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这段时间一直忙于夯实基础,也抽空做了一些体验上的改进:
1、重新设计了鲜果首页
在首页中,
1)增加了一个Flash Logo(其中显示的是鲜果热文中的最新图片文章;B);
2)增加了对阅读器、快捷键、阅读趋势的图片说明和介绍;
3)增加了对鲜果各个子产品的介绍。
2、一键搬家
目前搬家的对象是Google Reader、Bloglines、Newsgator。Google Reader的搬家内容比较丰富一些,包括订阅列表、标签内容、收藏、推荐,其他两个只有订阅列表。当用户提交搬家任务后,系统会在一定时间内(约为15分钟内)搬家完毕,并将搬家结果通过站内信息反馈给用户。
该功能可在”阅读器“首页找到(即下图所示的红色标注处):
3、修改了“订阅到鲜果” 的流程
当用户在其它网站点击“订阅到鲜果”以后,如果用户没有登陆或注册,会转到鲜果首页。当用户登陆或注册后,会把这个频道(RSS Feed)订阅到根目录。去除了对游客身份的支持。
4、注册时增加了上传用户头像的功能。
5、调整了注册时的关注领域,使之和热文的类别保持一致。
6、增加文章独立页面,增加评论功能。
现在当你阅读鲜果热文的某篇文章时,点击订阅数会进入类似http://re.xianguo.com/item/204753711/这样的页面。
在这个页面中,你可以看到有谁和你一样喜欢这篇文章,你也可以顺手发几句评论。
其它功能,测试成熟后会陆续发布。
使用时有不爽的地方,请随时反馈给我们。
周末快乐!
这是在欧阳的新贴子后的评论,转贴回来放到自己的blog里。小容在这次的评论里提出了“软信息”、“硬信息”、“浅交际”和“深交际”这四个新的生造词。造这四个新词,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仅仅是针对欧阳的那篇贴子。
建议先阅读原始贴子之后,再回来这里看小容的评论。
引用:
即使对信息过滤得再巧妙、再充分,也始终还是停留在对信息的过滤层面,仅仅是Web1.0时代的自然进化而已,并没有深刻理解互联网与传统现实社会的异 同。
对于互联网上不存在的信息,也很难表达的信息,比如,信任、心理健康、调情、温暖、趣味、人情、内疚,这些内容,对于前一类网站来说,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几乎不可能表达出来。
“软信息”和“硬信息”这两个生造词可以参考上面这段引文。下面是原始的评论,中间涉及到虚拟人和机器人的说法,虚拟人的说法请先阅读程乐华老师的文章:长尾虚拟人:聚合人类时间和精力的长尾
—————————————
1、关于机器算法和人肉过滤
关于信息和信任两个维度的推演,很不错。用SNS业者的语言来说就是社会性计算。对于信息过滤的处理,机器算法和人肉过滤一直业界争议的话题,国外来说,就拿Google和Facebook相比,显然两者各有千秋,虽然Facebook提供了一些“软信息”,但是这不表明“硬信息”就过时了。而国内,豆瓣新近的改版也是在原来的机器算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现在的人肉过滤算法。
2、关于虚拟人和机器人
小容觉得“虚拟机器人”这个提法有些模糊,程乐华对于虚拟人的分析,重点是虚拟人的角色是有它的自我存在,它的自我不是为了帮助他人过滤信息而存在。换句话说,张小盒是虚拟人,而哪吒的机器人则不是虚拟人。同样,小容也不认为小i机器人是虚拟人。
如同Imac所提到的Agent一样,信息处理领域一直就有信息中介存在,过滤器也是一样的。哪杂的机器人,小i机器人都可以算是这类信息中介的一种形态,我们可以叫它们过滤器、信息中介或者机器人都可以,但是,显然,他们和虚拟人有很大的差别。
当然,也排除有机器自动化操作的虚拟人,不过,小容很难想象那种会建立自我的机器人。。。。这个部分需要举例子来展开讨论。
3、关于软信息和硬信息
对于互联网上不存在的信息,也很难表达的信息,比如,信任、心理健康、调情、温暖、趣味、人情、内疚,这些内容。
小容想把这里说的这类信息称为软信息,而与此不同的则归类为硬信息。
然而,这样的定义是没有意义的。软信息这一类的内容,本身是人们在线交际的附属物。在社交活动中,人们不是为了信息而信息,人们是为了交际而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次单一交际活动结束后,因为表达出来的内容没有保存,而只能在人们的大脑中回响,而在网络世界中,每一次交际活动结束后,表达出来的内容保存下来。存档后的内容,甚至可以被网站利用来由此衍生和刺激下一轮的交际活动(例如facebook中的friend activities)。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该就此认为交际所衍生的信息比交际本身更重要。换句话说,但人们获得了交际之后的心理体验之后,那些交际过程中所诞生出来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小容认为Facebook不应该归类为信息过滤价值,而应该归类为社交价值。信息过滤价值只是Facebook的社交价值带来的附加价值,并不是主体。
4、人们分享硬信息的行为:浅交际
当然,Facebook上也同样存在着分享硬信息的行为存在,这一类行为的确可以归类为人肉过滤那一快。
同样,小容也用一个新词来描述这种行为:浅交际。这类行为比起相反的深交际来说,只是满足人们普通意义上的信息需求,而不会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
人们的社会交往的确包含有信息和信任两个维度,不过,放在互联网的语境中,社会交往里的“信息”和网络浏览里的“信息”的确是有差别的。或许可以把这两个维度变成一个四象限:
软信息,硬信息,浅交际,深交际。
5、未来
小容依然认为即使在未来,人们在web上,对于硬信息的需求还是占主导地位,因为道理很简单,整个web上,硬信息是海量的,只有对整个web的硬信息进行处理的公司,才会占据产业中心的位置。
而处理人们的情感行为方面的公司,它能处理的范围只会局限在自己的网站里面(人们的情感行为需要一个安全、固定和可信赖的环境,例如facebook和secondlife),这样它的地位终究是有限的,因为它没有把整个web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
当然,人们会探索如何在人们的交互过程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路径,这也是现在生活流如火如荼的原因。
五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