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正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失去公共注意力中心。这很好,我们正在全心全意地推波助澜。
想像在春节的火车站广场中央开一家露天咖啡,支一张千人大桌讨论… 比方说,音乐。只要发言,饮品免费。想像会是什么样的对话,除了喝到免费咖啡,你能不能得到更多的益处。
把这张大桌再放大几百倍,就是豆瓣今天面临的挑战。
豆瓣上线时最早的成员,是一个比较单纯一致的人群:喜欢书、喜欢新鲜事、年轻的老网虫。豆瓣信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人群单一的时候,所有人”用鼠标投票”产生出来的哪些个热榜,对大家还是有用途和意义: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最受关注的书,人数最多的小组,等等。社区里少数“不良”行为,也会迅速受到众口一致的反对,因为大家有比较接近的行为标准。
今天的豆瓣,已经是一个从痴迷动漫的高中生,到退休的国学爱好者,多种多样人群共处的地方。多样化是豆瓣热爱和追求的,多样化也使整个大社区更加强健。只是多样化给旧的结构和机制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所有“全民共享”的“广场地带”都开始出现问题:首页评论变得良莠不齐;最大的那些万人小组组长开始为管理感到头大;书、电影、音乐的排行榜也经常看起来像怪异的混搭。
经常有热心的朋友从各种角度解释这个过程。作为豆瓣这个平台的设计和运营者,我们发现的是两个简单的原因。
一个是全员投票的弊端:试图取悦所有人的东西注定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完全高兴。这决定了一人一票得来的东西经常不是任何人最喜欢的,而是多数人最不讨厌的。把一个动漫榜单、一个经管榜单和一个明清史榜单混在一起,按票数排序,得到的一定是对谁都有用,对谁也都无用的东西。豆瓣首页的最新评论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是机制和web2.0理念很难补救的。
另一个是公共对话的规模上限:对话参加的人数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千万人同时参与的沟通,除了讲演,干仗,就只有各说各话合成的白噪音。这些都不是平等有效的对话。人太多的时候,也很难维持默契的行为标准。豆瓣最大的那些小组里信噪比越来越低,并非机制不全或管理员不尽责。几万人挤在一起的时候,听到的一定是嗓门最大的,看到的一定是最歇斯底里的,这个是生理和物理决定的自然规律,管理员累死也无从抗拒。
如何来应对这些问题?豆瓣应该退回到服务单一单纯人群吗?这和小孩希望不长大一样无益。豆瓣已经是一个多种人群混居的城市。只是豆瓣的设计使得每个成员更容易看到和自己兴趣一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豆瓣上只有自己一类人的假象。
其实,我们人类自从走出百十人的部落就了对话的规模问题。办法也早就有了:区隔。城中有区、区中有片、片中有楼、楼中有户。餐厅有包间,会议有分场。人不能时时刻刻听到所有人、看到所有人的时候,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不同兴趣的人群之间能够相互有区隔的时候,“热点”也才有意义。一个有多种多样人群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这些人群之间,既需要方便地交流,也需要有效地区隔。没有区隔,也就没有多样化。
在互联网上,“区隔”也叫“去中心化”。豆瓣从诞生开始,就是去中心化的设计:豆瓣以个人、友邻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热点为中心。只是豆瓣还小的时候,为了新成员发现的方便,我们保留了一些“全员广场地带”:首页最受欢迎的评论,所有成员共同产生的书、电影、音乐榜单,按照人气排列的小组列表。现在,豆瓣正在一步一步寻找新的、去中心化的途径来取代这些广场。
在豆瓣小组下面,我们已经用分类浏览取代了“最受欢迎的小组”列表。“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也已经取消。(只要有“所有小组的最新话题”,豆瓣小组就是一个有几万个分论坛的大广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看到一贴就跳进一个小组,说一句话,然后跳走。)一个小组有被发现的权利,也有不被人随时打搅的权利。这些举措当然会对发现新小组产生不便,为了补偿,我们已经把朋友加入小组的举动放进了广播,下面会开通正式的“友情小组”和对个人的小组推荐。
我们也在寻找热榜和最热评论的更有效的替代。豆瓣的第一用途是帮助你发现未知的东西。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完全没有广场地带的豆瓣会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个人已有兴趣和朋友的圈子兴趣;而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广场也正在变得无用。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想法,也对结果充满信心。这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变化过程,我已经等不及了。
褪墨以时间管理为主,其中关于GTD的文章绝对占多数。所以弥缝将所有的资源汇总,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了解GTD。
![]() |
Google Video 站点: Yahoo! Video 站点: Microsoft Video 站点: |
注: YouTube.com 占 Google 视频站点浏览量的 97% 以上 |
上图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是,Google(YouTube) 在这个领域无论是视频查看量和独立视频访问人数都是大大领先的。我删除了上图中其他站点的统计(可以点击上图访问来源查看其它站点的统计),但如果微软和 Yahoo! 合并,它将超过现在的第二名 Fox Interactive Media (美国市场份额: 视频查看 3.5%, 独立视频访问人数 23.9%). Fox Interactive Media (MySpace, Photobucket Image Hosting) 是归 News Corporation 所有的。
最近有许多关于在线视频的传言,尤其是 Yahoo! Live 的推出。这是一次实验性质的推出,并且在 Y! Live 博客上发布了 Y! Live – The world is watching:
Y! Live was dreamed up as a way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anyone to create their own live video experience. Broadcast the concert you’re at. Webcast your own live DJ set. Lifecast….
For viewers: How is Y! Live different from other online video sites? That’s simple: it’s live. What you’re watching, right now, is what other people are watching, right now. We wanted to create an experience that takes us back to live television, where things are happening now, in real time.
For broadcasters: You’ve been posting your stuff to MySpace and YouTube. Now, connect with your fans in real time on Y! Live. There is something intangible about a live performance – an excitement that you can’t replicate in pre-recorded format. Broadcast a performance, interact with your fans with video and chat, embed your broadcast anywhere - it’s all possible on Y! Live.
For developers: Check out our developer preview of our API and embeddable components, and well as a sample app and tutorial we threw together…..
另外,TechCrunch 的 Michael Arrington 也发布了一篇关于 Yahoo! Live 的文章。
我发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Michael 提到: Microsoft 将收购 Ustream? 如果这件收购发生的话,这将极大的推动微软在线视频的市场份额。还可能刺激 Google 尽快推出 YouTube 的 Live Streaming 功能。(Google may offer live streaming from YouTube later this year?)
另外一个将会大大推动 MSN Video/ Sopabox 的事实是,微软将会在其视频服务站点采用 Silverlight,官方团队已经在之前申明过了。
LiveSide: Microsoft, Yahoo!, the merger and Google - Online Video
二月 2008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