频,那么这无疑是值得褒奖的创举。

下午有朋友说起或许网志年会再举办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虽然由于现实原因,每届年会总有不让人满意的地方。但是,一年一次的聚会对于这一群对互联网抱有理想的人们来说,年会的话题考虑周全与否不是最重要的理由,最重要的理由应当是一年一度地聚集在一起吧。
Cnblog.org的网站口号耐人寻味:

“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而Blog的出现…… “

第四届中文网志年会现在还没有确定会在哪个城市举办,小容当然不认为以后只要大家在线上举办研讨会就好了:)下面是小容对下一届的年会的期望:

1、整体议题的数量少一些,在一个小的范围里将议题的内容往深度去挖掘;

2、演讲多一些;研讨少一些;对演讲人和研讨组织者的要求高一些,要求他们事先准备充分一些;
3、形式多样一些,除了演讲和研讨之外,应该有一些展示或者互动类的形式,例如展示一年来的Blogosphere大事记之类的活动,并进行现场投票年度十大Blogosphere的环节;而且2005年的特色Blogger环节也应该保留;

4、对于参会者,小容的希望就是大家能够更多地运用视频Blog工具,借年会的时机,趁一年一度的聚会时刻,各个领域的Blogger都能采访同好,分享意见,挖掘思考,并且将这场思想的盛宴完整地记录、分享在网络上。

CentOS是否在伤害Red Hat?Solidot » Che, Dong's shared items in Google Reader
CentOS(Community ENTerprise Operating System)是Linux发行版之一,它是将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的源代码重新编译而成(主要是去除Red Hat商标)。为什么Red Hat容忍CentOS的这种行为?CentOS从Red Hat 服务器下载源代码,编译,免费发放,不提供付费商业支持。Red Hat发布升级补丁,几小时后或至多几天,CentOS也会跟着放出补丁。CentOS这样做完全合法,Red Hat也无可奈何,它的商业就是基于开源模式。但CentOS确实在不断吞食Red Hat的市场,从Google趋势上也能观察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CentOS造成的伤害还没有到达让Red Hat不得不改变商业模式的地步。而好处是它迫使Red Hat加快创新,使之始终走在其它Linux服务器发行版的前面。CentOS巨大成功的真正的受害者是其它的发行版,如Novell的SLES,Ubuntu Server。

10:17 为网站链接提供反馈 » 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发表者: Stacey Kuznetsov, 搜索质量组

原文:Webmasters can now provide feedback on Sitelinks

网站链接是出现在谷歌一些搜索结果下的额外链接,他们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到你网站上的重要页面。

挑选作为网站链接的页面是一个完全自动的过程。我们的算法解析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并为用户的查询确定能进行快速导航及提供相关信息的页面。我们的算法在产生网站链接时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有额外的网站链接。

现在,站长工具可让你检查你的站点的潜在的网站链接,并让你阻止有些页面作为网站链接出现在谷歌搜索结果中。因为网站链接对帮助用户浏览你的网站非常有用,我们通常不建议你阻止他们。但是,偶尔你也许想从你的网站链接排除一个页面 ,例如:一个网页已过时或已不存在,或者一个页面包含了一些信息,但你并不想为用户强调那些信息。一旦你阻止了一页,90天内它不会显示为一个网站链接, 除非你提前解除它。从你的网站链接中移去一页可能需要多达一周左右,但我们正在努力使这一进程加快。

查看和管理您的网站链接,请到站长工具控制台并点击你的网站。在左侧菜单中点击链接,然后点击网站链接

谢谢你的反馈,并敬请继续关注更多更新!
09:00 Why New Media之四:传受关系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对于任何一种媒体而言,对传受关系的观察研究不是第一位的,也是第二位的。我更进一步地认为,在经典的施拉姆SMCR传播模型图中,比那些模块更重要的是,模块之间的联线与箭头指向。

在传统媒体的架构里,传者和受者是壁垒分明的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由专业的记者、编辑、评论员等文化媒介人(所谓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分子)组成,后一部分则被称之为大众。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眼里,大众不是需要被鄙视的,就是需要去值得同情和救赎的。

传者和受者的互动不是没有,而是很少。网络的诞生,使得互动前所未有的增加。不过,传者依然是传者,受者依然是受者。这句话的意义不在于“传”“受”两个字眼的本身,而在于他们在话语权的占有份额。“受者”们依然众星拱月式地围绕在“传者”的周围,无论是传受还是受受,他们的确存在互动,但地位显然是不平衡的。

