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 Twhirl开始支持FriendFeed » WebLeOn's Blog
应该说,TwitterFriendFeed是当下最流行的信息流聚合服务。它们都拥有自己的第三方客户端软件:Twhirl是最受欢迎的Twitter客户端软件,刚刚被视频服务Seesmic收购;而AlertThingy是刚刚推出没多久的FriendFeed客户端。这两款软件虽然都是基于Adobe AIR,但原来各自服务各自的用户倒也相安无事。可是最近两者先后开始支持对方的服务,让两者成为了面对面竞争的对手。


Twhirl刚刚泄露的0.7.9版本中,也加入了对FriendFeed的支持,你可以在Twhirl中同时登录多个Twitter或FriendFeed帐户。登录FriendFeed帐户后,可以回复某条内容、查询某人的Feed或者搜索信息。

AlertThingy在新的1.2版中加入了对Twitter的支持,不过功能还很弱,甚至不支持中文输入,但这也表明了AlertThingy想要吸引Twitter用户的企图。

相比起来,目前Twhirl无论从功能、界面、稳定性以及普及程度上都比AlertThingy要胜出一头。不过这也难怪:毕竟Twhirl要早面世很多,况且即使是FriendFeed用户中,也有相当部分的活跃Twitter用户。不过对于FriendFeed本身来说这倒不是坏事,会有更多的人通过Twhirl回复FriendFeed上的消息,让FriendFeed的价值能够更多的体现出来。
23:06 有趣的网站访问来源关键字 » Just 平生一笑

所谓网站访问来源关键字,指的是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链接访问网站时,所使用的搜索关键字和搜索短语。根据Google Analytics的分析,访问原生脑浆的用户中,通过搜索引擎抵达的占到了 70.04%(AWstats的报告中,这一比例却为22.7 %,也许是AWstats中某些搜索引擎没被认出?),可以说,搜索引擎直接决定着网站访问量的高低。因此,在网站运营中,定期对站点访问的来源关键字做分析,调整网站的内容组织和运营方向,还是非常重要的。

归结到原生脑浆,排在前12位的关键字分别是:

  1. 网上邻居无法访问
  2. htaccess
  3. swf转avi
  4. .htaccess
  5. swf to avi
  6. 共享文件夹无法访问
  7. 招聘海报
  8. gmail 附件大小限制
  9. yahoo smtp
  10. 局域网访问权限设置
  11. 京胡
  12. 思乡曲
从中可以看出,原生脑浆两大Blog(我的和老婆大人的)中最受欢迎的内容都是技术类的,音乐类的内容在墨神的鼎力支撑下,稍稍有些露头。形成这种局面,应该跟我之前做家用电脑的专栏,把一些积累的技术文档放到Blog中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本网站的两大作者关注面不够广,没有在其它方面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内容。当然,中国互联网用户本身的行为习惯也值得关注。不过,这种分析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行为和水平的数据,还是Google和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发布的热榜、风云榜之类较有参考价值。


由一斑而窥全貌,看过了自己网站的访问来源关键字,再比较一下之前对Blog的规划,很容易就发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也就有了方向。

网站的运营亦是如此,只是数据分析会更多。


12:32 TweetLater帮你更好的利用Twitter » WebLeOn's Blog
TweetLater是一个新推出的Twitter第三方服务,它的名字就能够很清楚的解释它的作用:延迟发布Twitter信息。

TweetLater可以帮助你在未来你所设定的时刻发布Twitter更新。TweetLater可以设置你的时区,避免你在设定信息发布时间的时侯出现时区错误。通过TweetLater,你可以在一个小时的时段里最多定时发布12条更新。另外,TweetLater还支持管理多个Twitter帐号,你可以为每个帐号单独设定定时发布的内容。不过,TweetLater并不允许用户在定时发送的内容中使用@或d来发送针对某个用户的Twitter信息。

按理来说,Twitter本质上是一个记录生活、分享信息的服务,即时性是Twitter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同时,Twitter拥有非常好的功能延展性,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和使用者依赖程度的增加,Twitter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TweetLater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新的可能,比如约会提醒、比如在睡觉、坐飞机或开会的时候和你的朋友保持在Twitter上的联络等等。
11:36 信息架构专家Peter Morville的故事:专业服务人士的七种兵器 » 大学小容>善用网络,助益成长!

看完两个幻灯片,我们从专业服务人士的职业生涯角度,来看看Peter Morville的故事。

Peter Morville是互联网行业知名的信息架构专家,曾被誉为“信息架构之父”,在1994年到2001年期间,他担任Argus Associates的CEO,和Louis Rosenfeld一起写作了经典的《信息架构——Web应用》一书,该书在1998年出版第一版,现在这本书已经是第三版了。

Argus Associates可以说是信息架构咨询领域的先锋,在第一代互联网创业浪潮中,是淘金者背后的卖水人之一。当时,信息架构的知识还没有成为系统,人们边做边学,从图书馆情报管理学中借来许多知识,用在Web界面上。《信息架构——Web应用》一书,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网站建设中信息架构方面的知识体系。

