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网站访问来源关键字,指的是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链接访问网站时,所使用的搜索关键字和搜索短语。根据Google Analytics的分析,访问原生脑浆的用户中,通过搜索引擎抵达的占到了 70.04%(AWstats的报告中,这一比例却为22.7 %,也许是AWstats中某些搜索引擎没被认出?),可以说,搜索引擎直接决定着网站访问量的高低。因此,在网站运营中,定期对站点访问的来源关键字做分析,调整网站的内容组织和运营方向,还是非常重要的。
归结到原生脑浆,排在前12位的关键字分别是:
由一斑而窥全貌,看过了自己网站的访问来源关键字,再比较一下之前对Blog的规划,很容易就发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也就有了方向。
网站的运营亦是如此,只是数据分析会更多。
看完两个幻灯片,我们从专业服务人士的职业生涯角度,来看看Peter Morville的故事。
Peter Morville是互联网行业知名的信息架构专家,曾被誉为“信息架构之父”,在1994年到2001年期间,他担任Argus Associates的CEO,和Louis Rosenfeld一起写作了经典的《信息架构——Web应用》一书,该书在1998年出版第一版,现在这本书已经是第三版了。
Argus Associates可以说是信息架构咨询领域的先锋,在第一代互联网创业浪潮中,是淘金者背后的卖水人之一。当时,信息架构的知识还没有成为系统,人们边做边学,从图书馆情报管理学中借来许多知识,用在Web界面上。《信息架构——Web应用》一书,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网站建设中信息架构方面的知识体系。
随着用户贡献内容一代的Web2.0网站的兴起,网站的内容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沿袭自图书馆情报管理的导航系统及分类方法,以及无法适应复杂而多样的内容。随后,Tag通俗分类系统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Web2.0如何给内容分类的问题。网站通过Tag赋权给用户,让用户去自定义内容的分类,相信群体的智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说,信息架构师要失业了,人们简单地认为,使用Tag以后,就不需要信息架构了。
真的是这样吗?Peter Morville的实践证明了人们的短视。
Peter Morville离开Argus Associates之后,创建了Semantic工作室,专注于信息架构,用户体验和可寻性咨询。Peter Morville 给Semantic工作室的定位中包含了可寻性咨询(findability consultancy)这个字样。从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到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到可寻性(findability),他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沿着时代的步伐推进了一个层级。
在2005 年9月,他出版了《随意搜寻》(Ambient Findability)这本书,探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数据如何让自身具有“可搜寻性”,让人们更便利的接触到所想要的信息/数据。这本书涉猎的范围包括:寻路(Wayfinding)、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决策树(Decision Tree)、自我组织(Self-Organization)、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图书馆学(Librarianship)等等,将人们指引向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想要找到事物,要反过来先让事物要具有可寻性。这样,人们才可能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便利快捷地找到任何人和任何事物。
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思维。通常,我们会积极思考如何有什么方法去提高搜索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却很少去思考,如何让信息本身更好地让人们搜索和获取。
同样的,Peter Morville继续将可寻性(Findability)的话题推进,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研究搜索,试图去总结林林种种的搜索情境。通过他发布出来的演讲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搜索模式》这本书,将会设计到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整个Web,在各种类型的网站内部搜索信息,搜索界面的自动语义推荐,搜索结果的结构化、社会化以及优先级,搜索模式的未来预测等等话题。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Peter Morville的新书《搜索模式》。想要一睹为快的话,请看小容昨天的贴子分享出来的“搜索模式”幻灯片。
专业服务人士的职业生涯和实践性知识密切相关,小容以前说这种职业生涯属于知识驱动的职业生涯(旧文回顾:《专业服务人士,为什么你需要个人电子品牌?》),看来Peter Morville的故事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Peter Morville的故事,同时也描绘出独立专业服务人士的理想职业生涯图景,这个图景包括了如下的七种兵器:
1.通过实践,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共冶一炉;
2.通过写作,把经验和体会书面化;
3.通过讨论和交流,把知识社会化,获得建议和反馈;
4.通过准备演讲幻灯片,把知识系统梳理,形成骨架和模式;
5.通过演讲,在更正式的场合把知识社会化,传播到行业社群中,同时提升个人品牌;
6.通过书籍的写作,为知识系统的骨架添砖加瓦,将知识系统细化;
7.通过书籍的出版及发行,将知识系统转化为有形商品,进一步将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不是每个专业服务人士都活跃于以上七种类型的知识活动,有许多专业服务人士仅仅战斗在实践的第一线上,忽略了知识的社会化分享过程,从而为自己关上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附录:
《信息架构—Web应用》的第三版的序言写得非常精彩,小容觉得它和现在写的这个贴子非常相关,所以将它的部分内容摘要转贴在最后,供各位参考。原序并没有标题,只是引用了塞尼加的一句话,现在小容就把这句话当成下面这段引文摘要的标题。
《心智没有那么快忘掉先前学会的事物》
从1994年起,我们着手打理网站,享受着参与新学科诞生的罕见机会。早期的时候,我们是先锋,是传福音的修道士,督促网站设计人员学习图书馆科学,甚至于挣扎着把传统原理运用到新媒体上。为了提升专业技能,我们采用了一些相关领域,诸如人机互动,把用户研究和可用性工程在整合进流程中。此外,为了宣传理念,我们在一些研讨会上演讲,撰写网站架构师专栏,而后,在1998年时,出版信息架构第一本“北极熊”书籍。(注*)
接下来几年,看到信息架构成熟,变成一种职业以及国际实务社群,实在令人兴奋。我们从工作中和他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而那正是最大的挑战之一。随着知识逐渐增长,我们的学科就愈难以撼动。无论是个人或群体,我们发现实在很难忘掉。
然而,我们必须忘掉,因为球场上的科技无情地转换,不但答案在变,连问题也在变。处在维基(Wiki)、通俗分类法(Folksonomy)、混搭(Mashup)以及Ajax化的Web2.0世代中,要如何替合建之事打造结构,又怎么替网站应用程序的丰富界面编写文件,替多种平台和移动设备做设计?什么有了改变?而什么仍维持相同?
撰写第三版时,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彻夜难眠。这些答案可来之不易。我们已竭尽全力平衡新旧。我们有提到崭新的技术,同时又把焦点放在基础。此外,还试强调目标和手段,优于特定战术和技术。如此一来,我们希望提供的不仅是信息架构的知识,而是一个框架,让你可以学习,以及随着时间过往,又跟着忘掉。
* 注:
小容:O’ Reilly 出版公司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挑选了北极熊为封面。选用动物作为IT图书的封面,是O’ Reilly 出版公司的一个独特传统。小容收集了许多这个话题的素材,正计划写一篇关于O’ Reilly 出版公司如何创造独特品牌识别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的写作计划排得比较后,各位需要慢慢等待。
四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