地位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其一、传者可以删除受者的话语反应,而受者无能为力(硬的不平衡);其二、传者的话语占有重要的位置(比如网站的首页,比如头条)而受者的话语只能可怜兮兮地附着在这个话语之后(软的不平衡)。特别是后者,其实受者给出的互动越高,越使得传者的话语在更高的位置上。换句话说,高高在上的传者是受者自己一手打造的。

这和网络的架构有关。虽然互联网诞生之初并不是服务器端对客户端的设计(后文我会展开这个论述),但事实上的演变却成了这样一种设计。web2.0所带来的P2P潮流,不过是对互联网的本真进行一种回归罢了。这种回归,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以视为“社会流动”。

教科书对于“社会流动”的定义是: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社会流动性差的被成为封闭社会(比如某些崇尚种姓制的国度),反之则是开放社会(比如号称拥有美国梦的某些国家)。如果将互联网看成是一个虚拟社会的话,我不得不遗憾地得出结论,其实就中国而言,站在社会流动的角度上,前十数年是一个封闭社会。

事情有了转机。拜六个支柱定律所赐,受者们开始掌握流向传者的魔棒。比较简单的例子是,我这个原来只能看记者们写文章的受者,现在也转变成了让记者们看我写文章的blogger,当然,这两者同时存在。

新媒体让传受两个部分变得日益模糊起来。这和社会的变迁如出一辙(马克思时代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今天已经很难坐实到某个具体的人头上,负债累累的房奴可能却是某个上市公司的股东)。一个世纪之前,社会的精英和大众还是泾渭分明的,但今天,某些领域的精英就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草根,某些领域的草根则是另外一个领域的精英。专业化分工的深入让社会流动在加速。法兰克福的那些学者们(哈贝马斯除外),无论他们的研究取向是否需要争议,他们的研究基础却不复存在。因为,事实上,已经没有一个纯粹的大众可供鄙视和救赎了。

同理,传受关系的模糊,使得单纯研究传者或者受者已经显得不够充分(不过,依然有必要)。新媒体的研究着力点不在于传者,不在于受者,而在于传受的转化,以及,这种转化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变迁。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a>本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opyright© 2007 作者及版权归属: 魏武挥 at ItTalks-魏武挥的blog (数字指纹:数字指纹: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18531a57ccc95fdb8ecb9482f1a61a8c)...
05:27 界面内容优化的层次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所谓产品其实最终展现在用户面前的只是界面而已,所谓界面绝大多数时候只包括两个部分:图片、文字。
重视界面上的每一个像素和每一个文字是UED的基本素质,关于如何设计好界面上的文字(一般在UED里面我们把这个职位叫做“内容优化”)我以前写过创业团队的界面文字优化用户在每个情景中的角色感,这一期的话题中其他伙伴也说到了很多。

这个话题讨论到这里,已经让很多人意识到了界面上文字的重要性:界面的文字就好像一个人的谈吐,文字给用户的感觉不单单只是一个“信息”的传达,他还关乎用户对于产品的情感印象和“产品气质”的理解。

那么,我应该说点什么呢?在今天写这个话题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能否系统化的把“内容优化”像“体验”一样分层次的理解?

.

首先,界面上的文字应该做到:清楚而准确的向用户传达信息
其实这是内容优化的最基本要求,本应该是所有产品都可以做到的。但往往是越熟练的人越容易在这里出现问题。常见表现:过份的向非专业用户展示专业词汇、信息提示本身误导了用户。

比如,某视频网站突然蹦出来一个“bps超出,链接失败。”(查了资料我才明白bps大概是每秒链接数的意思)
比如,有些网站用户没有注册也去登录的时候反馈提示为“密码错误”。其实直接提示没有此用户,然后给个链接“注册此用户”你会发现转化率相当高,注册量有了用户也方便了。