随着用户贡献内容一代的Web2.0网站的兴起,网站的内容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沿袭自图书馆情报管理的导航系统及分类方法,以及无法适应复杂而多样的内容。随后,Tag通俗分类系统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Web2.0如何给内容分类的问题。网站通过Tag赋权给用户,让用户去自定义内容的分类,相信群体的智慧。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说,信息架构师要失业了,人们简单地认为,使用Tag以后,就不需要信息架构了。

真的是这样吗?Peter Morville的实践证明了人们的短视。

Peter Morville离开Argus Associates之后,创建了Semantic工作室,专注于信息架构,用户体验和可寻性咨询。Peter Morville 给Semantic工作室的定位中包含了可寻性咨询(findability consultancy)这个字样。从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到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到可寻性(findability),他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沿着时代的步伐推进了一个层级。

在2005 年9月,他出版了《随意搜寻》(Ambient Findability)这本书,探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数据如何让自身具有“可搜寻性”,让人们更便利的接触到所想要的信息/数据。这本书涉猎的范围包括:寻路(Wayfinding)、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决策树(Decision Tree)、自我组织(Self-Organization)、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图书馆学(Librarianship等等,将人们指引向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想要找到事物,要反过来先让事物要具有可寻性。这样,人们才可能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便利快捷地找到任何人和任何事物。

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思维。通常,我们会积极思考如何有什么方法去提高搜索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却很少去思考,如何让信息本身更好地让人们搜索和获取。

同样的,Peter Morville继续将可寻性(Findability)的话题推进,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研究搜索,试图去总结林林种种的搜索情境。通过他发布出来的演讲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搜索模式》这本书,将会设计到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整个Web,在各种类型的网站内部搜索信息,搜索界面的自动语义推荐,搜索结果的结构化、社会化以及优先级,搜索模式的未来预测等等话题。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Peter Morville的新书《搜索模式》。想要一睹为快的话,请看小容昨天的贴子分享出来的“搜索模式”幻灯片

专业服务人士的职业生涯和实践性知识密切相关,小容以前说这种职业生涯属于知识驱动的职业生涯(旧文回顾:《专业服务人士,为什么你需要个人电子品牌?》),看来Peter Morville的故事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Peter Morville的故事,同时也描绘出独立专业服务人士的理想职业生涯图景,这个图景包括了如下的七种兵器:

1.通过实践,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共冶一炉;

2.通过写作,把经验和体会书面化;

3.通过讨论和交流,把知识社会化,获得建议和反馈;

4.通过准备演讲幻灯片,把知识系统梳理,形成骨架和模式;

5.通过演讲,在更正式的场合把知识社会化,传播到行业社群中,同时提升个人品牌;

6.通过书籍的写作,为知识系统的骨架添砖加瓦,将知识系统细化;

7.通过书籍的出版及发行,将知识系统转化为有形商品,进一步将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不是每个专业服务人士都活跃于以上七种类型的知识活动,有许多专业服务人士仅仅战斗在实践的第一线上,忽略了知识的社会化分享过程,从而为自己关上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附录:

《信息架构—Web应用》的第三版的序言写得非常精彩,小容觉得它和现在写的这个贴子非常相关,所以将它的部分内容摘要转贴在最后,供各位参考。原序并没有标题,只是引用了塞尼加的一句话,现在小容就把这句话当成下面这段引文摘要的标题。

《心智没有那么快忘掉先前学会的事物》

从1994年起,我们着手打理网站,享受着参与新学科诞生的罕见机会。早期的时候,我们是先锋,是传福音的修道士,督促网站设计人员学习图书馆科学,甚至于挣扎着把传统原理运用到新媒体上。为了提升专业技能,我们采用了一些相关领域,诸如人机互动,把用户研究和可用性工程在整合进流程中。此外,为了宣传理念,我们在一些研讨会上演讲,撰写网站架构师专栏,而后,在1998年时,出版信息架构第一本“北极熊”书籍。(注*)

接下来几年,看到信息架构成熟,变成一种职业以及国际实务社群,实在令人兴奋。我们从工作中和他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而那正是最大的挑战之一。随着知识逐渐增长,我们的学科就愈难以撼动。无论是个人或群体,我们发现实在很难忘掉。

然而,我们必须忘掉,因为球场上的科技无情地转换,不但答案在变,连问题也在变。处在维基(Wiki)、通俗分类法(Folksonomy)、混搭(Mashup)以及Ajax化的Web2.0世代中,要如何替合建之事打造结构,又怎么替网站应用程序的丰富界面编写文件,替多种平台和移动设备做设计?什么有了改变?而什么仍维持相同?

撰写第三版时,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彻夜难眠。这些答案可来之不易。我们已竭尽全力平衡新旧。我们有提到崭新的技术,同时又把焦点放在基础。此外,还试强调目标和手段,优于特定战术和技术。如此一来,我们希望提供的不仅是信息架构的知识,而是一个框架,让你可以学习,以及随着时间过往,又跟着忘掉。

* 注:

小容:O’ Reilly 出版公司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挑选了北极熊为封面。选用动物作为IT图书的封面,是O’ Reilly 出版公司的一个独特传统。小容收集了许多这个话题的素材,正计划写一篇关于O’ Reilly 出版公司如何创造独特品牌识别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的写作计划排得比较后,各位需要慢慢等待。


^==Back Home: www.chedong.com

^==Back Digest Home: www.chedong.com/digest/

<== 2008-04-16
  四月 2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200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