接下来,界面上的文字应该便于用户阅读并快速理解其含义
最常见的问题表现是:语言过于罗嗦、信息排列混乱。

比如,某门户网站在注册blog的时,“您的登录名”旁边这么写辅助说明:“4-16个字符(包括4、16),英文小写、汉字、数字、下划线,不支持空格,不支持全角英文,不支持纯数字,不能使用下划线开头和结尾。”。(大致推算了一下,一个IQ小于200的普通用户如果认真读完并完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需要近1分钟时间)
比如,另一门户的blog和他旗下的校友录网站,东边一个下划线、西边一个icon加文字、南边一个按钮加文字、北边一个红色、中间还有一个红色加粗。我进去之后真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点什么地方不可以点,什么地方能点什么地方不能点…
再比如,某电子邮件服务在注册的时候这样排列:“用户名:___、密码:___、密码强度:[][][]、重复密码:___”。吓的我还以为可以自定义密码强度。。。

然后,整个产品不同位置的文字应该统一。大家都讲普通话,不能一会中国话一会外国文。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是大部分网站都未能避免的问题。(特别是在中文网站,大概是因为中文说法太多了)
比如,作一个IM软件,一开始是“添加好友”,接下来“联系人列表”,然后又是“不在线的朋友”;一开始是“注册用户名”、然后是“登录ID”、还有“您的账户”、“管理帐号”、…

最后,界面上的文字应该具备该产品需要传达给用户的气质

这里往往遇到的是怎么做的问题:怎么确定产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气质?怎么确定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才算是表达了这样的气质?
在稍微大型的企业我们一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做到,比如找很多用户让他们说出他们需要的、比如通过情绪板、比如通过颜色分析等等。
但在创业公司我一般建议大家实用一点:
1、N个很了解产品定位的人坐到一起,每人一个贴纸写下来一个你认为可以描述该产品的句子或者事物;
2、把所有人的描述拿出来大家讨论,把每一个用二维分析的方式摆出来,最终得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就是这个产品应该表达的气质;
3、每人N个贴纸,根据刚才得到的结果,结合自己产品的环境写下来你认为要表达这种气质需要什么样风格的语言;
4、用第2点中同样的方法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比如:严肃、简练、..)
5、安排一个专门的人写一份简单的指南,描述这个结果具体执行时一些需要注意的常见问题和原则。(比如:既定事实不再重复、不用反问语句提问用户、即时说明文字不得超过20字、…)

还有,文字的视觉设计应该完整的融入整个产品视觉中。
很多视觉设计师喜欢把文字融入到界面的造型中去,得到非常棒的视觉效果,这个很值得学习。
从最基础来说,我们的文字在界面上和图形一样应该有主次有深浅,关于这个部分潇潇同学已经有了很好的表述,我只补充一个例子:

图片网站本身应该表现的是“图”,文字只是其辅助信息。
flickr在个人首页里每个图片下面都有四行的文字,但我从未感觉到他碍眼或者多余,因为flickr用的是很柔和的粉红和几乎可以让我第一视觉点忽视掉的灰色;
而yupoo在个人首页里每个图片下面只有三行文字,可每一个我都觉得他们扎眼,因为yupoo用了重灰色粗体、绿色粗体、重灰色、绿色四种表现方式,而且字体都还不一样。

再有,尽量让文字自身可以起到“推销”产品的作用,而且”推销”的不只是产品气质
文字其实可以像图形设计一样在情感上给用户以触动,从而积极的达到对于产品的“推销”。
比如,很多人已经把“注册”改成了“立即注册”、“马上注册”;
比如,baidu.com的“更多”页面最上面以前是“推荐使用”后来改成了“试试看”,虽然只是少了一个字,但给用户的感受和尝试欲望马上就很不一样;
比如,某电子商务网站会在注册要完成那里说:“太好了,你还需一步就能成为我们的注册会员”
比如,…

.
.

ps:
关于内容优化,《交互设计》和《Designing web usability》两本书都简单的提到了一些类似“准确传达信息、不要罗嗦、不要多余、文字要统一、要符合产品风格”的话,但说的都很浅,而且言语中能察觉到作者并未想深入表达,或者他们本身也确实没有很深入的研究。

界面上的文字看似是一个很细小的东西,实际上他蕴藏着很多的价值并且在潜移默化为产品带来好的或者不好的利益。中国人说“察言观色”,我想“言语”的表达对于中国用户的触动应该会更加的明显。国外现在也还没有在内容优化上非常全面和深入理论知识,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并没有中国这样博大精深(或者说“多变”)。
所以,研究和发挥好“界面上的文字”对于产品的价值也许更适合也更值得在中国做。这里有不小的空白的空间,值得我们发挥。
共勉。

转载请注明出自UCDChina.com,谢谢。

相关文章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7-11-04
  十一月 200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